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2020-12-22 調侃文史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

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這經典還是十分推崇的。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人才算是剛強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不丟失本分的人才能經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從這裡可以看出,想要勝過別人首先就要戰勝自己。老子認為戰勝自己、超越自身才是十分重要的,做到自知才能知人,做到自勝才能勝人,做到自強才能強人。

所以說為什麼保持自身本性十分重要?因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突破自身,不會迷失本心,經常內省的人,往往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一個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無疑是強大的,反之則是糊裡糊塗,做什麼事都是白費心思。大家都聽說過紙上談兵的故事,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趙括的人,雖然他從小熟讀兵法,與人談起打仗的事更是講得頭頭是道,在外人看來好像是一名無敵的軍事天才。

但是事實證明,只會說不會做的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禍。趙括認為自己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但是到頭來他只會紙上談兵,最終落得一個全軍覆沒,自己被亂箭射死的結果。

所以說一個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充分認識,又怎麼談去看清別人呢?能認清自己優缺點的人,往往能獲得非凡成就,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揚長避短,或者將自己的缺點慢慢改正過來。

不能正確衡量自己能力的人,不僅會給自己招來麻煩,有時候甚至會連累身邊的人。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能讓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懂得自知而且懂得知人。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劉邦打敗項羽後,他在慶功宴上問大臣們對他的評價,大臣們自然都說一些恭維的話。

劉邦雖然心裡高興,但是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說道:「我能走到今天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自己能力有限,論出謀劃策,我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正是因為他們的效力,才有我的今天啊!」

由此可見,自知與知人同樣重要,首先做到充分認識自己,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詆毀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去了解、認識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要我們正確衡量,保持頭腦清醒,自然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道德經》說一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與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
    《道德經》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以「道」為宗旨,「德」為綱要,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裡面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裡面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呢?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是說把握大局方向,把細小的事情分派給下屬去做,是管理者應該做的事。管理者是以會用人為有才能。知人善任,識大體棄細務,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能力。每個人的性格不同,都有優點和缺點。下屬是什麼性格,擅長什麼,如何做到用人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哪種崗位適合哪種能力的人?這就要具備識人的能力。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抬頭看看天,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偉大,你也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多麼的渺小。偏有些人,自以為是,處處以「智者」自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智不明,《道德經》給了趙括兵敗誤國原因
    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01引言《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長平之戰,言多是趙括紙上談兵兵敗誤國,仔細翻閱《史記》,再看《道德經》,就會明白,那四十萬將士實際是被昏庸的不知人的趙王,不自知的自以為是的趙括所殺!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大的障礙不是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33章》【釋義】知道別人者睿智,知道自己者高明;戰勝別人者有力量,戰勝自己者強大。知道滿足者富有,強力行事者有志。不喪失其立身之地者長久,死而精神不亡者長壽。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發現一些人經常喜歡挑別人的刺,找別人的毛病。別人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偏偏喜歡挑毛病。沒有任何人喜歡和這種人在一起,每次見面先數落一下對方,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這其實就是認知性偏差,過於放大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自以為是,活在想像當中。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各位同學:剛才聽了大家對材料的感受,多對管仲和齊桓公讚嘆有加,有大家珠玉在前,我就不再對二人贅述,在這裡只談一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鮑叔。(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這個道理讓人生少走彎路
    在第三十三章,老子繼續以道作為指導思想,論述有欲有為和無欲無為的區別以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同境界。我們看一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本章一共八句話,老子分成四組分別論述了八個字,那就是「智、明、力、強、富、志、久、壽」,主賓相襯、重點突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重細節者明智,觀人自查皆如此
    文/唯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每個上當受騙的人,究其原因都是由於自己對身邊之人的考察不夠深,自己一廂情願地堅信對方很善良,卻不知心存不軌之人正是利用了這份愚昧的信任才達成目的。《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侃臨、觀卦
    至於八月,有兇。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是卦名,至於是什麼意思,已很難考證。現在常說光臨,來臨,降臨等等。以前也有哭的意思。隨之,可以變蠱。怎麼變?先臨後觀。這樣才能知道問題所在。所以臨,按照到來的意思解釋,也似乎是可以的。臨,變革之初,治病之初,所以元亨利貞。然而後面又說至於八月有兇,不知何意。從爻辭看,沒有明顯的兇險。但是凡事預之則立,不預則廢。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二、重點難點: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有了錯誤就馬上改正的品質。三、課前準備:在家藉助拼音讀文。
  •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意思就是:能夠了解並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了解並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更高明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夠克服掉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更是意志堅強者。知道滿足的人,其內心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奮鬥不止的人是有志氣的。始終不忘記自己的根本和初心的人才能走得更久遠;雖然失去了生命,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也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 。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或者有這樣的人,你就認為他在你的這群人中,是最厲害的。但是,流傳千古的名著《道德經》卻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並不是能戰勝他人的人。一個能戰勝他人的人,雖然厲害,卻比不上另一種人。是哪種人呢?我們來看看《道德經》中是怎麼說的。《道德經》是周代老子的著作。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鮑叔舉薦了管仲,管仲臨死卻拒絕推薦鮑叔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個讀書會,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是否「知人」,還得看你推薦的人,成不成功。韓信登臺拜帥,成就了蕭何;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並沒有因此得到過多的讚譽。所以,成就有時候是相互的,既要識人,還要對方真的有才華和能力。不過識人不易,識己更難。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作品:【自知者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圖片來源於網絡 譯文:能夠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夠認識、了解自己才算作是真正的高明。能夠戰勝別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才算真正擁有實力。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銷售員的精髓)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是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什麼才能幫助自己成功,哪些陋習又會zuai 成功,哪些人,哪些事事自己應該避而遠之的,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藥方對症下藥,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自己要精準定位的重要性
    人的眼睛構造十分奇特,因為我們通過眼睛很難看到自己,相反卻能看到別人,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就注意到別人有什麼錯誤的衣著打扮,但是卻很難注意自身。同樣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很難看清自己。大部分人對這一問題意識都不是很深刻,甚至也有同事反駁我說,哪有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