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2020-12-18 坦然的狐狸

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抬頭看看天,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偉大,你也會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多麼的渺小。偏有些人,自以為是,處處以「智者」自居,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

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人生一世,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人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自守最重要。

河上公曾經校注道:能勝任者,不過以威力也。人能自勝己情慾,則天下無有能與己爭者,故為強也。

只有一個不失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有靈魂的人。任何人在我們的生命裡其實都是自己的「假想敵」。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是完美的,能夠直面自己的缺點,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且保持善良的人才是成人之道。

《孫子兵法》裡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看清自己,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翻開人類歷史,那些有所作為的偉人,大都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曾經在古希臘有一座神廟 ,裡面有一道神諭,說的是我們現代人普遍認為的最聰明的人蘇格拉底,可是蘇格拉底卻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難道他真的什麼都不知道嗎?怎麼可能呢?

真正聰明有才能的人,往往都認為自己無知,而相反,真正一無所知的人,卻總是自詡自己是個無所不知的人。

倪萍曾經說過一句話:「人最值錢的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這世上從來都不缺妄自尊大的人,缺的是看清自己的人。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總是排在第一位,可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有多麼重要。人不夠優秀不可怕,可怕的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清池。」自己本身什麼都看不見,還夜間騎馬,那無異於一場災禍。

更可悲的是,有些人明明自我認知有偏差,面對他人的勸告還嗤之以鼻,就好像身在井隅的青蛙,海闊天空,他固執地坐在井底,自己從來沒有嘗試過,或者自己沒有能力能做到,還要對別人指指點點,應了莎士比亞的那句話:「愚者自以為聰明」。

項羽自刎烏江岸,倘若他當時不一意孤行,又怎麼會落得這個悽慘下場。有自知之明的人從來都是謙虛有禮,不自傲,他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驕不躁,更不會怨天尤人。

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問心無愧,頂天立地,到哪都不怕。

所以,好好聽聽聽古人的話,做好自己吧。

用文字養心,用詩書養魂!感謝您的關注!——坦然的狐狸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芸芸眾生,人是形形色色的,有誠實的、剛直的、果斷的、勇敢的、大度的,也有虛偽的、卑鄙的、懦弱的、木訥的、小心眼的等等。人的本質一般都隱藏著,不易被他人所了解。我們判斷人一般先從第一印象開始,通過已有的過往經驗來識人,它往往都有偏差。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 《道德經》-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
    《道德經》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以「道」為宗旨,「德」為綱要,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裡面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裡面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呢?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智不明,《道德經》給了趙括兵敗誤國原因
    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01引言《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長平之戰,言多是趙括紙上談兵兵敗誤國,仔細翻閱《史記》,再看《道德經》,就會明白,那四十萬將士實際是被昏庸的不知人的趙王,不自知的自以為是的趙括所殺!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大的障礙不是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33章》【釋義】知道別人者睿智,知道自己者高明;戰勝別人者有力量,戰勝自己者強大。知道滿足者富有,強力行事者有志。不喪失其立身之地者長久,死而精神不亡者長壽。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裡面有諸多的經典名句,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比如「道可道,非常道」、「上善若水」等等。其中有這麼一句,指出最厲害的人的特徵。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可以得知,能夠了解別人的,是睿智的。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重細節者明智,觀人自查皆如此
    文/唯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每個上當受騙的人,究其原因都是由於自己對身邊之人的考察不夠深,自己一廂情願地堅信對方很善良,卻不知心存不軌之人正是利用了這份愚昧的信任才達成目的。《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發現一些人經常喜歡挑別人的刺,找別人的毛病。別人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偏偏喜歡挑毛病。沒有任何人喜歡和這種人在一起,每次見面先數落一下對方,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這其實就是認知性偏差,過於放大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自以為是,活在想像當中。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各位同學:剛才聽了大家對材料的感受,多對管仲和齊桓公讚嘆有加,有大家珠玉在前,我就不再對二人贅述,在這裡只談一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鮑叔。(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意思就是:能夠了解並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了解並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更高明的。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而能夠克服掉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更是意志堅強者。知道滿足的人,其內心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奮鬥不止的人是有志氣的。始終不忘記自己的根本和初心的人才能走得更久遠;雖然失去了生命,但他的精神永存,他也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 。
  •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這個道理讓人生少走彎路
    在第三十三章,老子繼續以道作為指導思想,論述有欲有為和無欲無為的區別以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同境界。我們看一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本章一共八句話,老子分成四組分別論述了八個字,那就是「智、明、力、強、富、志、久、壽」,主賓相襯、重點突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侃臨、觀卦
    至於八月,有兇。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是卦名,至於是什麼意思,已很難考證。現在常說光臨,來臨,降臨等等。以前也有哭的意思。隨之,可以變蠱。怎麼變?先臨後觀。這樣才能知道問題所在。所以臨,按照到來的意思解釋,也似乎是可以的。臨,變革之初,治病之初,所以元亨利貞。然而後面又說至於八月有兇,不知何意。從爻辭看,沒有明顯的兇險。但是凡事預之則立,不預則廢。
  •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二、重點難點: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有了錯誤就馬上改正的品質。三、課前準備:在家藉助拼音讀文。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鮑叔舉薦了管仲,管仲臨死卻拒絕推薦鮑叔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個讀書會,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是否「知人」,還得看你推薦的人,成不成功。韓信登臺拜帥,成就了蕭何;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並沒有因此得到過多的讚譽。所以,成就有時候是相互的,既要識人,還要對方真的有才華和能力。不過識人不易,識己更難。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自己要精準定位的重要性
    但是連續跑了幾次應聘的人才市場,實際上對自身的打擊非常大,特別記憶深刻的是有一次跑到一家公司,居然被公司的負責人直接痛斥,比如衣著不合格啦、說話聲音太低啊,邋裡邋遢啊,實際上當時我可能確實有這些毛病,但自己並沒有注意,加上跑了一天的面試,難免有些疲累,就是這樣一種狀態,難怪人家面試公司沒有看上呢?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銷售員的精髓)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是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什麼才能幫助自己成功,哪些陋習又會zuai 成功,哪些人,哪些事事自己應該避而遠之的,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藥方對症下藥,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