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引體向上運動與反手引體向上運動的部位相同,但在肌肉上的重點不同
引體向上是我們自重訓練的主要動作,作為閉鏈拉力動作,我們在引體向上時,身體的遠端固定並承受體重,近端活動,通過提供拉力的背闊肌、肱二頭肌等肌肉發力完成動作。
無論正手引體向上還是反手引體向上,動作的本質並無差別,運動的部位也是以背闊肌和肱二頭肌為主,但不同的握法會使肌肉的發力側重點不同。
正手引體向上,雙手握單槓時,掌心向外,以背闊肌為主要發力部位。當作正手引體向上的上拉作時,應以背闊肌收縮力為主上拉,同時要注意該部位。
反手引體向上,雙手握單槓時,掌心朝內,以肱二頭肌為主要發力部位。正手引體向上的雙手握距宜寬於肩部,反手引體向上的雙手握距宜窄於肩部;在兩者的訓練難易程度上,反手引體向上稍易於正手引體向上。
關於向上的正手引體。
一、正手引體向上,是背闊肌為主背側肌群的一種鍛鍊方式,也是男孩建立倒三角體位的基本訓練方法。加強正手引體向上的訓練,應堅持常規的正手引體向上訓練,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
二、常規正手引體向上訓練,根據能力,每周三至四次,每次四至六組,每組拉近近力竭程度。引體向上應避免進行力竭訓練、過頻訓練、力竭、過頻引體向上訓練,容易拉傷肩部關節和肌肉。
3.提高引體向上的訓練能力,除常規的正手式引體向上訓練外,還可通過訓練其他背部肌肉組來提高。其它背部肌肉組的訓練方法,有俯身劃槓鈴,坐式繩索/橫槓下拉,坐式繩索/橫槓劃槓鈴,單臂啞鈴劃槓鈴等等。
正手引體向上時,雙手握距可分為寬握距和窄握距。
寬距正手引體向上我們雙手的握距是寬於肩部的,當我們做引體向上時,發力的位置與背闊肌的上半部距離越近,對提升背部寬度有很好的效果。
但過寬的握距會使大圓肌和小圓肌在運動中過度發力,如果大圓肌的小圓肌相對於背部肌肉過於發達,就會對我們的體態產生影響,容易引發隱背症。
狹距正手引體向上我們雙手握距與肩同寬,不能過窄,否則在正手情況下,肩胛骨過度內旋,易引起肩峰碰撞現象。
小距離的正手引體向上發力畢竟是集中在我們的背闊肌上,對整個背闊肌都能起到很好的鍛鍊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握距的差異導致了我們背部肌肉參與運動的比例的不同,或者說,牽扯到所有與拉力有關的肌肉,如背闊肌、肱二頭肌等,都能得到鍛鍊。
關於反手引體向上的問題。
反手引體向上的訓練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與正手引體向上組合進行。通過其它方法對肱二頭肌進行訓練,可以提高反手引體向上的訓練能力,其它方法對肱二頭肌進行訓練可以包括槓鈴彎舉、啞鈴彎舉等。
反手引體向上我們的握距一般與肩同寬或稍寬於肩部,因為在反手握的姿勢下,小臂處於旋外狀態,所以我們的肱二頭肌在這一動作中會更多地參與。據試驗表明,小臂旋外度越大,肱二頭肌收縮時的勢反應越強,鍛鍊效果越好,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使用反手引體向上鍛鍊肱二頭肌。
然而,儘管反手引體向上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肱二頭肌自重的動作,但他對背部肌肉,特別是對我們背心部位的菱形肌和中下斜方肌,與正手引體向上相比,有著更好的鍛鍊效果。
由於握姿的不同,正手引體向上和反手引體向上的動作確實會導致發力肌肉的動作參與比例不同。
正手引體向上時,背闊肌參與度較高,反手引體向上時,肱二頭肌刺激作用較強,但動作的本質是相同的,都是能夠同時鍛鍊我們的拉力肌。
通過運用正手引體向上與反手引體向上肌肉的不同組合,可以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
首先進行正手引體向上訓練,能使背部肌肉得到充分的鍛鍊,同時使肱二頭肌產生預力竭的效果;當我們正手引體向上做不動時,再進行反手引體向上訓練,能使肱二頭肌和背部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鍛鍊,達到最佳的肌纖維撕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