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丨原創

2021-02-08 騰訊新國風

聖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小人同而不和。」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先生的命運和李陵扯在一起純屬偶然。

李陵乃飛將軍李廣之孫。虎門無犬子,李陵有祖父遺風,作戰勇猛身先士卒,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對三萬敵軍連戰連捷,漢武帝和群臣最初是很開心的。

但匈奴又調集八萬騎兵,幾乎傾全國之力對付李陵的兵馬,步兵對騎兵,敵我力量懸殊太大且救兵不至,最終漢軍慘敗,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和群臣由最初的欣喜變為鬱悶和憤怒。

司馬遷只是和李陵同朝為官,並沒有密切往來,平時大家各走各的路,甚至不曾同桌吃飯飲酒,這是他們的「不同」。

但司馬遷和李陵共同擁有一個大漢朝,國家的利益是他們最大的「和」。

為了這個「和」,司馬遷拋卻了「不同」,以一個士子的良知為李陵做了辯護,但卻被漢武帝誤以為是詆毀他的大舅哥、貳師將軍李廣利,替李陵開脫責任,將司馬遷以「誣枉」之罪下獄。

漢武帝是瘋狂而缺乏理智的,司馬遷是無辜的,當時的朝臣們應該有此判斷。

面對身陷囹圄被判死刑的司馬遷,他的朋友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身陷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司馬遷乃博學多才之士,又在官場之列,平時肯定會有一些來往密切的朋友。然而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其朋友們卻選擇了「同而不和。」

面對強權政治,司馬遷的「交遊們」選擇了害怕和屈服,沒有一個肯站出來為他說句公道話,都在明哲保身坐視不管,平時的謙謙君子們瞬間化為小人,夫子「小人同而不和」的論斷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相關焦點

  • 「君子和而不同」的本意和今天的變化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可是不同怎麼和呢?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典型的各部門諫言,老闆統一政令,然後大家擱置爭議,全力朝一個方向前進的新時代企業管理學。其實熟讀《論語》的話,就知道孔子本意並非如此。孔子對「小人」有個定義,即社會地位低、人格卑鄙的人,用來襯託修德修身的「君子」。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多年的歷史,在華夏這片沃土之上,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人們的代代相傳,傳承到了現在。「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寧給君子提鞋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寧可給君子做個提鞋的。看到這裡,很多朋友們可能會疑問,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多和君子來往,才能使得自己成長。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和而不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苟同。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反義詞有:同流合汙,和而不同是中性成語,複句式成語;可作謂語、狀語;含褒義。
  • 【每日一習話】和而不同
    我們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我們不會在世界上頤指氣使,而是繼續秉持「和而不同」的傳統理念,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與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nbsp&nbsp&nbsp&nbsp「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原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說,君子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卻不盲從附和,小人表面上看常和他人保持一致,實際上並不講求真正的和諧貫通。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文/藍夢島主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出自《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君子遇到問題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會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句有點類似於「君子常錯,小人無過」。
  • 孔子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標準是什麼?主要有這12條!
    在《論語》中,有很多談論「君子」和「小人」的話,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比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那麼,孔子界定和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是什麼呢?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有句古話說,寧與君子結下仇,不與小人做朋友。告誡我們,交友需謹慎,應擇善而交。寧願得罪君子,也別得罪小人。不是我們膽小啊,是小人會讓你防不勝防。
  • 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老祖宗教人處世的智慧
    農村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老祖宗教人處世的智慧千百年來,人們的審美似乎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依舊欣賞那些為人謙遜,待人溫和的謙謙君子。如今的年輕人大多都熱衷於追名逐利,「君子」已經遍尋不得了。
  • 王中江:在孔子看來,這是君子區別於小人的地方之一
    史伯的「多樣性和諧及創造」的思想,後來被發展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它的一個重要發展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晏嬰用多味的帶汁食物(「羹」)向齊國君主(景公)說明什麼是「和」以及它跟「同」在本質上的區別。音樂是能說明「和」的創造力的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和」的本義就是「音樂的和聲」。
  • 君子和小人的10個區別,你最好知道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孔子概括的「和而不同」思想,今天看仍有深遠影響
    史伯的「多樣性和諧及創造」的思想,後來被發展為大家熟悉的中國思想中的「和而不同」智慧。它的一個重要發展者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晏嬰用多味的帶汁食物(「羹」)向齊國君主(景公)說明什麼是「和」以及它跟「同」在本質上的區別。音樂是能說明「和」的創造力的又一個很好的例子。「和」的本義就是「音樂的和聲」。美妙動聽的音樂是多樣音聲的巧妙結合而創造出來的。
  • 上遊•文薈丨早讀丨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在《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可見這本書對於君子和小人的言行頗有研究。今天,詩詞君選取了其中最為經典的十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小人! 看胸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真正的君子對於個人的得失沒有那麼在乎,他們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心中寬闊,坦蕩無私。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們注意到,孔子在談到君子小人時,往往用兩個意思有相關性的詞。例如此章的比,周,本來都有「聯繫」的意思。但「周」,是團結。「比」,是勾結。還有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和與同,也是這樣。關於比卦,還請正平老師解讀一下。
  • 如何區分一個人是小人?賀拉斯語錄回答的很經典,警醒世人!
    但這樣明目張胆的小人,這個世上恐怕不是很多,很多小人都是很會偽裝自己,喜歡把自己偽裝成好人,這樣的小人,就是有智慧的小人,是深藏不露的小人,會通過種種手段跟你交朋友。等取得你信任後,就會陷害你,在你背後捅刀子,讓你防不勝防,措手不及。其實小人,跟壞人,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做事的行為和人格都很扭曲,有失人性。
  • 君子和小人,在團結人的方式上,有天壤之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古人語境中的君子與西方的紳士比較接近,指的是有素質有品質而又有擔當的一類人,東方追求君子人格,西方推崇紳士精神,價值觀是一致的。與君子對應的是小人,君子本義是「君之子」,也就是國君的兒子才稱為君子。後來「君子」就用來特指身份地位比較高的一部分人,與之對應的「小人」,指的是地位比較低的人,君子與小人並不是道德上的概念。大概到了孔子那個時代,君子、小人才賦予了德性的概念,原初的身份概念逐漸開始淡化。
  • 《論語》六句話,教你認清身邊小人
    《論語》中「小人」和「君子」分別出現了24次、107次之多。我們選取了《論語》中最為經典的六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識別身邊的君子和小人。0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老話說,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遇到問題,君子從自己找原因,小人從別人身上找原因。《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