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2020-12-23 騰訊網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20日電 題:《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作者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關注五中全會和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發展自主技術是「雙循環」的重中之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進口替代。進口替代是上世紀50年代世界銀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標準的政策建議。當時有一種理論被稱為依附理論,由依附理論導出了一個政策建議,就是進口替代,是指發展中國家要做發達國家正在做的事情,要自己生產機器設備,所以要搞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並非是中國發明的,而是當時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標準的政策建議。那麼實施進口替代的國家,也不僅是中國,整個拉美、印度,都是在進口替代。相對而言中國是做得比較好的,在30年裡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工業基礎,而且在當時也的的確確把中國的工業水平推向了比較高的高峰。

事實上,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進口替代的速度比改革開放之前還要快得多,而且成本要低得多。改革開放期間進口替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幹中學,邊幹邊學,以前我們自己造不了的東西就進口,進口來之後我們看著慢慢學就學會了,就能自己造了。2014年中國的外貿盈餘是來自於加工貿易,說明當時加工貿易是有用的。通過加工貿易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積累了巨額的資本,這些資本轉化成很多的機器設備。所以通過改革開放,通過幹中學,我們很快能夠學到國外的東西。

另外一方面,通過開放,我們雖然會與國外的企業競爭,但是競爭過程中也會有合作,哪怕是競爭對手之間也是有合作的。比如同一個領域的企業,經常在一起開會,互相的討論與交流,大家都會共同的提高。因此,我認為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的、最便宜的一個途徑。

在當前這個節點上,關於自主技術有兩個問題要深入地思考。

第一個問題,Plan A和Plan B的關係,我們發展自主技術很大的動因是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我們要做好準備,但這只是做準備,它是個Plan B,就像每輛車都有一個備胎一樣。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在60年代、70年代,曾把Plan B做成Plan A,因此發展的成本就會非常高。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把所有的「卡脖子」技術都做了?如果要按「卡脖子」作為一個標準,則是把Plan B做成Plan A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自己應該有清醒的頭腦。

第二個問題,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個老問題,但是到了自主技術方面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現在各級政府都在動員成立各種基金,發展自主技術。這樣的做法確實能見效,但是不是最優的方式值得思考。一個政府管理的企業不可能完全以利潤為導向,在企業不以利潤為導向的時候,想要把技術發展上去,我認為是有難度的,這裡面就會產生很多的浪費。

很多人說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前取得了很多成功,但不要忘記一點,我們在那時候,在有的方面是不計成本的。但點上不計成本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大面積不計成本地投入,就會浪費太多。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世界的歷史都證明,創新還是應該由市場來做的,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這樣是一個最有效的方式。(中新經緯APP)

(根據姚洋12月20日在北大國發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關焦點

  •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2020-12-21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每年創新投入2.2萬億,姚洋:不必對中國企業的創新過度焦慮
    每年中國在創新層面投入的資金總量,佔GDP總量的2.2%,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二位,在姚洋看來,資金實力是中國創新的優勢之一。另一個優勢就是國內的人才儲備,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以及教育回報率都在不斷提高。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中國的產業鏈日趨完善,繼成為世界最大的中間品市場之後,又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這意味著中國對世界的依存度下降,世界對中國的依存度上升,「貿易脫鉤」的論調不攻自破。在技術方面,「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一個產品是完全由中國或者完全由美國製造,一件產品通常都由多個國家的企業製造。
  • 對話姚洋:經濟低迷的根本問題是沒有需求 應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姚洋:這個沒有問題,我們現在因為有低保制度,在城市也好、農村也好,現在已經開始直接發錢了。最低收入的人,所謂的進入社保的那一部分,這個已經直接發錢了,他就開個帳號,直接把錢打到他的帳號裡,這個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個我們早就實行了,從農業補貼就開始了。鳳凰網財經:也有很多用戶關心一個問題,如果發錢,這個錢是從哪裡出?
  • 專訪姚洋:馬雲不該公開否定金融監管成績,螞蟻缺少與監管的溝通
    文 / 郭昕妤編輯 / 徐曇 視頻剪輯 / Adammao對話嘉賓 /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即將過去的2020年,我們經歷了太多突如其來的震蕩,這些震蕩都體現在了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關鍵詞裡,疫情衝擊與疫苗進展、貨幣寬鬆與通脹低迷、瘋狂的深圳與杭州樓市、螞蟻集團暫緩上市、還有近期發生的信用債違約與剛兌打破
  • 姚洋:發展自主技術不要忘記兩個重要原則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姚洋題記:2020年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以「雙循環:國家發展新格局」為主題舉辦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諸多學者和嘉賓從國家發展的不同角度,帶來深度分享和公共討論。本文根據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國發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姚洋的演講整理。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活動邀請到多位優秀學者,基於國發院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及圖書專著,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發展,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本次深圳站活動,也是首場(北京)研討老齡化與國企改革,第二場(上海)聚焦氣候、環境與能源之後,「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站。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在本場活動上的主題演講整理。
  • 姚洋:孫正義投馬雲賺2900倍不合理 賺的是失敗者的錢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並發表演講。姚洋表示,孫正義投資馬雲,他非常成功,我算了一下孫正義的回報率好像2900倍。你覺得合理嗎?肯定不合理。為什麼他投那麼點錢,那麼高的回報呢?不合理。實際上孫正義賺的是誰的錢?賺的是那些失敗者的錢。
  • 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文|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題記:2020年12月4日下午,北大國發院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在深圳舉辦【朗潤·格政】第149期暨「中國經濟的遠景與挑戰」專題第三場活動。活動邀請到多位優秀學者,基於國發院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合作的《中國2049》研究報告及圖書專著,聚焦國際變局與中國的創新發展,解析其中的機遇與挑戰,探討必要的改革與布局。本次深圳站活動,也是首場(北京)研討老齡化與國企改革,第二場(上海)聚焦氣候、環境與能源之後,「中國經濟的遠景和挑戰」專題系列活動的最後一站。本文根據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在本場活動上的主題演講整理。
  • 《大空頭》——決策不應盲從
    影片裡,業內金融機構混亂,銀行、評級機構及其他金融機構,各自為了私利,貪婪,忽視、掩蓋市場真相;房貸市場混亂,貸款條件無門檻限制,不需要收入和職業證明,甚至貸款申請表的收入那一欄空著都能申請到貸款,從業人員混亂,從監管機構人員跳到被監管機構人員也屬正常現象。不僅是銀行,連政府也參與其中,整個金融系統都在欺詐,完全脫離了監管,最終的結果便是2008的金融風暴災難。
  • 姚洋:金融開放,恰逢其時
    一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繼張之驤司長、丁一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正當時,我們應該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充滿信心。【文/姚洋】很高興來到觀傳媒參加活動。我非常贊同兩位前輩的觀點,金融開放的的確確要防範風險。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未來五到十年將是中國經濟的黃金時代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及政策導向。  在上午的峰會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十四五開局之年的改革與經濟增長前景」的演講。
  • 姚洋: 「十四五」有四個重點 未來中國城市化水平有望達到80%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在「2020鳳凰網財經峰會」上表示,「十四五」規劃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規劃,其中四個方面是重點中的重點。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的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 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姚洋還指出,「十四五」規劃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思路,即人口要向珠三角、長三角,武漢等主要的城市化區域集中,可以想像未來十到十五年,更多的人口集中在這些區域。二十年之後,這些區域裡會集中60%到70%的人口,新的城市化的趨勢會大大的改變中國經濟活動的分布。
  •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你是願意留在大城市裡打拼,還是打算退居小城鎮裡享受安逸?你是選擇呆在熟悉的職場裡奮鬥,還是敢於走出來自己創業?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優的決策呢?今天,身邊君想給你推薦幾本書,他們能夠科學、高效的指導你更好做出正確的選擇。
  • 北大姚洋:破局「十四五」,恰不能重蹈美國「技術政治化」
    帶著這些疑問,《文化縱橫》特別專訪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教授。姚洋認為:第一,儘管中美目前仍處在「新型冷戰」階段,但技術和經貿上的合作空間依然存在。國際環境的變化也沒有想像中的劇烈。中國不應被動地局囿於中美關係的僵持之中,而應趁勢發展更廣闊的國際關係,「一帶一路」非但不能停步,甚至要實體化,把它建成溝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橋梁。
  • 沒有分散治理的DeFi項目?重點是什麼?
    如果項目不希望這種參與,則該項目應相應地設計其程序。分散治理是DeFi的主要任務之一DeFi希望創建一個開放的財務系統,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治理令牌通常旨在實現兩個目的。首先,項目使用它們分散決策權。按照邏輯,參與的人越多,單方攻擊或濫用的可能性就越小。為了實現第一個目標,令牌通常還旨在激勵持有人參與並為DeFi協議做出有益的決策。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
    進入3月中旬,疫情在中國的擴散已得到控制,國內除湖北省以外省市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開始推動復工復產,雖然一季度中國經濟可能出現負增長,但市場寄望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會率先復甦。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蔓延,其速度和影響範圍之廣前所未有,全球金融市場激烈動蕩。美股10天四次熔斷,油價暴跌帶來市場恐慌。中國與歐美的貿易已基本處於中斷狀態,導致大量出口依賴性企業的訂單紛紛被取消,全球產業鏈的斷鏈也使中國國內復工復產變得更加複雜艱難。
  • 是什麼毀了你的決策
    因為決策至少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對目標的聚焦。那麼都有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影響我們做出決策的第一項因素——信息超載我們每天通過聊天、會議、郵件、朋友圈、段視頻、新聞等等渠道不停的被動攝入信息。而這些信息有的還算相對完整,有的則凌亂不堪。人類工程學家把這種情況稱之為信息超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