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良渚文化玉器大賞

2020-12-26 騰訊網

良渚文化玉器絕大多數材質優良,在江浙平原地區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瑤山、匯觀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經過四千多年的歲月,常常會形成一層光亮、緻密的膜,側光下呈現明顯的玻璃光。古人製作玉器過程中,需要經過開料、刻工、拋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絕佳的拋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環境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了玻璃光的效應,在高倍顯微鏡下可見不規則的細微磨痕,這是現代電動工具加工所無法仿製的特徵。

在餘杭地區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與人們意識中的反差很大。實際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綠、黃綠、碧綠、深綠色,這種白色行內稱為雞骨白和老泔黃。因為地質作用和物理變化,次生變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經損壞,紋飾模糊,泥土侵入後猶如石灰和石膏,稱為解理。比如在新地裡發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雞骨白的玉器經過陰乾會恢復一些硬度,經過盤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後會逐漸恢復瑩潤,顏色也會改變,主要是變紅,臺北故宮和國外一些博物館的很多清宮舊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紅色的。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術上普遍採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過磨擦來切割玉料。從玉器留下的痕跡觀察,當時以片狀硬性物件作直線運動為特徵的領切割和以弦狀硬性物件作弧形運動為特徵的線切割兩種方法結合,運用於玉器的鏤孔。玉器上細密的陰線花紋,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這些細若遊絲的陰線往往由若干條劃痕拼組而成。玉器雕成後,表面還要打磨光滑達到光可鑑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術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用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玉器氣勢雄偉,講究對稱均衡,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其表現手法以陰刻線為主輔以淡浮雕,並出現了圓雕、半圓雕、鏤空等難度很大的手法,飾紋已採用立體紋、地紋、和裝飾效三位一體,稱為「三層花」,即第一層用陰刻線刻出雲紋,直線,渦紋等為底紋,然後用淺浮雕的手法表現輪廓,最後再以陰刻線在凸面表現細部。如良澳玉器的獸面紋常以單(雙)陰線刻的圓圈象徵眼睛,兩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長方形界,其上增配橋狀隆起,似如鼻梁,少數在員下陰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線勾勒出臉龐,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圓角長方形,有眼瞼和鼻梁或額,無徽牙者,易呈蒜頭形,無眼瞼和鼻梁或額。紋飾著重強調圖像頭部結構;尤其是以圖紋為中心刻畫出具、牙齒成圖時多採用正視投影。為解決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設計者匠心獨運地採用兩個側面表現立體圖形的方式,將原本單調、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現得面目猙獰、變幻莫測,令人驚然而驚,稱其為「猙獰的美』或『獰厲的美』,是很恰當的。

圖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後世對這兩類玉器的研究也是頗為深入。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各具特色,各具風採,也是玉器遺珍中比較典型的玉器。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更加顯得古樸而神秘。
  • 中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代,「斷髮紋身」的先民就在古越大地上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史前文明。從跨湖橋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高峰。它們是蒙昧與文明的最初分野,是古老東方文明的前奏和第一道曙光。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把這個文化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
  • 中國之「中」與良渚文化
    在這樣的模式下,或認為中國史前文化的演進一直是在先進的中原地區的引領下完成的,這樣的引領推動了各地區的一體化,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共同體;或認為中原地區因地處「花心」一樣的核心地理位置,「易於受到周圍文化的激蕩和影響,能夠從各方面吸收有利於本身發展的先進因素,因而有條件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率先形成達到「早期國家」級別的政治—文化體,被「花瓣」一樣的周邊地區尊奉、也尊稱為「中國」。
  • 李新偉: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國」
    在這樣的模式下,或認為中國史前文化的演進一直是在先進的中原地區的引領下完成的,這樣的引領推動了各地區的一體化,形成「文化上的早期中國」這樣一個文化共同體;或認為中原地區因地處「花心」一樣的核心地理位置,「易於受到周圍文化的激蕩和影響,能夠從各方面吸收有利於本身發展的先進因素,因而有條件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率先形成達到「早期國家」級別的政治—文化體,被「花瓣」一樣的周邊地區尊奉、也尊稱為「中國」。
  • 良渚文化太陽神符號
    > 在中國各個區域的史前文明中,發現了眾多的太陽神遺蹟,它們或者以立體雕像的形式出現,如圖5-1所示的紅山文化太陽神雕像;或者以平面圖畫的形式出現,如圖5-2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金器,更多的是以紋飾圖案出現,如前文已經介紹的河姆渡文化的丹鳳朝陽刻紋和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太陽紋彩陶片。
  • 張抗抗:良渚——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源|人文札記
    它們承載了過重的史前信息,無言地訴說著遠古的秘密。  這是良渚遺址南城牆。兩側的土牆剖面,正是城牆上部的泥土。那些散落的石塊,是當年城牆的地基墊石。  那一刻,那一瞥,那些曾經深埋於地下的城牆墊石,那些被考古發掘的土層剖面,在眼前拉開了一道厚重的歷史帷幕,它們如同一條鋒利的歷史縱線,在瞬間穿越了古今,回到五千年前華夏文明的原點。
  • 上古玉文化的璀璨明星:齊家文化玉器,文明過渡前夜的見證
    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中原的龍山文化和遼河流域中後期的紅山文化,都是以玉為主要材料和文化遺存的考古文化。此外,甘肅還有一種逐漸被遺忘的齊家文化。齊家文化距今約4200-3800年,屬於銅器、青銅器時期的過渡文化。齊家文化是中國古代玉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文明過渡的前夜。
  • 良渚玉器與祭祀相關,龍紋不同於傳統人獸紋,具有特殊意義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時期用玉文化的重要一支;良渚玉器在品類和技術上,居同時期諸文化之首,成為我們考察良渚文化的社會形態、生產力水平以及宗教崇拜等方面的重要資料。良渚玉器是一種以紋飾圖案為主要內涵和特徵的玉器文化。
  •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共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格局
    「雙璧同輝——紅山·良渚文化展」由浙江省博物館、赤峰市文物局、赤峰博物館主辦,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館、阿魯科爾沁旗博物館、翁牛特旗博物館、巴林左旗遼上京博物館、喀喇沁旗文化旅遊體育局、紅山文化博物館協辦,展覽為期
  • 它們點亮寧波史前文明!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河姆渡文化,是寧波的文明源頭,更在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中國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1973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確立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文明搖籃的嶄新史觀。
  • 古玉界:玉器時代與華夏文明的起源
    古老的玉玦出現在河姆渡,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因為它從此播下了南方玉器文明的種子。興隆窪在東北,河姆渡在江南,難道這兩個史前部落的先民們同時發明了在耳朵上穿孔佩帶玉玦的「遊戲」嗎?這不太可能。還有這兩個遺址出土的鳥形陶盞,又幾乎是一模一樣。這就是說,至少在7000年前,有人從東北平原,越過燕山,或者是順著遼河南下,然後沿著渤海、黃海和東海海岸,來到了氣侯溫暖的南方。
  • 神秘的良渚古國,5000年前的「史前帝國」,國王是傳說中的天皇
    在浙江杭州郊區,有一片神秘的地帶,5000年前,這裡曾經坐落著一座「史前帝國」的古城,它就是良渚古國,如今的良渚文化遺址,它是中華文明歷史上最早的奠基者之一。根據史料記載,良渚古國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具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而他的創立者就是傳說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中的「天皇氏」。它是既盤古氏之後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二代上古君王,在位時間為公元前2607-2575年,歷時180餘年。天皇氏把自己的都城建在莫角山之上,三面環水,整個族群以「龍」為圖騰。
  • 五千年前的良渚玉到底有多牛?一文搞懂各種良渚玉器的區別和來頭
    我這篇文章主要通過故宮的良渚大展來介紹良渚玉器,關於故宮這次展覽的背景和良渚文明的整體介紹詳見上一篇:提到良渚文明,最有名的自然是精緻的玉器了。雖然中國範圍內最早的玉器並不在良渚,但良渚的玉無論是做工還是反映出的宗教、等級意義,在新石器時代文化中都有極高的地位,也明顯影響了後世其他地區玉器的形制。本次展覽的重頭戲也正是玉器。
  • 石家河玉器 ,以後是個大坑!
    1230年後的1954年,在太白先生感慨江漢平闊不足百公裡的湖北省天門市西北角,故紙所謂大洪山「陵之竟也」的地方,修渠的民工們挖出了後來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大考古發現」的中國史前文明時期最大的古城——石家河古城。
  • 良渚文化中有虎紋,良渚文化前的崧澤文化就應該存在虎紋
    良渚文化是學術界近年崛起的研究重點。良渚玉器的聚焦所在,毫無疑義地是反山「琮王」上的所謂 「神徽」。神徽呈現上人下獸的圖案。下面的獸覆以紋飾,紋飾很像虎紋。琮王 良渚文化 網絡圖片福泉山(左)崧澤陶鼎足上的獸面形捺點紋以三角與圓示虎眼喻虎是崧澤與良渚文化的共同點,反映了良渚虎紋前源的客觀存在。關於良渚虎紋的考定,忽視了一個很重要、可能存在的前源問題。因為如此繁複多變、構圖成熟的虎紋總有個演化發展的過程。
  • 高古玉這篇就夠了:龍山、卑南、大溪、凌家灘文化玉器的鑑定特徵
    這為研究史前各文化間玉器風格的影響、長江中下遊地區玉器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以及大溪文化玉器的淵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四)凌家灘文化玉器 大墓隨葬品以高規格的玉石器為主,陶器次之;中、小型墓以石器和陶器為主,玉器次之。凌家灘遺址年代,為距今5560-5290年,與紅山文化年代相當,而早於良渚文化。
  • 紅山文化: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紅山文化積石冢上發現柱洞和礎石,推測該建築遺址具有祭祀功能。一座冢內發現墓葬78座,這是單體冢內發現墓葬最多的,極大豐富了紅山文化的人骨材料;冢內墓葬中共發現玉器140餘件,也是單體冢內發現紅山玉器最多的;多件玉料、玉器加工的半成品和玉鑽芯的發現,對研究紅山玉器的玉料、加工技術、加工工藝具有重要價值。
  • 齊家文化博物館線上展覽之一 ——齊家文化玉器鑑賞
    對於玉器的出現要追溯到史前文化,早在齊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玉器,齊家玉和良渚玉、紅山玉一起並稱為「中國三大古玉。」齊家玉璧--館藏玉器 玉器製作是齊家文化重要的手工業,玉器發現數量之多讓人們驚嘆,出土玉器的齊家文化遺址也相當普遍。齊家文化玉料來源廣泛,除了本區域玉礦外,也可能存在和田玉料。
  • 中國這些史前雕塑,原來都是高顏值「擔當」!
    中新社記者孫自法 攝中華文明「滿天星鬥」的史前遺址上,發掘出土的藝術遺存更是星光熠熠,這些「高顏值」擔當的史前藝術相互影響、借鑑融合,為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發展奠定了深根厚脈。第二次藝術浪潮彩陶距今約7000到5000年,中國首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就是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彩陶激起的浪潮,將仰韶文化典型代表廟底溝文化彩陶傳統與精神文化傳播到更廣大地方,這表明一種文化認同,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種大範圍的文化認同。
  • 江陰的良渚文化遺址全新升級,3D展廳值得一去~
    2019年7月6日,有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就是良渚文化申遺成功,「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文化是以良渚遺址為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主要分布於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一支著名史前考古學文化。▲目前已經發掘的良渚文化遺址一覽江陰也有一處良渚文化遺址,江陰高城墩遺址是目前長江沿岸發現最大的良渚文化遺址,江陰高城墩良渚文化屬環太湖地區、長江沿線遺址,等級較高的高臺墓地。2019年3月28日,高城墩遺址成功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