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提起「報紙」,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它可以說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新媒體」、「自媒體」的不斷湧現,傳統報紙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巨大的「危機」面前,傳統紙媒開始轉變,不斷進行自我突破,試圖挽回已經失去的市場份額。而紙媒現在所遭遇的困境,不禁讓爆史君想起了北宋時期「小報」對「官媒」的衝擊。那宋朝民間又是如何經營「小報」的呢?爆史君今天就來帶大家看看。
(一)「小報」的前身
在宋朝小報誕生之前,便有了官方報紙。當時稱為「邸報」或「朝報」,也有「邸抄」、「進奏院狀」、「狀報」這樣的叫法,但最通用的叫法還是「邸報」。而「邸報」也並非宋朝獨有,早在西漢初期,便已經開始出現。西漢實行郡國並行制,各郡在京城長安都設有辦事處,這個辦事處就被稱為「邸」,且派有常駐代表。
而這些被派駐在京師的代表,就相當於今天駐京的新聞機構人員,主要作用就是傳達朝政消息。他們需要將「皇帝諭旨、臣僚奏議、有關官員的任免調遷」等消息都一字不落地謄錄到「邸報」上,然後快馬加鞭地送回當地。這也是一種最早的新聞發布方式。而據相關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報紙,實際上起源於唐朝的邸報,但「邸報」這一稱呼,卻是從宋朝開始的。
(二)「小報」誕生的時代背景
政治上:社會動蕩不安,加劇了民間對信息的需求量。北宋從立國後就強敵環視,西夏、遼國、金國、蒙古一直對宋朝虎視眈眈,且屢次寇邊騷擾。宋朝軍隊屢戰屢敗,朝廷不是求和就是納貢,讓百姓很沒有安全感。而且宋朝一直存在「冗官、冗兵、冗費」的問題,這些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在宋朝嚴格的新聞審核制度之下,這些內容全被刪除或修改。社會各層人士和各級官吏都急需了解時事政治和朝廷動態,在「官媒」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民間小報便應運而生。
經濟上:宋朝商品經濟的空前發展,促進了「小報」的誕生。熟悉宋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宋朝在軍事上實力孱弱,但經濟上卻在歷代王朝中首屈一指。老百姓手裡有錢後,各種休閒娛樂文化頻繁出現。如宋朝的夜市、瓦舍等場所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宋朝百姓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小報的誕生也是如此。社會底層人民迫切需要了解最新的知識,而商人也可以從中獲取巨額利益,二者不謀而合,「小報」便有了生存的空間和土壤。
文化上:受教育群體增多,「士」階層空前壯大。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的需求之後,才能出現較高級的需求。而宋朝百姓在解決了衣食問題後,自然便開始渴望接受教育。伴隨著程朱理學的出現和發展,宋朝越來越多的底層人打算通過讀書而入仕,而這部分知識分子,正是「小報」的主要受眾。如《宋會要輯稿》就曾記載:
「徽宗宣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臣僚言:竊見邇來凡朝廷進用人材、除授差遣之類,曾未擬議而士大夫間好事者樂於傳播,撰造無根之言,欲望明詔有司,嚴為禁止。」
由此可見,士大夫對於小報上的內容,很是青睞。
傳播方式上:宋朝雕版印刷的興盛與普及,為小報大範圍的傳播提供了技術保障。眾所周知,報紙要想做大做強,就關鍵的一點便是「發行量」,如果印刷方面效率不高,那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報紙的銷量。而宋朝除了繼承與發展了唐朝的雕版印刷術外,還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兩種技術的交叉使用,大大提高了小報的發行效率。所以小報才能夠強勢崛起。
(三)小報的創作者
1、官府「兼職」的進奏官。在小報誕生之前,宋朝只有「邸報」,而要能將「邸報」上的內容悄悄記載於小報之上,除了官府內部人員,恐怕沒人能辦到。所以小報最初的編輯人員,通常都是各州郡的進奏官或中央與省級行政機構的官吏。而他們這麼做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錢。對於這種胡亂洩密的官員,宋朝皇帝也頭疼不已,如宋仁宗於天聖九年就曾發布過一道御旨:
「詔如聞諸路進奏官報狀之外別錄單狀,三司開封府在京諸司亦有探報,妄傳除改,至感中外。自今聽人告捉勘罪決停,告者量與酬賞。」
2、專門的傳發者。在小報誕生之初,內容確實是由官府內部的下層小吏撰寫,但由於朝廷內部的查抄,再加上風險頗大,所以很多內部人士便隱居幕後,或退出這一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專門的傳發者。這種人以打探小道消息,撰寫文章為生,「坐獲不貲之利」。小報呈現「產業化」和「專業化」。
(四)小報的運營方式
內容上:1、小報選擇刊登邸報上不刊登,但民眾卻十分感興趣的內容。邸報刊登最多的,通常是皇帝的飲食起居、重要講話、官吏的選拔任免、大臣的奏章等,而涉及到災情、軍情、朝廷機密,以及大臣未公開的奏章等,統統不予刊登。但這些東西普通民眾和底層官吏卻十分感興趣,這就給了小報機會。2、杜撰一些虛假的民間故事。早在唐朝時期,中國民間便有收集奇聞異事的愛好。到了宋朝,這類著作更是流傳甚廣。小報的編輯者就將它們編造成一個個簡短的故事,供民眾娛樂消遣,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讓民眾深信不疑。
發行時間和發行效率上:邸報作為官方媒體,朝廷自然會對它嚴加管理,並為此建立了一套「定本審查制度」。通常情況下,進奏院的官員們需要將邸報初稿呈交門下省「判報」,在經過門下省的刪減後,才能送到樞密院由樞密使或宰相審定。樞密使或宰相審核通過後,邸報才算「定本」。最後,定本的邸報再通過步遞、馬遞、急腳遞等方式向各地分發。
而小報就沒那麼麻煩了,由於審核寬鬆,所以小報基本可以做到「日出一紙」,在效率上遠超邸報。而在發行方式上,小報採取了「京城印行,繞街叫賣」的方式。所以讓人們養成了「小報為主,邸報為輔」的閱讀習慣。
(五)小報的影響
小報的出現不僅打破了封建王朝官報壟斷新聞傳播的社會局面,而且還讓古代的新聞事業成為了一種獨立經營的事業,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大眾對時事政治和各方面信息的需求,削弱了邸報的權威性。但於此同時,由於小報審查機制的缺失,導致假新聞頻發,對宋朝政府的有效統治也構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脅。儘管宋朝政府一直在封禁小報,但卻屢禁不止,箇中原因,相信大家應該也有所了解。
爆史君說:當新生事物來臨時,與其費盡心思的去「堵」,不如順應時代潮流,積極作出改變。只有順應民意,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