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
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這經典還是十分推崇的。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能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人才算是剛強的。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氣的。不丟失本分的人才能經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長壽。
從這裡可以看出,想要勝過別人首先就要戰勝自己。老子認為戰勝自己、超越自身才是十分重要的,做到自知才能知人,做到自勝才能勝人,做到自強才能強人。
所以說為什麼保持自身本性十分重要?因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突破自身,不會迷失本心,經常內省的人,往往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
一個人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無疑是強大的,反之則是糊裡糊塗,做什麼事都是白費心思。大家都聽說過紙上談兵的故事,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趙括的人,雖然他從小熟讀兵法,與人談起打仗的事更是講得頭頭是道,在外人看來好像是一名無敵的軍事天才。
但是事實證明,只會說不會做的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災禍。趙括認為自己是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人,但是到頭來他只會紙上談兵,最終落得一個全軍覆沒,自己被亂箭射死的結果。
所以說一個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一個人連自己都不能充分認識,又怎麼談去看清別人呢?能認清自己優缺點的人,往往能獲得非凡成就,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揚長避短,或者將自己的缺點慢慢改正過來。
不能正確衡量自己能力的人,不僅會給自己招來麻煩,有時候甚至會連累身邊的人。正如《道德經》中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能讓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有智慧的人,不僅懂得自知而且懂得知人。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劉邦打敗項羽後,他在慶功宴上問大臣們對他的評價,大臣們自然都說一些恭維的話。
劉邦雖然心裡高興,但是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說道:「我能走到今天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我自己能力有限,論出謀劃策,我不如張良;論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論治國安邦,我不如蕭何。正是因為他們的效力,才有我的今天啊!」
由此可見,自知與知人同樣重要,首先做到充分認識自己,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詆毀自己,然後才有能力去了解、認識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要我們正確衡量,保持頭腦清醒,自然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所以《道德經》說一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
謝謝您的閱讀,歡迎點讚轉發評論與關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