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晉江,大家第一印象大概率是天價嫁妝,其實這裡還隱藏著一個不被人熟知的市值近2000億港元的中國運動鞋服產業。
晉江的陳埭鎮被稱為中國鞋都,這裡生產了全國40%的運動鞋、旅遊鞋。目前港股上市的4家運動用品企業中,除李寧之外,安踏、特步和361°都出自這裡,而且這三家企業的老闆都姓丁。
跟安踏、特步這兩家老鄉企業相比,361°創辦時間最早,曾是李寧、安踏之外的行業老三。可是近些年,361°卻逐漸被特步趕超,和其他三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以至常被外界稱為「掉隊者」。
這個曾陪伴了很多80後、90後童年、少年的品牌,這些年到底是怎麼淪為行業老四的呢?
01
營收年複合增長率僅1.64%
這是個強者恆強的時代,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的體育用品行業尤其如此。
國內運動服飾市場上,耐克和阿迪達斯依舊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兩大品牌,相比之下,國產運動品牌稍顯遜色。2018年初,27歲的阿里工程師因為穿著運動鞋被相親女孩拒絕,狠狠「黑」了一把國產運動品牌。
安踏、李寧、特步和361°是國產運動品牌前四強,均是港股上市公司。近幾年,這四家公司業績均有所增長,但總體看來馬太效應越發明顯。
安踏穩坐龍頭地位,近9年營收、淨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均超過14%,遠高於其它3家。排名第二的李寧近9年營收、淨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分別為4.32%、3.41%,雖不及安踏,但營收和淨利潤保持雙增長態勢。361°和特步卻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其中曾經的老三361°已被特步超越。
從總的營收規模來看,近九年,361°的營收年複合增長率僅1.64%。2010年,361°營業收入48.49億元,超過特步營收近10%,和安踏的差距也不算太大。2017年,特步和°營收規模相差無幾, 可2019年,相對於特步超過81億元的營收,361°營收不到其7成,少了將近25億元。
盈利能力方面,2019年361°歸母淨利潤4.3億元,同比增長42.4%,為近五年來最高水平。乍一看,其業績還不錯,但仔細分析會發現,361°仍然面臨不小的壓力。
2019年361°營收56.3億元,與2011年公司的營收相差不大,但是淨利潤卻大幅下降。 另外,近幾年,361°毛利率一直穩定在40%左右,均值低於其他三家公司3-10個百分點,淨利率不足9%,在四家公司中排名最低。
2018年,361°業績十分低迷,歸母淨利潤僅為3.04億元,同比下跌33.5%。與此同時,361°在廣告宣傳上的支出卻高達5.57億元,佔營收比重超過10%。
2019年,361°明顯在調整,廣告宣傳開支為5.08億元,佔據營收比重9%,為近幾年的最低值。除了宣傳策略上的收縮外,和前幾年一樣,361°的店面數量和員工數量也在減少。2018年底,361°員工數量為7992人,2019年底少了639名,為7353名。
運營能力方面,361°的庫存壓力不小。2019年361°存貨周轉天數為119天,比2018年增加10天, 跟另外3家相比,最近三年,361°的存貨周轉也是最慢的, 這跟公司電商渠道建設較晚有一定關係。
在所有存貨中,2019年冬季和2020年春季的製成品佔據96%左右,新冠疫情導致春裝銷售不利,對361°來說,2020年的庫存壓力恐怕還會更大。
361°到底是怎麼掉隊的呢?
02
起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
1979年,陳埭鎮還是沿海的貧困小鎮,這裡地少人多,家家戶戶以種田捕魚為生。洋埭村村民林土秋等14人集資創辦了陳埭鎮第一家股份制鄉鎮企業——洋埭鞋帽,這家工廠靠生產皮鞋,第一年就賺了8萬元。
同鄉們受此影響,紛紛開始在家買縫紉機生產皮鞋、旅遊鞋等,家庭作坊遍地開花。1983年,丁建通成立華豐鞋廠生產旅遊鞋和運動鞋,這就是361°的前身。
從進入行業的時間看,361°比特步和安踏都要早。華豐鞋廠成立後,丁和木等人成立了「求質鞋業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在丁和木兒子丁世忠帶領下成了今天的安踏。1987年,丁水波創立三興,後來改名為特步。
361°這些年的掉隊,和2011年前後行業調整期至今公司轉型較慢有著直接關係。
2011年之前,受到北京奧運會等因素影響,運動用品行業處於盲目擴張階段。當時,各大品牌都採用批發模式(銷售給分銷商),品牌方不直接接觸消費市場,對行業和消費者產生誤判,引發了2012年行業的存貨危機。
為了儘快調整,除了通過打折等方式去庫存外,「批發轉零售」也成了行業內公司努力的方向。安踏正是因為批發轉零售的速度最快、成效最明顯,逆襲成為了行業老大。
共2頁 [1] [2] 下一頁
搜索更多: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