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2020-12-18 小葫蘆愛讀書

各位同學:

剛才聽了大家對材料的感受,多對管仲和齊桓公讚嘆有加,有大家珠玉在前,我就不再對二人贅述,在這裡只談一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鮑叔。(指出寫作情境)

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引出下文)

在古希臘帕爾納索斯山山上的一塊石碑上,刻著這樣一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盧梭稱這一碑銘「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名言引用,明確分論點一)顯然,一個人智慧的起點,莫過於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鮑叔在齊桓公微末之時便為其師,在齊桓公與兄長爭奪君主之位的過程中更是立下赫赫功勞,在齊桓公踐祚之後,他本可以對齊桓公任命自己為相時當仁不讓,但他深知自身的能力,明白自己能夠幫扶桓公走向君主之位,卻無力讓齊國成為霸主,若因一時富貴而擔負自己能力之外的使命,這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國家的傷害。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他想給這個國家更好的選擇。(對材料進行具體分析)

看鮑叔,讓我想起昔日看今何在《悟空傳》,被壓下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孫悟空對著晚霞感嘆:每個人都認為世界在為自己而轉動,當你最終不再這麼認為時,你便長大了。孫悟空用五百年的磨難才認清了自己,而鮑叔早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更讓我震撼的是,他不光將自己置身於鏡面,看得絲毫畢現,更將自己的好朋友管仲看了個通透,將齊桓公的氣度看了個明明白白。(過渡段,承上啟下)

後人皆知他向齊桓公舉薦了自己的幼時好友管仲,卻很少有人想像過這背後是怎樣的驚心動魄。假如他看不出齊桓公的明君氣度,在鮑叔舉薦管仲的那一刻,足以讓齊桓公因管仲的「射衣殺身」而對鮑叔心生嫌隙;假如他看不出管仲具有經天緯地之才,齊國任命管仲為相後的每一個國策都可能讓整個國家和他個人萬劫不復。(假設論證,明確「知人」的重要性)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舉薦,這其中體現出的是鮑叔將自身和國家安危一力承擔的大勇和洞徹人心的智珠在握。

有如此眼力與智慧,也難怪管仲曾感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鮑叔牙之謂也。

點評:文章開篇假設其他同學發言,將話題自然引到鮑叔,且巧妙地呼應了「讀書會」、「發言稿」這種任務要求,點明具體情境,再以老子名言作為文章分論點,分別論述「自知」和「知人」的難得,並從「自知」到「知人」,讓文章呈現出層進性特點。文中既有對材料的分析,又有老子、《悟空傳》等名言的引用,讓文章古香古色。不足處在於行文較為傳統,未能聯繫現實生活。

相關焦點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發現一些人經常喜歡挑別人的刺,找別人的毛病。別人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偏偏喜歡挑毛病。沒有任何人喜歡和這種人在一起,每次見面先數落一下對方,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這其實就是認知性偏差,過於放大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自以為是,活在想像當中。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鮑叔舉薦了管仲,管仲臨死卻拒絕推薦鮑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個讀書會,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看,推薦自然是一個人能成功的要素,但得到在位者的賞識與重用,也是必要條件之一。否則,你再三推薦,領導不識人,不能人盡其才,最終也只能感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和韓信有類似遭遇的,還有龐統。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侃臨、觀卦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臨於幹父,臨於幹母,易無咎。然而蠱於裕父已吝,何況是臨?大君不知臨,臨者就必然兇險。所謂至於八月有兇,正應於此嗎?「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心誠則靈,敦,誠心誠意之謂。上六雖吉,不能忘其兇。所以說是無咎,咎已在其中。綜合來看,爻辭的前兩個字應該斷開,鹹臨,甘臨,至臨,知臨,敦臨。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這經典還是十分推崇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四、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範讀課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教讀課文。朗讀課文,邊學習邊指名學生朗讀。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
  • 《道德經》-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
    裡面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裡面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呢?1.了解自己的內心和他人的內心。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這個故事說明劉邦是一個明智的人。了解自己的才幹,也了解別人的才幹。一般來說;才幹是讓一個人生存的條件。有的人才幹差,有些人才幹好。每個人的才幹都不同。而我們是生存在同一個社會裡,要有社會關係,不可能獨立於社會。那麼不同的才幹就可以互相彌補。就像上面那個故事。
  •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大的障礙不是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33章》【釋義】知道別人者睿智,知道自己者高明;戰勝別人者有力量,戰勝自己者強大。知道滿足者富有,強力行事者有志。不喪失其立身之地者長久,死而精神不亡者長壽。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芸芸眾生,人是形形色色的,有誠實的、剛直的、果斷的、勇敢的、大度的,也有虛偽的、卑鄙的、懦弱的、木訥的、小心眼的等等。人的本質一般都隱藏著,不易被他人所了解。我們判斷人一般先從第一印象開始,通過已有的過往經驗來識人,它往往都有偏差。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銷售員的精髓)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是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什麼才能幫助自己成功,哪些陋習又會zuai 成功,哪些人,哪些事事自己應該避而遠之的,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藥方對症下藥,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自己要精準定位的重要性
    記得當初剛畢業的時候,很多人都曾不可一世,包括本人。由於本人學歷比較低,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捉襟見肘,但由於自身在學校時期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因此一直認為自己雖然算不上大才,但也是能力出眾。人的眼睛構造十分奇特,因為我們通過眼睛很難看到自己,相反卻能看到別人,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就注意到別人有什麼錯誤的衣著打扮,但是卻很難注意自身。同樣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很難看清自己。大部分人對這一問題意識都不是很深刻,甚至也有同事反駁我說,哪有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的呢?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智不明,《道德經》給了趙括兵敗誤國原因
    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01引言《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長平之戰,言多是趙括紙上談兵兵敗誤國,仔細翻閱《史記》,再看《道德經》,就會明白,那四十萬將士實際是被昏庸的不知人的趙王,不自知的自以為是的趙括所殺!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意思就是:能夠了解並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了解並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更高明的。在這裡,老子從道的觀點闡述了「智」、「明」、「有力」、「強」、「富」、「有志」、「久」和「壽」的概念,以此提倡和引導人們注重自身的思想修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重細節者明智,觀人自查皆如此
    文/唯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每個上當受騙的人,究其原因都是由於自己對身邊之人的考察不夠深,自己一廂情願地堅信對方很善良,卻不知心存不軌之人正是利用了這份愚昧的信任才達成目的。《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這個道理讓人生少走彎路
    我們看一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本章一共八句話,老子分成四組分別論述了八個字,那就是「智、明、力、強、富、志、久、壽」,主賓相襯、重點突出。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作品:【自知者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能夠努力行動、堅持不懈的才算是真正的有志。不丟失道的根基就可以長久,身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成功五步曲之一:認識自我
    在這個萬物互聯的網絡時代,幾乎每個人都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人生價值,成功正是一個人自我價值的集中體現。然而,又有多少人最終取得成功?又有多少人被大浪濤沙呢?成功的秘訣究竟在哪裡?每個人都有自己潛在的資質和能力,沒有什麼天才和瘋子之別而世界上任物一個物種都不可能適合於任何環境。仙人掌適合生長在沙漠,荷花適合浮於水面,企鵝適宜南極,猛虎出沒叢林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對某一方面有特殊的偏愛,濃厚的興趣,如遊戲,影視,讀書,體育,機械,推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