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各類奇形怪狀的石頭,導遊往往能天南海北地侃出或催人奮進,或匪夷所思,或感天動地的傳奇故事。一塊塊普通的石頭,在遊客眼裡頓時鍍了層金,變得意義非凡起來。
對於跨越半個,甚至整個城市的馬拉松賽事,怎麼可能不掰扯掰扯,賦予些意義呢?
城市
WMM世界大滿貫馬拉松賽事——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東京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柏林馬拉松、倫敦馬拉松。六個賽事均以舉辦城市命名。賽道穿梭於城市,城市與馬拉松就此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
捆綁最密切的當屬經濟。
芝加哥馬拉松因賽事方體貼入微的向跑友提供遞紙巾擦嘴等服務,被跑友評為參賽體驗最佳的大滿貫賽事。每年參賽人數超過4萬名,而23%的選手是因為馬拉松比賽才來到芝加哥。
泰國普吉島的樂谷浪馬拉松吸引遊客的意圖更為明顯:選在每年旅遊淡季——最炎熱的六月舉行。組委會還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服務來吸引遊客。例如,所有選手都可在終點免費享受全球聞名的悅榕莊按摩。泰式按摩被巧妙的融入賽事,獨具特色又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已舉辦了十幾年之久,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規格最高的馬拉松賽事之一。
2018年西安馬拉松3萬名選手中,外地參賽人數14460人,近總人數的一半。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外籍選手參賽。這無疑給將旅遊作為重點開發產業項目的西安,一次向全國,甚至世界展現城市的大好機會。
外地參賽選手的交通、住宿、餐飲的收入就以是打底進項。況且舟車勞頓僅參加場馬拉松比賽就走,豈不浪費。在城市中兜兜轉轉,逛逛景點,都會產生新的消費項目。
當然,僅吸引人前來是不夠的,如何提供優質的服務,才是重中之重。
城市賽道的路線規劃——需儘可能減小封路對市民出行的影響;沿路的醫療、安保、志願者等大量工作人員的調配;各類物資要保證按時到場且供應充足……這一切需要無數人力、物力,和所有相關人員耐心細緻的工作才可以達到。
18年西馬,無疑做到了。
且沿途補給站特色的綠豆糕、紅星軟香酥等小吃,也廣受好評。
個人
馬拉松賽場上,經常可以看到年過半百的跑者,六七十歲的也不佔少數。
我可不敢稱他們為「老人」,相比之下,跑在最末尾的我顯得更老。
年紀在賽道上被弱化。甚至職業、性別等等平日標籤,都在這個靠堅持不懈才能到達終點的比賽中被忽略掉。它不像奧林匹克的體育精神,需要運動員們「更高、更快、更強」。是需要你快,但更需要你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不停向前邁進。無論起點如何,只要腳下不停,都可以像龜兔賽跑故事中烏龜一樣,爬步到達終點。
有一類人在平日生活並不常見,但在馬拉松賽道上卻經常現身——殘疾人。
其實不願稱他們為殘疾人,感覺是因傷殘、疾病,而被重新定義的一類人。他們外表也許會因為先天或後天的某些原因,導致失去、損傷身體的一些部位。但生活中,他們和任何人無異,也會自己吃飯、穿衣、和家人經歷瑣碎的日常;也會有工作上的煩惱和成就;也會和朋友談天說地或怒目而視……
他們甚至比許多「正常」人都勇敢,選擇跑一場馬拉松。克服了一些旁人無法感同身受的困難。
證明自己嗎?也許是。他們本就和他人別無二致。
最後想回到自己身上。
初跑馬拉松是迫切的想在生活中證明些什麼。到底想證明什麼,也不清楚。只覺得完成一場馬拉松,人生會出現一個拐點,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走去。42公裡都跑完了誒,還有什麼做不到呢?
結果馬拉松順利跑完,還不止一場。生活依舊是原來模樣。
想像中的變化並未出現,沒有因為一次馬拉松就變成超級英雄,解決掉生活中的種種難題。遇到困難照樣想要退縮,碰到麻煩依舊會撂挑不幹。令人喪氣。
但卻收穫了一點,馬拉松很長,人生也很長。
俞敏洪曾說過:別人拿5年做的事情,我可以用10年,別人拿10年做的事情,我可以用20年。以後我保持心情愉快,到了80歲的時候,我一個一個把他們送走,我繼續奮鬥!
或許堅持到最後,才能享受屬於自己的勝利。
許多人比喻,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馬拉松有限,而人生無限。
祝願每個人都能堅持到底,跑完人生全程。
希望疫情過後的我們,可以早日在落櫻繽紛的季節,跑在武漢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