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1841名中醫繼承人」出師」 張伯禮院士稱師承教育應全國推廣

2020-12-27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9月2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近日,甘肅省衛健委公布了全省第三批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繼承人「出師」驗收合格人員名單,1841名中醫繼承人順利出師,其中有99名省級繼承人,1742名市縣鄉村繼承人。

  來源:甘肅省衛健委

  新出師中醫藥繼承人講「學藝」:考核嚴格,注重提升臨床經驗

 

  邢濤是甘肅省中醫院骨科臨床大夫,也是剛剛出師的這一批省一級中醫藥繼承人之一,他向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講述了自己的「學藝」經歷。

  邢濤介紹,從入選到出師的整個過程都有一套嚴格的流程,醫師在滿足衛健委的選拔條件後,再通過考試和導師面試,才能「跟師」學習。醫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師傅的專業方向進行為期三年的深入學習,期間也有嚴格的考核,醫師必須每周跟隨師傅出兩次門診,根據學習內容發表相應的文章,衛健委要求一年寫20篇典型醫學案例。邢濤說,「出師考試」更是嚴格,除了理論考試、畢業論文、畢業論文答辯,還有臨床面試,衛健委組織專家隨機在門診上抽取患者進行考核,專家和學員分別給出診療方案,通過對比,考核學員是否學到精華。

  已經工作17年的邢濤畢業於甘肅省中醫藥大學,說到三年的師承學習和過去在學校的學習又有何不同,邢濤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大的收穫在於貼近臨床。針對性、專業性、技能性更強,過去學校裡築基,如今臨床夯實,面對面直接獲取老師幾十年總結的經驗,還能得到老師手把手教導,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一體化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作為剛剛出師的中醫藥繼承人之一,邢濤表示,以後可能也會帶自己的學生,他將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手把手實踐和教育讓中醫繼承和發展下去,把中醫精髓發揚光大,一步步傳承下去。

  甘肅省衛健委中醫處長講師承教育:培養機制規範系統

 

  甘肅中醫藥繼承人項目已經持續了9年,從2011年培養第一批中醫藥繼承人至今,該項目已有7500名醫師出師,主要在各級醫療機構從事中醫醫療工作。3年的培養體系,省市縣鄉村5級師承教育,中醫藥繼承人項目是如何設計的、是否還會繼續?對此,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專訪了甘肅省衛健委中醫一處處長王振華。

  王振華表示,該項目從申報、篩選到學習、考核、退出、出師有一整套完整的機制。具備良好醫德醫風的醫師自願申請,就近學習。衛健委在篩選後提出學習要求並制定考核標準,如跟師筆記、學習心得、月記、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出師考核等。同時,項目設計了退出機制,對年度考核不合格且再次整改要求不達標的實行退出機制,第三批繼承人項目申報了1986名學生,出師1841名,100多人不得不退出。衛健委在指導老師的確定上也根據不同層面作出細分,如,省一級的指導老師要求有20年臨床經驗、副高級以上職稱。

  很多人好奇師承教育出師證含金量到底有多高,能否和中醫藥院校畢業證比?王振華指出,師承教育的出發點是注重臨床經驗,師承教育是為了系統完善地傳承中醫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學校教育重理論,師承教育重實踐,考核重點也是注重臨床經驗的總結,師承教育是中醫藥一個最大的特點,衛健委還會通過一些補助、免答辯等優惠政策幫助醫師能夠通過這種學習,把中醫藥專家的經驗知識繼承下來。

  「繼承人在學習階段都是免費的,我們還會給每個繼承人每年1000元的補助,指導老師每年2000元。」王振華告訴記者,衛健委將再制定更完善、更優惠的政策,督促學員能夠堅持學習。當學員通過多年臨床實踐後也能進入指導老師的行列,在中醫藥領域,師承教育模式是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傳承創新的重要發展趨勢。

  「人民英雄」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院士:中醫藥師承教育值得全國推廣

 

  甘肅中醫藥繼承人的模式引來了中醫藥界的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接受了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獨家採訪。張院士曾在戰「疫」過程中力推中醫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救治,9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獲得「人民英雄」榮譽稱號。

  張伯禮院士(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張伯禮院士表示,支持甘肅的中醫藥繼承人培養模式,他說,這一套人才培養模式從招生到培訓、考核十分嚴謹,整體的要求較為規範和系統,能夠真正讓學員的中醫水平得到提升,尤其是能夠「給鄉村基層留下一支走不了的醫療隊」,讓老百姓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動機是好的,手段是可行的,是好事,應該鼓勵。」

  甘肅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值得全國推廣?張伯禮院士表示,甘肅中醫藥繼承人模式通過培訓提高了醫師的診療技術,尤其是為鄉村培養了一大批好醫生,農民可以不出村、鄉就能找到好醫生,「這樣的經驗應該總結後在全國推廣」。同時,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應當結合起來,因為大規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只能靠師帶徒的方式。師承教育還能提供給畢業生深造學習的機會,「這種方法若固化下來,可以培養一批好中醫,非常有意義。」

  9月14日,在天津中醫藥大學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張伯禮校長出席並致辭。張伯禮認為,在教育過程中,中醫藥傳承應該多樣化,不拘一格,培養學生熱愛中醫、掌握中醫理論精華並指導實踐,「中醫生最重要的是掌握中醫的思維,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用中醫思維規律指導處方用藥。」

  張伯禮表示,天津中醫藥大學今年的招生情況遠優於往年,流失率也是近年最低,不到2%,今年發生的疫情讓醫學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廣大青年學生願意為中醫藥學奉獻自己的熱情,承擔治病救人的責任,中醫藥人才傳承變得更好。他提出「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有悟性」的幾個要求,除了醫術提高之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大愛的精神,熱愛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病人,替病人著想。

  「一個好的醫生首先是醫德好,其次才是醫術精湛,我的座右銘是『賢以弘德、術以輔仁』,希望和年輕學子分享。」張伯禮告訴記者。

  監製:郭靜

  記者:王嫻

  編輯:劉紅偉 程安康

相關焦點

  • 給中醫的榮譽!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從武漢一線抗疫走過來的張伯禮院士,默默地貢獻著中醫人的力量,從2020年初到現在,他一路走來,以他的正直、樂觀、甘於奉獻,體現了真正的中醫人特有的優秀品質,走進了千千萬的你我心中。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抗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防控指導組電話,臨危受命,當晚奔赴武漢一線。4月16日下午,張伯禮院士返回天津。72歲的張伯禮院士在抗疫一線整整奮戰了82個日夜。
  • 健康大家---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一附院副院長 創建腦脊液藥理學方法,首次明確了中風病中醫證候和先兆症動態特徵及變化規律,開展了中風病急性期常用治療方案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以辨證論治為特色的綜合治療方案,並被推廣應用。同時對高粘滯血症進行了系統、深入研究。
  • 張伯禮院士:我就是平常人做了點平常的事,不是什麼英雄
    1月27日開始,張伯禮院士深入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他提出,必須馬上對病患分類分層管理、集中隔離,建議徵用學校、酒店作為隔離觀察點,給患者普遍服用中藥,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達到早期幹預的目的。這一建議被採納。2月12日,張伯禮院士率領209名中醫「國家隊」進駐江夏中醫方艙醫院。
  • 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做客北航大講堂:「國有疫情,醫生即戰士!」
    各學院的50名2020級本科新生代表、各院系學生代表等共400餘人在現場聆聽講座,3000餘名師生通過網絡收看了講座直播。講座由程波主持。17年前,張伯禮在非典前線說過「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這同樣成為他此次抗擊新冠疫情的生動寫照。張伯禮與武漢「肝膽相照」,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做出了重大貢獻。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海南建一所高等醫學中醫院校勢在必行
    據海南日報客戶端丨記者張惠寧 馬珂  12月17日,2020中國·海口中醫藥產教融合國際發展大會在海口市召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在接受海南媒體採訪時說,在海南建一所高等醫學中醫院校勢在必行,成立條件已是天時地利人和。
  • ——記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
    ——題記  張伯禮擁有多個頭銜,也肩負著更多責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名中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第十一至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科帶頭人、教育部中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談中西醫並重 「我是中醫,但不保守」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中西醫並重,打造中國特色醫療急救體系。&nbsp&nbsp&nbsp&nbsp張伯禮說,疫情蔓延猖獗,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但「中醫國家隊」早期介入、全程參與,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交上了合格答卷。
  • 張伯禮院士央視再次為太極拳與八段錦發聲
    張伯禮院士參加央視《開講啦》再次為太極拳與八段錦發聲文字整理如下:我們這個方艙為什麼叫中醫方艙呢,就是它除了吃湯藥,對一部分病人還要按摩、針灸、敷貼等等綜合的中醫治療。我們把這經驗推廣到其他的方艙,他們也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我們方艙的整個的轉重率,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大概是2%~5%,和世界衛生組織所介紹的13%的轉重率、7%的危重率相比,要低多了。
  • 致敬抗疫英雄 | 中醫泰鬥張伯禮
    ——張伯禮內容引自:財經雜誌《張伯禮談中國抗疫三經驗》今年兩會有個小片段在網上爆火,始終牽動著大家的心。天津代表團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國人大代表,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起在武漢的抗疫經歷時,一度哽咽落淚。
  • 張伯禮院士這樣回答……
    7月23日~24日,與武漢「肝膽相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又回到了他的「第二故鄉」。感覺武漢是第二故鄉武漢人的衛生習慣保持得非常好長江日報:張院士是個重感情的人,在全國兩會和接受央視採訪時張伯禮:經過幾個月在武漢的抗疫,我對武漢確實留下了深厚的感情。武漢人民確實是英雄的人民,武漢人民對全國的抗疫作出了重大貢獻。全國新冠肺炎感染者的死亡率是5.5%左右,但如果不算湖北省,全國的這個數字是0.9%左右,從這個數據你就能知道湖北武漢人民作出了多大貢獻。
  • 鍾南山張伯禮仝小林三位院士領銜後疫情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論壇
    張伯禮:中醫藥抗擊疫情的貢獻與思考「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在作為代表向總書記匯報抗疫工作時,張伯禮院士聽到這句話非常自豪:「這是對我們中醫藥的肯定,得到了總書記的表彰,我們中醫藥人感到非常驕傲。」
  • 人物| 張伯禮:中醫西醫優勢互補,協同戰疫大有可為
    原創 天津廣播 天津廣播正文共:6158字 8 圖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在9月8日上午舉行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被正式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 「人民英雄」張伯禮成都中醫藥大學開講 分享中醫抗疫經驗
    在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張伯禮院士金句頻出,引發在場師生陣陣掌聲。  張伯禮院士談中醫藥抗疫  「我們不是給中醫藥爭地位,而是給中國人民爭一條生路」  此次專題報告是從張伯禮院士分享榮獲「人民英雄」稱號的感想開始的。他說,作為廣大醫務人員的代表被頒發勳章,這一榮譽屬於全體醫療工作人員。
  • 張伯禮:一開始只發出3000多袋藥,後來病人看到效果,主動要藥喝
    張伯禮表示,重症救治是重中之重,對於重症患者,我們強調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西醫結合。但是中醫配合有的時候是四兩撥千斤,中醫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雷神山醫院都是參與重症救治,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的經驗是中藥注射劑要大膽使用、早點使用。像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
  • 「人民英雄」張伯禮:做患者可以託付生命的人
    最讓張伯禮驕傲的是:「2月12日,我帶著209名醫務人員組成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江夏方艙醫院。從自2月14日開艙至3月10日休艙,我們一共收治了564名新冠肺炎患者,無一例轉為重症,且做到了醫生零感染、患者零復陽。
  • 人民英雄張伯禮_圖片新聞_天津政務網
    昨天上午10點,「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來到天津中醫一附院國醫堂按時出診。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矯健、面帶微笑地走向診室。與張伯禮院士的淡然、平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早已等候在診室外的患者,大家激動地站在走廊兩側熱烈鼓掌,向人民英雄致敬:「歡迎院士回家!」「院士辛苦了!」望聞問切、把脈開方。
  • 今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公布!鍾南山、張伯禮兩院士入選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今年共計推出12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比往年多出2人,這是因為考慮到抗疫特殊情況,增加了2個高校附屬醫院優秀教師名額。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入選。
  •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公布!鍾南山、張伯禮兩院士入選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醫科大學教授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等入選。 2020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教師竇桂梅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張伯禮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高夯
  • 「人民英雄」張伯禮:熱淚總為人民而流
    看見習近平主席籤署關於抗疫表彰主席令的當晚,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填了這首《清平樂·人民才英雄》。圖源:新華社9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為張伯禮披戴上沉甸甸的「人民英雄」的勳章。「和很多醫務人員比起來,和武漢人民所做的貢獻比起來,我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
  • 這位院士在武漢切除膽囊,笑稱「肝膽相照」
    有這樣一位中醫藥知名院士,他年過七旬,老帥出徵;深入病房,參與診治;積勞成疾,在武漢抗「疫」一線做了急性膽囊炎手術。  他,就是張伯禮,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不要告訴家人,我自己籤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