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啥意思?還有道理嗎?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顧名思義,就是雨水開始增多的時候。春季的降雨量一般都是從雨水節開始逐漸增加的。一年四季降雨量主要是集中在夏季,春季和秋季降雨量,合計起來只有夏季的一半左右。因此春季降雨量非常關鍵,是夏糧豐收的基本保證。在農村就有這種說法「春雨貴如油」。~
立春後大地氣溫回升,萬物復甦,春暖花開。越冬農作物,如小麥、大麥、油菜、馬鈴薯、各種蔬菜等等,正在生長發育期,需要足夠的水分,滿足作物生長發育的生理需要。小麥和大麥在立春到雨水節之間開始返青,需要足夠的水分供給幼苗春季分櫱和拔節階段的需要。雨水節期間,氣溫回升過快,太陽光強度增大,水分蒸發量逐漸變大,土壤墒情逐漸下降,正需要雨水來補充,下雨正是小麥和大麥需要的時候。雨水節若沒有下雨,太陽光強度增大,氣溫逐漸升高,水分蒸發量增大,小麥和大麥返青分櫱時缺少水分,分櫱不正常或者非常難分櫱,將會影響小麥和大麥有效穗數,降低小麥和大麥的產量,並且影響小麥和大麥的正常拔節。油菜在雨水節期間,逐漸返青抽苔,若是缺少雨水,油菜地乾渴墒情差,返青緩慢,生長發育慢,甚至抽苔異常,苔莖細小,將會嚴重影響油菜產量。~
「雨水有雨莊稼好,大麥小麥粒粒飽」意思就是說,雨水節期間,必須要下雨,才能保證大麥小麥田土壤墒情,保障小麥大麥在返青分櫱拔節時對水分的需要,保證滿足大麥小麥正常生長發育的需求。只有這樣,大麥小麥生長發育才能正常,使後期籽粒飽滿,奪得夏糧的豐收。雨水節氣之間,不下雨,造成初春乾燥,太陽光照強度逐漸增大,氣溫逐漸增高,水分蒸發量增大,土壤墒情差,大麥小麥根系缺水無法正常吸收水分和營養,造成大麥小麥生長不良,勢必影響夏糧的產量。因此,雨水節從自然環境看,一般情況下正是春雨逐漸增多的時節,從農作物生長發育層面看,正是大麥小麥需要雨水的時候。所以,雨水節期間,需要下雨,大小麥生長旺盛,發育正常,使大麥小麥籽粒飽滿,是奪得夏糧豐收的基礎。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