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手術成功後為醫務人員送去錦旗表示感謝。
紅網時刻5月20日訊(通訊員 劉微)來自永州的屈女士不幸患有巨大甲狀腺癌,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並出現了肺轉移。原以為治療無望的她,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攜手多學科團隊的救治下,歷經3次手術,闖過重重關卡,最終獲得了生的希望。
45歲的屈女士是一名20多年的甲亢患者,半年前突然出現聲音嘶啞等症狀,可惜並未引起重視。今年4月初,屈女士發現頸部越腫越大,呼吸也越來越困難,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在當地醫院檢查後醫生懷疑是惡性腫瘤,建議前往湘雅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唐瑤雲副教授接診後,為屈女士進行了詳細檢查。磁共振、CT等檢查提示,患者甲狀腺右側葉腫塊灶累及左側葉,侵犯範圍廣泛,包括喉部、聲帶、氣管、縱膈等,且周圍骨質破壞並有血管包繞,雙側頸部及鎖骨區有多發腫大淋巴結,考慮為甲狀腺癌。「像這樣的晚期癌症患者,不做手術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可要做手術,我們面臨的關卡還很多。」唐瑤雲副教授介紹道。
第一道關卡便是呼吸關。為防止患者因氣道軟化、塌陷等引起呼吸窘迫,4月16日,在麻醉科王雲姣教授等人的協助下,專家們為屈女士首先進行了氣管切開術。術中發現患者氣管前方部分被瘤體包裹並擠壓向左側,氣管相對變窄,氣管插管存在相當大的難度和挑戰。經過手術組精心計劃,在支氣管纖維鏡引導下,最終成功置入7號氣切導管,順利解決了患者呼吸困難的問題。
儘管如此,後續治療難度依舊不容小覷。4月21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趙素萍教授、張欣教授、唐瑤雲副教授、黃東海教授、劉勇副教授等多次圍繞屈女士的病情展開病例討論,並組織了全院大會診,攜手來自胸外科、血管外科、病理科、麻醉科、核醫學科專家進行多學科討論,為制定最佳治療方案建言獻策。
第二道關卡是血管關。由於患者出現了肺轉移,且腫塊與右側下腔靜脈,右側頸總、頸內外動脈關係密切,局部分界不清,剝離腫塊時很有可能損傷周圍血管。4月28日,血管外科王偉教授等在屈女士的右側鎖骨下動脈及右側頸動脈置入內支架,確保血管安全,為之後的腫瘤切除手術做好準備。
最後也是最難的關卡便是腫瘤切除關。4月29日,由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唐瑤雲副教授帶領主治醫生方興等,聯合胸外科一起為屈女士實施手術。術中可見右側頸有多個大小不一淋巴結,最大者有4釐米大小,並與頸內靜脈輕度粘連。甲狀腺雙側葉明顯腫大,侵犯右側喉體及部分氣管。切除腫塊快速冰凍病檢結果回報為甲狀腺乳頭狀癌。
術中,在胸外科專家斷離患者右側鎖骨充分暴露手術視野後,唐瑤雲副教授團隊小心分離腫塊,避開並保護相關神經、動脈等重要結構。為徹底切除腫塊,手術組對屈女士進行了甲狀腺全切及全喉切除,並進行頸部根治性淋巴結清掃,最後重建了喉咽功能,整臺手術歷時6個小時。
返回病房後,屈女士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護士長謝常寧帶領的護理團隊精心照料下恢復迅速,很快便可正常飲食。「我們建立了專門的護理小組,制定了完整的護理計劃,包括氣道的護理,術後併發症的預防等,確保患者恢復。」謝常寧護士長介紹,5月13日,屈女士已經順利出院。
據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劉勇副教授介紹,甲狀腺癌發病率高,但它也是臨床治療效果較好的惡性腫瘤。湘雅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擅長處理累及頸段食道和氣管、喉腔及下咽等範圍巨大複雜的甲狀腺腫瘤,可在切除多部位病灶的同時,同期或II期完成喉、下咽以及頸段氣管和頸段食管的缺損和功能重建。此外,在甲狀腺術前術後的嗓音功能評估、甲狀腺術後單側/雙側聲帶麻痺的喉返神經功能損傷修復,以及通過聲帶填充術和喉框架手術等方式改善聲帶麻痺所致聲嘶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