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6月5日12時58分,也就是今天中午我們將迎來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節氣。芒種,顧名思義,「忙種」也,此時北方的小麥成熟,到了收割的時節,事實上阿冰老家爸媽也都正在忙著收割小麥的準備工作。
只不過芒種一到,天氣逐漸炎熱,雖有收穫糧食的喜悅,卻不免讓人身心勞累。這兩天華北地區氣溫高達40來度,也確實讓人難受。
在南方,芒種節氣也是青梅成熟的季節,正所謂「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這個時候發生的事兒;而種植水稻的中南部地區,在芒種前後已經基本完成水稻的種植,此時正是水稻滿田綠油油的景象,如果過了芒種再種植水稻,多半是過了時節,不會有好收成的。
芒種節氣一到,太陽黃經到達75°,天氣越來越熱,降水量持續增多,陽曆時間是比較固定的,通常在每年的6月5-7日交節,農曆時間就不好說了,比如今年閏四月,芒種節氣發生在閏四月十四。
而我國24節氣誕生之初更多的是為了指導農事,因此與節氣相關的俗語、農諺等都特別多,芒種節氣的俗語「芒種不見雨,伏裡無幹土」就是這樣的一句俗語。
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句俗語指的是:若芒種節氣這天沒有出現降雨,那麼等到了三伏天的時候,就會雨水充沛,地面溼潤見不到幹土。
也就是說,芒種下不下雨與未來一段時期的天氣狀況有著一定的相關聯,芒種下雨與否,預示著伏天的氣候以及農民收成的好壞。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多有不同,但在我們北方,芒種前後主要從事冬小麥收割,以及種秧苗的播種。阿冰從小跟著爸媽在田間地頭幹活,小麥收割季節最害怕暴雨來襲,晴天更利於收割以及小麥的晾曬,如果此時下雨勢必造成小麥收成的減少。若小麥被雨水打倒,伏在田地還會增加蟲害,對後續種的影響不小。而且收割小麥之後種植玉米等夏季農作物也需要一定的紮根時間,也不易下雨。因此「芒種宜晴不宜雨」絕對是老輩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農民靠天吃飯,自古以來我國都是農耕文明發達的國家,老輩人通過對氣候和農事的長期觀察總結了很多類似的經驗,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放到現在也依然有著很現實的指導意義和道理。只不過農村俗語,多數又受到地域限制,在一個地區適用,在另一個地域就不一定適用了,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分析和理解,且不要過於迷信。
(文|李阿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