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最便宜的途徑

2020-12-23 新華社新媒體

2020年12月20日,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在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就「進口替代」發表觀點。姚洋認為,進口替代曾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銀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通過進口替代邊幹邊學。目前來看,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最便宜的途徑。

▲圖為姚洋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發表演講。圖片來源:北大國發院。

以下為姚洋演講摘編:

如果大家關注五中全會以及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可能會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發展自主技術是我們雙循環和內循環的重中之重。我也注意到在五中全會的文件裡,出現了「進口替代」這個詞。

進口替代出現在二十世五十年代

進口替代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世界銀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那時候世界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發達國家,一部分是發展中國家。那時候也出現了一個理論叫「依附理論」,主要內容是發達國家有了技術進步,但技術進步並沒有惠及發展中國家,甚至沒讓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品(當時主要是原材料產品)的相對價格上升。

通常技術進步越快的國家,其生產產品的相對價格應該是下降的。由此帶來一項政策建議,就是進口替代,即發展中國家要做發達國家正在做的事情,要自己生產機器設備,要搞進口替代。

所以進口替代是當時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建議。實施進口替代的國家,也不僅是中國,整個拉美、印度,都在搞進口替代。

中國的進口替代是搞得比較好的

相對而言,中國的進口替代是搞得比較好的,我們至少用3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強大的工業基礎。在當時,這一基礎也的確把我國工業水平推向比較高的高峰。

我記得關於進口替代,以造船為例,當時曾有過一場爭論。有一種觀點認為,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這從經濟學的道理來說好像也說得通,租船是最便宜的,就像現在的飛機公司很少買飛機,都是租飛機,因為最便宜。但另外一種觀點則堅持一定要造船。

最終結果我們已經知道,今天世界上約80%的噸位船都是在中國生產。如果那時候沒有堅持要造船的話,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所以中國搞進口替代還是相當成功的。

改革開放時期的進口替代,是邊幹邊學

再來看一下改革開放時期,我們有沒有過進口替代?事實上,我們在改革開放時期進口替代的速度比改革開放之前還要快得多,而且成本要低得多。

改革開放搞進口替代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幹中學,邊幹邊學,自己造不了的東西我們進口,進口來之後我們看著慢慢學就學會了,然後我們自己造了。

有種觀點認為,加工貿易的增加值太低,不應該做。在金融危機時還有觀點認為不應該搞加工貿易,因為加工貿易創造了太多的外貿盈餘,那時候中國的外貿盈餘太多了。

▲圖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會議現場。圖片來源:北大國發院。

但如果仔細看一下中國出口產品的增加值,你就會發現廣東和全國不一樣,因為廣東是先行者。早期國內的增加值含量下降,全國也都是這樣的。但是廣東在做了20年加工貿易後,局面反轉了,國內增加值部分不斷提高。

事實上中國今天加工貿易也發生了同樣的轉變,我們自己本土貢獻的增加值已佔到40%左右。所以加工貿易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附加值,如果沒有附加值怎麼創造這麼多的外貿盈餘呢?2014年我們國家的外貿盈餘都是來自於加工貿易,這說明幹加工貿易還是有用的。

通過加工貿易我們不僅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積累了巨額的資本,這些資本轉化成我們的很多機器設備。所以通過改革開放,通過幹中學,我們很快地能夠學到國外先進的東西。

另外一方面,通過開放我們雖然跟國外的企業競爭,但是競爭過程會有合作,哪怕是競爭對手之間他們也是有合作的。比如說同一個領域的人,經常在一起開會,互相討論交流,慢慢大家會共同提高。我想開放仍然是中國做進口替代最好的、最便宜的一個途徑。(根據姚洋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

編輯:周佳苗

校對:郭建偉

相關焦點

  • 姚洋:創新應在分散的市場決策裡做出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進口替代。進口替代是上世紀50年代世界銀行對於發展中國家的標準的政策建議。當時有一種理論被稱為依附理論,由依附理論導出了一個政策建議,就是進口替代,是指發展中國家要做發達國家正在做的事情,要自己生產機器設備,所以要搞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並非是中國發明的,而是當時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標準的政策建議。
  • 姚洋:發展自主技術不要忘記兩個重要原則
    由此引出的一個政策建議就是,發展中國家最好施行進口替代戰略,即發展中國家也直接去做發達國家正在做的事情,自己生產機器設備,而不是根據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等相對低端、但相對發達國家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可見搞進口替代並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是當時世界銀行對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標準的政策建議。
  • 姚洋:金融開放,恰逢其時
    導讀:11月28日下午,在2020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現場,圍繞《中國金融開放會引來華爾街之狼嗎?》一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繼張之驤司長、丁一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正當時,我們應該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充滿信心。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在南科大解讀「雙循環」: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
    而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有強大的生產網絡,擁有聯合國工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加上不斷提高的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使得美國企業對於中國也很依賴。」姚洋指出,在技術領域,競爭不可避免,但最好的結局是在統一的標準和規則之下的良性競爭。針對金融脫鉤,姚洋認為,中國企業赴美上市不減反增,美國公司在華投資也在增加。
  •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姚洋: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離不開世界 2020-12-21 20: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北大國發院作為中國高校智庫的領軍者和國家高端智庫的傑出代表,有責任以開放的眼光研究中國重大且長遠的戰略問題。布魯金斯學會是全球最頂尖的智庫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跨越美國兩黨的智庫。儘管中美關係在過去兩年間不斷惡化,但是兩國兩所著名智庫之間還能攜手就中國發展的長期問題共同研究並出版這樣一本書,恰恰說明兩國之間仍有合作的空間。
  • 姚洋:中國創新發展的優勢和挑戰
    《中國2049》報告由北大國發院和美國最大的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共同合作完成。北大國發院作為中國高校智庫的領軍者和國家高端智庫的傑出代表,有責任以開放的眼光研究中國重大且長遠的戰略問題。布魯金斯學會是全球最頂尖的智庫之一,同時也是一個跨越美國兩黨的智庫。
  • 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當心疫情衝擊演變為系統性經濟衰退
    姚洋:3月以來疫情在全球擴散,達到了全球流行級別。一些國家借鑑中國經驗,採取封城,做的最徹底的是義大利。還有一些國家停止大型活動,比如美國標誌性的NBA、橄欖球等賽事停擺,迪士尼、拉斯維加斯賭場停業,電影院等娛樂場所關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多點擴散,正在深刻改變著國際經濟金融形勢。
  • 姚洋:未來30年中國面臨的四大挑戰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22日電 題:《姚洋:未來30年中國面臨的四大挑戰》作者 姚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姚洋:還有兩億多人要進城 這將支撐中國未來20年經濟發展
    姚洋認為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關鍵領域技術自主是「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不過他提醒 「建立一個在特殊情況下、極端情況下能夠自我運轉的產業鏈,只是我們的plan B,是一個備份,我們要注意不把備份最後做成主份。對於我們國家而言,一個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國要力爭取得的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才會最快」。
  • 北大國發教授姚洋: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雙循環
    因此,中國的儲蓄率下降最好不要這麼快,而是應該努力保持適度的儲蓄率,因為經濟增長離不開資本積累,技術進步也需要儲蓄支撐。韓國的研發投入佔本國GDP的4%左右,我國是2.2%。我們作為一個大國當然不需要達到4%,但是按比例算我們仍然低於美國的2.8%。
  • 姚洋: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儒家視角
    怎麼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成功呢?有人說是因為改革開放,這沒有問題。我們和自己比,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之後,所呈現出的差別是非常大的。改革開放之後的目標是什麼?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可是你做橫向比較就會發現,有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在全世界裡大概佔到99%,很少有國家說不搞市場經濟,但成功的經濟體是很少的。
  • 姚洋:2050年中國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60%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學術委員、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姚洋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還要儘可能繼續遵循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考慮到勞動人口減少這一不利因素,我們要在資本積累,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方面再多下功夫,同時在城市化和教育水平上多做工作,把這兩個收斂因素用足,以最大努力去追求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實現。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發言整理。
  • 每年創新投入2.2萬億,姚洋:不必對中國企業的創新過度焦慮
    每年中國在創新層面投入的資金總量,佔GDP總量的2.2%,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二位,在姚洋看來,資金實力是中國創新的優勢之一。另一個優勢就是國內的人才儲備,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數量,以及教育回報率都在不斷提高。
  • 姚洋: 「十四五」有四個重點 未來中國城市化水平有望達到80%
    姚洋認為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關鍵領域技術自主是「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一項工作。不過他提醒 「建立一個在特殊情況下、極端情況下能夠自我運轉的產業鏈,只是我們的plan B,是一個備份,我們要注意不把備份最後做成主份。對於我們國家而言,一個開放共融的國際環境,仍然是中國要力爭取得的環境。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才會最快」。
  • 開放日本核食進口 就能保證臺灣一定參與CPTPP?
    儘管民進黨當局高層宣稱,開放福島五縣食品並非當前最急迫議題,「短期不會處理」;但這一問題終將面對,民進黨當局究竟如何處理?固然是眾所矚目,但至少可以斷言,意圖以開放日本核食進口換取臺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篤定是「不可能的任務」。日本福島發生核災後,全球有五十四個國家或地區禁止日本核食進口。
  • 成人學歷提升途徑費用最便宜的是哪種?
    成人學歷提升途徑費用最便宜的是哪種?隨著人們對於自身學歷水平重視程度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學歷較低的成年人選擇通過成人教育的方式提升自身學歷水平。雖然通過成人教育獲得學歷是成人學歷有別於全日制學歷,但是成人學歷的作用比不亞於全日制學歷。我國開設的成人教育方式主要有成人高考、成人自考、網絡教育和開放教育四種,那麼對於這幾種成人提升學歷方式學費差別大嗎?
  • 對話姚洋:經濟低迷的根本問題是沒有需求 應直接給老百姓發錢
    2、我們得認清楚中國現在的經濟低迷最重要的問題在哪裡,抓手在哪裡。給企業去救助,相當於說企業還有訂單,所以它有臨時的困難我們去救助他一下。但是現在企業就沒有訂單,這種救助是無意義的,你只能是讓消費起來,訂單拉起來再去救企業才是有意義的。
  • 深圳將替代美國矽谷?發展研究院院長發表演講,預測20年後的深圳
    文丨糞提 審丨易桉導讀:深圳經過改革開放四十餘年的發展,從一個小漁村迅速崛起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稱得上是一個奇蹟。今天的深圳人均GDP已經非常高。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過四十餘年的高速增長,在經濟發展上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別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一線城市,如果單純以常住人口的人均GDP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深圳,GDP僅低於北京與上海,發展前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