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裡的「活人雕塑」,熱到中暑也不敢動,但應聘者卻多如牛毛

2020-12-26 楊洛旅行

一般情況下「雕塑」都是為了用來紀念某個人,好比如那些對時代貢獻很大的人,後人為了緬懷他們就會做一個雕像。但也有一些景區做雕像僅僅是為了裝飾,讓景區看起來更加的美觀。所以你會看到一些很無釐頭的雕像,同時也叫不出雕像的名字,當然對於景區來說,他們不僅僅滿足於雕像。

甚至有很多的景區,他們還會用到一些「活人雕塑」。活人雕像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跟遊客有一些互動,從而將景區的氣氛調動起來。不過話又說回來,景區裡面的活人雕塑,還是一個比較難的職業。

最基本的就是你不能動,哪怕就算是熱到中暑也不敢動。大家都知道這些活人雕像不僅穿著很厚的衣服,在皮膚上還會塗一些顏料,如果那天正好是大太陽的話,那對於他們來說可是非常難受的。

但即使是一份這麼艱難的工作,應聘者卻多如牛毛,具體是因為什麼呢?其實還是因為收入,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份工作的收入很低,但是對於部分景區的活人雕塑來說,他們的收入是非常高的,特別是一些熱門的景區。

之前在成都那邊我就看到過一個活人雕塑,跟他合影一次是20塊錢。一開始我還以為大家都不會去跟他合影,畢竟這個價格還是挺貴的。但後面我才發現我錯了,跟他合影的人很多,排著很長的隊,基本上是一兩分鐘就有人合影。

感覺他們真的是收錢收到手軟,如果按照這樣來看,那他月入過萬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哪怕景區方面要抽成,他也還是有很多的收入。這時候可能就會有有人問了,如果沒人跟他們合影那他們豈不是沒有收入來源了?

這當然不是,他們這些人既然在景區裡面表演,那景區肯定會給他們保底工資的。雖然不會很高但至少也不會很低,畢竟這份工作也還是很辛苦的。但是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來說,吃點苦不能算什麼,只要是有收入就行所以再累的工作也得幹。

對此有的網友說:我還是喜歡那種靠在牆上的雕像,如果累了就眯一會,這樣別人也不知道,而且還不用動腦工作輕鬆。就是比較無聊不能玩手機,其實說真的我還是挺想嘗試這份工作的哈!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景區中的「活人雕塑」,熱到中暑都不能動,為何應聘者仍然那麼多
    我相信當你旅行的時候,你總會去一些紀念館或者一些古鎮和充滿回憶的地方,這裡除了風景優美,還有一些工作人員,但是很多人都沒有發現,比如這裡的「活雕像」,可能沒有多少人注意到,但實際上,這樣的雕像在景點也經常見到,所以問題來了,做這樣的「活雕像」真的掙錢嗎?
  • 鍾南山雕塑揭幕,有人提起了「活人不立像」忌諱,到底合不合適?
    不過,也有網友小心翼翼地提出,民間流傳著「活人不立像」的忌諱,這樣做不太符合傳統文化,尤其是鍾南山名字下面的那一行出生日期(1936年10月——)讓人看著彆扭。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傳統文化和民間忌諱的角度,跟大家探討一下,給健在的有聲望社會賢達立像真的不合適嗎?
  • 中暑的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多是中暑所致
    1.先兆中暑症狀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2.輕症中暑症狀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出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溼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 醫者名片|我是不是中暑了
    先兆中暑是體溫正常或略微升高 (<38 ℃)情況較輕的中暑階段。只要儘快脫離高溫環境,轉移到陰涼的地方,及時通風降溫補充冷鹽水,短時間就可以恢復。主要表現是出現大汗、四肢無力、頭暈、口渴、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鳴、動作不協調等。
  • 這種中暑真的要命 專家詳解熱射病
    上周四晚間,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接連收治5名中暑者,其中一人因熱射病死亡,一人被收入EICU(急診重症監護室)治療。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柴豔芬提醒,患上熱射病後死亡風險極高,所以面對中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 趁「熱」收下這份預防中暑指南
    2.容易與多種疾病混淆中暑了一定是大汗淋漓、身體很燙嗎?不一定。中暑的表現多種多樣,根據症狀的輕重,可分為輕度中暑、中度中暑和重度中暑。重度中暑也被稱為熱射病。3.爭取半小時降溫至39℃以下一旦自我感覺中暑,首先要迅速脫離高溫高溼的環境,到陰涼通風處靜臥,避免高強度運動和重體力勞動。有條件的話,要到空調房中休息,並儘可能去掉衣物以助散熱。神志清醒者應及時補充含鹽的清涼飲料。輕度中暑者經以上處理即可恢復。如果症狀比較嚴重,需要至醫院診治。
  • 天氣這麼熱?怎麼預防中暑
    天氣這麼熱? 中暑,由熱平衡障礙或水鹽代謝紊亂引起,因人體大量出汗,水分喪失,導致電解質丟失、循環血量減少致使出現頭痛、頭昏、出冷汗等,嚴重者甚至可發生死亡。
  • 高一新生軍訓中暑死亡……三伏天真能熱死人?中暑的「對」與...
    但這樣的天氣裡,還有許許多多的小夥伴頭頂烈日,揮汗如雨……就在8月4日,湖南臨澧的高一新生王某某在軍訓時中暑,起身時暈倒並發生嘔吐症狀,後送醫搶救無效,不幸死亡……原來,「熱死人」不是一句玩笑話。高溫天氣導致的中暑也是一種病,嚴重的可以致命。
  • 向中暑宣戰!| 中暑已成今年全國跑者的頭號公敵!
    這個周末,多場馬拉松和越野跑賽事在各地舉辦。很多跑者反映跑不動,出現嘔吐、頭暈等高溫急症跡象,也不停有跑者高溫急症倒地需要急救的消息傳來。專家指出,在馬拉松比賽中,只要超過16°C的天氣就可能導致高溫急症!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認為20多攝氏度氣溫下跑步和比賽問題不大,不會患上高溫急症。超過30°C才考慮預防高溫急症。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 狗子熱暈了頭,錯把雕塑當主人,搖尾求吃雪糕:分我一點吧!
    狗子熱暈了頭,錯把雕塑當主人,搖尾求吃雪糕:分我一點吧!天氣熱了,大家都喜歡在家裡準備一些雪糕。回到家,打開冰箱吃上一根,整個人心情也變好了。不得不說,雪糕真是夏日解暑的好東西!而這件事情,似乎動物們也都知道。
  • 「熱死人」不是誇張,中暑真的能要命!
    (圖源華農兄弟,侵刪)這大熱天,上午十點都三十多攝氏度了,再戶外跑個幾百米,不中暑才怪!儘快得到專業的醫療救助有時,病人的肌肉會因熱射病發生不自主的抽搐。發生這種情況時,要阻止病人傷害到自己。不要在病人的嘴裡放任何東西,不要試圖餵液體給他/她補充水分。如果發生嘔吐,請翻轉病人的身體使其側躺,以確保其呼吸道通暢。如何預防中暑?
  • 中暑了有什麼感覺?炎炎烈日下該如何預防中暑?
    中暑主要有頭痛、頭暈、多汗等症狀,會有口渴的感覺,整個人暈暈沉沉的,嚴重者會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溼冷等情況。如不及時幹預可逐漸發展為昏迷伴四肢抽搐,嚴重時可產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 醫生:不是普通中暑
    有一種致命的疾病,在伺機而動……近日,蘇州一70歲老伯,大熱天騎行,回家後神志不清,被送進醫院ICU,確診為熱射病(重症中暑)經搶救,老伯生命體徵平穩。經抽血檢測,老伯肝腎功能和凝血機制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傷,ICU醫生判斷——這不是普通中暑,已經發展到熱射病的嚴重程度。2天後,老伯各項生命體徵終於恢復平穩,脫離生命危險,今日轉至普通病房。「平時身體還行,真是沒想到,中暑會住進ICU。
  • 高溫天氣持續多人中暑 科學預防避免中暑有必要
    房間裡的空調雖然已經調至最低溫度16℃,但防護裝備穿在身上還是很熱,我們採集咽拭子的同事為了不耽誤工作,連口水都沒喝,真的太不容易了。」急診室副護士長吳細鳳說,呂彩鳳是中暑暈倒,經過治療已無大礙,目前依舊堅守在咽拭子採集的崗位上。家人不夠重視 臥床老人險些喪命  泉州市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黃天寶向記者介紹了一起因中暑險些喪命的病例。
  • 安全預警:近期多個工地出現中暑!工人因中暑從腳手架跌落!防水保溫...
    除常見的高溫、烈日暴曬外,工作強度大、勞動時間長、過度疲勞等,都有可能引發中暑。中暑嚴重時,還會造成暈倒,如不及時施救,甚至有生命危險。 如高溫或高溼、烈日或通風不良環境中長時間從事繁重體力勞動,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代謝增強,均可使產熱增加。 二是熱適應差。如高血壓、冠心病、肺源性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及肥胖、營養不良、年老體弱、過度疲勞、睡眠不足、飲酒、飢餓人群突然進入熱區工作,均可能中暑。
  • 《饑荒》怎麼獲得牛毛 牛毛獲得途徑分享
    導 讀 本次給大家帶來是饑荒中牛毛的獲取方法介紹,牛毛能用來做牛帽還有牛鞍,雖然相比豬皮的作用要少很多,
  • 天熱就喝藿香正氣水,防中暑喝,感冒、腹瀉了也喝?這些情況不可
    闢謠:一、藿香正氣不適合所有的「中暑」藿香正氣水是我們在市面上見得非常多的一種藥物,說明書上寫著可祛暑溼,但是這個暑溼和我們現代醫學的中暑不是一個意思。現代醫學所說的「中暑」,正經的叫法應該是熱射病,它和中醫所說的暑溼完全不是同一種病。從中醫角度上來說,中暑是因為暑熱內侵,治療應當以清熱瀉火、養陰解暑為主。而藿香正氣水具有辛溫解表、散寒除溼的功效,屬於溫熱藥,根本就不適合治療現代醫學的「中暑」(熱射病)。
  • 中暑可能帶來不可逆傷害 治中暑重在快速降溫
    與此同時,全市多家醫院相繼接到中暑病例。醫生提醒,高溫天氣應做好防暑降溫,中暑可能帶來不可逆傷害。嚴重中暑可能喪失行動能力「一個晚上來了3個中暑病例,有一例已經住院治療。」昨日,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醫師魯金勝告訴記者。據了解,入夏以來,翔安醫院急診科室已經收治了10多個中暑病例。
  • 85人中暑!
    今天,蘇州疾控發布了中暑自救指南↓如何識別、處理中暑參照GBZ41-2019《職業性中暑診斷》標準,按照嚴重程度可劃分為中暑先兆、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後三種嚴重者可導致死亡:1.中暑先兆(不屬於中暑範疇)如何識別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暈、頭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
  • 今夏中暑急診患者創新高 「國健署」3招預防熱傷害
    據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實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臺灣181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今年7月1日至24日止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659人次是去年7月同期370人次的1.8倍;108年至7月24日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1,248人次,而今年至7月24日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高達1,722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4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