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2020-12-2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啟陽路4號 ,作者北青網

啟陽路4號

啟陽路4號是鳳凰網財經旗下深度調查原創欄目,聚焦財經大事件、對話焦點人物、挖掘企業商業邏輯,穿越資本迷霧,還原真相。

12月5日—7日,鳳凰網財經峰會在北京舉行,據悉本次峰會以「破局與新生」為主題,梁振英、尚福林、殷勇、李揚、宋志平等多位政商學界嘉賓出席。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表示,「十四五」規劃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規劃,其中四個方面是重點中的重點。

第一方面,關鍵領域技術自主是「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能夠實現在極端情況下產業鏈正常運轉;

第二方面,新型的城鎮化或城市化的目標,以人為核心,通過不斷升級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戶籍制度、土地和住房制度來吸引人才和承載人口,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力圖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第三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圍繞標準化、均等化、法制化,加快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第四部分,綠色發展,在經濟運行較寬鬆的形勢下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和相應改革。

姚洋認為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關鍵領域技術自主是「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不過他提醒 「建立一個在特殊情況下、極端情況下能夠自我運轉的產業鏈,只是我們的plan B,是一個備份,我們要注意不把備份最後做成主份。對於我們國家而言,一個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國要力爭取得的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才會最快」。

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姚洋預計,中國下一輪的城市化大概有兩億多人口要進城,城市化水平將會達到75%到80%,這將成為支撐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他還預計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不會像有些人所預期那樣降到較低水平,至少在未來五到十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還是有可能達到5.5%。

以下為姚洋演講實錄:

姚洋: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參加鳳凰網財經峰會。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十四五期間國家的一些重點政策的變化,大家知道這一次十四五是總書記親自組織、制定的一個規劃,這跟以往的五年規劃有非常大的一個不同。十四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節點,我們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實現小康。

十四五就是我們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發起衝刺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百年目標我們要到2049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際上這個時間並不是很多,我們只剩下三十年的時間。在這個三十年的時間裡,我們要做哪些事情?重點在哪裡?我認為從十四五規劃裡,已經看出來一些端倪。我在這裡重點和大家分享四個領域的主要的國家政策的轉向,

十四五規劃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規劃,但我個人認為我要談的這四個方面,是十四五規劃裡重點中的重點。這四個領域是以下四點:

第一方面,關鍵領域技術的自主,能夠實現在極端情況下,我們自己的產業鏈可以比較正常的運轉。

第二方面,要有一個新型的城鎮化或城市化的目標。之前,我們是提城鎮化,現在是提城市化,城市化的區域布局會發生大變化。

第三方面,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我們要觸及全國範圍之內的共同富裕。

最後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強調綠色發展。

下面我把這四個方面展開一點和大家講。

第一個方面,關鍵領域技術的自主。為什麼我認為這是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工作呢?大家知道十四五規劃裡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一個新的發展格局。其中新的部分,我個人覺得是國內循環。因為在過去的四十年,我們國家的經濟主要在強調對外開放、外循環,我們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如果中國沒有融入世界的體系,我們不會看到中國今天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但是我們看到金融危機之後,全世界的需求下降。我們從十年前就已開始將需求轉向國內,所以國內消費佔GDP比重越來越大,從2010年的48%,現在已經增加到了55%。

所以國內的循環,其實已經發生變化。為什麼在這關鍵時刻我們要強調國內國際雙循環,而且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實現我們在關鍵領域技術的自主,當然這個變化是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是有關係的。

當然要做好這一點,我認為還有很多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探討。十四五規劃裡提到我們要建立一個在特殊情況下,極端情況下,能夠自我運轉的產業鏈,最重要的是在重要節點上,擺脫美國的控制。我個人認為要把這一產業鏈,完完整整的做下來,難度非常大。只是我們的plan B,是一個備份,我們要注意,不把這個備份最後做成主份。我認為中央各級領導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也是這樣,對於我們國家而言,我們一個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國要力爭取得的這樣一個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才會最快。

第二個方面就是新型的城市化。在過去我們的城市化可以用所謂的遍地開花概括。小城鎮大問題是費孝通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來的,所以發展小城市、小城鎮,這一個城市化道路,是我們國家幾十年的非官方的城市化政策。

但是十四五期間提出來的是一個新的城市化思路,這個思路是什麼呢?是我們的人口要向一些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這些城市化區域從南到北,珠三角、長三角,武漢、長沙一帶,四川盆地,鄭州為終點的隴海線、京廣線,這個十字,西安鹹陽地區,還有京津冀地區。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

二十年之後、三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中國60%到70%的人口。那麼這樣一個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我們的中國的人口,短則是到2025年,長則到2028年,還得下降,全中國的人口都要下降。但是這不等同於有些區域人口增加,例如剛剛提到的區域,人口可能還會增加。這對於經濟活動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現在經常說到東北人口在流出,我估計東北人口還會繼續流出。一些中西部,一些非中心城市區域人口還會流出,經濟活動會向著上述這些區域集中。

我們下一輪的城市化還有多少人要進城呢?大概兩億多人。中國未來的城市化水平,應該是達到75%到80%。這會成為支撐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可能不會像有些人所預期的,很快的掉到一個水平。我估計至少在未來五到十年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潛在增長速度就平均而言,達到5.5%還是有可能的。

第三方面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共同富裕。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哪些方面呢?第一個方面是城鄉一體化。對於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來說,很多公共服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最簡單的就是抽水馬桶,聽起來好像抽水馬桶那麼重要嗎?抽水馬桶太重要了,因為這是每個人每一天都要用好幾次的東西,可是我們農村就很少。還有我們用的自來水,中國大概兩億人沒有自來水,更別提上下水設施、煤氣等等東西。

那如何給農村居民提供這些公共服務呢?目前這種分散的居住狀態,我認為會使得我們公共服務均等化難度大大的提高。所以現在撤村並鎮,這是必須做的一件事情,對這件事有一些爭論,有一種爭論其實是一種懷舊心情,我們好多村子都消失了,好像我們失去了一個過去美好生活的基礎。但我想所有的國家都發生同樣的事情,而且也不可能所有的村莊都消失,有一些村莊還會保留下來。當然還有農民的補償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是可以解決的這個問題,這是第一個城鄉一體化。

第二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社保體系的全國統一。我們國家現在整個社保,社保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我們統籌的範圍太小,很多地方其實還是在縣的層面上,我們的地區差異極大。

那麼社保統一,除了把公共服務拉平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人員的流動,更加舒暢。但是這個工作難度非常大,因為地區差異大,我們如何把它統一起來。我的建議是我們可以做一個統一,但差異化的社保體系,由中央政府來統一社保,但是在這個社保中包括不同的社保計劃,不同的地方可以採用不同的社保計劃。

和社保相關的,其實還有戶籍制度改革,我們以前提過幾次戶籍制度改革,但這個改革方案現在看來是激進了,比方說中小城市是完全放開戶籍制度。所以我們戶籍制度的改革,也應該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我比較看好用居住證制度來代替戶口制度,這是第三方面,是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綠色發展,我們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已經開始關注環境保護,環境保護已經做出了非常大的成績,現在各個城市藍天白雲的時間越來越多。但是我們還是面對一個全球氣候變化,中國在過去二十年裡頭,貢獻了全球新增碳排放的80%,中國是碳排放最大的國家,所以國際對中國減排是有要求的,是有期待的。在國內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環境問題、對氣侯變化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所以在國內、國外的這樣一個壓力,促使我們把氣侯變化當做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情來對待。

那麼現在提出來2030年之前,我們碳排放要達峰。這個目標是極其緊迫的一個目標,因為時間非常短。大家知道能源使用,還有經濟結構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現在就要加速這個變化。所以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各個部委在出臺一些政策,比如說碳交易,我們碳交易已經做了十幾年的試點,但都不是很成功,不是很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設立一個總量減排的目標,沒有量怎麼去交易呢?所以如果要改變碳排放,第一步就是要設定每年減排的目標,然後把這個目標分解到各個省,各個省分解到各個城市,各個城市再分解到各個企業,那麼高效的企業,排放比較低的企業,就可以把多餘的碳排放拿到市場上去交易,這樣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個市場。

所以總結一下,十四五將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這個轉變第一就是更加關注自主技術的建設,第二是更加關注社會領域的公平可持續的發展,第三方面就是關注綠色發展,應對氣侯變化。

我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謝謝大家。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原標題:《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姚洋: 「十四五」有四個重點 未來中國城市化水平有望達到80%
    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的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 姚洋:未來30年中國面臨的四大挑戰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22日電 題:《姚洋:未來30年中國面臨的四大挑戰》作者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下,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10月10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姚洋在南方科技大學為師生們解讀了「雙循環」這一熱詞。他表示,不要因為美國設置的阻礙,就對中國經濟失去信心。「我的預判是,如果下半年疫情不反覆,從明年開始,我國經濟應該進入一個新的景氣周期。」中美脫鉤?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政策導向。  在上午的峰會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改革與經濟增長前景」的演講。
  •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12月18日,由經濟觀察報、經觀傳媒共同舉辦的宏觀經濟論壇暨創新峰會在海南三亞舉行,在嘉賓演講環節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談到,構造自主技術,要保證在極端情況下可以自我運轉的產業鏈,是「十四五」規劃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將成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如何看待新時期自主技術的發展?
  • 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文|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題記: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國發院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暨「中國經濟的遠景與挑戰」專題第三場活動。這個標準也許還有不少人覺得低,但事實上,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全世界收入水平能達到美國一半的國家不到40個,包括OECD國家和一些石油生產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達到這個水平。按照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如果在未來三十年平均增速達到3.7%,就可以實現收入水平超過美國的一半,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的兩倍。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國發院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暨「中國經濟的遠景與挑戰」專題第三場活動。活動邀請到多位優秀學者,基於國發院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及圖書專著,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發展,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
  • 姚洋:2050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60%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發言整理。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
    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動蕩,引發當前市場不少悲觀預期,認為此次疫情衝擊或許使世界正面臨類似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的情形。新一輪經濟衰退的討論甚囂塵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目前美國經濟到了調整的時候,本身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美國經濟已擴張了十幾年,疊加疫情、油價的衝擊,如果股市繼續往下跌,金融危機是有可能發生的。
  • 對話姚洋:經濟低迷的根本問題是沒有需求 應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姚洋:這個很難說,因為沒有人測算乘數效應有多大,但是我想既然要發,平均而言,每個人1000塊錢吧,比如說低收入的家庭,成年人發2000,小孩、老人發1000,如果說是標準的家庭5口之家,就是兩個壯年人是4000塊錢,兩個老人加一個孩子3000塊錢,一共7000塊錢,相當於可以支撐兩三個月的基本生活費用,他幹什麼都行,說不定有些拿著這個錢趕緊去還債了,過去幾個月有可能是借錢在生活
  • 北大姚洋:破局「十四五」,恰不能重蹈美國「技術政治化」
    您怎麼看待「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這五年裡,中國努力的方向和重點應該在哪裡?姚洋: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回顧一下過去十年裡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和趨勢。前面已將講到,2010年以後,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向內」的調整;2016、2017年,中國經濟就已經適應了這些調整,進入了新的上行周期。
  • 北大國發教授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第二句話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出口在GDP中的比例於2006年-2007年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下降。因此,過去十年,國內大循環已經成為主體。這句話要特別強調的是:形成國內和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更好地理解這個重大戰略及其意義,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講。
  • 深圳將替代美國矽谷?發展研究院院長發表演講,預測20年後的深圳
    展望未來,通過金融改革更合理地扶持創新型企業,深圳有望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過四十餘年的高速增長,在經濟發展上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別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如果單純以常住人口的人均GDP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深圳,GDP僅低於北京與上海,發展前景很大。
  • 姚洋:未來三十年將是中國的高光時刻,但需跨過這四大障礙
    比如儲蓄,一個國家沒有儲蓄、沒有投資,是不可能發展的。第二是人力資源水平的提高,包括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的增加。第三是技術水平的提高。很多人說我國經濟是在沒有技術進步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主要靠的是資本積累和勞動力供給的增加。這種說法不對,因為數據顯示,過去四十年裡的技術進步(此處指在刨除勞動和資本的增長後剩下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效率改進)對中國經濟的貢獻是40%左右,這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
  • 每年創新投入2.2萬億,姚洋:不必對中國企業的創新過度焦慮
    姚洋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對中國創新推動作用比較大的兩個方面是新型城市化和綠色發展:「十四五」期間,中國城市化戰略會有很大改變,城市化要向中心城市區域集中;在綠色發展過程中,搞環境保護不僅涉及成本問題,還會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
  • 姚洋: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最便宜的途徑
    2020年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在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就「進口替代」發表觀點。姚洋認為,進口替代曾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銀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通過進口替代邊幹邊學。目前來看,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最便宜的途徑。
  • 專訪姚洋:馬雲不該公開否定金融監管成績,螞蟻缺少與監管的溝通
    文 / 郭昕妤編輯 / 徐曇 視頻剪輯 / Adammao對話嘉賓 /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即將過去的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突如其來的震蕩,這些震蕩都體現在了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關鍵詞裡,疫情衝擊與疫苗進展、貨幣寬鬆與通脹低迷、瘋狂的深圳與杭州樓市、螞蟻集團暫緩上市、還有近期發生的信用債違約與剛兌打破
  • 姚洋:發展自主技術不要忘記兩個重要原則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姚洋題記:2020年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以「雙循環:國家發展新格局」為主題舉辦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諸多學者和嘉賓從國家發展的不同角度,帶來深度分享和公共討論。本文根據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洋的演講整理。
  • 姚洋:金融開放,恰逢其時
    導讀:11月28日下午,在2020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現場,圍繞《中國金融開放會引來華爾街之狼嗎?》一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繼張之驤司長、丁一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正當時,我們應該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充滿信心。
  • 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0日電 題:《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作者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關注五中全會和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發展自主技術是「雙循環」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