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老祖宗教人處世的智慧

2020-12-26 芷天說

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老祖宗教人處世的智慧

千百年來,人們的審美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欣賞那些為人謙遜,待人溫和的謙謙君子。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熱衷於追名逐利,「君子」已經遍尋不得了。過去人們對於君子的要求極高,「君子」這個詞最早是出自於先秦典籍,最開始只是從政治角度來立論,指的是君王發號施令,治理國家。

後來孔子形成以一套自己的君子論,我們也可以說「君子」是孔子理性的人格,要真正地做到理想化極其困難。君子以行仁義為己任,同時也尚勇,但其行勇的前提是要有仁義,君子處世要恰到好處,做到中庸。

孔子的君子論對於普通人而言顯得過於深奧,但是就算是普通人也喜歡和君子來往,所以民間一直有這樣一句「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意思就是寧願給君子提鞋子,也不要和小人同謀一起發不義之財。

這也是祖輩們留給我們的關於為人處世的智慧,人的一生少不了和別人打交道,所以我們要儘量的去結交自己喜歡的,志同道合的人。離那些不合自己胃口的人遠一點,免得給自己和對方找不自在。接下來筆者給大家講述一個和君子有關的故事。

唐朝時有一個不起眼的書生名叫夏侯孜,他有一個名叫李敬的書童,在夏侯孜沒有考取功名的時期,他們的生活過得十分清貧,可以說是吃了上頓沒了下頓。有人就對李敬說,為什麼不去侍奉一個有能力的人,這樣至少能吃得飽,而且不用為自己的生活發愁。

李敬笑了笑說到,我們家公子待人溫和,和他待在一起我就覺得很舒服,而且他十分好學,總有一天會考上的。這一席話都被夏侯孜聽到了,於是更加發奮圖強,都年之後真的成為了一個大官,而李敬也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最後曾經嘲笑過他們的人都想要再去巴結夏侯孜,但是都被夏侯孜拒之門外了。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和那些讓自己覺得舒服的人相處,即使短時間內沒有什麼明顯的好處,久而久之,那些隱藏的好處就自己浮出水面了。當然,與這樣的人交往就要收起自己的功利心,從他們身上可以學到的東西是錢財無法估量的。

小人則是說人格卑鄙的人,這樣的人輕則斤斤計較,重則在你背後坑害你,表面上和你關係很好,但是私底下總是想盡各種方法給你使絆子。如果和這樣的小人做生意,很有可能被坑得血本無歸,或者是得不到自己應該得到的利益。所以就算這樣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賺錢方法,大家也應該避免與之為伍,否則最後難受的只會是自己。

最後,筆者倒是覺得這句話講述的更深層次的含義是: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出身於書香世家的人,從小對於書籍、字畫等有足夠的接觸,再加上自己家中長輩的學識,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想必這個家庭中出來的孩子品行並不會差。再反觀那些街邊的小混混,大多數都是家庭關係不怎麼和諧,或者是沒有什麼文化的人,這樣的人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歡愉,看不到未來的模樣。

所以在平時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值得交往的人不要深交,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你會看到更大的世界。然後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溫端政主編《漢語工具書大系:中國俗語大辭典(新1版)》、溫端政主編《俗語10000條》

相關焦點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在華夏這片沃土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傳承到了現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至今。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有描寫四季變化的,有感慨歲月無情的,有描寫人情世故的等等。「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
  • 農村俗語「桃園不整冠,瓜地裡不提鞋」,是什麼意思?有道理麼?
    俗語是勞動群眾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不斷對事物觀察和了解,總結出來的語言,通過民間百姓不斷地口口相傳流傳到今天, 很多俗語產生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形象地概括指導後人的做人做事的準則。桃園不整冠,瓜地裡不提鞋就是告誡人們在做事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嫌,避免給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但是,有的俗語經受住考驗,儘管社會變遷,因其飽含哲理,至今依舊引人深思,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最早的時候,「君子」強調的是崇高的地位,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君王之子。後來,君子二字的含義發生變化,不再把地位當成必備條件,反而更側重於高尚的品行,以道德為衡量尺度。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俗語「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漫談品析俗語文化》第13回俗語文化是我們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是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一代用智慧累積沉澱總結出來的寶貴財富,其中蘊含著很多的智慧和學問,小時候,一直聽家長說:「做人要有眼力,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那麼何為君子,何為小人呢?
  • 農村老話: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男人的行為準則
    農村老話: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男人的行為準則在農村,很多老頭老太太們都喜歡坐在一起聊天,在他們的交談過程中,往往都會冒出那麼幾句經典俗語。這經典的俗語說起來朗朗上口,而且,老人們還告訴我們說,這裡面有大道理呢!
  • 厚黑學:為什麼說「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又如何做到?
    為什麼說「寧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又如何做到?關於這個問題,厚黑學認為,得罪君子,固然有些欺君子之嫌,但君子大度,不會想著去報復你,很可能是一笑了之,甚至還有與你和好的可能。而得罪了小人,便會遭受小人的無恥的陰謀和報復,從而為自己製造極大的麻煩,甚至惹來災禍。
  •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丨原創
    聖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小人同而不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先生的命運和李陵扯在一起純屬偶然。李陵乃飛將軍李廣之孫。虎門無犬子,李陵有祖父遺風,作戰勇猛身先士卒,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對三萬敵軍連戰連捷,漢武帝和群臣最初是很開心的。
  • 俗語:「莫笑窮人穿破衣,十年河東轉河西」,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
    文/春天俗語:「莫笑窮人穿破衣,十年河東轉河西」,老祖宗教你為人處世今天,小編拿秦魏兩國的境遇變化來開展今天的話題。在戰國時期,魏國可謂是最先站起來的國家了,而秦國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小的、實力比較弱的國家,是無法與魏國來爭奪天地的。
  • 馮唐:寧用樸拙君子,不用聰明小人
    你看一個人走過來,腦門上寫倆字「好人」,你只能說遇上了一個「二貨」。那怎麼判斷,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能幹的人還是不能幹的人,這是非常難學的。知人很難,而明白事理這件事可以通過閱歷,通過不斷地做事培養見識,通過努力得到。「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
  • 曾國藩:真正強大的人,是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01君子與小人鬥,小人必勝中國有這樣句俗語:「狹路相逢勇者勝。」其實很多時候如果君子和小人正面交鋒的時候,往往是小人獲勝君子吃虧。小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深諳人性的弱點,明哲保身是他們處世的前提,喜歡奉承恭維,喜歡營建自己利益的小圈子。但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小人有難處的時候,因為利益所在肯定就會有人幫助他。一個真正的高人,往往都會做到外小人內君子。
  • 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男不三,女不四」啥意思?有何講究?
    俗語,作為農村的一種文化體現,一直在農村廣為流傳,俗語是老一輩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的內在含義幾句話絕對說不清楚,對於農村人而言,俗語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指導著我們這一輩的發展,雖然現在看起來有非常多的俗語已經屬於落後文化,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那麼它就有了另外的意思
  • 鬼谷子:遇事要懂得變通,學會小人的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做君子
    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之中,那些拘泥於傳統、不求變革的人,就顯得很可笑了。學會以惡制惡對於君子來說,要心地善良,以德做人,但是對待小人,對待惡人,你的善良反而是助長他的歪風邪氣!學會以惡制惡,用小人的計策來對待惡人的行為,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局面。
  • 俗語「寧勸賭,別勸嫖」,下半句更為精華,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不過同時還有另一句俗語,卻與人們腦海中的「朋友之間有規勸之義」有所衝突,那就是「寧勸賭,別勸嫖」,講的是當看到朋友在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時,有的可以勸,必須勸,有的卻不能夠去勸。「寧勸賭」很容易理解,就是說當看到朋友進行賭博時,一定要去對他進行勸阻,哪怕是這個朋友暫時無法理解,也要努力讓他遠離賭博,要用盡各種方法,讓這個朋友不再沉迷於賭博。這是因為賭博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的危害性都是極其巨大的。
  • 俗語:「生七不娶,暗九不過」,是啥意思?老祖宗教你識人
    說到「老話」,想必很多人從小都有耳濡目染,特別是在農村,家裡的老人總是會用一些俗語勸誡自己的子女,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少走許多彎路。而古人的許多智慧可以說是真理的存在,比如「前車之鑑,後車之師」,「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這些對於後世都是具有警示的作用。古人的智慧是非常有借鑑意義的。老祖宗的話,也就是俗語,言簡意賅,當你熟讀以後又會發現這裡面有著很多人生道理,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也很有借鑑的意義!
  • 俗語「兄弟不共財,姐妹少來往」,老祖宗說透了親戚之間利益關係
    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很多有智慧的俗語,都是老祖宗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因為說到人們的心坎上,給人以啟發,實用性很強,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應用。人的一生最親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再就是一奶同胞的手足之情。老祖宗告誡人們,即使是最親的人,也要在錢財上分清楚。
  • 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男不三,女不四」,有什麼講究?
    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男不三,女不四」,什麼意思,有什麼講究?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一些俗語,而農村更是如此。而在農村裡有,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俗語,有關於日常的、有關於做人的、有關於天氣的、還有關於牲畜的俗語,而這些太多的俗語都需要分析研究。
  • 「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君子和小人有三個區別,要看準
    因此作為中國人,我們必須要能夠明白,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古人有句俗語:「能給君子看門,不給小人當家」,近君子,遠小人,這一直是中國人對於為人處世的要求,因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 ,究竟君子和小人之間有著怎麼樣不同的三種區別,明白了這些,你就能夠看準身邊人的優劣,也能夠給自身帶來一些警示。
  • 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學做君子,勿做小人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 君子有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這是哲學問題,和宗教信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