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龍屋都有門口塘,航拍永和七層發現有一新居是鬥門口塘

2020-12-26 吳宇欽攝影師

今天我們繼續航拍廣東興寧永和的美麗鄉村,當我們航拍到七層村春窩裡王屋王名昌何菊香夫婦的新居時,簡直被這裡美麗風景所迷住,

這裡可以說是興寧市的深山裡了,一座山一條小溪一條水泥鄉道,從鄉道開始屋主人修了一條很大的盤山水泥道路,一直通到新居,道路二邊挖了三口水塘和三塊菜地,特別是鬥門口的那口半月型的水塘,可以說屋主人太有智慧了,別人有條件的就挖門口塘,自己的屋是做在山上,門口沒地方挖門口塘,就挖個鬥門口塘,這樣也一樣趕風水啊!而且,這裡都有天然的自來水廠,當我們來到塘邊時,主人告訴我們,今年放了五百尾魚苗,旁邊的菜地也豐收在望,同時,屋主人還告訴我們,春窩裡王屋祖居寧中角塘,十八世落居春窩裡,這個屋是1982年開始動工興建,2000年才做好,又2015年才全面裝修,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幾十年的汗水,終於建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空氣清新,鬱鬱蔥蔥,門口的小溪,交通方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風格的新屋。

最後祝福屋主人:安居樂業,枝繁葉茂,財丁興旺,合家平安!

相關焦點

  • 廣東興寧永和七層發現一個客家民居,有山有水真的是宜居的好地方
    今天我們從永和墟沿通往七層村的縣道十公裡左右就到了這個客家民居,一路都是水泥道路,雙向二部小車的路面,沿途風景迷人,青山綠水,正是天然的大氧吧。我們用無人機航拍廣東省興寧市永和鎮七層村春窩裡王屋16號,聽屋主人介紹,春窩裡王屋祖居寧中角塘,十八世落居春窩裡,一九六三年由王佛金(華僑)羅仕英夫婦所求山地(喝神佳翠祇落潭)動工搬土,用人工歷時三載,於一九六六年冬興建上堂三間,一九六九年冬建下堂三間,一九七九年再改建為上五下五(即上下堂各五間)一九九七年再擴建二邊的橫屋,一九九九年就進行了全面的裝修,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鬥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一天住一間房,一年都住不完!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五華水寨鎮壩美村一座大型的圍龍屋揭開了神秘面紗: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圍龍屋。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靠山」而居的選擇,是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造型奇特、功能齊全的客家圍屋應運而生。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 走近興寧,探訪「中國圍龍屋之鄉」!
    圍龍屋是梅州客家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築形式。興寧是中國圍龍屋之鄉,全市有圍龍屋4000餘座。其中有100餘座被評為梅州市和興寧市特色古民居,建築年代都在百年以上。2009年,筆者參加了興寧古民居調查,走遍了各個鄉鎮。
  • 興寧永和鄧氏古村(新鄧屋)的鄧姓源流
    其後,均佑公又從龍田遷入徑心寶山背螺塘裡「坐欄形」開基創業。均政公的後裔,都分布在徑心、徑南、永和、葉塘、葉南、大坪、龍田、寧新;均佑公的部分後裔又從龍田磐石圍遷往水口峭峰,分布在新圩、茶星、大村、民新等地立業。       吾祖後裔一路遷移,開基創業,繁衍生息,勤勞儉樸,圖強創新,為後裔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樹立了風範。
  • 沒想到玉林有這麼多客家風格的建築,美呆了!
    「歷經歲月滄桑的高大圍牆、防禦森嚴的碉樓、殿堂式的廳堂、月牙形的門口塘、四通八達的廊道……這就是客家圍龍屋,很值得去看看哦
  • 客家風水,你知多少?
    由於平坦地區已有人居住,只好遷於山區或丘陵地帶,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圓樓、方樓、堂屋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佛山有個「客家村」,已有200餘年歷史,至今仍講客家話!
    現居六和大坪、西坑、豆地腳、樂屋、西邊、茶園、劉屋等村的客家人,都自認為祖先是直接從梅州遷徙而來的。據清嘉慶版《三水縣誌》記載:「楊氏,塘貝鄉,嘉慶丁卯科舉人劉國寧之祖母也。原籍嘉應州,適國寧祖,在穎早年孀守,節孝兩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嘉應州牧曾顏其閭曰:慈竹春暉。後隨子鵬可遷三水,儉積成家,子孫繁衍,塘貝一鄉無不欽其賢者。」
  • 這座廣州少見的圍壟屋裡,走出38位秀才!
    「我們這座圍壟屋出了38名秀才!」村民說。 崗埔圍壟屋外平地的「秀才碑」   進入環屋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徑直通過祠堂背後的兩道側門,二是從大屋正面兩側的小門進入,順著走廊由左至右,26間高矮大致相同的房子依次連接,每間屋子都是一門一窗,整齊有序。值得一提的是,祠堂後正中間有一座議事廳,由青磚搭砌,區別於其他25間普通住宅。
  • 農村三大禁忌「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在農村流傳的俗語中,有很多是我們日常生活時要注意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說到的農村三大禁忌「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這三大禁忌分別指的是什麼呢?有沒有道理呢?
  • 永和沙坪村革命史,了解一下?
    沙坪村蘆荻巷口呈東西走向,有十五六間小店鋪,經營日雜、釀酒、豆腐,旅業、中夥。因為它是當年興寧城至梅州的縣道。西離興寧城十二華裡,東距永和墟三四華裡,屬平原與丘陵山地的交接處。巷口還有一間私塾,是本村何姓族內辦的。巷口南北兩邊緊鄰兩個何姓大圍龍屋,南邊是「窩裡」,北邊是「蘆荻下」,十五、六間店鋪一線朝南開,而私塾校門則朝北。
  • 江西贛州五龍客家風情園,航拍視角下的國家4A景區,夏日風光很美
    五龍客家風情園對於贛州人來說還是很熟悉的,一個有山水風光地處城市中的景區。五龍客家風情園地處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沙河大道,距市區0.8公裡、火車站2公裡,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貢江,與贛縣客家文化城隔江相望。園區內山水環抱,風光秀麗,功能齊全,設施完備。
  • 漳州王蘸航拍之漳州古塘請王爺公(熊星人系列片)
    漳州古塘請王航拍(小熊航拍)完整版視頻請看圖文下面王爺公介紹後
  • 廖中華:打造創意客家圍龍 特色民宿典範
    隨後,廖中華回到五華,他驚訝地發現,離家的這些年,家鄉的變化發展之迅速超出了他的想像,這更加堅定了他回鄉創業的決心! 說幹就幹。廖中華首先收購了縣城一家經營不善的酒店,將其整改翻新、重新組建管理團隊,成立「客家假日酒店」。經過一番努力,半年後這家商務酒店起死回生。此後,廖中華又在縣城融合客家文化元素打造了五華縣唯一的江景主題酒店—客家明珠假日酒店。這一次創業,他成功了。
  • 塘圍中學團隊獲全省創意機器人大賽冠軍
    11月28日,第九屆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線下複賽在廣東科學中心舉行,全省19個地市及澳門地區的212間學校320支隊伍展開激烈角逐,陽東區塘圍初級中學代表隊以初中組總分第一名榮獲一等獎。在功能競賽中,塘圍中學的阮裔創、陳俊成、麥秋嫻、陳振華組成的團隊,用時22秒以百分百的準確率完成比賽。塘圍中學參賽學生 麥秋嫻:我非常高興拿到這個獎,因為我們一年前已經訂下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今年實現了就非常開心,我希望以後會改進一些,比如比賽時候存在的漏洞,還有調整一下自己的心態,創造下一個作品。
  • 俗語「靠山莫靠塘,靠塘一家亡」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靠山莫靠塘,靠塘一家亡」啥意思?有道理嗎?如今農民風景優美如畫,如果你也有山水山居情懷,你可以抽空來到農民領略大好美景。農村的房屋是越做越好看,樣式和風格極具現代化個性,各類小別墅一樣的造型,加上套院,農民生活真是檔次很高了,但是,農民在蓋房子的時候還是要先理解這句老俗語「靠山莫靠塘,靠塘一家亡」。
  • 初日的第一道霞光,落在菖蒲塘的霞始觀
    作者:陳大為我老家叫菖蒲塘,我爺爺是南鹽販子,常年挑鹽不在家,我奶奶靠用門口的燈芯草,打土草蓆養活七八口人。到底是七口還是八口人,還是九口人,算不清楚,因為我奶奶有的孩子,夭折了。菖蒲塘後面的那一座山,叫霞始觀,上面有一座道觀,初升太陽第一道光落在那道觀的屋頂上,我奶奶就開始起來,倒一碗水,用手蘸一下,開始打草蓆。我打小在菖蒲塘玩,門口有兩口塘,遊泳就是在這裡學會的。
  • 客家文化 | 客家建築為什麼是「圍屋」的建築?
    故有「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之說。古代當地官員為這些移民登記戶籍時,亦立為「客籍」,稱為「客戶」、「客家」,此為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圍龍屋、圍屋、走馬樓、五鳳樓、土樓、四角樓等,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圍屋結合了中原古樸遺風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國五大民居特色建築之一。
  • 深圳這座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將被改造成博覽園
    作為全國首個以匠作文化為主題的客家圍屋活化利用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被納入深圳市2020年度重大項目。大田匠作文化村地處龍崗區寶龍街道龍東社區源盛路6號,其核心部分為一座充滿嶺南古韻、有著近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圍龍屋——大田世居。
  • 30位國內知名油畫家集體揮毫,「油畫現場創作」走進百年客家圍龍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何 鑫 視頻/邢 浩 通訊員 劉佳依 在坐南朝北經緯度「零誤差」的200年歷史客家圍屋前,在全市最大的客家特色半月池畔,在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大田木作博物館旁,包括張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