小說是不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

2020-12-16 當代文學評論

某網文大神,從某個雜誌編輯那裡聽來一句話,說「小說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所以這個大神在自己的小說裡面,不管刻畫人物,還是寫故事情節,都少不了講道理。

那麼,小說是否是通過故事的方式給讀者講道理?從《紅樓夢》《圍城》等名著來看,小說不是在給讀者講道理。你覺得這兩本小說著作,給讀者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呢?

的確是有很多給讀者講道理的小說作品。以小小為例。

小小說《客廳裡的爆炸》。它所要給讀者講的道理就是,現在社會(十幾年前的小說了)充滿欺騙和謊言,而且欺騙謊言對孩子的教育是不利的。

其實這篇小小說所要講的道理,太過矯情。其實人與人的關係中,肯定有欺騙,你不可能讓人類社會中,一點欺騙都沒有——即便是惡意的欺騙也很正常。水至清則無魚。即便在校園裡,簡簡單單的欺騙也少不了,比如遲到撒謊,比如交不了作業撒謊。

有人發了篇小小說作家劉國芳的作品,作品主要講妻子懷疑丈夫有外遇的。然後劉國芳設計了一個事件,就是讓丈夫懷疑妻子有外遇。然後讓妻子換位思考。這個故事給讀者講了一個道理:凡事要換位思考。

這個作家也是很天真。像家庭環境中,很多事情你不可能用一個道理來解決。

還有一個可能是90後的作家,以前因為我說「寫小小說不需要太多知識」而罵我。不過人家現在是名副其實的小小說作家了。他寫了一篇小小說,可能也被奉為經典。他的小說就是諷刺當代人浮躁心態。

另一個小小說作家滕剛,寫過《異鄉人系列》,其中有一篇寫到異鄉人等紅燈。公路上明明沒有車輛經過,別人都闖了紅燈,而這個異鄉人就算是沒車輛也要死等對面綠燈亮。

滕剛想用異鄉人表面上的蠢,來反襯其他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小聰明——當然這個紅綠燈,也可能只是象徵。這個意思是,在小事情上,也要遵守規則。

社會問題,不能用一個道理來簡單解決,而是需要思考,反映當代人的價值觀。當然,講道理也沒錯,謊言當然不對。問題是,作家在生活中,難道也事事都遵守規則?而且由誰來監督這些作家是否遵守這些規則?

之所以拿小小說做例子,是因為小小說字數少,好講。其實在中短篇小說裡面,也有很多以講道理為主的作品。

作為新人作家這麼寫,當然沒問題——這是新人必須經歷的階段。但是像劉國芳這種上了歲數的作家,思考問題還像孩子一般天真,太幼稚了些。

像《金瓶梅》的作者,寫反面人物還有慈悲心,而我們的那些上了歲數的作家,動不動就要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批判社會,其實也是沒良心的。

其實在小說裡面直接講道理,和用技巧講道理,本質是一樣的。小小說這種體裁,除了個別刻畫人物性格的小說,寫愛情的小說,寫得非常經典外,一些反映社會的小說寫得有些膚淺。

其實「講道理」這件事,本身對弱者很不公平。弱者不是任何時候都又道理的。

有人說,作家需要有比大眾更深的思考能力,他們有能力啟發民眾。其實我對這種論調持一半的同意觀點。

作家並不完全比民眾更有思考力——比如某些博學多才的人,他們的觀點都非常正確嗎?當然不是。因此說,作家還是其他一些博學多才的人,擁有的只是比平常人更多的知識,但是在看待社會問題這件事上,大家的思考能力都差不多,民眾也有非常理智的時候,博學之人也有非常蠢的時候。

作家所能做的,是把自己的思考通過高水平的技巧展現出來,而相對程度上,不把自己的觀點介入到作品中去。

相關焦點

  • 善用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入分析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對思政課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如何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一條重要的成功經驗就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講道理,可以把道理講得更加親和、更有魅力、更有效果。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故事都是文化傳統賡續和價值理念傳承的重要載體。
  • 與其叫《劍來》,不如叫《老大爺講道理》,更適合這部網絡小說
    先肯定一下《劍來》這部網絡小說,畢竟它同其他小說相比,確實有著與眾不同的感覺,尤其是開頭,給人一種驚豔的感覺,可是到後面究竟寫了個啥,有幾個人知道?除此之外,各種各樣的華麗的辭藻堆砌,知道的明白他是在寫小說,不明白的還以為這是在賣弄。寫小說,什麼叫文筆?將一件事情用精簡的語言文字形象地表述出來,而不是說用一大堆的成語典故華麗的詞語,搞得別人看不懂就是文筆好。
  • 唐諾、林俊頴、費瀅:小說不僅僅是講故事
    現代小說是從17、18世紀從歐陸開始出現,最早不叫小說,追溯到來源,是人類長遠說故事的傳統,說不定是有上百萬年。在說故事沒有辦法使用文字,只靠口語的時候,故事不斷被傳頌,被增添。我們今天知道的中國過去很多傳統的東西,像評話,是這樣的長時間通過一代代人的口耳相傳完成。故事一直停留在言語,語言的層次。
  • 做事: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在對待每天發生的事情,我們是按照講故事的心態去做事情處理事情,還是根據講道理的心態去處理。昨天在動態中沒有給出答案,說了一句公道自在人心。今天先通過「做事」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來分析,待過段時間再去討論「做人」這個出發點。現就以「做事」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為討論點,展開我們的心學話題。
  • 做人: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
    做事:到底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講的是「做事」方面的話題。通過各個維度的分析,我們發現通過講故事去做事情,更容易讓對方能夠接受信息。那今天就以「做人」這個話題來看,我們是講故事、還是講道理?現就以此為話題,展開我們的心學探討
  • 訪談|美國歷史學家華志堅:如何給大眾讀者講好歷史故事?
    無論是關於華盛頓、傑弗遜等經久不衰的「建國神話」,還是關於一戰、二戰的策略復盤,抑或是近年來流行的關於魚、棉花、可樂的全球追蹤,象牙塔內外的不少歷史研究者嘗試著用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吸引讀者的眼球,他們的著作時常躍上非虛構暢銷書的榜單,但也引起了關於學術嚴謹與通俗寫作的爭議。
  • 這樣才能寫出爆款小說:將讀者「鎖」在你的故事之中
    一:「上鎖」系統如果讀者翻開一本小說,卻還停留在原本的世界當中,那麼就沒有翻開它的意義了。讀者希望從小說中尋獲不同的經歷,找到代入感,獲得不同於每日所見之事物。而想達成這一目標,就要靠小說。這些雖然老套,但卻都能產生激烈的情節,能讓讀者閱讀時故事,看得越來越入神。B.模糊目標——情感導向的小說。雖然我們都能輕易看出每本小說主人公的目標。然而,有這種高小說讀完整本後幾乎說不出故事原來的目標在哪,卻依舊讓人回味無窮、朝思暮想。
  • 我是讀者,我是作者,我還是讀者
    首先,為這篇文章取這個題目,是因為自己很喜歡的一本書——《說英雄誰是英雄》,很有和諧感,繞來繞去成了風度,而我在寫小說的時候通常也會犯著同樣的難,誰是讀者,誰是作者?或許,我是讀者,或許,我是作者。有這麼一句話,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者,必須要先成為一個合格的讀者。這話,是有道理的。不管是筆觸還是技巧,以及劇情構思,都一定要在閱讀中找到靈感,沒有人是天生的作者,所有的好點子,所有的辭藻,所有流溢於字裡行間的光彩,都誕生於無數的偉大文學作品中。
  • 小說寫作丨抓住讀者的心,小說懸念設置和案例分析
    當代網絡小說,故事情節已成為小說成敗的關鍵,為了讓小說能夠牢牢鎖定讀者,採用懸念、伏筆這種寫作技巧就是非常必要了。今天我們著重講講懸念的一些概念和設置方法及案例分析。這種寫作技巧,直白的講,就是為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伏筆指作者在文章前部設置為後續情節做的鋪墊、提示、暗示等,主要是為使後續情節順理成章,邏輯嚴謹,同時又使情節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給讀者以驚喜,增加文章的可閱讀性,使讀者欲罷不能。
  • 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文學的使命
    文學工作者要紮根生活、紮根人民,直面時代現實,不僅要為國內讀者講好中國故事,還應主動承擔起向全球讀者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發出富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中國聲音,塑造新時代的中國大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
  • 《發明小說的人》小說這種寫作方式是如何刷新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
    首先我要講的是塞萬提斯所處的時代和他的人生經歷,他是如何從自己的人生中提取主題,寫出《堂吉訶德》這樣一部作品的。然後,我將講述塞萬提斯是如何發現了人類不同的認知方式,進而發明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小說,發明了一種嶄新的講故事的方式的。最後,我會為你講述小說這種新的寫作方式是如何刷新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從而改變了世界的。
  • 卡爾維諾《寒冬夜行人》:十部沒有結局的小說,告訴你一個道理
    我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運用第二人稱的同時,又將小說主人公的身份設定為讀者。小說中呈現了以「你」(男讀者)和柳德米拉為代表的各類讀者的群像。「你」所代表的是普通讀者或成長型讀者;柳德米拉象徵著理想型讀者,而她的姐姐羅塔裡婭不讀書,卻利用計算機檢索高頻詞的方式分析小說,代表了一類簡單粗暴型的讀者。
  • 答非所問,像狐狸一樣轉移話題,這也是不講道理的方式!
    而某些部門「你和他講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講法制;你和他講法制,他和你講政治……」的背後,其實就是不斷轉移話題,說白了就是像孩子一樣耍賴。有時我覺得不講道理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耍賴。有人說,這種看起來像耍賴的行為,實質是思緒含混。換句話說,因果不清,或者因果倒置,或者以結果來解答結果。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亞瑟。亨。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
    「講故事」的同時兼顧「講思想」總的說來,這本評傳有以下幾個特徵: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獨特而明確的內容組織方式。全書自始至終都由一條主旨內容引領,即阿特伍德文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軌跡。可見,評傳的每一部分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彼此間反映出某種因果關係或者內在聯繫,這表明袁霞為阿特伍德評傳著實做夠了「功課」,讀者才有機會一讀為快,透過她精彩的「評」來欣賞和理解阿特伍德的創作生涯與思想軌跡。這大概也是傳記與評傳的主要差別吧,因為評傳在「講故事」的同時更要兼顧「講思想」和「捋脈絡」,故而在內容上也體現出更多的學術性。
  • 遠藤周作如何通過小說來反思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他的小說表面上主要圍繞宗教展開,但內在寫的是東亞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衝撞,對人的心理上的影響。中國現代作家也曾面對這種問題——兩百多年前,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產生了文化衝撞,這對許多人生活和精神世界都造成了很大影響。最後,在技術上,遠藤周作的小說特別高級。他的小說大部分以旅行開始的,主人公往往通過一場旅行發現自我。這和當代讀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遇息息相關。
  • 讓全球讀者好奇的「匿名作家」,通過無數「碎片」拼湊出最真實而...
    今天的文章,小編選摘了其中《偷偷寫作——給戈佛雷多·福菲的信》和《沒有作者的書》兩篇的部分內容,讀者們可以通過這種特殊的溝通方式,了解費蘭特關於寫作的種種思考。可能我自己也相信,有些時候,或者說大部分時候,我都覺得,我在書裡寫的「我自己」,可能讀者讀的時候,有人會覺得我講述的故事很討厭,有人會很振奮,這反過來會影響到我,讓我覺得討厭或者振奮,這是一種錯誤的邏輯。
  • 小說寫作丨增強讀者期待感的重要技巧,鋪墊解析,附例子
    這個解釋,稍微有些籠統,今天我們將從其在小說三要素中的作用給予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同時,就著名文學作品中某些橋段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共同探討。鋪墊是在人物準備出場或者某個事件即將發生,為突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未來命運,使故事脈絡清晰、邏輯自然,增強故事或是人物的代入感,使讀者閱讀爽感倍增,而使用的系列對非主線情節或是對細節細膩的描寫。
  • 家庭教育用講道理的方式真的好嗎?學會3點,你也可以不用講道理
    經過媽媽的再三苦勸,孩子仍舊還是僵持著,不聽媽媽的,最終媽媽實在是忍不住發火了,大聲呵斥道:「你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呢?哪有一個人一直玩的啊?」說完直接就把孩子給拽開了搖搖馬,此時,小男孩「哇」的一聲就大哭了起來。其實,在當下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的父母都能意識到,用「打」的這種方式來教育孩子,似乎真有點太原始粗暴了,那就採用講道理吧。
  •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評講阿特伍德小說和詩歌的「玄機」|書評
    」的同時兼顧「講思想」總的說來,這本評傳有以下幾個特徵:這本書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獨特而明確的內容組織方式。可見,評傳的每一部分都經過了深思熟慮,彼此間反映出某種因果關係或者內在聯繫,這表明袁霞為阿特伍德評傳著實做夠了「功課」,讀者才有機會一讀為快,透過她精彩的「評」來欣賞和理解阿特伍德的創作生涯與思想軌跡。這大概也是傳記與評傳的主要差別吧,因為評傳在「講故事」的同時更要兼顧「講思想」和「捋脈絡」,故而在內容上也體現出更多的學術性。
  • 不要和這種人講道理,越講道理,越講不清道理
    這句話本身沒有錯,但你要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講道理。 一、 這世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和無賴之人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