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無情,嶽麓從零開始?

2021-02-13 嶽麓書院

書名:嶽麓書院史

作者:朱漢民、鄧洪波

出版社:湖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1

丁善慶(1790—1869年),字伊輔,號自庵,亦號養齋,湖南清泉(今衡陽)縣人。道光三年(182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廣西學政、國子監司業、鄉試主考、會試同考、國史館總纂兼庶常館提調、文淵閣校理等職,官至侍講學士,以母老歸裡。道光二十六年起,受巡撫陸費瑔之聘為嶽麓山長,至同治七年(1868)「以老病力辭」止,凡二十二年,掌教時間僅次於羅典、歐陽厚均。

道光二十六年(1846),原任國子監司業、侍講學士丁善慶應巡撫陸費瑔之聘,接替因年老辭職的歐陽厚均,出任嶽麓書院山長,任期歷道光、鹹豐、同治三朝,計二十二年,成為繼羅典、歐陽厚均之後第三個任期最長的山長。

二十二年中,他為嶽麓建設歷盡辛勞。早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上任初期,他就將書院修整一新。鹹豐二年(1852)太平軍圍攻長沙,書院毀於戰亂。之後,他倡率諸生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院舍,鹹豐兵火之後,又率眾重建,直至同治五年(1866)始復舊觀,成為嶽麓建設史上最具卓著勳勞的山長。

自鹹豐三年至同治五年(1853—1866)十餘年間,先後建復文廟、御書樓、文昌閣、講堂、齋舍、半學齋、崇道祠、濂溪祠、屈賈祠、李中丞祠、崇聖祠、道鄉臺、二門、抱黃閣及愛晚、吹香、風雩、極高明、道中庸諸亭。

其時書院規模雖遠不及羅典、歐陽厚均時代,但講堂、書樓、齋舍、祠宇等主體建築均已基本恢復,嶽麓教學得以正常進行,在戰爭環境中做到這一點,確實難能可貴。其教學先德行而後文藝,成就人才甚眾,弟子成名者數十百人,最著名的有曾國荃、劉長佑。

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清代嶽麓藏書事業變故甚大,藏書毀於兵火,蕩然無存。藏書重聚全靠官紳與院中師生,官府退居幕後,丁善慶山長成了藏書建設的主導者。

他對李堯棟巡撫有關藏書、讀書的觀點比較認同,嘗謂:

「詩書,義之府也。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又何好訟之足慮哉!讀李中丞《藏書記》,意慮深遠矣,條款亦極周備……多士之肄業於茲者,詩書之澤,義利之分,循誦傳習以之進德,庶幾向義者多,民風亦無患其不古若乎。」

可惜排山倒海的太平天國之役,使得嶽麓書院藏書在鹹豐二年(1852)毀於兵火,「蕩然無存」,嶽麓藏書建設又得從零開始。此時情形已大不同於嘉慶年間,清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內憂外患的雙重打擊之下,已無力於書院建設,作為官辦書院的最高首長,山長丁善慶不得不挑起了重聚圖書的重擔,而以「同志」號召官紳士民個人「捐置」也就成了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藏書途徑。

作為首倡,丁山長帶頭捐置《御製日講四書解義》《御定佩文韻府》《十三經註疏》《困學紀聞三箋》等四種圖書,計858卷。隨後,雖然捐置有續,但涓流成溪,談何容易。到同治七年(1868)捐書總數始達一萬四千餘卷,略高於嘉慶新置官書之數,費時竟有16年之久。這與當年五百兩官銀一舉新置官書萬餘卷相比,懸殊太大。而惟其如此,更顯珍貴與難能。

康熙《嶽麓志》刻板在鹹豐戰火中亦化為灰燼。於是,鹹豐十一年(1861)時丁善慶主持重刊,並將印板藏於山長居室半學齋內。重刊志書的靡頁上印有「續志嗣備」字樣,可見當時就有續修的打算,但直到同治六年(1867)夏天,他才接踵前志之例,採擇《嶽麓詩文鈔》有關內容,修撰刊印《嶽麓書院續志》(以下簡稱同治《嶽麓續志》)。其自序稱:

「《續修嶽麓書院志》成,諸生以序請。善慶思續修皆踵前志,例復何言。顧書院為昔賢講學之地,亦既忝擁皋比,自有難已於言者。善慶少孤,又體癯多疾,通籍後恆兢兢以弗克報稱為懼。道光庚子冬,請假旋裡,越丙午,膺掌教之聘,抗顏為弟子師,益復自愧。既讀聖賢書,稟丸膽之訓,竊願附聖門,學者又次之,列以自持其躬。嘗讀昌黎先生《自訟箴》曰: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為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用是警惕,凡所以自治而因以為教者,於茲蓋二十有二年。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欲自立而不苟隨,實賴講德論道之益,能勿滋愧且懼哉!夫道不遠人,德足乎已,尊聞行知,是則是效,亦在凡有教養之任者加之意焉耳。」

由此可知,《嶽麓續志》被丁山長看成了自己主院二十二年講德論道,日以君子、小人自治、為教經驗的總結,頗有臨別贈言之意,可以視作他離任之前送給嶽麓書院的厚重禮物。

同治《嶽麓續志》體例雖「皆踵」康熙《嶽麓志》,但其編輯隊伍則要精幹得多,丁山長之外,只設同纂一人、同輯十三人,且同纂、同輯皆是院中肄業諸生,其書屬於師生共同成果,全無康熙志之「官修」作派,其路數與歐陽厚均《嶽麓詩文鈔》相同,可以看作一大編輯特色。志分四卷,卷首、卷終各一卷。卷一為書院、廟祀、田額、規條,卷二為列傳、古蹟、寺觀,卷三以下為藝文。卷之首為新典恭紀,附奏疏。卷之終為書籍,包括舊記、條款、目錄三部分,專記當時社會各界捐贈圖書之事。

「增志書籍,附於卷終」,是這次修志的新創之舉,對此丁山長頗為得意,在自序中專門提及,認為它可以「徵後起文華之盛」。

丁山長之所以重視書籍,與他對藏書事業的認識及艱難徵集的實踐有關。他認為《詩經》《尚書》,是「義之府也」,皆可以進德尚義,淳化民風。因此,他對前任歐陽厚均訂立圖書管理制度,對巡撫李堯棟所作《嶽麓書院藏書記》十分欣賞,也十分珍愛他們傳留下來的大批藏書。由於戰爭,他只得重新徵集,又不能寄希望於公帑購書,於是自己先行捐出珍藏的《御製日講四書解義》《欽定佩文韻府》《十三經註疏》《困學紀聞三箋》四種八百五十八卷存院,並倡議社會各界捐書。到同治六年(1867)修志時,已徵得一萬四千一百三十捲圖書,來之不易,因而惟恐有失,於是「標明目錄、姓名,以捐置先後為次,附舊記、條款後,以垂永久」。此即成為志書中的「書籍」類目了。

同治《嶽麓續志》既踵康熙《嶽麓志》之體例,又接受《嶽麓詩文鈔》的內容與考證成果,將康熙至同治百八十年間嶽麓書院的歷史資料呈現在讀者面前,是嶽麓史志系列的重要環節

*本文整理自朱漢民、鄧洪波《嶽麓書院史》,文章略有刪改。

相關焦點

  • 解剖嶽麓書院
    千年弦歌不絕    初建嶽麓書院的潭州太守朱洞,一定不會想到,嶽麓書院歷經戰火,七毀七建,延續千年,每一次重建,都是一次浴火重生。湖南的歷史,嶽麓書院,從未缺席。    朱洞建立的嶽麓書院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隨著他離去,沒有學田支撐的嶽麓書院很快冷落下去,繼任者李允則將藏書和祭祀引入書院,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祭祀、學田的十大基本規則,也奠定了嶽麓書院的千年格局。
  • 理學·湘學·嶽麓書院——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談嶽麓書院的...
    本期的三篇文章,一篇是記者採訪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的文章,探討了嶽麓書院與理學、湘學之間的關係,一篇溯源湘學經世致用的傳統,一篇探討了湘學代表人物張栻對仁禮關係的闡發,對於把握嶽麓書院的歷史地位以及湘學脈絡和主要觀點均能有所啟發。  光明日報記者 劉劍  記者:首先,請您簡要談談嶽麓書院和理學、湘學是如何「結緣」的?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鹹平二年(999年),出任潭州太守的李允則擴建書院,「詢問黃髮,盡獲其書,誘導青衿,肯構舊址……請闢水田,供春秋之釋祭……」李允則恢復了荒蕪的嶽麓書院,也奠定了書院講學、藏書、供祀、學田的規制,嶽麓書院,學風昌熾,儒者王禹偁甚至把彼時的湖湘比作孔孟家鄉「洙泗」、「鄒魯」。    十幾年後,史料記載的嶽麓書院第一位山長,湘陰人周式,迎來了書院在北宋最高光的時刻。
  • 內戰波及半個中國,嶽麓書院學生寧死不屈,謹遵師訓:將天下為己任
    而嶽麓書院更是私人書院裡的私人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四大書院之一,在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歷經千年的嶽麓書院弦歌不絕,更是延綿不斷。嶽麓書院是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之上,輔之以政府的捐款興建,才正式創立的學院。嶽麓書院門額上的四個大字更是由宋真宗在北宋祥符八年親自提筆御賜的。
  • 嶽麓書院
    那必是嶽麓書院無疑了。作為四大書院中當之無愧的翹楚,作為嶽麓山千百年來的鎮山之宅,這個堅強的後盾和強大的底牌,使得湖南大學號稱千年學府也是名副其實,毋容置疑了。這次參加北京大學「新領軍百人培養計劃」,學習的地點設在湖南大學校內的集賢賓館,與嶽麓書院大門僅百米之隔。所以趁著午間暇餘,我徒步走向嶽麓山腳。
  • 嶽麓書院,一部湖南士人的心靈史 | 媒體聚焦
    周式帶回的真宗親筆題寫的「嶽麓書院」牌匾,讓嶽麓書院聲望更高,「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周式不會想到,他向北叩謝浩蕩皇恩的宋王朝,會在百年以後倉皇南遷。嶽麓書院毀於戰火,卻又浴火重生。嶽麓書院在北宋的榮光,隨著宋王朝百年難以釋懷的恥辱落下帷幕。
  • 湖南的鍋都是辣的,最辣的是嶽麓書院
    走進大學,直到東方紅廣場,詢問路邊學生嶽麓書院所在,才知右拐不遠處即是。疾行幾步便到。 門,太不起眼,也無法看到裡面,從外面打量,在湖南大學的大樹大樓掩映包圍下,大名鼎鼎的嶽麓書院太小太小。 而嶽麓書院史上曾七遭大厄:宋紹興元年(1131),金兵南侵,書院被金兵焚毀,「什一僅存」。然後是乾道元年(1165)重建。至元十三年(1276),書院被元兵焚為廢墟,至元二十三年(1286)重建。至正末年(1368),書院再遭兵焚,60年後,明宣德三年(1428)開始重建。崇禎十六年(1643),書院又在張獻忠與官軍混戰中焚毀,1670年重建。
  • 惟楚有材 於斯為盛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仍弦歌不絕?
    9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考察,面對熱情洋溢的青年學子,總書記說:「見到你們很高興,讓我想起嶽麓書院的兩句話:『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真是人才濟濟啊!」「惟楚有材,於斯為盛」,這的確是嶽麓書院的真實寫照。
  • 「美麗嶽麓·我是行動者」 主題環保健行活動開始啦~
    「美麗嶽麓·我是行動者」主題環保健行活動正式啟動啦!一起來看看今日上午嶽麓區直機關工委聯合區文明辦、區總工會、區環保局在秀美的湘江河畔舉行「美麗嶽麓·我是行動者」主題環保健行活動,區直單位350名機關幹部職工和環保志願服務者踴躍參加。
  • 淵遠流長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的盛名,只有親臨其境地品味,才會讓你有著無法釋懷的感嘆與仰慕。
  • 戰爭有多無情,敘利亞戰火持續近10年,黑市上女子標價不到百元
    戰爭有多無情,敘利亞戰火持續近10年,黑市上女子明碼標價最低不到百元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經過去了幾千年了,縱觀整個人類社會,社會發展總是伴隨著戰爭的出現,人類發展史上最可怕的災難,並不是自然災害,而是戰爭,戰後的世界有多殘酷,往往比你想的更難以接受
  • 嶽麓山色
    南北朝劉宋時《南嶽記》載:「南嶽周圍八百裡,回雁為首,嶽麓為足。」從衡陽到長沙,七十二峰綿延八百裡,巍巍壯觀。據說,在許多年前,聖祖來南嶽傳經布道,那時候的衡山還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聖祖座下的七十二個弟子都很不滿意。一天,在聖祖講授經書之前,他們一齊跪下,乞聖祖稟告上天,讓衡山雄偉壯麗,不負南嶽美稱。
  • 戰火熔爐:戰火下的兄弟情
    反映韓戰的電視劇《戰火熔爐》正在央視熱播,觀眾隨著劇情起伏而心潮澎湃,時間到了1951年第五次戰役。隨著戰鬥的升級,一些重量級的角色也進入到各自的結局階段。戲劇衝突達到高潮,情感戲終於迸發,心痛那種生離死別的感覺。正是」戰火無情,人有情』.
  • 嶽麓書院的弦歌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是嶽麓書院的楹聯,也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註腳。 春風拂柳,藍天如洗。我從濚灣鎮出發,來到嶽麓書院門口,車停東方紅廣場,毛澤東雕像聳立在山門前,雕像刻畫的正是中年毛澤東指點江山的英姿。中午之時,一群青年學子剛剛下課,他們三三兩兩,意氣風發,結伴在書院周圍行走。
  •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那天是周日,嶽麓書院遊客眾多,旅遊團一個接著一個,散客也絡繹不絕,想給頭門拍張沒有人的照片,做博客的題圖照,是不可能了。 嶽麓書院在嶽麓山下,建於北宋,幾經風雨,屢毀屢建,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嶽麓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即院長,叫周式。公元1012年,周式學行兼優,辦學成績卓越,聞名天下,受到了皇帝宋真宗的召見。真宗對周式特別的賞識,要任命他為國子監主薄,留在宮中講學。但周式無心留在朝廷做官,執意要回嶽麓書院教書。真宗被其精神所打動,答應了他的回山請求,並賜給他內府書籍,並書「嶽麓書院」匾額。據說,書院至今存有明代嶽麓書院石刻,乃真宗手跡。
  • 原來你是這樣的嶽麓書院!
    說起嶽麓書院,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聞名古今的「朱張會講」,還是激蕩三湘的嶽麓峰會?嶽麓書院不僅是教書育人的福地,它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文物寶藏。嶽麓書院的大門,始建於宋,現存大門則建於明代正德四年。大門正上方掛著的「嶽麓書院」匾額,更是宋真宗賞的御匾。「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聯。但真正廣為傳頌的還是那句被稱為史上最牛氣、最大氣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 吳仕釗:秋色秋聲嶽麓書院
    湖南三日的遊程中,感懷最深的莫過於一個人參觀嶽麓書院。4日上午,在韶山的參觀時間比我們預想的長得多。返回長沙,已經是下午5點了。考慮到兩位老人家從早上到現在一直跟我們一起運動,擔心他們精力不濟,還有姨妹子家的雙胞胎外甥,在車上睡著了。把車子交給姨侄女開,我獨自一人來到嶽麓山下。傍晚時分的湖南大學校園一片安寧。
  • 【文保尋蹤】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0)——長沙嶽麓山禹王碑 | 靜思齋
    受這些著作的影響,自唐開始便有韓愈、朱熹、張栻這些大咖級驢友到衡山現地尋訪,但皆是乘興而來,鎩羽而歸,朱熹甚至斷言壓根沒這玩意。直到南宋寧宗皇帝嘉定五年(1212年),才由上文所說的那位何致(又作何賢良,字子一)發現了它。何致是何許人完全不見經傳,關於此事最早的記載當是宋人張世南的《遊宦紀聞》,敘述頗詳。張與何是同時代人,此書成書之年代又極近,所述當較為可靠。
  • 愛晚亭—嶽麓書院的美伴
    到過長沙的朋友,要是沒去過嶽麓書院,多少會有一些遺憾。
  • 戰火使命時空現遺蹟 末世已開啟
    零企劃工作室的首款二次元策略手遊《戰火使命》刪檔測試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上百張畫風精緻,極具特色的二次元美少女已經讓各位司令官大飽眼福,但遊戲龐大如畫的世界觀更是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讓我們走進歐羅西亞大陸上體驗下這段梵谷提筆的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