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一開始不知道以後的路是什麼樣,會很有朝氣地往前衝,跑到中途體力不支,便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要不要繼續,只要挺過自己心裡那關又會重新跑起來,後面會越跑越輕鬆。享受一場馬拉松賽,其實就是別把人生太當回事兒。」
記者 | 郭夢宇 陸旭
視頻 | 常宇馳 左琪
編輯 | Agnes
全文共3520個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上午八點整,一聲槍鳴開令,身穿藍色短袖的梁飛繃緊上半身,雙手發力,迅速向前划動著輪椅,跟著人群一齊衝出了起跑線。
他從秋水廣場出發,沿贛江中大道向八一大橋划行。一路上,數不清的參賽者與梁飛擦肩而過,幾乎通通高出他半截身子。他低著頭,只顧看著腳下的路,雙手前後來回划動著,輪子飛速轉動,在人潮中一直向前。
到達八一大橋時,他完全不覺得累,興奮得喊陌生人抓緊幫自己拍照留念。隨後又划過沿江北大道、榕門路、最終抵達滕王閣的終點線,完成了約5公裡的迷你馬拉松項目。
第一次划行在馬拉松賽道上的梁飛,感覺像做夢一樣。他從未想過,坐在輪椅上也能有奔跑起來的感覺,原來殘疾人也能跟健全人一起參加體育項目。
結束後,梁飛跟朋友說:「五公裡也太不過癮了!怎麼一下子就完了!」當時的他對41.195公裡(全程馬拉松的距離)完全沒有概念,卻暗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挑戰一次全程馬拉松。
那是2016年11月20日江西省南昌市舉辦的首屆南昌國際馬拉松賽,也是梁飛踏進馬拉松賽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倘若是15年前,只能躺在床上的梁飛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這輩子還能跟「馬拉松」沾上邊。
▲梁飛第一次參加馬拉松賽,在迷你賽終點滕王閣
黑色的孤島
2001年,24歲的梁飛在武漢遊玩後返程路上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梁飛記得,那天是凌晨兩點左右,在昌九高速公路被救護車送往共青城市的某家醫院。因為脊髓損傷,醫生告訴連夜趕來的母親,「你的兒子下半身可能要截癱了」。
病床上躺了三個多月後,梁飛出院。行動能力僅限於起身、洗漱、吃飯、上廁所,都得靠別人照顧,什麼都做不了。每次洗澡,父母分別架住梁飛的胳膊,把他抬進浴室,水從盆裡一舀接一舀地往身上澆,讓梁飛感覺似乎回到了小時候。
他開始抗拒出門,不停地抱怨,脾氣也變得越來越暴躁。伸手夠不著東西,父母不能立馬遞過去,梁飛都會瞬間感到絕望,大吼大叫。回過頭,他又無法接受父母跟著他一起受折磨,甚至不惜傷害自己。
為了轉移梁飛的注意力,父母勸他上網打發時間,但梁飛跟網友聊天時從不敢介紹自己。他開始隨手翻翻家裡的舊書,《水滸傳》、《曾國藩》、《李自成》等,一開始覺得無聊,一看就打瞌睡,但醒了後無事可做,只好接著看,不知不覺兩三天能看完一本。為了多接觸外界,父親還常常推著梁飛在小區附近的步行街上曬太陽。
2002年底,南昌市圖書館新館建成開放,梁飛第一次萌生了獨自出門的衝動。他劃著輪椅從豫章后街一直摸索到新洲路,圖書館一樓借不到書,他就從停車場繞上去。身體上的自由讓梁飛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此後,他每星期都會去圖書館借兩到三本書。
但梁飛始終沒能突破自己心裡的障礙,無法面對自己殘障的身體,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牴觸陌生人的幫助。去圖書館借書是唯一試探外界的方式,再無其他。
「與其這樣苟且活著,不如就此了結餘生。」梁飛回憶起當時的狀態,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生活的「漂流瓶」
2011年,距離那場意外已過去了十年之久,母親習慣了照顧梁飛,梁飛也早已打消了輕生的念頭,可父親卻突患肝癌去世,整個家庭又一次陷入了低谷。母親一人還能承受得住嗎?梁飛意識到,不能再這樣渾渾噩噩下去。
那時,微信上正流行「漂流瓶」功能。對生活一籌莫展的梁飛試著寫了幾句小詩「投」到「海裡」。小詩的內容多半是感嘆人生的不易,但對網絡另一端的某些人來說,那份「海上升明月」的傷感,卻是感同身受的「天涯共此時」。梁飛結識了他現在的妻子王露露(化名,下同)。
當時,王露露的父親同樣身患肝癌。「同是天涯淪落人」,兩個人互相安慰,在虛擬世界裡油然生出了一份真情。
起初,梁飛不敢告訴王露露自己是殘障人,但在網絡上相處了兩個月後,他不知不覺向王露露敞開了內心。出乎梁飛意料的是,她很平靜地接受了,這讓梁飛備受感動。
「我得去照顧她。」2013年大年初三,梁飛買了一張南昌開往廣州的火車票,那是他坐輪椅以後第一次出遠門。當時,南昌火車站還沒有電梯,工作人員將他背到了站臺。
2014年10月,二人結婚,王露露搬到南昌市跟梁飛一起生活。梁飛開始覺得,他的存在是有意義的,生活值得期待了。
▲梁飛和妻子分享參賽獎品中的棒棒糖
二人的婚後生活過得很幸福。在彼此眼裡,他們是「完全平等的、健康的、樂觀的關係」,沒有殘障人和健全人之分。
梁飛廚藝不錯,經常給王露露炒些家常菜。灶臺的高度跟他肩膀平齊,倒油時要高舉著胳膊,一不小心就會濺到臉上,但他很樂意去做。
他開始把自己歸類為「熱愛生活的人」。在他眼裡,堅守廚房的陣地是熱愛生活的表現之一。每周他都會劃著輪椅去菜市場買菜,他想把每天過得跟詩一樣,而炒菜就是詩的一部分。
2016年,梁飛還跟妻子一起加入了一家慈善基金會,開始做公益。他們最初參與的是「奉送愛心粥」活動,為城市中忙碌的人提供免費早餐。通常早上4點,梁飛和王露露就要摸黑起床,提前到青山湖區文教路的「南昌孝謙傳統文化學習中心」熬粥,7點前將粥送到體育公園門口,開始向路人發放。
▲梁飛在體育公園奉粥
後來,梁飛還通過「千家愛」活動以每個家庭每月捐50元的方式籌集資金救助孤殘兒童。由於梁飛喜歡文字,平時也會負責一些宣傳工作。
那段時間裡,梁飛回憶起當年那場意外,反而覺得是「上天安排的一次轉機」。以前,自己只要踏實做好電視網絡安裝那份工作就行了,或許會按父親的意願接手家裡的農產品生意,之後再找個人成家,一直過著安逸的生活,但從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也不會思考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一切經歷過的痛苦此刻仿佛釋懷了。
享受一場馬拉松賽
某天,「奉粥」結束回家的路上,梁飛偶遇了同樣坐著輪椅的吳順華。吳順華時任南昌市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主任,他告訴梁飛,有時間可以到「希望之家」參加活動,那裡有許多像他一樣的「傷友」。正是在那裡,梁飛接觸到了馬拉松,成為了馬拉松賽道上的「常客」。
2016年11月20日,江西省南昌市舉辦了首屆南昌國際馬拉松賽,「希望之家」有20多位脊髓損傷者報名參賽,梁飛也是其中之一。
年輕時,梁飛便很喜歡體育運動,下班後沒事就去跑步,平時也會打籃球和羽毛球。出事後,他終日只能坐在輪椅上,運動成了一種奢望。由於身體長時間無法得到鍛鍊,梁飛的腳已經開始萎縮。
比賽前十多天,為了適應馬拉松的路程,「希望之家」的「傷友」們隔三差五就會進行集體訓練,圍著青山湖風景區一起「奔跑」。20日上午,梁飛終於順利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馬拉松賽。他參加的是迷你馬拉松項目,路程長度五公裡,不計時,不設名次。「跑」完以後,梁飛腦子裡就一個念頭:不過癮!還想跑!要跑一次全程馬拉松!
在2017年第二屆南昌國際馬拉松賽上,梁飛履行了「跑」完全程馬拉松的承諾。比賽的前半程還算輕鬆,後半程體力就漸漸跟不上了,手臂很酸,使不上勁,輪子也轉得越來越慢。但只要一經過有攝影師拍照的地方,梁飛又來了動力,他希望攝像機留下的畫面是享受的樣子。
一周後,梁飛又參加了長沙國際馬拉松賽,遇上了比賽的第一場大雨。剛開始還是毛毛細雨,到橘子洲頭附近突然變成飄風暴雨,溼漉漉的地面和風都成了輪椅前進的阻力,雨水打在臉上,模糊了視線,他不敢劃太快,生怕劃空,心裡有些退縮,但轉念一想,來都來了怎麼能中途逃跑?梁飛放緩雙手划動的速度,堅持「跑」到了終點。
▲2017年長沙馬拉松,梁飛在雨中艱難前行
後來每次參加比賽,梁飛會提前查看天氣預報,害怕遇到下雨;但就算下雨,梁飛每次還是「鬼使神差」地去了。他對馬拉松賽的熱愛一發不可收拾,2017年至今,在長沙、廣州、徐州、上海等15座城市留下了17次「奔跑」的足跡,全程馬拉松項目的最好成績是四小時零六秒。
剛接觸馬拉松賽的梁飛根本不懂什麼是全程馬拉松,只是覺得自己一定要跑,不跑不行,可跑完後,除了累什麼感覺都沒有。「跑」著「跑」著,突然發覺不如把馬拉松當成一種娛樂,邊「跑」邊欣賞沿途的風景,累了就停下來嘗嘗補給站的美食,結束後還能欣賞攝影師為自己拍的照片,反而能享受其中了。
梁飛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一開始不知道以後的路是什麼樣,會很有朝氣地往前衝,跑到中途體力不支,便開始懷疑自己到底要不要繼續,只要挺過自己心裡那關又會重新跑起來,後面會越跑越輕鬆。享受一場馬拉松賽,其實就是別把人生太當回事兒。」
今年,疫情爆發導致重慶、無錫、徐州等地的馬拉松賽相繼宣布延期或停辦。梁飛在家裡憋壞了,偶然間,他在網絡上看到「健康跑吧」APP將舉辦「2020致敬戰疫英雄全國線上馬拉松」活動的消息。線上馬拉松賽通過網絡報名,不限時間和地點,利用APP打卡記錄,在居住地附近就能完成比賽。
4月5日早上,梁飛從家裡打卡出發,一個人「跑」到青山湖風景區,用2小時5分鐘圍著青山湖跑了21.14公裡,超過了半程馬拉松項目的路程。
▲梁飛在線上打卡馬拉松賽
後來,他又參加了「貝爾格勒線上馬拉松」、「南昌線上英雄馬」、「瀋陽馬拉松嘉年華」等多個線上馬拉松活動。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梁飛總會遇見跟自己一樣的「傷友」,這是他為什麼堅持「跑」下去的原因之一,他希望自己能給更多「傷友」以鼓舞,「只要有勇氣去面對自己,每個生命都有權力去追逐想要的幸福」。
(孫木子、鄒燕平、陳思逸、王鳳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