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都督湯薌銘是袁世凱的忠實爪牙與得力鷹犬,聞訊立即響應,於8月下旬,按照楊度之直接部署,緊接北京籌安會成立之後,成立湖南省籌安分會,為全國各省成立的省級分會之最早者。經湯薌銘之選擇,推選思想極端頑固守舊的封建文人葉德輝為分會會長,符定一為副會長,會員包括一小撮投機善變的無恥文人,原君主立憲派之黃瑛、左學謙、夏壽田、袁家元及原屬革命派被收買變節的廖名縉等人,各府州縣希圖富貴的少數無恥文人聞風蠢動,叢集蟻附於省會要求加入籌安會分會,成為湖南推行帝制復闢的走狗。
10月20日,湯薌銘召開所謂「國民代表」選舉會,地點設於將軍府署大堂,分初選、複選兩級,具有入選資格者規定資格為:勳勞、官吏、碩學通儒、學歷、財產、資本等類,由於著名學者王先謙、王闓運不願參加,湯指定葉德輝、吳獬、王時潤三人補充,群魔亂舞,諸醜雜陳,極人間醜惡之極。
10月28日,國民代表開會舉行「團體投票」,在軍警嚴密監視下,仍於將軍署進行。事先發布通告:「投票以是否贊成君主立憲為標的」,贊成者寫「贊成」二字,署名編號,最後一致贊成,湯薌銘起立宣布:「今湖南全體贊成君主立憲,足證民意攸歸」,並率眾三呼:「中華帝國萬歲!」稍事休息,接著舉行「擁戴大會」,宣讀了預先擬定的勸進表,由各界代表一致籤名稱:「共同擁戴今中華民國大總統袁公為中華帝國大皇帝」,然後又由湯薌銘領頭三呼「中華帝國萬歲。」至此,連續一天的「團體投票」與「擁戴大會」醜劇,按預定程序宣告完成,誠不知人間世羞恥為何物!
第二天,沸沸揚揚,如癲如狂的大小奴才開始「上表勸進」的狂潮,湯薌銘與省長、參議會議長,署名帶頭髮電勸進,無恥頌揚袁世凱「天威神開,挽華夏於陸沉;創製顯庸,報功文於顯煥」,彌一切捧曰「戴天之願,瞻依黼座,倍萬傾誠」,竭誠請求袁世凱「俯順輿情,早登大位,一尊既定,萬事永寧。」接著,官紳和各地公法團體紛紛上表勸進,表文肉麻歌頌袁世凱的功德與老百姓的擁戴誠意,專程進京遞承勸進表文者達109起,紛擾奔競,無恥之尤。其中最無恥獻媚、賣身投靠的代表人物是所謂「三長臣」:即會長(省教育會長)臣葉德輝、校長(省高等師範學校校長)臣符定一、場長(模範勸工場場長)袁家元,尤為熱衷利祿。行為卑劣的是袁家元,自稱族侄家元,將家藏族譜郵寄,請求聯宗,意圖列名皇族「袁新覺羅」為九旗子弟,死後誠可籲十八閣羅殿、炮烙凌遲死矣。
12月20日,湯又舉行所謂複選投票,當選者九人,為羅正緯、胡達華、周勃、何鼎、夏壽田、熊世池、陳光燾、張元懋、劉棣蔚,作為奉表入京之代表。
這一場醜劇,護國軍湖南總司令程潛在報紙上,將籌安會諸無恥「君子」捆綁於史冊恥辱柱上,公布之罪狀概括如下:
「……逮籌安會發生之時,各省尚未表示意見,湯首先上表勸進,電中有『薌銘所部,為王前驅』之語。各省勸進文,以湯為多而無恥,據報紙所載,先後共四百八十餘件之多,是其助長袁惡,不下楊、孫。滇、黔起義,猶復怙惡不悛,先後令陶思澄、嚴家熾於正供外,搜刮現金二百餘萬兩,輦送都門,借申貢獻,是對袁則為邀寵固權之計,對湘則行釜底抽薪之策……猶復奮其爪牙,抗拒義師,喋血省城,伏屍枕藉……。」這一布告,徹底揭露了湯與楊、葉等的罪惡。
1916年元月一日,袁世凱在北洋文武僕從的擁戴下,在「舉國一致」的勸進聲中,駝龍升殿,操莽復出,登上洪憲皇帝的寶座。隨即對擁戴有功的爪牙群醜,進行冊封褒獎,湯薌銘被冊封為一等侯爵、「靖武將軍」,湖南都督公署改稱將軍府,袁、湯的倒行逆施醜劇達到了頂峰。
就在群魔亂舞、彈冠互慶之際,全國各派愛國革命力量加速組合集結。袁世凱登基後第五天,蔡鍔將軍在雲南登高一呼,發動了護國起義,受到了全國各省熱烈的響應,蔡鍔親率護國第一軍出師川南。1月27日,貴州宣告反袁獨立,進軍湘西,迅即攻佔黔陽、洪江、晃縣、麻陽。程潛也由香港抵達昆明,2月23日到達貴陽,3月7日到達鎮遠,3月25日抵達靖縣,湘西鎮守使田應詔也反正表示擁護,至4月10日止,湘南各縣大多宣布獨立。3月15日廣西陸榮廷宣布獨立,4月7日龍濟光宣布廣東獨立。4月26日程潛在靖縣召開湖南人民討袁大會,宣布湖南獨立,推舉程潛為護國軍湖南總司令,5月3日從靖縣率師出發,5月22日到達邵陽,收編新舊部隊,成立三個旅,「西與黔合,南與桂聯」,驅逐湯薌銘,開始收復全湘,進軍省會。
湯薌銘走投無路,在黎元洪、陸榮廷、譚延闓敦促下,於5月29日致電袁世凱,勸其「敝履尊榮,引退自保」,並電各省宣告:「不日會眾誓師,與袁政府斷絕關係,勉從諸公之右,共張撻伐之師」,再電未獨立各省:「陳師整旅,偕作偕行,還我共和,抵擋瑕穢。」袁世凱眾叛親離,惶恐終日,6月6日,憂病交至,一命嗚呼。有人作打油詩嘲諷:「復闢六君子,送命二陳湯」,二陳指袁的寵臣陝督陳樹藩、川督陳宦,湯即湯薌銘,此三人均袁的忠實走狗,又均臨危叛變,袁知厄運已臨,無可救藥,而搖旗吶喊、妄圖富貴的六「君子」,遂作鳥獸散,離京叛逃矣。
湖南各界於湯薌銘獨立前夕之5月27日,組織「湘事共濟會」,公推劉人熙為會長。不久,譚延闓就由上海抵武漢,召舊部曾繼梧、趙恆惕、陳復初、陳嘉佑回湘,參贊大計。6月初,已退至嶽州以北的北洋軍倪嗣衝部負隅頑抗,廣西護國軍赴援長沙。6月10日,程潛率部到寧鄉,譚延闓召集軍事會議,準備抵抗新任命督軍傅良佐入湘所部北軍,滇、黔各軍貌合神離,譚部陳復初卻因同鄉與傅通款。於是譚延闓以退為進,除命舊部劉、林固守衡永、另予新任務外,本人也回茶陵省親離長,另一場南北混戰又醞釀登場了。
湖南自同光兩朝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與捻軍起義、收復新疆後,「中興將帥、什九湖湘」,中下級文武官員除少數出任藩、臬、提、鎮與降級任職外,大多回湘,成為地方紳士,興辦實業、圍湖造垸,其子孫開始讀書留學,成為維新革命志士與骨幹,但也有不少成為政客,是維新變法與君主立憲的骨幹人物。洪憲帝制籌安會六君子中楊、李、胡三湘人佔其半,各府州縣也有不少受君主立憲蠱惑,成為湯薌銘在湖南竭力擁戴帝制的骨幹,為洪憲帝制策動、鼓吹、實施,成為整個帝制復闢之首要分子。本文就全國與湖南籌安會骨幹諸人之經歷與思想,及此後此類骨幹之轉化結局,作一概要評介。
楊度是洪憲帝制的罪魁禍首,是被通緝之幫兇第一名,但由於楊度晚年在上海參加周恩來直接領導的地下黨特科,曾為營救李大釗與掩護特科地下活動作出過若干貢獻,故對其蓋棺尚難定論時,為其晚年進步通報國人,因當時輿論有謂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也有謂其「走投無路、投機入黨」者,有謂其「改惡從善、轉變立場」者,然就楊度師從王闓運帝王之學及參加戊戌維新變法的表現,復又鼓吹帝製成為籌安會首領,此後又奔走南北,成為杜月笙清客,且又參加共濟會搞慈善救濟,最終掩護地下活動,在大革命低潮中入黨,如此等等來分析,應當肯定楊度縱橫善變、反思向善的政治傾向,但不能說其本質是革命志士,這也說明知識分子在激烈的革命鬥爭中的變化脈絡,決不能以死前短期表現,否定其畢生從事帝王之學政客活動的基本軌跡,是受整個革命思潮影響下的具有進步的本質轉變。
李燮和,安化秀才,清末先後參加華興會,長沙與寶慶起義事洩出走日本,由黃興介紹參加同盟會,回國參加萍瀏醴起義失敗,赴南洋從事僑教與宣傳救國運動。宣統元年參加光復會,與孫中山政見不合,但仍參加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後,參加淞滬光復與光復軍北伐。洪憲復闢,受楊度邀約,成為籌安會骨幹。復闢失敗,退隱家園,不聞政事,民國11年全家重返南洋印尼,民國16年逝世。故對其一度參加籌安會,並無惡劣言行,只能視為一度失身。
胡瑛,桃源人,經正學堂讀書中,由黃興介紹加入華興會,入湖北新軍工程營當兵,光緒卅一年東渡日本入士官學校,轉早稻田政經科,加入同盟會,回湖北參與策劃武昌起義。民國元年,受黃興命聯絡楊度,與楊關係密切。「二次革命」後逃日本,三年受楊籠絡參加籌安會。護法中在湘西響應,任湘西第三軍軍長。八年任廣州護法軍顧問,北伐中參加晉軍,任第十路總指揮。民國21年卒於北京。此人非君主立憲分子,但意見不堅,各方活動均無成就。
籌安會湖南分會之主要骨幹是葉德輝與符定一。
葉德輝,字煥彬,號郋園,原籍江蘇,鹹豐中隨父來湘避難轉湘潭縣籍,嶽麓書院生,光緒十八年進士,授吏部主事。他以提倡經學為己任,思想守舊,排斥維新,著《輶軒今語評》批駁康梁,妄言「寧可以魏忠賢配享孔庭,使奸人知特豚之足貴,斷不可以康梁擾亂時政,使四境聞雞犬之不安。」攻擊湖南維新時政,污衊南學會「開民亂」獲得守舊人物稱讚。長於經學,精目錄學,重古書刻書,泥古不化。民國任湖南籌安分會會長,擁戴復闢,橫行鄉裡,詆毀北伐與工農運動,民國16年大革命中被鎮壓,故其參加籌安,應為本質封建。
符定一,字宇澄,號槐菴,衡山白果鄉人,由衡陽南路師範升京師大學堂,賞舉人任內閣中書,曾任順天高師與華湘學堂英語教員。清末任湖南省教育會長兼高師校長,民初任眾議員、財政部次長、鹽務署長。在京與楊度交好,傾心君主立憲,洪憲帝制時任籌安會湖南分會副會長,湯勸進諸作,大多出自符手。袁死,繼續從教,任省立一中校長,毛澤東在作文比賽中得第一名,因此結識。後創辦衡湘中學與競存學校,編著《聯綿字典》,聞名學界。抗戰前後反對軍隊橫暴,1946年應邀赴延安參觀。建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應是接受革命教育後之轉變,故出任第一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1958年病逝。
夏壽田,桂陽縣人,父夏時曾任陝、贛巡撫。師事王闓運于衡陽船山書院,光緒十五年舉人,二十四年榜眼,由編修任刑部郎中。民國成立,任湖北民政長,三年入袁大總統府任內史,充約法會議員,作為湖南代表,擁袁稱帝。袁敗死,入曹錕幕任機要秘書,民國11年,與楊度說服曹不讓吳佩孚入粵助陳炯明反袁。
16年,任國民政府青島市長,無心政事,專心學佛,稱居士。24年,病卒上海。
黃瑛,長沙縣人,祖黃冕任雲南迤南兵備道尹,父濟,重慶知府。屢試不第,捐資為鹽課大使,創辦家鄉影珠女學。宣統元年選任諮議員,辛亥運動湘軍起義,任軍政府鹽政處長,四年入籌安會,無所作為,潦倒病逝。
左學謙,長沙縣人,秀才,法政學堂畢業後任省諮議員,加入同盟會,光復後任軍政府民政司次長。湯薌銘督湘,為自保加入籌安會,5年參加護國,驅張後任市商會會長二十餘年,辦理實業,建國後任省財經委員,後卒。
清末民初,政局巨變,在革命思想衝擊下,知識分子大多反對封建、參加民主革命,但少數頑固分子,選擇君主立憲,湘人楊度為首組籌安會,竭力擁戴帝制,籌安會「君子」醉心功利,均一丘之貉,此後也受軍閥混戰影響,分化覺悟者投身民主革命。其餘諸人,雖曾變節參與籌安,但均無極端反動行為,隨波逐流,老而後終,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