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唐昌文脈傳古今

2020-12-26 潘軍強

從一脈相承到文化鑄魂,杭州市臨安區昌化鎮聚焦千年古鎮發展脈絡,堅持以歷史文化為主線,打造「高顏值、有品位、憶鄉愁」的美麗城鎮。

注重文物保護,讓文物「活起來」

△南屏山公園
△秀峰山公園

注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對域內現存8個文保單位及一批歷史古建築群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完成南屏山公園改造提升和秀峰塔整修工程,打造集運動休閒、戶外體驗、文化展示為一體的南屏、秀峰兩座山地公園,重顯翠峰拱秀、雙塔遙峙、紫溪中分的唐昌勝景。

△南門弄古建築群

堅持「修舊如舊、建新如舊」原則,採用「保留+移植+創造」的手法將明清古建群改造提升成為昌化印象館、民俗非遺館和農事陳列館。改造南門弄背街小巷,建成特色風情水街,打造「昌化印象」矩陣。

△南門弄老街

做好文化傳承,讓文化「興起來」

△昌化國石城
△東門掠影

依託昌化雞血石,植入印信文化,豐富國石文化內涵,建成國石文化城,擦亮國石文化金名片,打造「中國印石之都」。通過恢復昌化縣東門,保留縣城歷史記憶。

△昌化水燈節
△杭州臨安半程馬拉松賽事

深入挖掘朱元璋屯兵文化、浙西民俗文化、商埠文化等優秀歷史文化,以昌化水燈節、臨安半程馬拉松賽事、民俗夜市嘉年華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彰顯古鎮新姿。

△白牛古道

大力弘揚杭徽古道文化,依託雲上綠道有機串聯白牛徽商古道、聯盟久安橋、電商大樓等16處美麗節點,形成傳統與現代、集鎮與鄉村、文化生態與經濟建設的產城景文融合發展格局。

△久安橋

推動文創發展,讓文創「旺起來」

△牛小淘
△8300印文化體驗館

圍繞電商優勢產業,打造「牛小淘」大IP,豐富白牛電商品牌文化。改建印信文化體驗館,融入國石文化元素,形成完整的文化產業閉環,開館5個月以來,累計接待參觀遊客1.6萬人次。

△臨安線上市集改造前後對比

將8300老軍工廠升級為臨安線上市集,以「文化+」引領產業融合發展,線上線下集中展示兩昌地區特色產品,打造新文化、新業態、新旅遊的網紅打卡點。

來源:昌化發布

相關焦點

  • 唐昌布鞋:80年堅守與傳承
    在迎新春的鞭炮聲中,唐昌布鞋廠誕生了。從家門口擺攤、集市上售賣再到鎮上開店,唐昌布鞋業務穩步發展。最初買鞋的主要是本地的老年人,由於唐昌布鞋舒適透氣,逐漸贏得更多年輕人青睞,甚至還吸引了外地客人慕名而來。在當地政府支持下,賴淑芳註冊了「唐昌」商標。在她看來,唐昌不只是地名,還寓意著中華民族繁榮昌盛。
  • 臨安在餐飲文化上做起「文章」
    店鋪離臨安博物館僅一溪之隔,緊挨著臨安汽車東站,在主城區內同時擁有山水河流僅此一家。店裡主打十大天目暖鍋系列,暖鍋是臨安獨有的一種就餐形式,而且店家也將天目暖鍋註冊為商標。不僅有暖鍋,還有河鮮、臨安土菜等,到了夜晚,還有樂隊演出,是家庭聚餐與夜宵的好去處。在這可以讓你吃到媽媽的味道,外婆的手藝。
  • 碼上遊臨安48小時,江南煙雨中,感受水墨丹青般的城市味道
    除了專線車,還有碼上遊臨安現在有活動,訂民宿,送臨安文化旅遊卡,一年內無限出入臨安區域內景區(包含首道門票或者景交)搞定了交通,住宿,年卡,下一步,帶上行李,直奔車站,向第一站臨安博物館出發。東南樂土,吳越家山。
  • 杭州臨安:多措並舉讓思政課「活」起來
    臨安的思政課如何上得「入腦又入心」?在當地,有學校巧借「地利」,依託區域範圍內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感同身受」;有學校集結優秀師資,依託鄉土資源開發出系列精品課程,讓學生「不想下課」。一堂堂生動的思政課給臨安的孩子帶來了一場又一場驚喜。
  • 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正式開園,成都郫都區發布5條旅遊經典線路
    ▲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一角4月28日,「天府水源地·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正式開園,為成都市郫都區再添一處春光打卡地。此外,隨著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正式開園,在整個五一節期間,郫都區還組織了一系列旅遊節慶活動。▲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一角「天府水源地·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位於郫都區唐昌鎮,對標農業農村部指標體系,創建為「國家農業公園」。唐昌國家農業大公園圍繞農業、旅遊、教育三大主導產業,按照「一園兩環八組團」進行規劃和打造。
  • 臨安:開啟錢王文化的千年記憶
    臨安區臨安中學退休高級教師屠樹勳以《五代吳越國的城市化》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吳越國的城市化從杭州開始,是錢鏐主政期間先後三次擴建,開創了中國城市結構開放的新模式。漢唐的城市是封閉的體系,不少學者認為《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北宋汴京,是城市封閉結構被打破的有力證據,但吳越國杭州早於此圖200多年就已開創先河。
  • 臨安最全A級景區名錄表出爐!每一張照片都美到極致!
    臨安多家景區上榜,快來看看有沒有在你家門口的~臨安之景,群芳並秀。它既有江南水鄉之秀美,又有名山大川之磅礴。這裡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裡山明水秀,人傑地靈。跟隨小編去感受臨安的極致美吧!大明山景區等級:4A雄峙在浙江、安徽交界的綠海翠嶺之中,中國AAAA級景區、杭州市省級地質公園。
  • 《文脈傳薪——2018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西安巡展開幕
    1月13日,新年伊始,在「西安年,最中國」的喜慶聲中,《文脈傳薪——2018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西安巡展開幕儀式在大唐西市博物館成功舉辦。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先生宣布《文脈傳薪一2018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西安巡展開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藝術總監、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副秘書長文禎非先生主持開幕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明非先生致辭陝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教授致辭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原常務副所長、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 【十翼學宮】米鴻賓 | 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文 | 米鴻賓
  • 應天書院,一座千年文脈的圖騰
    後在楊愨的教導和影響下,讀書累年不解帶,通古今經史。戚同文繼承楊愨的教育事業後,仍受到趙直將軍的支持。《玉壺清話》有:「戚同文,宋都之真儒也,雖古之純德者,殆亦罕得。其徒不遠千裡而至,教誨無倦,登科者題名於舍,凡孫何而下,七榜五十六人。」培養出諸如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等,後來都成為臺閣重臣的著名人物。
  • 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在賡續問津文脈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學者給予大力支持。著名歷史學家皮明庥、武漢大學原校長陶德麟教授、武漢大學教授黃釗等為探史書院、正本溯源等方面做出了貢獻。「2000年後,我開始對問津文化歷史的考察和研究。問津書院在長期辦學中大力倡導『尊道』、『崇德』、『好學』精神,這不僅在歷史上為荊楚學人和當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園,而且對於今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亦有不可忽視的現實作用。」黃釗教授表示。
  •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陳輝:士魂商才,文脈傳薪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就是文脈傳薪。士魂商才,出自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的《論語與算盤》一書,意思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要擁有「商」的才幹,更要具有「士」的操守、道德和理想。山西麗彬文化園總經理陳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 民盟浙江省直屬文化基層委員會「盟員之家」揭牌儀式暨「文脈傳薪...
    揭牌儀式後,還舉辦了雕版印刷講座和文化體驗,這是民盟省直屬文化基層委「文脈傳薪」文化沙龍系列活動之一。原標題:《民盟浙江省直屬文化基層委員會「盟員之家」揭牌儀式暨「文脈傳薪」雕版印刷文化沙龍圓滿舉行》閱讀原文
  • 臨安昌化:深入挖掘文脈餘韻 重塑人文之美
    南屏塔
  • 這些都是臨安的驕傲!
    昌化竹編歷史悠久,歷經2500多年,憑著歷代竹編藝人的口授手傳流傳至今,是我國傳統手工技藝中典型代表。2009年被省文化廳列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陽鎮太陽村的民間老藝人汪正太(1919-2007)在2005年時介紹:「五鳳朝陽的傳說,代代有傳,且《汪氏宗譜》亦有記載。」
  • 臨安有一個神奇的大樹王國
    生長在浙西邊陲的臨安,西攬黃山雲霧,東接天堂風韻,山和水,水和山,美妙地融為一體,構成了一首完美的詩。天目山脈由江西懷玉山,經安徽黃山逶迤入境,橫亙境域西北部。鍾靈毓秀、歷史悠久的天目山,為「浙西諸山之祖」,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
  •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府文廟:文脈綿延的精神聖殿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府文廟:文脈綿延的精神聖殿 2020-12-01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把本土文化變成「全球語言」 南京推動千年文脈與世界聯通
    近年來,通過「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今天的南京千年文脈可感知,天下文樞可品讀,古都魅力得以彰顯,一座生態、生活、生產與文脈、文化、文明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呼之欲出。城市風貌 新老並秀六朝金粉地,最憶是金陵。
  • 南宋臨安的政教調和
    出版有《南宋美學思想研究》《李商隱傳》《永嘉四靈: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合傳》《西湖詩詞》《洪昇與西湖》《百年一缶翁:吳昌碩傳》《畫之大者:黃賓虹傳》《西溪與蕉園詩社》《杭州史稿》等專著。Email:1368408263@qq.com周膺,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現為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副院長,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浙江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浙江省美學學會副會長。
  • 守護文脈的龜山村
    而文脈才是龜山村最大的魅力:傳說大禹治水時降伏了淮河水怪巫支祁,壓在龜山下,魯迅認為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它讓村莊變美了,更讓人有了文化支撐的精氣神,家家戶戶把狗拴起來、雞圈起來,牆麵粉刷一新,院子裡種上花草,垃圾絕不亂丟,用一個漂漂亮亮的村子迎接四面八方的遊客,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待客之道。而遊客們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文化遺產的價值,讓村民們為自己生活的地方感到自豪,和傳統文化一同復興的,還有守望相助、尊老愛幼、誠實守信乃至忠孝禮義的鄉風民俗,千年文脈帶動了鄉村旅遊,鄉村旅遊又帶動了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