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後面還有一句話,「小人同而不和。」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先生的命運和李陵扯在一起純屬偶然。
李陵乃飛將軍李廣之孫。虎門無犬子,李陵有祖父遺風,作戰勇猛身先士卒,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對三萬敵軍連戰連捷,漢武帝和群臣最初是很開心的。
但匈奴又調集八萬騎兵,幾乎傾全國之力對付李陵的兵馬,步兵對騎兵,敵我力量懸殊太大且救兵不至,最終漢軍慘敗,李陵投降匈奴。漢武帝和群臣由最初的欣喜變為鬱悶和憤怒。
司馬遷只是和李陵同朝為官,並沒有密切往來,平時大家各走各的路,甚至不曾同桌吃飯飲酒,這是他們的「不同」。
但司馬遷和李陵共同擁有一個大漢朝,國家的利益是他們最大的「和」。
為了這個「和」,司馬遷拋卻了「不同」,以一個士子的良知為李陵做了辯護,但卻被漢武帝誤以為是詆毀他的大舅哥、貳師將軍李廣利,替李陵開脫責任,將司馬遷以「誣枉」之罪下獄。
漢武帝是瘋狂而缺乏理智的,司馬遷是無辜的,當時的朝臣們應該有此判斷。
面對身陷囹圄被判死刑的司馬遷,他的朋友們又是怎麼做的呢?
「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身陷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
司馬遷乃博學多才之士,又在官場之列,平時肯定會有一些來往密切的朋友。然而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候,其朋友們卻選擇了「同而不和。」
面對強權政治,司馬遷的「交遊們」選擇了害怕和屈服,沒有一個肯站出來為他說句公道話,都在明哲保身坐視不管,平時的謙謙君子們瞬間化為小人,夫子「小人同而不和」的論斷得到了完美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