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最古老的圍龍屋寧新街道辦東升圍(俗稱九廳十八井)是興寧十大古民居之一,建於南宋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了。開基始祖小九公,名君恣,字盛齡,生於宋理宗景定辛酉年(1261),原籍福建汀州,曾任循州學正,世稱循州公。他任滿回鄉時,路經興寧,見路曠人稀,沃野平疇,便築室於城東,號豫章堂,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有三堂六橫一圍龍,9廳、18天井、190間房。
到了明清時期,遷徙到興寧的客家人越來越多,圍龍屋也越來越密,而且建築結構不斷完善,文化內涵日臻深厚。建築形式主要有半月形的圍龍屋和正方形的棋盤樓、四角樓等。建築規模有兩堂兩橫、三堂兩橫、三堂四橫、三堂六橫、四堂四橫等。
客家人歷史上的五次大遷徙,都因戰亂逃亡造成。他們渴望安定和諧,因此到了客地,家族抱團取暖尤為重要。他們選擇新居地,講究風水,祈求平安;建築房屋,注重防護功能,多建築封閉嚴密、功能齊全的圍屋。背山面水、坐北向南是最佳選擇。屋內掘井、池內引水是為了防患未然。客家四角樓在圍屋四角有自衛的帶槍眼的碉樓,有的還建了瞭望臺。
圍屋的主體建築沿中軸線構建。建築單體一般由橫屋、堂屋、圍屋、化胎、禾坪、池塘等基本建築元素構成。進大門後是下堂,面積不大,一般用以招呼來客;中間是天井和中堂,天井左右是供客人品茶休憩的花廳,有花木金魚壁畫供人欣賞。中堂是家族聚會或辦紅白喜事宴客的大廳,面積較大,有雕刻精美的屏風、堅固的頂梁柱和工字梁,柱上有楹聯,梁上有雕刻,正面懸掛姓氏堂號匾額。穿過中堂,跨過天井,就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了。牌位兩側有對聯,正面有案桌、香爐。出上堂背後的小門,就是半月形的花頭腦,用鵝卵石或青磚鋪地,地面向上微拱,象徵孕婦的肚子,所以又叫化胎。化胎下面鑲嵌刻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石,「土」字居中線位置。這裡陽光充足,可晾曬衣物,也可聊天賞月。化胎周圍是一圈或數圈半月形圍屋,多用作住房,正中是龍廳,懸掛祖先畫像。屋後是風水林,屋前是曬穀坪(禾坪)和半月形池塘。整個圍屋組成一個圓形。向下俯瞰,呈現外圓內方。大門兩側,是左右對稱的小門,小門越多,圍屋的房子越多。興寧的圍屋像泥陂鎮的進士第,多至8橫,有房子300間,可居住千人,號稱興寧最大的圍龍屋。圍屋左側,建有一橫書院,6房人各佔一間小書院,子弟讀書不用出去,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總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
圍屋圈數最多的,當屬福興街道辦黃畿村大黃屋。有三堂四橫七圍,佔地2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屋前禾坪1000平方米,半月形池塘有5畝多寬。圍屋左右建有文、武學校和私塾各一間。屋後背靠鬱鬱蔥蔥的神光山,山水相映,古樸清幽。電影《客家女》曾到此地取景拍攝。
坐落於羅崗鎮柿子坪村的善述圍,始建於1884年,一共建了13年。佔地面積7157平方米,是方方正正的四角樓。屋宇四堂四橫,屋內有住房350多間,大小客廳20個,天井25個。四周圍牆全用沙石、石灰夯實,大門用堅硬的檀木做成,門窗框架、柱子、臺階都用花崗石雕刻而成,四個樓角高高聳立,像四個碉堡守護圍屋安全,可以說是興寧現存質量最好的古民居。
客家人選擇有山有水的地方建圍龍屋,是客家先民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堅持儒家「耕讀傳家」的體現。每家屋後必栽子孫樹,一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象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葉塘的磐安圍,依山而建,屋前500米範圍看不到房屋,都是寬廣的田疇和小溪流水。屋後樹木蔥蘢,清澈的流水從山間流下,可供飲用。至今,這裡的老人不願離開老屋,是我所看到的環境最清潔、空氣最清新的地方。
石氏中山公祠位於黃陂鎮陶古村。明朝洪武年間,興寧石氏始祖由惠州遷居陶古村。中山公祠為興寧石氏五世祖創建,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五世祖名介夫,號中山,故稱「中山公祠」。該屋坐北向南,大門南偏東40度,與鐵山嶂遙遙相望,為橢圓形圍龍屋。因其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形似螃蟹,當地人又稱其為「螃蟹屋」。中間大門比喻為螃蟹嘴巴,兩側小門為螃蟹眼睛,十分形象逼真。
中山公祠頗具建築特色。屋後馬祖嶂,屋前除一口半月形池塘外,周圍尚有大小不一的五口池塘。房屋背靠「龍脈」,前有螃蟹遨遊之水,符合「依山傍水」的風水學說。房屋結構為三堂兩橫一圍龍,前有禾坪,後有花頭腦,共有房子75間。整個圍屋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中廳有8根花崗巖圓形石柱,稱「八柱落地」,顯得十分壯觀。中廳上方懸掛「母節子孝」木匾,落款「正德十四年歲次己卯孟冬月吉立」,是時任興寧縣令祝枝山於1519年為表彰石介夫母子所書,乾隆四十三年重修。上廳設神龕。傳說圍屋創建人石介夫為劉氏18歲時的遺腹子,劉氏守節自勵,教子成才。其後代讀書傳家,多有才子:石娥嘯,清康熙二十三年舉人,著有《靜山堂類書》《山匡廬詩文鈔》。其父石詠竹,號隨園,生於明朝末年,著有《菜根譚注》《隨園文集》《隨園文札》《隨園類書》。中山公祠傳下許多堂聯、祠聯,有不少內涵豐富之作,如:
「莫謂錦堂真富貴,男畏耕,女畏織,怠惰終需落下品;勿雲茅屋無公卿,士勞心,農勞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昔日三廩九秀以罕為貴,翰林欽賜常誇耀;今朝萬紫千紅見多不奇,玉樹花開未聞香。」
客家人艱苦創業,耕讀傳家的精神躍然紙上。
徜徉在古老的圍龍屋中,你可以領略客家文化的精華。不論是書法、繪畫,還是雕刻,都有精品值得欣賞。在善述圍,所有石柱上雕刻的楹聯和壁畫,都未破壞,為整座圍屋增添古色古香的韻味。在中廳牆壁上,有文天祥手書的大字「忠孝廉節」。原本文天祥駐兵興寧時,是書寫在興城西郊的朝天圍,後來被破壞。但發現潮州臨摹的四個字保留完好,又從那裡臨摹過來。
在寧新佛嶺村李和美圍龍屋(又稱資政第),上廳掛有陳壽春書寫的「肯構肯堂」橫匾,中廳和大門掛有「敦本堂」「資政第」匾額,鬥門「祥迎紫氣」的石刻大字為客家著名書法家胡曦所書。寧新文星村塔下胡屋,也保存胡曦書寫的大字和楹聯,還有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福興五裡村瑞徵圍題寫的屋名,都保存下來,成為珍貴文物。刁坊鎮周興村棣華圍,建成於1922年,有三堂四橫一圍龍,圍屋中間有一棟2層走馬樓,又稱「枕頭槓」,圍屋左右兩側有鬥門,門額有石刻「棣華圍」三字,為清朝翰林劉國明所書。
坐落於興田街道一聯村的大劉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屋主劉欽若祖孫三代,共捐谷3000石賑濟災民,其仁風義舉,獲皇帝嘉獎。至今,上、中廳堂懸掛著皇帝封贈的「高義澤人」「義風繼美」「功比鄭渠」「文魁」「奉天敕命」「恩榮」等多塊牌匾。
石馬鎮上莊村景山圍,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為秀才陳淳創建。屋內中堂懸掛同治皇帝敕贈的「孝廉方正」木匾。這是送給陳淳後代陳魯塘的。陳魯塘做過南海、清遠等七縣教諭,他為官清廉,受到皇帝嘉獎。景山圍的後代謹遵「公正孝廉好學」的祖訓,勤學苦讀,先後出了3個舉人、1個進士、3個將軍、3個縣長。
新陂鎮家莊村馨梓圍,屋內有塊「慈訓不忘」石匾,背後有個流傳鄉梓的家風故事。說的是屋主人饒滿娘早年守寡,每天起早摸黑,背著小兒子,挑著貨郎擔,走家串戶,行鄉叫賣。憑著勤儉節約,不久,她便帶著兒子在新陂圩辦起了商號。因饒滿娘定下良好家規,經營以誠信為本,待客熱情、童叟無欺,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富商,親自主持興建馨梓圍。滿娘病逝後,她的兒子為紀念母親恩德,並教育後代不忘家規,便在龍廳上方,鑲上「慈訓不忘」的石刻。客家人勤勞致富、誠信創業的傳統美德揚名天下。
圍龍屋的故事可編成一部大書,即使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如果你有興趣,興寧賞燈節不妨走家串戶看熱鬧去。興寧又是花燈之鄉,哪家若有新丁,會在元宵期間,把花燈懸掛在圍屋下廳,晚上舞龍舞獅,宴請賓客。興寧十大古民居之一,寧新街道辦長興圍(俗稱花羅墩)的鬧元宵遠近聞名。舞龍燈獅子,燒煙火放煙花,把3000多平方米的池塘輝映成七彩世界,吸引眾多海內外鄉親回來過年。這一民俗風情有幾百年的歷史,只在「文革」時沉寂了10年。欣逢改革開放,人間歌盛世,無處不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