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智不明,《道德經》給了趙括兵敗誤國原因

2020-12-18 雅俗文史

吸取精華,棄去糟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俗語彙

01引言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意思是能夠了解,認識他人的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認識自己的才是明智的。不僅在兩千多年前,就是現在,老子的思想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春秋時代,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秦國大將白起率兵與趙國大將趙括激戰四十幾日,被秦軍圍困在長平,斷絕了糧食,趙括帶領士兵突圍時,被亂箭射殺身亡。趙軍四十萬投降,被白起坑殺,僅僅放走了兩百多年紀較小的士兵。

長平之戰,言多是趙括紙上談兵兵敗誤國,仔細翻閱《史記》,再看《道德經》,就會明白,那四十萬將士實際是被昏庸的不知人的趙王,不自知的自以為是的趙括所殺!

02知子莫如母,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軍,趙母極力反對,未果

趙括父親是趙國名將趙奢,在父親的影響下,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談論軍事,以為天底下沒有人勝得過他,趙奢有時都被問得無法回答。趙奢在去世前,對妻子交代,用兵打仗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孩子卻把它說得那麼容易,如果國家不用他為將軍也就罷了,若用一定會失敗。

趙母謹記趙奢的留言,在趙孝成王撤了大將廉頗時,果然啟用趙括,這時趙母即可面見趙王,極力反對趙括擔任大將。趙母說,大王不能讓趙括擔任將軍,第一,他父親當將軍對士兵關心當朋友,趙括呢?當上了將軍天天擺威風,等著將領們來朝見,沒有一個將領敢抬頭看他。其二,大王賞賜的東西,他父親都分給了將領和幕僚。趙括呢?把大王賞賜的東西都帶回家裡藏起來。其三,他父親接到命令後,就不再過問家裡的事情,一心思考戰鬥。趙括呢?天天在訪查哪裡有便宜合適的田地房舍,看見了合適就立馬買下來。父子二人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讓趙括領兵。

知人善任,何況軍機大事。趙母要說是切中了趙括的要害,哪知趙王,一意孤行,堅持任用。趙母沒法在勸說,就用「兵敗不受株連」為由,做了最後的努力。仍未說動趙王放棄。雖說是勸說之言,趙括失敗後,趙母因此句,沒有受到株連。

03趙孝成王聽信謠言,中途換將,不知廉頗,不知趙括,極其不智

廉頗,趙國良將,在趙惠文王時期,以勇猛聞名於諸侯,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趙惠文王去世後,其子繼位,為趙孝成王。秦國攻打趙國到了長平,趙孝成王派廉頗迎敵。幾次交鋒,趙軍都是失利,廉頗就堅守陣地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秦軍就開始散布謠言:秦軍不怕廉頗,就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當將軍。

君臣起碼的信任都沒有了,趙孝成王居然聽信了謠言。兵不厭詐,用兵之道,對這一簡單常識都沒有。離間計適合這種不智不察之君王。中途換將,兵家之大忌。又被這個愚蠢之王搞定。換上了趙括。

藺相如不顧病危,上諫趙王:大王只憑名聲來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把調弦的柱粘死再去彈琴那樣不知變通啊。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不懂得靈活應變。趙王未聽。

趙王的不知,及其不智,還剛愎自用,這為長平的慘敗,四十萬將士被坑殺埋下了導火索。

04趙括上位將軍,既不知彼又不知己,和白起相比,太菜了

趙括代替廉頗後,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軍營的規章制度都改了,把將領軍官也都換了。還是趙母知道趙括的德行,對士兵,對將領軍官不安撫,不鼓勁,上臺就換將變法則,還在對陣中,這無疑自取滅亡。

秦國知道趙國換趙括為將,立馬應對,換白起迎戰。白起秦國名將,赫赫有名。趙括直接出戰,攻擊秦軍陣地。秦軍假裝戰敗而逃,同時出動兩支奇兵截擊趙軍。結果,趙軍被秦軍分割成兩個孤立的陣地,運糧道路被封。趙括出戰不利,堅守在孤立的陣地上,等待援兵。

四十多天,趙軍沒得吃,開始為了食物自相殘殺。沒辦法,趙括組織精幹人馬發起衝鋒,沒能成功,在混戰中,趙括被秦軍亂箭射殺身亡。趙軍即可投降秦軍。哪知,白起這個名將,既然施用詐術,把四十萬的趙軍坑殺,這一汙舉,永在史冊。

05結束語

知人者智,知人善任,知人善處。對一個人不了解,不清楚德行,不清楚才能,若是領導,就無法人盡其才,若是普羅大眾,人際交往也會不順。

自知者明,人難得有自知之明。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自己能力有多大,自己思想境界有多高,知道才是一個聰明人,知道才會查漏補缺,在生活實踐中改進或提升自己。

您說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探討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道德經》作為我國經久不衰的名著經典,在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因其內容博大精深,又被人譽為萬經之王。每個人讀《道德經》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其自身經歷、眼界高低、思維深度不同,每個人領悟出來的感悟自然大不相同。
  • 《道德經》-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
    《道德經》的作用就不用多說了。以「道」為宗旨,「德」為綱要,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裡面有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這句話裡面的「知」,包含了什麼內容呢?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芸芸眾生,人是形形色色的,有誠實的、剛直的、果斷的、勇敢的、大度的,也有虛偽的、卑鄙的、懦弱的、木訥的、小心眼的等等。人的本質一般都隱藏著,不易被他人所了解。我們判斷人一般先從第一印象開始,通過已有的過往經驗來識人,它往往都有偏差。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18: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經》中,還有一篇跟「反者」的相關,但又不怎麼算「道之動」的範疇。思來想去,還是放在「反者道之動」的歸類中,畢竟其中的「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一句,基本可歸類到「反者道之動」。題解「知」本是「智」的分化字,隸變中反成為「智」的構件:甲骨文「智」從示從口從矢,示者天垂象,因而,甲骨文「智」為解釋天象事理如矢中的。因而,「智」本義為「明白事理」。「知」從矢從口,構形意象大致同「矢志不渝」。含義近於眾口一詞,眾所周知。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有自知之明
    連孔子都能「不恥下問」,偏有些人,明明自己連普通的「弟子」都談不上,還總是拿著一瓶不滿半瓶咣當的腦袋來教育別人。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就是說,能知人,是智慧;能自知,才是高明;能勝別人,說明你有能力,能戰勝自己,才說明你是強者。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了解別人只能說你有智慧,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聰明;能夠戰勝別人只能說你有力量,能戰勝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的人也許可以變得富有,但能做到堅持不懈的人才是真的有志氣。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生活中發現一些人經常喜歡挑別人的刺,找別人的毛病。別人的優點,長處,視而不見,偏偏喜歡挑毛病。沒有任何人喜歡和這種人在一起,每次見面先數落一下對方,把對方貶得一文不值。這其實就是認知性偏差,過於放大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自以為是,活在想像當中。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大的障礙不是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33章》【釋義】知道別人者睿智,知道自己者高明;戰勝別人者有力量,戰勝自己者強大。知道滿足者富有,強力行事者有志。不喪失其立身之地者長久,死而精神不亡者長壽。
  •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道德經》意思就是:能夠了解並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但能夠了解並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更高明的。在這裡,老子從道的觀點闡述了「智」、「明」、「有力」、「強」、「富」、「有志」、「久」和「壽」的概念,以此提倡和引導人們注重自身的思想修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020年全國一卷下水作文
    (指出寫作情境)老子《道德經》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總領全文)我一直認為,在「知人」和「自知」之間,能做到一者已然不易,想要兩者得兼更是殊為難得,直到我看到了鮑叔牙!他在管仲與齊桓公君臣相得,成就春秋霸業的過程中體現出的對自我和他人的清晰認知,令人嘆服。
  • 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懂得這個道理讓人生少走彎路
    我們看一下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本章一共八句話,老子分成四組分別論述了八個字,那就是「智、明、力、強、富、志、久、壽」,主賓相襯、重點突出。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侃臨、觀卦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臨於幹父,臨於幹母,易無咎。然而蠱於裕父已吝,何況是臨?大君不知臨,臨者就必然兇險。所謂至於八月有兇,正應於此嗎?「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心誠則靈,敦,誠心誠意之謂。上六雖吉,不能忘其兇。所以說是無咎,咎已在其中。綜合來看,爻辭的前兩個字應該斷開,鹹臨,甘臨,至臨,知臨,敦臨。
  • 最新備課:二年級傳統文化 第6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6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教學目標:1、能正確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大體理解課文的意思。2、能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見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四、教學過程: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範讀課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教讀課文。朗讀課文,邊學習邊指名學生朗讀。
  •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知道滿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奮鬥的人是有志氣的。言行不離道之規律中的人能夠活得長久。軀體雖死而精神仍然存在於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注重細節者明智,觀人自查皆如此
    文/唯晨晚清名臣曾國藩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每個上當受騙的人,究其原因都是由於自己對身邊之人的考察不夠深,自己一廂情願地堅信對方很善良,卻不知心存不軌之人正是利用了這份愚昧的信任才達成目的。《道德經》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鮑叔舉薦了管仲,管仲臨死卻拒絕推薦鮑叔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好!很高興能參加這個讀書會,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是否「知人」,還得看你推薦的人,成不成功。韓信登臺拜帥,成就了蕭何;龐統英年早逝,諸葛亮並沒有因此得到過多的讚譽。所以,成就有時候是相互的,既要識人,還要對方真的有才華和能力。不過識人不易,識己更難。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對自己要精準定位的重要性
    記得當初剛畢業的時候,很多人都曾不可一世,包括本人。由於本人學歷比較低,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捉襟見肘,但由於自身在學校時期學習成績還算不錯,因此一直認為自己雖然算不上大才,但也是能力出眾。人的眼睛構造十分奇特,因為我們通過眼睛很難看到自己,相反卻能看到別人,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就注意到別人有什麼錯誤的衣著打扮,但是卻很難注意自身。同樣也說明了一個道理,人很難看清自己。大部分人對這一問題意識都不是很深刻,甚至也有同事反駁我說,哪有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的呢?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自知者明》
    作品:【自知者明】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知道滿足的人是富有。能夠努力行動、堅持不懈的才算是真正的有志。不丟失道的根基就可以長久,身體雖死而精神永存的才是真正的長壽。
  • 《道德經》:最厲害的人,不是能戰勝他人,而是能戰勝自己!
    其中有這麼一句,指出最厲害的人的特徵。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我們可以得知,能夠了解別人的,是睿智的。能夠了解自己的,是明白人。能戰勝別人的,他是厲害的。能夠戰勝自己的人,則是強大的。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銷售員的精髓)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己」或「自知」是說每個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長處是什麼,短處又是什麼,什麼才能幫助自己成功,哪些陋習又會zuai 成功,哪些人,哪些事事自己應該避而遠之的,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藥方對症下藥,認識自己,才能找到通往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