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我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當前經濟形勢

2020-12-12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新浪財經訊 「新浪·長安講壇」(總第361期)日前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姚洋出席並以《我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當前經濟形勢》為題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我國經濟的結構轉型和當前經濟形勢」。

我講三方面內容:

第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一是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十來年間在世界上地位的改變;二是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包括結構調整。

第二方面,經濟周期和去年以來經濟增長減速。現在談結構變化談的比較多,但是很少有人談經濟周期。我覺得經濟周期還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到經濟周期才能採取一個比較合理的政策。去年以來經濟增長在減速,我個人覺得不是結構調整不到位的結果,而是去年以來一系列政策所造成的,特別是去槓桿政策。

一、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發生的重大變化

1. 中國經濟在世界範圍內地位的上升

先說激動人心的事情。2008年以來世界的經濟總量向中國轉移,你看一下數據就會感覺到震撼。10年前,我們國家的GDP經濟總量只有3.37萬億美元,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二。到了去年,我們的經濟總量超過13萬億美元,已經達到美國的三分之二,是日本的2.4倍。十年間我們從佔日本的三分之二變成了它的2.4倍,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財富世界500強排名,2008年包括香港在內我們只有37家,而今年包括香港在內我們是119家,美國是121家,日本只有52家。我們基本上跟美國差不多,照這個趨勢下去,最遲後年我們的世界500強數量就要超過美國了。中國人願意勤勞奮鬥,愛找自己的差距。2008年我們追問我們企業在世界500強裡的數量什麼時候才能趕上人家日本,超過日本又問能不能趕上美國,現在我們趕上了美國,又在說自己大而不強。有人指出中國在世界500強裡的119家企業,利潤一半都是銀行貢獻的,那又怎麼著呢?中國總是很謙虛,問為什麼還不行。

我想指出的是,中國取得這麼大的成就是逆世界而動的。在世界金融危機之後,整個世界經濟都在下行,2009年全世界是負增長,只有中國是正增長。為什麼呢?我覺得是反周期措施到位。我們放出了4萬億。有很多人不喜歡4萬億。這4萬億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是它管用。我們的很多企業都是拜這4萬億所賜。山東濰柴動力2008年的時候還是一個不大的企業,就這10年時間它也進入了世界500強。華為也是一樣,沒有這10年,華為不可能有今天。

圖1 中國的貨物貿易盈餘和美國的貢獻份額

數據來源: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http://www.census.gov/fo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

財富在向中國轉移。美國有大量的貿易赤字,中國有較高的貿易盈餘。赤字國的財富向盈餘國轉移。圖1是中國貨物貿易盈餘總量和美國在其中的貢獻率。看左軸,中國的貿易盈餘在2015年達到頂峰,然後降下來了,但到2018年仍然有3500多億美元。這其中美國貢獻多少呢?美國長期貢獻超過100%,最高峰超過了500%,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都是有赤字的,所有的貿易盈餘來自美國。最近這些年,美國佔的比例略有下降,2015年之後又上升,回到100%以上。因此,可以說中國貿易盈餘來自一個國家。貿易赤字意味著必須借款,向盈餘國借。美國有美元優勢, 我們叫美元霸權,他可以印鈔票。短期來說對我們不利,稀釋我們的美元資產。黃海洲和他的合作者Patrick Bolton提出一個貨幣的股權理論,認為貨幣就像股權似的,企業增發股票,原來股東的股份就會被稀釋掉。但是,發鈔票就意味著向股東們發股票,未來付息還本的代價就會提高,長期而言,就是美國財富在向中國轉移,美國的子孫後代欠中國越來越多的錢,除非有一天美國人賴帳,說「game over」,但這個很困難。我想,靠印越來越多的鈔票,不停的稀釋美國債務,我覺得長期來說這是困難的。所以從這點來說,我覺得以前關於貿易不平衡的說法是不對的;我覺得川普是對的。當一個國家有貿易赤字的時候,你就在消耗你的國力。就像一個家庭,一家人天天在借貸生活,只著子孫後代給你還,你可不是就在消耗家力嘛?作為一個國家,就是在消耗國力。所以一般的經濟學家說貿易赤字沒有問題,我覺得是不對的。

中國是製造業第一大國,現在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四分之一。從我們的出口產品來看,中國進步非常大。有些人的印象還停留在中國出口服裝鞋帽的階段,但20年前,我們就開始以出口電子產品出口為主了,現在出口的最大向是機械產品,而且帶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可以看到40年間的一個輪迴,現在出口的優勢產品又回到計劃經濟時代搞的機械行業、重工業。雖然我們又回去了,但它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我去看過濟南第二工具機廠,這個廠很有意思,到今天它連董事會都沒有,還是廠長在管事。其他的國企都已經公司化改造了,他連公司化改造都沒有。這個企業在濟南市區裡佔地面積很大,濟南市總想把這塊地收回來,但是他們的廠長給頂住了。這家企業的產值也不高,就幾百億元,只生產一種東西—汽車衝壓工具機。在國內他們佔有的市場份額是80%,在國際上能打敗德國、日本企業。引以為豪的是他們把機器賣到美國通用汽車,並且派工人去指導美國工人安裝、調試和使用這臺機器。他們在濟南通過網際網路,能日夜不停的監視那臺機器,有小毛病可以直接用計算機調試,出了大毛病就派技術工人幫他們修理,根本不用美國人動腦筋。這家企業的工人絕大多數都擁有大專文憑,已經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種傳統工業了。

中國正在成為創新和金融大國,中國的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們的研發投入不到500億美元,2018年我們的研發投入達到2890億美元。這是我們官方數字,OECD的數字是500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快要跟美國平起平坐了。即便是按我們官方的數字算,我們的研發投入也佔GDP的2.2%,已經超過了很多發達國家。美國、日本、韓國比我們略高一些,但我們把OECD平均水平以下的國家都甩掉了。請注意,我們的人均收入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但是我們的科研投入強度已經超過了他們。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日本幾乎每年拿一次諾貝爾獎,很多人又開始檢討中國這不行、那不行,我覺得這是認知錯誤。日本人得獎,很多工作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做的,我們現在相當於日本的在上世紀70年代。我覺得目前在北大、清華、中科院能拿諾貝爾獎的肯定有二十幾位,我打賭我能活到那個時候。今天在座的如果有學科學的,極有可能會在三、四十年後獲獎。現在做科研很簡單,一是要有人。這個中國沒問題,人口基數足夠大,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固定的。二是要有錢。這個中國也不太缺。有了這兩項就沒有什麼大問題。高水平大學缺這個、缺那個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一個是人、一個是錢,有了這兩個你不想成為一流大學都難。如果給老師的工資都是一年120萬元人民幣,你看看是不是能招到世界上最好的老師。這很簡單,沒有別的問題。

我以前對科學家特別崇拜。有一次我見到一個化學家,他說你們經濟學家都特聰明,你們寫的數學公式我們都看不懂。我說你們化學家多好,創造這麼多的財富。他說化學家都是靠運氣試出來的,chemistry就是「chem is try」!「try」是要錢的。

「一帶一路」提升中國在世界金融領域的地位,我們牽頭設立的亞投行、新發展銀行,還有國內的絲路基金、國開行、進出口行,都是證據。國開行是真正的宇宙大行,它的全部資產是4萬多億美元,全世界所有的發展性銀行加起來是它的零頭。國開行2017年在「一帶一路」上的放貸超過世界銀行在全球的放貸。我們生活在國內,所以不太關注這些事情,但是在國際上感受到中國壓力是非常強烈的。

2. 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變化

下面談經濟的結構變化。最大變化就是我們告別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出口導向有一個好處,就是你的需求不是內生的,而是別人給你的。就像我在威斯康星的一個老師,以前他對中國印象挺好,現在他的心態變化了,說中國有那麼勤勞的人民,我們給你們提供那麼大的市場,你們想不發展都難。也就是說,我們的需求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事實上在危機之前,我們的出口除以GDP在2006年就已經達到頂峰,將近35%,之後一直在下降,現在是17、8%的樣子。這個對一個大國來說仍然有點高,美國只有10%,日本也是17、8%的樣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出口不再是推動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幾年我們的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微乎其微。

圖2 中國出口和出口/GDP比例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www.stats.gov.cn .

另外一個變化,是工業化和去工業化。圖3顯示的是三大產業的就業份額的變化。農業就業份額下降,服務業就業份額上升,服務業成為最大的就業部門已經很多年了。最有意思的是工業就業的變化。從這張圖上我們能看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計劃經濟時代,另一個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10年,這兩個時期讓我們工業就業各增長了10個點。事實上,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工業化沒什麼進步。從就業比例來看基本上是在波動,當時在準備最後的衝刺,這就是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頭10年完成的工業化進程,相當於2000年之前40年走過的路,所以加入世貿組織是非常重要的。照我看,中國現在看到的大部分財富都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積累起來的。

但是2012年之後,工業就業達到頂峰之後開始下降。為什麼不是2008年、2009年?因為有4萬億投資的刺激。接著我們又往上衝了幾年,達到了工業化頂峰。一個國家的產業轉型大都跟外部衝擊有關,日本就是如此;韓國和臺灣地區比較平穩一些,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去工業化,但是經濟轉型要等到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們國家受金融危機衝擊挺大,估算去工業化大概提前了5、6年時間;如果沒有金融危機,可能工業化還可以持續到2017年、2018年。順便說一下,工業就業最高峰在這裡顯示的是30%,這個數字恐怕不準確,農業的份額高估了。我覺得最高峰的時候,工業就業應該達到過全部就業的35%,這個和其他成功的經濟體沒有太大差別。

圖3 三大產業就業比例的變化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接下來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圖4是勞動人口佔全部人口的比例,有兩波大的增長: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有時候我們回頭看歷史,會發現中國真是非常幸運。1978年鄧小平在做改革開放決定的時候,也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是很幸運,中國過去40年裡在兩次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我們都踩對了拍子,第一次是改革開放,第二次是加入世貿組織。從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的人口結構開始走向優化,勞動人口佔比一下子上升了10個點,這一波人口紅利被農村改革趕上了。到90年代人口結構沒有太大變化,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又「衝鋒」了一次,第二波人口紅利到來。到2010年,金融危機來了,我們退出出口導向發展戰略,而我們的人口結構也開始下行。

圖4 勞動年齡人口比率(15 - 64歲人口佔總人口比例):1960 – 2018年(%)

資料來源:Wind。

從2012年開始,我們開始搞結構調整,後來總結為「三去一降一補」。這些年「三去一降一補」做的怎麼樣?去庫存做得相當不錯。但這純粹是一個偶然因素決定的。2016年,政府實施一輪強刺激,使得三、四線城市7億平方米的房地產庫存全部消化掉了。2016年7月份我參加總理座談會時提了個建議,讓政府出點錢,補貼老百姓買房子,把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庫存消化掉。雖然這個建議沒有被採納,但政府做的基本上是這個事情。政府做的是貨幣化棚改,原來是給現房,後來改成貨幣化。一搞貨幣化棚改,房價就上去了。老百姓都是「追漲殺跌」,所以房地產庫存也就消化掉了。去產能,靠的是行政命令,比如北京周邊很多鋼廠和小煤窯都關掉了。結果,2016、2017年經濟轉好的時候,我們還要進口鋼材和煤炭。現在看來,去產能比較徹底的行業,目前的利潤情況都比較好。去槓桿的效果等一會兒我再講。「降成本」做的比較好,降稅、降費非常顯著。這幾年我們不停的降稅,今年的稅收大概要降2萬多億,這是非常大的降低。「補短板」是個慢活,我們也做了很多,「放、管、服」改革等等都是補短板的,但這個是一個長期工作。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減速。這個大家都看到了。現在服務業是最大的就業部門,增長主要靠內需,內需增長佔增長的75%,但靠內生增長,速度必定會下來。企業進入了一個比較長的優勝劣汰時期。我個人覺得2012年到2016年的調整,優勝劣汰基本完成,但是有些人覺得還不夠,要接著淘汰。我覺得過去這兩年「去槓桿」和「環保風暴」,讓一些本來不應該死的企業死掉了,有些過了。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國外轉移正在發生,但是轉移速度沒有我們想像的快。國內企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做的相當好,你到企業裡去看一看,只要是有一些技術含量的企業,車間裡面基本上看不到人,全都是自動化的。好的方面是勞動收入佔比上升,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國內消費比例上升,儲蓄率下降。

根據日本海外振興機構(JETRO)發布的報告,2018年中國產業工人一年的全成本是10,500美元,在亞太地區僅低於臺灣地區,臺灣是18,500元,大陸的成本已經超過了亞太地區的所有發展中經濟體。兩年前我們比馬來西亞和泰國便宜,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他們了。所以中國肯定不再是一個便宜的地方,有些勞動力密集型的行業轉移出去也是很能理解的。

圖5 支出法GDP構成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圖5是支出法GDP,顯示的是所謂的「三駕馬車」。虛線是消費,間斷線是資本形成,最下面的實線是淨出口。這幾年的淨出口佔比已經很低(2017年的數據有問題,跳動非常大)。國內消費佔比在2010年觸底,最低的時候是48%。過去7、8年間,所謂的再平衡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和前期的失衡速度一樣快,消費佔比每年要提高將近一個點,這是非常快的再平衡過程。相應的投資佔比就會下來。所以,再平衡已經發生。

我覺得中國經濟增長減速不是很大的問題,所有的國家都經歷過經濟增長減速。比如日本,它在70年代初之前也搞出口導向,60年代的平均增長速度是10.5%,如果把50年代加上就是9.2%,跟中國差不多,甚至比中國還快一點。但是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日元升值了30%多,再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機,出口導向的模式就不能維持了,所以日本進入了創新時代。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在3%左右。但卻是日本真正的黃金時代。在那二十年裡,世界上幾乎所有新的電器產品都是來自日本,日本的產品有質量保障,而且價格也還算合理。

我們年輕的時候也追日本明星。那時候女大學生心目中的男神是高倉健,他的形象代表了日本上升期的形象。其實高倉健的性格非常糟糕,他的妻子都和他離婚了。他是非常冷酷的一個人,但是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爆款,其中一部是《津輕海峽》,講的是當時修津輕海峽海底隧道的故事,隧道連接本州和北海道,高倉健的形象偉岸冷酷。今年1月份我們全家去有馬溫泉,在神戶的山裡面。從溫泉到神戶,也就半個多小時的車程,車在高速路上剛走一會兒就鑽進了一個隧道,隧道裡你感覺車子一直在往下走,一出隧道就進入了神戶市中心。當時我就在想,只有一個上升的民族才會幹這種事 --- 沒有多少實際用處,更多是為了炫耀的事情 --- 當你走下坡路的時候,你不會去想這些。所以,再過三、四十年我們回頭看就會明白,現在是中國最好的時代。今天你再看日本電影是什麼內容?《深夜食堂》!我看了一集就覺得日本民族沒希望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性不知道自己該過什麼樣的生活,最終選擇嫁給一個和尚,而且覺得嫁給和尚也挺好。上世紀80年代的女孩都想要嫁給高倉健,現在要嫁給一個和尚!這就是日本老齡化的寫照。從1993年開始,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是0.2%。

中國的老齡化也很快會到來,但較高增長的時間可能會比日本的長。中國是一個更大的國家,我們的人口是他的10多倍,地域差距也比他大得多,所以我們可以維持比較長的增長時間。我計算過,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們在未來30年保證年均3.7%的增長速度,2049年中國的GDP總量就可以超過美國的兩倍,人均收入超過美國的45%。可能有人會問怎麼才45%?實際上不低,45%是現在發達國家的門檻,只要你能達到美國人均收入的45%,你就是發達國家。是真正的發達國家,而不是世行定義的發達國家。我們要達到那個時候美國人均收入的45%,收入水平很高,而且是平均的,一線城市肯定要超過美國的人均收入。所以我們不需要那麼高的增長速度,3.7%就夠了。如果我們的增長速度從2016年的6.5%,勻速下降到2049年的2%,平均速度就是4.3%,所以,3.7%是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

二、經濟周期和2018年來的經濟增長減速

1. 經濟周期

從1992年以來,中國有很明顯的經濟周期。1992年到1997年,由於鄧小平南巡帶動了「投資熱」,投資增長帶來景氣上升,其中一個就是海南省的投資熱潮。那一次海南的房地產熱,直到最近一些年在海南一些地方還能看到「投資後遺症」。接下來是1998年到2003年亞洲金融危機所導致的景氣下降期。然後又是2004年到2010年出口增長導致的景氣擴張期。2011年到2015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景氣下降期,2016年到2017年接著又進入景氣的上升期。

看一下GDP和投資增速的情況,周期還是比較明顯的。1998年之前我們的增長速度在下降,當時投資很熱,1993年那年我們的投資增長了60%。朱鎔基當時是管經濟的副總理,他要壓一壓投資熱,但是時機不是太好,馬上就是亞洲金融危機,投資一下子降到了10%以下。按當時的標準來看,降到10%以下就進入了一個比較低的景氣期。2003年之後,增長的高峰期到來,投資增速又上去了,達到20%到30%。2012年之後幾年,投資增長率有到了10%左右,GDP增長速度也下來了。我看中國的GDP增長統計,在增長比較高的階段是低報了增長率,在低增長的時候又補回去了。

看圖6的CPI和PPI,周期會更加清楚一些,特別是PPI。我們國家的CPI統計不是很準確,因為商品籃子怎麼確定有一定難度,但仍然能夠看出周期。很明顯,1998年之前是通脹的。1994年的通脹率最高,CPI是24%。1988年是18%,引起了恐慌搶購,當時有些人拿浴缸去買醬油,儲存醬油。我那時候正要結婚,我太太姐夫跑到西安的唐城百貨去搶購,售貨員扔出來什麼東西你就得趕緊接著,結果接到一臺華生牌電風扇,到現在還在用著,質量特別好。有了那次經歷之後,1994年之後就沒有恐慌了。1998年之後,後中國的CPI基本上沒超過10%。央行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經濟的能力越來越高。按理說在出口大增、外儲增長非常快的年份裡,通脹壓力非常大,但是央行管理的相當好。

圖6 CPI和PPI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www.stats.gov.cn

PPI的統計更容易,因此周期就更明顯。在圖6的下邊這張圖中,100表示生產者價格和去年沒有變化,超過100就是通脹。1998年之前,PPI是顯著高於100,通脹壓力很大;1998年到2002年,PPI基本上都低於100;2003 – 2012年,除2009年之外,都高於100,之後下來了,然後到2017年又變成正的,但過去這幾個月又變負了。從歷史數據來看,PPI是比較準確的,對經濟表現有先導的意味。

順便說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周期基本上是5-7年一個小周期,和世界的大宗商品周期吻合。7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婚姻有7年之癢,經濟周期也是,我覺得跟大家的心理狀態有關。結婚頭幾年相看兩不厭,到了第三、第四年有人就開始厭倦,到了第7年就要離婚。經濟發展也是一樣,一開始大家都拼命上產能,上了4、5年覺得不太對勁,就要開始退出,到了第7年開始轉換。

我剛才說了,2016年的時候我們有一次經濟刺激,為什麼搞刺激?2015年我們有股災,同時又有「811匯改」。股災影響信心,匯改造成資金大規模外流。「匯改」是在不恰當的時候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那時候人民幣貶值壓力太大了。按理說,要想讓人民幣浮動起來,最好找一個人民幣有升值壓力的時期,這時放開不會造成資本外流。當人民幣有貶值壓力的時候,放開它的浮動,大家想的是趕緊跑,因為有貶值預期。那一年我們的外匯儲備減少了1萬多億,2015年、2016年我們的經常項目還有盈餘,再把盈餘部分也得加上,因為盈餘部分也跑掉了,這樣裡外裡大概損失了1.4萬億美元。這個情景非常危急。到了2016年,我們不得不重新實施資本管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資本管制我個人覺得是必要的。沒有人喜歡資本管制,但是沒有資本管制,一個發展中國家,當資本大量外流的時候你就頂不住。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巴西無辜「躺槍」。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資本的頭寸都緊張,因而巴西資本外流。巴西好不容易從惡性通貨膨脹裡面走出來,巴西貨幣也穩定下來,結果資本一外流,雷亞爾就開始狂洩。巴西總統卡多佐原來是一個社會學家,他的功勞很大,把巴西的惡性通貨膨脹給遏制住了。克魯格曼是比較尖刻的一個人,他跟卡多佐總統說,你得學一下馬哈蒂爾,停止外匯兌換三個月,得止瀉,否則雷亞爾就完了。結果,卡多佐的回答是,巴西不能自我貶低到亞洲三流國家的水平。他覺得巴西是一流國家,結果他摔的很慘。National Pride誰都有,但是不能當飯吃。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巴西的經濟基本上是中國經濟的附庸,中國經濟好了巴西就跟著沾光,中國經濟慢下來了,巴西就完了,因為他純粹是一個靠資源的國家。

2. 資管新政與2018年以來的增長下滑

與資本管制同步,2016年春政府開始強刺激,之後,中國經濟開始復甦,2017年所有的指標都好起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長40%。我問過一些民營企業,都說好得不得了。我們有個搞煉鋁的EMBA的同學,2016年盈利2個億,到2017年盈利20億,一下子增加10倍,好得不得了。統計局報的2017年增長數字是6.9%,我個人感覺應該比這個高。但到了2018年,風雲突變,四個季度的增長速度一直往下掉,今年又接著往下掉,而且掉的速度非常快,原因何在?

我前面說了,一個原因恐怕是環保風暴。但環保風暴今年開始放鬆了,大家感覺今年冬天北京空氣沒有去年的好,今年夏天的空氣品質也沒有去年的好,說明環保放鬆了。我覺得,持久的原因是去槓桿太猛。2017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槓桿,因為「三去一降一補」只有去槓桿沒做,所以要去槓桿。去槓桿的方向是對的,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國家的槓桿率太高,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那裡的槓桿率太高。當時目標確定的也是要去這兩個領域的槓桿,但是採用的方式方法,我個人覺得是有問題的。一是太猛,二是太嚴厲,集中體現是資管新政。

資管新政有下面幾項內容。一是銀行的表外業務轉至表內管理,就是要管控風險,因為如果表外業務不受資本充足率的管制,槓桿率就會非常高,風控也不完善,轉入表內管理,既可以降低槓桿率,也可以加強風控。二是銀行資管業務從銀行剝離,目標是要打破剛性兌付。老百姓在銀行買的資管產品,就覺得你得給我保本。我兒子海外讀書回來之前,我太太覺得我是經濟學家,得管我們家的投資,我說行。我跑到工商銀行 --- 工商銀行發我的工資 --- 在櫃檯上買幾個資管產品,人家叫我買什麼我就買什麼。為什麼?因為我相信銀行不會騙我,ICBC他怎麼能騙我呢?結果全虧了,我買的資管產品沒有一個盈利的。但像我們這種人至少有一點是明白的,認賭服輸,我知道這個資管產品不保本。但是普通老百姓不這樣認為,在你銀行櫃檯上買的東西怎麼能不保本?所以有一個剛性兌付問題。資管新政要求把資管業務從銀行裡面剝離出來,成立一個資管公司去賣產品,強化它的非銀行性質,這也是對的。三是清除股權和債權投資產品的期限錯配。以前,資金池泛濫,就是弄一些短期資金放在裡面,投的項目都是長期的,期限不匹配,這都是有風險的。現在不讓這麼做了,必須亮出底層資產,期限一對一匹配,消除期限錯配。和前兩條不同,這條措施從根上就不完全正確。金融的一大功能就是配置風險,金融機構的作用就是為投資者組合風險。資金池、特別是P2P的資金池固然有問題,但把所有金融機構組合風險的產品都取締了,老百姓投資的意願就不足了。

資管新政是去年6月份頒布的,雖然有三年窗口期,但是一刀切下去,事實上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趕緊幹,特別是新產品不敢再像以前那麼幹。這就產生了一些連帶效應,一些金融創新受到嚴重抑制,比如說小額信貸公司的助貸業務。按理說小貸公司應該用他的股本金去放貸,但這樣太慢了。我有一個億的資金要滾動,這得滾到猴年馬月,很快就滾不下去了。所以,市場上發明了一個創新業務——助貸。銀行有很多錢,但銀行又不想直接給高風險小企業放貸,小額信貸公司向小企業要的利率是24%,非常高,銀行不敢要這麼高。小貸公司說我幫你找客戶,我來給你做擔保,我來做風控,你把錢給我貸出去。這個也有風險,但是它解決了很多高風險企業的資金需求。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Stephen Orlins和幾個朋友在深圳搞了一個小貸公司,2017年公司靠助貸盈利8000萬,2018年虧損一個億,只好關門。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創新受到了嚴重抑制。

在嚴控風險的壓力下,金融機構都在壓縮業務,銀行抽貸非常嚴重,騙民營企業說我們臨時把錢收回來,收回來之後重新評估你的風險,再給你貸款。因為沒到期,所以民營企業沒錢還,只好找高利貸借錢把銀行錢還了,結果銀行也不給他們錢,最後這些民營企業就被高利貸拖死了。

我們這麼猛的一刀切去槓桿,後果非常嚴重。

後果之一是民企成為去槓桿對象。按照國家規定,國企槓桿率要降2個點,國企也基本上去了兩個點。但是,民企的槓桿率不降反升,原因是民企的債務發生堆積 --- 生產因為沒有流動資金而停滯,同時資產在流失。去年上半年,股市下跌30%。貿易戰開打有一些影響,但最重要還是沒有資金了。民企上市公司的一個金融創新是股權質押貸款。質押率一般是50%左右,拿100塊錢去質押能貸到50塊錢,再加上1.4倍的平倉線,這意味著股票票面價值不跌30%是安全的。可是去年的股市整體跌了30%,一些民營企業跌掉了70%以上。像給我們捐款的東方園林的何巧女,她的股價都快跌沒了,從最高峰20多塊錢一直跌到最低3、4塊錢,最後落得被朝陽區收購的下場。東方園林也許有自己的問題,比如擴張太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地方政府不講信用,欠了東方園林200億元,而何巧女卻是因為2億元到期債務而被收購的。如果她能收回地方政府欠款的1%,她就不至於被收購。

何巧女還算好的,朝陽區還給她保留了股份,也幫她把債還了,所以她沒有變成「負翁」。我遇到一些企業家,以前是大老闆,身價上百億,在這一輪徹底變成了「負翁」。最高時身價3、400億,一夜之間變成了欠債的人,要被限制消費,連坐高鐵都不行。你說民營企業家能有信心嗎?總書記去年11月1號召開民企座談會,給民企信心,可是下面不斷有民企爆倉、被國有企業收購的狀況發生,你說民企心裏面會怎麼想?民企的解讀就是是不是政府就是想收購我們?社會上還流傳著「社會主義改造再來一次」的言論,民企就更害怕了。上市公司現在算是穩定下來了,因為股市恢復了一些,民企不再老有爆倉的危險。但你看中小民企,資金成本大幅度提高,負債率上升。為什麼民營企業負債率上升?因為他的分母在縮小 --- 資產在縮小,不斷的變賣 --- 而分子在擴大,因為該還的債還不上,所以負債率就上升了。結果是,去槓桿不僅沒去成,槓桿率反倒上升了,事與願違。

後果之二,貨幣傳導機制幾乎完全失效。今年的財政和貨幣擴張都很大,一季度提前發放專項債,地方政府手裡多拿了4、5萬億,央行擴表也很嚴重,和2016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2016年的情況是立竿見影,一季度財政和貨幣政策一下去,二季度的經濟就立即好轉。中國經濟是地方政府主導的經濟,也是以信貸為主導的經濟,只要財政和貨幣政策一砸,經濟就井噴。但是今年我們沒看到這種現象,原因有二。一是資管新政把毛細血管都堵住了,資金無法從銀行溜出去。我們的錢基本上都在銀行裡存著,影子銀行的業務沒了,銀行的錢流不到直接融資那部分去。二是風險偏好比較高的金融機構或者業務大大受到限制甚至取消。P2P全線崩潰。P2P是有問題,裡面有很多騙子。P2P本來是給投資者和用錢的人做的一個平臺,但只收個手續費賺錢太慢了,只有極少數做的非常標準,絕大多數公司都做個資金池,拿著錢自己去投資,風險很高。可是風險高,也不能僅僅讓他爆掉,爆掉老百姓就不幹了,公安機關只好把P2P老闆抓起來放監獄去。可是,抓進監獄以後他就破罐子破摔,更不還錢了:你判我10年,我的公司一分錢不用還了,你就看著辦吧。實際上,這對生產力是一種破壞,對社會穩定也是破壞。我們應該想好後手,把風險暴露了之後就得有辦法收場。美國金融危機之後也暴露風險,但他有一套辦法把底兜住。他讓Lehman Brothers破產,其他的一律要救。政府給了2000億美元救AIG,退出的時候政府還賺了200億。我們處理的太草率。還有小型股份制銀行,這些中小銀行沒有什麼存款,資金全部是拆借來的,其他金融機構不給他拆借那就可能倒閉。包商銀行的教訓要汲取。現在算是穩定下來了,工商銀行進去把它接管了。從一開始,沒想好就不應該去暴露風險。

還有各種資金池被取消,金融機構沒辦法打包風險。但是你把所有風險打包的機制都取消掉,那金融機構還幹什麼?金融機構的功能就是幫老百姓處理風險,為什麼我會比較相信銀行?我是有知識的人,我知道金融中介應該幹什麼,其中一個功能就是幫助老百姓處理風險。有些高風險,有些低風險,組成一個產品「陽光100」賣給我們,那我們就相信他。現在不讓金融機構做這個,你讓投資者一個、一個去投 --- 比如要我去投「揚潤大橋」,我敢投嗎?我根本就不理解「揚潤大橋」的盈利能力怎麼樣。如果你給我發一個產品,裡面有「揚潤大橋」、潤揚大橋什麼的,還有一些短期產品,我覺得好像有點make sense,可能會盈利。可是,現在完全不讓他們做了。

沒有人喜歡地方政府投資,但在現階段,地方政府投資仍然是經濟下行期最有效的辦法。但為什麼今年5萬億下去,效果卻不明顯呢?因為地方政府投資的槓桿作用被大大抑制了。過去,地方政府獲得國家資金(地方國債和專項債)之後,可以用它們來撬動社會資金,如城投債、委託貸款和信託渠道等;資管新政實施之後,委託貸款和信託渠道被大大壓縮,因此今年雖然地方政府獲得5萬億的國債資金,但效果卻不明顯。這可以和2016年對比,那年是立竿見影,效果極其明顯。

後果之三,直接融資大幅度下降,在最高峰的時候基本上崩潰。2017年末銀行的傳統信貸佔社融的74%,但是去年7月份到今年6月底已經上升到96.5%,直接融資幾乎消失,過去幾個月才恢復了一點。可想而知,在這幾年間直接融資市場基本上消失,那民營企業能好嗎?長期投資大幅度下降。現在不讓搞風險組合,誰敢投長期投資,大家都是玩短期的,怕承擔風險,這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情況。我們一直說要鼓勵資金投向長期投資,可去槓桿造成的結果完全相反。事實上,長期來說發展直接融資,是控制全社會槓桿率的最有效效果。美國槓桿率低,因為直接融資多;中國主要靠間接融資,槓桿率肯定高。任何懂一點金融的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經過這一年的去槓桿,最後的結果是殺死了直接融資。本來想去槓桿,結果槓桿更高。

3. 正確認識我國的槓桿率問題

我們要正確認識我國的槓桿率問題。中國的槓桿率高,主要是因為我國的金融是銀行主導。這個沒辦法。大家看一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2016年之前資產擴張主要是靠外儲增的加,因此你不能怪央行多發貨幣。那些年我們的準備金率是22.5%,全世界最高。銀行裡有22.5%的資金不讓貸出去,所以央行一直在控制信貸膨脹的速度。這就是我說的央行學會了管理通脹,管理的相當好。2016年之後,因為外儲在下降,央行在被動回收貨幣,因此只有在公開市場上主動發貨幣來擴大資產負債表,給社會提供流動性。所以,這幾年央行發的貨幣更加接近於美聯儲發的法幣。即使是這樣,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只要一個國家是銀行主導,你的槓桿率就會高,這個是沒辦法的,因為現代商業銀行的作用之一是創造信用。順便我說一下Facebook創造的Libra。按照貨幣的定義,Libra就不是貨幣,因為它是全部要用資產來做抵押,也就是說它實際上是一種代幣。現在有七、八家大公司加入Libra聯盟,估計它們能拿出來資產也就幾萬億美元,也就是說,它最多只能發幾萬億美元的Libra,對全世界來說是杯水車薪。扎克伯格說,Libra會有利於非洲的窮人,這是瞎扯,非洲窮人永遠用不上Libra。貨幣是一種信用關係。央行發出去基礎貨幣,通過銀行放大,在中國的貨幣乘數是5,也就是說,最終流通的貨幣是央行發出的基礎貨幣量的5倍,如果是直接融資,就沒有這個槓桿。所以要想控制槓桿,就要多搞直接融資。

槓桿率高是不是就一定是問題?黃海洲和Bolton的理論,我覺得有真理在裡面。一個公司本來有股票,公司覺得未來增長的形勢非常好,我再發一些股票稀釋每個人手中的股票。為什麼他敢這麼發呢?就是因為股東們會相信這個企業未來會有增長,我持有他的股票,未來他的股價漲了我可以得到更多分紅和更高的股價。以這樣的角度看待貨幣,如果這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足夠高,那你發貨幣就沒關係了,特別是如果那些生產力比較高的部門得不到融資,你多發貨幣能夠讓他們得到融資,那經濟增長速度就更快。我經常舉例說一個大池塘裡面養魚,有大魚和小魚,那大魚肯定吃得多,你發現大魚吃得多乾脆就不投食,結果會發現小魚死得多。如果你要提高這一池子魚的產量還得多投食,大魚吃飽了不吃了,小魚才能吃到食。在中國大魚是國企,小魚就是民企。很早以前,我有一個碩士學生盧峰,她的碩士論文寫的是,我國經濟裡面存在漏損效應。國有企業很容易拿到便宜的資金,拿到資金之後他也用不了這麼多資金,然後他就通過影子銀行業務或者市場裡面的委託貸款、信託等轉移到民營企業那裡,這在過去是非常普遍的。資管新政以來沒有人敢這麼幹了,一旦出事國有企業老總就得「下課」,所以國有企業也不去貸款了,以前拿著3%的貸款放在一個資金池裡面,就可以得到10%以上的回報,國企不用經營自己的主業,在這裡倒騰貨幣就行了。現在他也不敢了。

槓桿率的問題,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負債太高才是關鍵。

地方政府負債有三類。一類是全國人大認可的負債,包括一般性國債和專項債。去年年底是19萬億,今年年底會達到24.1萬億,即今年地方政府增加了5萬億的投資/消費額度。前面說了,這些支出在今年沒有形成2016年那樣的槓桿。二是中央政府核准的城投債,這個要發改委批,七、八年下來積累了30萬億,這也是一個巨大數字,風險很高。三是其他債務。其他債務很難說清楚有多少,機構估計為15萬億。三部分加起來是69萬億,但官方承認的政府債務只有第一類,即24萬億,其它兩類都是市場債。我覺得這是鴕鳥心態。難道城投債不需要發債城市就負責任嗎?顯然不是。城投債還沒有一隻違約的,原因當然不是它們的表現都很好,而是因為背後有政府信用支撐。地方政府怎麼去約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國有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企業的資金有保障,但是它們的資金利用效率比民營和FDI企業要低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大量浪費,這才是我們的真正問題。去槓桿本來也要朝這個方向努力,要去國有企業槓桿、去地方政府槓桿,但結果卻事與願違,恰恰管住了民營企業的資金來源。

資管新政亟待重估。調整的方向,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允許金融機構進行風險打包。混亂的資金池需要禁止,但正常的產品設計不能取消,否則金融就失去意義了。二是要允許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存在,不能把這些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全部弄死。中小民營企業的風險就是高,既想讓銀行給他們放貸款,又想讓銀行把利率壓下來是不現實的。市場上利率24%的資金他們願意貸,說明他們的風險就是高。誰去給他們貸款?就是那些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大銀行是不會去貸的,這帳算不過來。中小民營企業一次貸款只需要500萬、1000萬,走的流程和貸5個億是一模一樣的,因此管理成本是一樣的,而受益卻只有百分之一、二,這個帳沒法算過來。信貸員也是一樣,他是拿提成的,他給你做500萬的生意和做5個億的生意花的時間一樣多,但是提成卻只有百分之一、二,他為什麼幹這個事呢?高風險偏好的金融機構,如中小銀行、網貸機構、小額信貸公司等,拿不起大客戶,只能去發展中小民企業務,他們的高風險偏好剛好和中小民企的高風險相匹配。

相關焦點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10月10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南方科技大學為師生們解讀了「雙循環」這一熱詞。他表示,不要因為美國設置的阻礙,就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我的預判是,如果下半年疫情不反覆,從明年開始,我國經濟應該進入一個新的景氣周期。」中美脫鉤?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政策導向。  在上午的峰會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改革與經濟增長前景」的演講。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
    當前改變群眾的防疫觀念和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推進復工復產的關鍵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目前美國經濟到了調整的時候,本身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經濟已擴張了十幾年,疊加疫情、油價的衝擊,如果股市繼續往下跌,金融危機是有可能發生的。
  • 認識當前經濟形勢,為何要有「持久戰」思維
    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丨疫情下數字經濟商業模式優勢獨特
    中國經濟長期發展趨勢並不會因為疫情的擾動而改變,疫情也不可能扭轉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更改變不了中國經濟通過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要認識到我國經濟的韌性、潛力和活力仍然充足。當前,國內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較快,新產業帶動力較強。
  • 對話姚洋:經濟低迷的根本問題是沒有需求 應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來源:富匯財富危機對話:新冠疫情是一個影響全世界的歷史大事件,人類和病毒的鬥爭,不同國家的應對和博弈,將深刻影響和改變世界秩序和全球經濟格局。當此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大疫情和金融大動蕩的時代,鳳凰網財經、健康推出《危機對話》欄目,與國內外科學家、醫療專家、經濟學家、官員、企業家、機構高管對話,探尋疫情下的全球經濟和社會影響,世界格局變遷,公共衛生健康,政策應對方案,投資機遇和風險,為業內提供有深度有思想的解讀和觀點。面對人類共同的災難,我們希望能拋棄撕裂,多研究一些問題。
  • 資本市場反映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徵
    無論是資本市場各類資產總市值的擴大,還是公募和私募基金規模的增長,以及外資的流入規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反映出我國資本市場的結構正在優化、估值體系正在趨向合理,再加上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規模又迎來新一輪擴容,這些都將促進資本市場走向成熟。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中國經濟的轉型步伐並沒有放緩,而資本市場恰好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特徵。
  • 大眾銳評|經濟形勢怎麼看,「全面」「辯證」「發展」是關鍵
    正確認識當前經濟形勢,是一個重大問題。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7月2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當前經濟形勢」,是這兩個重要會議的共同關注點。認識是行動的先導,認識引領行動。認識是否正確,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行動成效。做好經濟工作,「怎麼看」是「怎麼幹」的基礎和前提,是「怎麼幹」的先導和指南。
  •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如何?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如何?新冠肺炎疫情又給穩就業、保就業帶來哪些挑戰呢?全國2020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達到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人。2019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明顯高於1100萬人以上的預期目標。
  • 田國強:如何看待和應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國際形勢?
    新京報訊(記者 侯潤芳)當前中國宏觀經濟面臨哪些不確定性?從外部看,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來講喜中有憂
    張軍擴介紹,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來講是喜中有憂,基本特點有三點:其一,總體呈現持續穩定恢復的態勢;其二,經濟運行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其三,發展環境面臨多重複雜調整。另外,11月份反映產業景氣狀態和企業家信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綜合PMI指數分別達到52.1%、56.4%、56.7%,連續9個月高於臨界點。但我國的經濟運行也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首先是經濟恢復不平衡,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比較突出。
  •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
    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明年經濟工作許達哲主持並講話(12月21日下午,省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分析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研究明年經濟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標和工作舉措,省委書記許達哲主持並講話。
  • 北大姚洋:破局「十四五」,恰不能重蹈美國「技術政治化」
    中國不應被動地局囿於中美關係的僵持之中,而應趁勢發展更廣闊的國際關係,「一帶一路」非但不能停步,甚至要實體化,把它建成溝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橋梁。第二,當前中國提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有應對國際環境惡化的考慮,但「雙循環」並非新概念,而是前十年甚至前二十年中國經濟模式的延續。
  • 徐長寧:當前我國銅消費量未達到飽和 且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
    直播會上,談及我國銅產業現狀,徐長寧認為,90年代中期前後,受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影響,人民開始關注住、行的問題,與房子、汽車密切相關的銅消費開始快速增長;直至2009年之後,銅消費增速下降明顯,並顯著低於GDP增速。2019年我國銅表觀消費量約1300萬噸,同比增長為2%,增速同比回落0.5個百分點,而2019年GDP增速為6.1%。
  • 特稿| 韓永文:202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與任務
    韓永文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本文原載《債券》2月刊  2019年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紛繁複雜,很多變化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國內發展改革任務艱巨繁重,面臨的衝擊與挑戰也前所未有。
  • 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加快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第四部分,綠色發展,在經濟運行較寬鬆的形勢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相應改革。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史丹 李鵬 許明 發表於《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09期 摘要 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是經濟學中的重要問題
  • 李國平:「十四五」時期優化我國經濟空間結構的建議
    「十四五」期間,應多策並舉,考慮重新進行經濟區域劃分並制定差異化的區域經濟政策,加快重點軸線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大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投入,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化水平,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合作機制,從而實現調整和優化我國經濟空間結構、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十四五」規劃就未來五年經濟發展藍圖,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提出要補齊短板,要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
  • 經濟形勢怎麼看,經濟工作怎麼幹?這個會,為2021年經濟工作定了調
    2020年答卷「怎麼樣」人民滿意 世界矚目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複雜嚴峻……會議指出這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挑戰和重大困難,我國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一份亮麗的答卷,會議用「人民滿意、世界矚目」8個字作出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