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引言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意思是能夠了解,認識他人的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才是明智的。不僅在兩千多年前,就是現在,老子的思想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春秋時代,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秦國大將白起率兵與趙國大將趙括激戰四十幾日,被秦軍圍困在長平,斷絕了糧食,趙括帶領士兵突圍時,被亂箭射殺身亡。趙軍四十萬投降,被白起坑殺,僅僅放走了兩百多年紀較小的士兵。
長平之戰,言多是趙括紙上談兵兵敗誤國,仔細翻閱《史記》,再看《道德經》,就會明白,那四十萬將士實際是被昏庸的不知人的趙王,不自知的自以為是的趙括所殺!
02知子莫如母,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軍,趙母極力反對,未果
趙括父親是趙國名將趙奢,在父親的影響下,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底下沒有人勝得過他,趙奢有時都被問得無法回答。趙奢在去世前,對妻子交代,用兵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孩子卻把它說得那麼容易,如果國家不用他為將軍也就罷了,若用一定會失敗。
趙母謹記趙奢的留言,在趙孝成王撤了大將廉頗時,果然啟用趙括,這時趙母即可面見趙王,極力反對趙括擔任大將。趙母說,大王不能讓趙括擔任將軍,第一,他父親當將軍對士兵關心當朋友,趙括呢?當上了將軍天天擺威風,等著將領們來朝見,沒有一個將領敢抬頭看他。其二,大王賞賜的東西,他父親都分給了將領和幕僚。趙括呢?把大王賞賜的東西都帶回家裡藏起來。其三,他父親接到命令後,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情,一心思考戰鬥。趙括呢?天天在訪查哪裡有便宜合適的田地房舍,看見了合適就立馬買下來。父子二人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讓趙括領兵。
知人善任,何況軍機大事。趙母要說是切中了趙括的要害,哪知趙王,一意孤行,堅持任用。趙母沒法在勸說,就用「兵敗不受株連」為由,做了最後的努力。仍未說動趙王放棄。雖說是勸說之言,趙括失敗後,趙母因此句,沒有受到株連。
03趙孝成王聽信謠言,中途換將,不知廉頗,不知趙括,極其不智
廉頗,趙國良將,在趙惠文王時期,以勇猛聞名於諸侯,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趙惠文王去世後,其子繼位,為趙孝成王。秦國攻打趙國到了長平,趙孝成王派廉頗迎敵。幾次交鋒,趙軍都是失利,廉頗就堅守陣地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秦軍就開始散布謠言:秦軍不怕廉頗,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當將軍。
君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趙孝成王居然聽信了謠言。兵不厭詐,用兵之道,對這一簡單常識都沒有。離間計適合這種不智不察之君王。中途換將,兵家之大忌。又被這個愚蠢之王搞定。換上了趙括。
藺相如不顧病危,上諫趙王: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琴那樣不知變通啊。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未聽。
趙王的不知,及其不智,還剛愎自用,這為長平的慘敗,四十萬將士被坑殺埋下了導火索。
04趙括上位將軍,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和白起相比,太菜了
趙括代替廉頗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軍營的規章制度都改了,把將領軍官也都換了。還是趙母知道趙括的德行,對士兵,對將領軍官不安撫,不鼓勁,上臺就換將變法則,還在對陣中,這無疑自取滅亡。
秦國知道趙國換趙括為將,立馬應對,換白起迎戰。白起秦國名將,赫赫有名。趙括直接出戰,攻擊秦軍陣地。秦軍假裝戰敗而逃,同時出動兩支奇兵截擊趙軍。結果,趙軍被秦軍分割成兩個孤立的陣地,運糧道路被封。趙括出戰不利,堅守在孤立的陣地上,等待援兵。
四十多天,趙軍沒得吃,開始為了食物自相殘殺。沒辦法,趙括組織精幹人馬發起衝鋒,沒能成功,在混戰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殺身亡。趙軍即可投降秦軍。哪知,白起這個名將,既然施用詐術,把四十萬的趙軍坑殺,這一汙舉,永在史冊。
05結束語
知人者智,知人善任,知人善處。對一個人不了解,不清楚德行,不清楚才能,若是領導,就無法人盡其才,若是普羅大眾,人際交往也會不順。
自知者明,人難得有自知之明。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自己能力有多大,自己思想境界有多高,知道才是一個聰明人,知道才會查漏補缺,在生活實踐中改進或提升自己。
您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