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渴的駱駝|讀​《絲綢之路新史》

2021-02-09 澤雲雜記

《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又打破了我之前有關絲綢之路的認識,作者從不同的切入點入手,以一種新的視野,表達了與以往不太一樣的觀點,致使讓人得換角度去重新認識絲綢之路,這個『新』會讓人眼前一亮,新的猶如發現新大陸一樣,正如書名《絲綢之路新史》一樣,突出其『新』,第一次讀確實給人一種新的與眾不同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是芮樂偉·韓森,耶魯大學歷史教授著名漢學家,我更想說的是這是一位女性作者,這還好像是讀到的第一本女性作者寫的書,文字間帶有一種細膩,書中也涉及到了一些與女性的相關的內容。語言很生動,內容很豐富,配圖很精美,講述的故事很精彩,除了個別內容外,整體閱讀過程還是很輕鬆愉悅的。

絲綢之路一個著名的符號,似乎沒有人不知道,似乎又罕有人一下能講的很清楚。我們對於絲綢之路的理解都是基於自己淺淺的認識和各種浪漫的遐想之上,對於真實的絲綢之路狀況也許真的不是很清楚。通常提到絲綢之路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夕陽西下,一片荒涼的沙漠盡頭,傳來一陣清脆悠揚的駝鈴聲,一支滿載各種貨物的駝隊伴著蒼涼之感緩緩而來抵達目的地。總之是一種很歡樂熱鬧的場面。不知道為何都會有這樣一種印象但這確實是大家的一種普遍認識。然而,當揭開歷史的面紗,拋開各種想像,歷史中真實的絲綢之路究竟是怎樣的?也許是我們把絲綢之路遐想的太過美好以至於從來沒有注意到過這樣一幅場景是在哪一個階段出現,那些絲路上的商人是從哪裡出發而來,經過了哪些地點?路上是否遇到劫匪或是風暴?在大漠裡有沒有迷路?多久往來經商一次,長途跋涉那麼久目的只是為了商業貿易?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也似乎不是很容易回答也總被我們給忽略而過。這幅看似很美好的畫面既缺乏地理坐標又缺乏歷史坐標,其實很抽象。只覺得絲綢之路的歷史很悠久路線很漫長,看完此書讓人不禁重新思考除了對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固有印象外是否真對絲綢之路有所了解?看完此書只覺研究絲綢之路不易。

 《絲綢之路新史》這本書涵蓋範圍廣泛,時間空間跨度很大,作者參考使用了大量研究成果和相關資料涉及到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之多。通過對各種出土文物資料的研究特別是以文書為主,分析其中的具體人物、事件注重真實性和一手性,作者試圖展現出一個真實鮮活的過去。具體講述了絲路遺址上七個綠洲的生活歷史文化風貌,以現實的筆觸帶領讀者接近那段塵封的歷史感悟歷史本身所蘊含的美。這本書給人很多新知作者表達出了許多不同的觀點,顛覆了許多傳統的固有看法。比如:絲綢之路其實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一條漫長的寬闊筆直的從長安一直通往羅馬的道路,它只是一條穿越過廣大沙漠山川,地形複雜地理環境條件比較艱險的並且不斷變化的沒有標識的道路網絡,沒有明顯可見的路行走其中必須有嚮導引路否則有可能迷失在荒漠中生命就此終結,很少有人從撒馬爾汗穿越整個中亞到達長安。因此它不是一條連續不斷的路,只是東西方之間沿線各個綠洲之間一個接一個的市場銜接,並且許多物品產於當地又可以自給自足居民們更多的是以農業為生,並非依賴於從事大規模長途的商業貿易。在中國與羅馬之間更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考古和文獻資料都顯示古羅馬與中國之間的接觸少令人吃驚。和中國貿易的小夥伴其實主要是在今天的伊朗地區居民。絲綢並不是這條道路上主要的商品,絲綢更多的是被當做一種貨幣用來交換而已,因為銅錢經常短缺,穀物又容易腐爛不便存儲很多交易就由絲綢完成。各個綠洲之間的貿易規模很小,商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很小,他們攜帶的貨物數量不是很多,行走的路線也受到當地官府嚴格的管理限制,甚至在近千件出土文書中僅僅有一件提到有關商人的,往來於絲路上最重要也最有影響的人群居然是難民,他們迫於戰爭、災害不斷遷移尋求生存之地從而也起到傳播作用。官府、軍隊作為貨物和服務的購買者在絲路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正是因為有軍隊的存在絲路才得以繁榮。中央政府持續不斷的投入用絲綢來充當軍餉支撐了這些邊疆綠洲地區的發展,士兵們又去市場換取其他東西。在失去政府的供應支持以後絲路經濟也隨之崩潰,當地貿易退回到物物交換的最初狀態。故而作者認為如果僅以通行貨物的重量或者往來人數衡量的話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交通流量較少的道路之一,研究的價值不大,沒有發現有大量的證據能夠支持絲路上曾經出現過繁榮的大規模貿易,然而絲路之所以改變了歷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穿行來往的人們把他們各自的文化像其帶往遠方的異國香料種子一樣沿路播撒,在絲路上落戶並蓬勃發展與當地人之間交流融合傳播了思想,技術,器物,圖案等等。絲路在很大程度上並非一條商業道路,卻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這條路網是全球最著名的東西方宗教、藝術、語言和新技術交流的大動脈。

新疆地區乾燥的沙漠氣候條件保存了很多乾屍和大量的各種類型文書。這些文書具有著獨特優勢比如私人性、確鑿性、隨機性,作者認為沒有什麼比垃圾堆中收集到的信息更有價值,因為信息沒有被篡改過,因此它們能夠為我們呈現出真實的過去。在19世紀以前沒有人知道新疆這麼一個偏僻荒涼人煙稀少的沙漠中保存了那麼多的古代文書和文物,直到1895年斯文赫定的到來揭開了新疆科學考察的大幕,這一地區的往昔和地下寶庫被各種翻開,各色人等紛踏而來諸如斯坦因、伯希和、勒科克、大谷光瑞等他們打破了這片大地的寧靜,歷史的珍寶被陸續發現開始流失,只留有一片殘破滿目瘡痍令人無限感慨,但始終並沒有看到有中國的學者像這些國外探險者一樣翻山越嶺前來祖國大地保護這些珍寶…好遺憾。但是在這本書中討論的遺址很多都是斯坦因首先發現並定位的,他前後四次到新疆考察發現了很多極為重要的文書和文物,作者對斯坦因的評價貌似很高,認為其記述特別有價值,填補了古代人沒有提到的很多細節可以使我們想像絲路商路上旅行的種種。文中這樣描寫到:其他在新疆發現過文書的人,很少能做出斯坦因那樣細緻的考古報告,這些人去過的遺址、發表的材料更是遠遠不及斯坦因多,他的描述對於重建每處遺址的原始狀態至關重要,他對於文書埋藏環境的解釋也很重要,之後的每位學者即便有自己的解釋也都以斯坦因的說法作為出發點。但不得不說雖然這些探險家們及後來者有揭露了黃沙掩埋的歷史遺蹟之功但也有毀壞我國珍寶之惡行。

絲綢之路以它無窮的魅力不斷的吸引著人們,如同古代絲綢之路一樣,現如今的學術領域也格外的國際化,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更加寬闊,學者們都對絲路文物和文書有著不同的解讀。在這本書裡描繪了七個獨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綠洲,講述了一個個常被寫在廢紙上的有血有肉的絲路故事。一、樓蘭中亞的十字路口,從尼雅和樓蘭兩處遺址講起,透過發現的佉盧文文書、出土的棉織物、佛塔遺蹟、佛教建築、墓葬等記載的當時樓蘭地區當地人和各地移民之間第一次長久的文化接觸,這些移民引入了自己的文字,帶來了用木質文書保存書面記錄的技術。同時也有大量的文書內容敘述了當地經濟往來貿易和各種糾紛以及發生的劫掠案件,貨幣交換的不同媒介金條、絹、錢幣、糧食等。也可以看到當時樓蘭的駐守軍隊已經形成固定的與粟特人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二、龜茲絲路諸語之門,龜茲在語言方面比其他地方具有優勢,是佛教進入中國的門戶,這裡是著名的佛經譯師鳩摩羅什的家鄉,介紹了這位非凡的語言天才的經歷和成就,以及斯文赫定從新疆葉爾羌到新湖的驚險乘船航行過程,讓人不禁感慨環境的變化之大,如今哪裡還能看到河更別說航行了…克孜爾石窟的壁畫可惜被勒柯克挖走了,其中對他如何挖取壁畫如何包裝用什麼工具的描述顯示出盜掘者早已得心應手的豐富經驗讓人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心生氣憤。在這裡還寫到了許多種語言諸如龜茲語、焉耆語、吐火羅語、健陀羅語、粟特語、回鶻語、大夏語看的我好詫異,真不愧是絲路諸語之門,不知道這裡聚集了多少不同種族,彼此之間交流有沒有語言不通的障礙竟然存在如此之多的語言。其中有一份龜茲語文書記載了進出商隊,許多發現的木簡內容中留下了頒發、接收官員姓名和地址,來往商隊的大小包括成員數量及牲畜顯示出政府對商隊的嚴密管控。因為很少有史料具體講到商隊大小因而這些文書很重要。三、高昌胡漢交融之所,生動的講述了玄奘出行的經過途中的曲折不易,阿斯塔納墓地出土的廢紙製品如用廢紙做成的冥衣,那雙用廢紙做的紙鞋上該有字,吐魯番文書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冥衣的內容包羅萬象。粟特人以經商聞名,在絲路貿易中佔據重要地位,生活在吐魯番的粟特人從事著各種職業與漢族不斷融合不僅改變了名字也逐漸改變了葬俗。四、撒馬爾罕粟特胡商的故鄉,這裡是粟特人的主要城市,他們在絲路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並在唐朝建立了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外族聚落。通過講遺存的八封粟特古文信扎內容透露出當時的一些各種信息,這幾乎是僅有的商人所寫的絲路文書。阿弗拉西阿卜壁畫著重展現了撒馬爾罕與外部世界特別是使臣的關係,此外作者也詳細講述了穆格山文書的內容,穆格山文書發現的中國紙張是少見的長距離貿易的證據。五、長安絲路終點的國際都會,長安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絲路西行的出發點也是海路西行之人的起點。粟特人一度被認為是富商的形象,在西安發現的兩座粟特人墓葬安伽墓和史君墓可謂重大考古發現,他們都擔任過薩寶一職,墓葬都為斜坡墓道洞式墓,保留了鮮明的粟特元素。何家村遺寶中許多物品都很好的結合了胡漢藝術風格,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大的窖藏之一,其中包含最貴重最精美的絲路文物。從來不會想到在盛世長安曾經居然發生過一場針對粟特人的大攻擊,這裡也籠罩過不寬容的排外氣氛。唐朝軍隊撤走後陸路逐漸衰落,海路漸趨普及,義淨就常來往於廣州與室利佛逝求經。官府總是顯示出掌控大局的優越性和壟斷性,不論是在陸路或海路商人的往來都受到了嚴格查驗和管理。六、敦煌藏經洞絲路歷史的凝固瞬間,這裡約四萬件文書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寶藏之一,絕大多數都是手抄本,最有名的是最早的印刷品《金剛經》。藏經洞中的宗教文獻顯示出敦煌人對不同信仰的包容體現出絲綢之路國際化的特色。敦煌洞窟的壁畫是中國境內的佛教遺址中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這些壁畫見證了統治者以及當地人的虔誠信仰。七、于闐佛教、伊斯蘭教的入疆通道,和田是新疆西南最大的居民點也是宗教進入西域傳播的理想樞紐,幾乎所有現存文書都是于闐語寫成的,不知為何漢語的很少它們發現於敦煌以及和田周邊一些地區,在和田綠洲本身卻並沒有發現任何這類早期文書。1006年于闐被徵服成為最先皈依伊斯蘭教的城市之一,伊斯蘭教成為當地的主要宗教。公元200年,佛教首次從印度來到這裡,此後佛教不斷向東傳播並成為中原地區最重要的宗教,此期間于闐一直是研習佛教文獻的重鎮。此外作者敘述了山普拉遺址中具有中西方交往的生動例子織錦和熱瓦克佛塔的宏偉、脆弱的泥像及牆壁反映出當地居住者對佛教的支持和綠洲的富裕狀況。

 

相關焦點

  • 雙峰駱駝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雙峰駱駝
    雙峰駱駝,拉丁學名為Camelus bactrianu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獸亞綱、偶蹄目、胼足亞目的一種動物。駱駝屬哺乳綱駱駝科。在中國,駱駝很早就被馴養成為家畜。漢代時就有「乃非駝難入之漠」的名句,以形容通往西域途中的沙漠及戈壁。
  • 「絲綢之路美術史」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絲綢之路美術史」開題報告會在蘭州大學舉行 2020-12-18 19: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吐槽返程太難,李帥調侃:有駱駝,可以走絲綢之路
    對於歸途的困難,李帥調侃表示:「有駱駝,可以走絲綢之路。」(編輯:姚凡)
  • 歸途難,李帥吐槽:有駱駝,可以走絲綢之路
    申花門將李帥在下面無奈留言:有駱駝,可以走絲綢之路……
  • 《安南壩-----駱駝的故鄉》
    《安南壩駱駝的故鄉》在古絲綢之路上,有這樣一段地理位置,雖然名不見經傳,但非常的具有影響力。
  • 全球經濟史視野中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古今談「絲綢之路」陸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駱駝和馬、驢,特別是駱駝。使用這些牲畜作為運輸工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馬可·波羅說過:商人們用駱駝的多,因為駱駝能載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較合算。他們將食物和商品裝在驢子和駱駝背上,如果這些牲畜在走完這個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用的話,商人們就把它們殺而食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商品非常有限。法國當代東方學者阿里·瑪扎海裡的名著《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中說:我們提醒大家注意,來自穆斯林一方的使節商隊要比來自中國一側的多得多。
  • 為什麼漢代重視天馬而輕視駱駝?丨葛承雍
    駱駝作為絲綢之路的交通符號和運輸標誌,長久印在人們腦海裡,駝鈴聲聲成為古代絲路上富有詩情畫意的一大景觀。但我們在研究敦煌懸泉出土的漢簡之後,再結合河西走廊武威等地出土的漢代天馬文物,越來越多地發現,漢代絲綢之路更多的標識是馬而不是駱駝,二千多年前的真實狀況與現代人們想像的並不一樣。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究竟是什麼時間進入中國北方的?
  • 駱駝造句和解釋_駱駝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性溫順,耐饑渴,腳掌有肉墊,適於沙漠長途行走。可供馱、騎和役用,號稱「沙漠之舟」。駱駝參考例句:1、一隊駱駝在沙漠上昂首闊步地向前走去。2、駱駝走得慢,但終能走到目的地。3、駱駝在戈壁灘上四平八穩地走著。4、駱駝是名副其實的"沙漠之舟"。5、人家都說駱駝是沙漠之舟。6、駱駝不會輕易的流淚,因為它知道水的珍貴。7、駱駝是名副其實的\沙漠之舟\。
  • 雙峰駱駝奶粉與單峰駱駝奶粉有啥區別?
    在我們普遍的認知中,駱駝一般都是有兩個駝峰的,但其實不然,駱駝是有分兩個種類的,一種是單峰駝,一種是雙峰駝。因為只有一個駝峰而得名,外形肩高,腿長,主要分布於北非、西非及中東乾旱的沙漠地區。有證據表明在公元前1800年單峰駝就已在阿拉伯被人馴養了。由於沙漠雨水稀少,常年高溫乾旱,使得單峰駝的耐旱耐高溫能力極強。
  • 中國駱駝的那些事兒
    例如,駱駝可採食纖維素、木質素含量高、帶刺的灌木和半灌木,不與牛、羊爭食;駱駝可耐受嚴寒、酷暑、狂風、沙暴;駱駝可在12-15天內不吃草、不飲滴水仍能正常使役;在生命極限耐饑渴試驗的情況下,不給水和草,駱駝可活63天;只給草不給水,可活78天;只給水不給草可活110天。真是「奇畜」啊!
  • 中國駱駝的一些事兒!
    例如,駱駝可採食纖維素、木質素含量高、帶刺的灌木和半灌木,不與牛、羊爭食;駱駝可耐受嚴寒、酷暑、狂風、沙暴;駱駝可在12-15天內不吃草、不飲滴水仍能正常使役;在生命極限耐饑渴試驗的情況下,不給水和草,駱駝可活63天;只給草不給水,可活78天;只給水不給草可活110天。真是「奇畜」啊!    ‍
  • 喜多郎 |《絲綢之路》前所未有的空靈聲色
    五彩繽紛的華美絲綢,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沿著黃沙柔美的曲線,飄向遠方;載滿絲綢的駱駝商隊從絲綢之路上走來,駝鈴叮咚,走向一片茫茫戈壁,慢慢消失在天際…當音樂響起的一刻,眼前即呈現出一片商旅往來以及黃沙漫天的景象。
  • 沙漠之舟——駱駝的簡歷
    雄性單峰駱駝的上顎較軟,使它們可以生出一個粉紅色的袋子。在交配季節期間,這個袋子會弔在雄性單峰駱駝嘴的兩旁,以吸引異性。單峰駱駝的睫毛很濃密,耳朵小而多毛。 被馴養了的單峰駱駝可為人類提供奶和肉,也可用來裝載貨物或乘客。在埃及,很多警察騎著駱駝四處巡邏。
  • 絲綢之路是如何開闢的
    接著,這些國家紛紛派使者回訪中國,從此絲綢之路通向了歐亞非。一帶一路圖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裡,一群群駱駝商隊在絲綢之路上穿梭行進,將中國的養蠶、繅絲、煉鐵、灌溉、造紙、火藥等技術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同時將葡萄、胡桃、石榴、蠶豆、黃瓜、芝麻、
  • 看完以後,終於知道駱駝的神奇體現在什麼地方了!
    很多人對於駱駝可能沒有太多的了解,其實駱駝是一種很忠誠的動物,他和很多我們見到的動物不一樣,有很大的差別,就像他的形狀一樣,很多人覺得很奇怪,就像駝峰一樣,很多人覺得這個好奇特,其實這個就是駱駝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它裡面儲存著脂肪,所以駱駝有超強的耐饑渴的生命力,正是因為這個東西,
  • 賽駱駝、喝駝奶、織駝絨……新疆的駱駝渾身都是寶!
    編者的話:古時,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是絲綢之路主要的交通運輸工具,其作用不亞於現代沙漠越野車輛。
  • 一起聆聽關於駱駝的故事
    還記得原來一首《沙漠駱駝》火遍大江南北,有很多文人,及旅遊愛好者喜歡駱駝這種動物,我想他們並不是僅僅喜 歡他們的高大威武,更是喜歡駱駝那種執著與堅韌的精神。駱駝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稱號.在古代的戈壁灘和沙漠應該 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它忍飢耐渴耐寒性強.是古絲綢之路商人的親密朋友。
  • 舌尖上的美味—駱駝肉
    駱駝常生存於廣袤的大漠或草場,耐寒暑,耐饑渴,其肉質緊實,含有蛋白質、鈣、磷、鐵及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尼克酸等成分,膽固醇含量極低
  • 絲綢之路:商路背後鮮為人知的政治
    在真實歷史中,羅馬並非中國的直接貿易夥伴,其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亞粟特、波斯商人,幾乎找不到什麼證據表明當時的羅馬帝國參與了絲綢之路貿易——當然,這也取決於人們如何界定「絲綢之路」。不過這是一種有用的虛構,在當下幾乎所有關於「新絲綢之路」的報導和討論中,「東西方交流」的「西方」一詞,都確定無疑指的是歐洲,尤其是西歐。
  • 喜多郎經典之作《絲綢之路》| 有一種音樂可以跨越國界,直擊人心
    五彩繽紛的華美絲綢,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沿著黃沙柔美的曲線,飄向遠方;載滿絲綢的駱駝商隊從絲綢之路上走來,駝鈴叮咚,走向一片茫茫戈壁,慢慢消失在天際…當音樂響起的一刻,眼前即呈現出一片商旅往來以及黃沙漫天的景象。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巍巍的祁連、茫茫的戈壁、高高的沙丘,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的蒼茫,構成了它獨有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