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的處世智慧很深刻

2020-12-23 騰訊網

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表明了「柔」可勝「堅」的道理。

如果從為人處事的世俗層面理解這句話的話,首先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柔弱勝剛強」的處世智慧;其次,也是在告誡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類似「堅硬」一般僵化的存在,而是類似「韌性」一般靈活的存在。這一點,值得大家體會。

但是,想要理解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還是得回到文本來理解其含義,以此再下落到世俗層面來理解,可能會理解得更加透徹一些。

這句話,出自《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全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柔的強大

首先,我們來看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這句話中,老子這是說,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縱橫奔馳在最堅硬的東西中。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

舉個例子,我們身邊的空氣,柔軟到我們抓不著它,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夠柔軟吧。牆壁,夠堅硬吧。世人都覺得堅硬好,堅固給人安全感。但是,柔軟到連形體都不能說有的「氣」卻可以縱橫于堅硬的牆壁之中。老子這是看到了「柔」的強大。

(2)「無形」能勝「有形」

其次,我們來看看「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句話。其實,這裡的「無有」實則就是老子思想體系裡面的「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個「道」,但是「道」無形,「物」有形。

「無形」的「道」可以成就「有形」的萬物,這便是說,「無形」能勝「有形」。

上面我們已經用「氣」來打了個比方幫助大家理解「無形」之柔。其實,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後世有許多哲學家都以「氣」作為天地的本源,而這個「氣」的概念,實則就像極了道家的「道」,有一定的共通性。這裡就不展開發揮了,不然又得一篇長篇大論了。

如果對「氣」相關的理論感興趣,可以嘗試找著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來讀讀。

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老子要提出「無形」能勝「有形」這個觀點呢?因為老子針對的就是世人對「有形」的執著。

對於「有形」的執著,某種程度上是對既定形式的一種僵化固守,「有形」則意味著沒了「無形」的靈活性。而僵化的結果,勢必會讓事物更快走向滅亡。

關鍵是老子清晰了解到,世人對「有形」之物的追求,往往是因為「有形」之物看得見,摸得著,認為越是堅硬越是強大。殊不知,這堅硬的東西,在柔弱無形的東西面前,不堪一擊。

(3)「無為」的大用

接著,我們來看看「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句話。老子這是從「無形」講到「無為」。本來這裡的「無形」指的就是「道」,「道」是順其自然而存在,它的「為」,不是說在那裡晃晃蕩蕩,無所事事,它屬於順其自然而為的存在。

這裡的「無為」,並非讓自己得利而讓他人蒙受損失的「為」,而是「利而不害」的自然而然之為,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道」因為這種「無為」的特性,所以它不會成為那種類似阻擋外物的「牆體」,因為「牆體」屬於對外物有排斥性的事物。「道」的特性如「氣」一般,是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的。

但是,還是需要強調一點,不要把「空氣」理解為「道」,對於「道」來說,空氣和牆體是一樣的存在。

而中哲思想中的「氣」,也不能理解為「空氣」。但是我們可以對照「空氣」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來類比理解「道」的大抵輪廓。雖然在道家思想裡面,道是把握不了的存在,但是把握不了不代表我們無法接近它,我們可以儘可能去接近它。

(4)總結

通過上面的議論,相信大家大抵應該對於「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有了一個基本理解。這句話中的「柔」實則是「道」的一個特性,而「無有入無間」則體現了無形的道之無所不為。

如果要從這句話汲取一些老子思想中的處世智慧,我們則可以體會到「柔」的妙用,世人汲汲所求的往往是類似給人以「堅強」之感的事物,殊不知,韌性的柔弱,往往比僵化的「強硬」,更加強大。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若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哦!

相關焦點

  • 老子,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名言
    太極接下來簡單地解釋一下,先來看第一句,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心懷天下。這個聖人就是君王!道德經五千言,無一篇不講治國。這就是老子的大慈悲之心。這個大家深入研究,就會明白。第二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習新知識,要與日俱進,要一點一點的積累。但是心懷大道的人,要懂得割捨要明白道的精要所在,理解了吧。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當然這不是教人學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這聽起來很不「正確」但是這就是現實生活。就像乾隆帝他知道和珅是個貪官但依然會重用,因為在他看來只要有利於自己的利益就是可用之人!
  • 人在低谷時,用這3句話,將自己罵醒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這樣那樣的挫折,就算是大富之家也不會一帆風順,即使是官宦之所也不會節節高升。當我們陷入低谷的時候,我們又該如何擺脫低谷,重新走上人生的巔峰呢?當我們陷入低谷的時候,記住一定要用這3句話,將自己罵醒!
  • 南懷瑾先生說過,這一樣東西誰家都有,聰明人才能注意到!
    南懷瑾先生說過,這一樣東西誰家都有,聰明人才能注意到!我們說做人的高級智慧就在這裡,真正的學問就藏在生活裡,普通人拿它來做事,聰明人用它來做人,不信請你跟著我往下看。《論語》中,孔子說過:"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意思是說,智慧的人喜愛水,仁義的人喜愛山;《老子》也提到「上善若水」道家人認為人的至高品行就像水一樣。
  • 初解道德43—老子為何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核心是什麼?
    老子為何會認為無為才是正道?無為的核心是什麼?人要有所悟,往往是被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觸動了。那促使老子明白無為之益的事件是什麼?第四十三章將給我們答案,我們來看一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老子說:「大河之水能夠倒流嗎?大河之水是不能夠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動亂產生於人心,而人心是變化莫測的,天下動亂之所以此起彼伏,屢禁不止,正說明這休止動亂人力難以啟及的道理。周禮作為人類生活的法則,在一個時期內或許有其用途。周禮卻束縛人的本性,令人無所措手足,有如籠中之鳥。
  • 悟透老子《道德經》中的三個人生奧秘,你將受益無窮
    所以「道教」創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不知常,妄作兇」,意思是說世上很多內心浮躁之人忙碌的一輩子,可到頭來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為誰而忙?因此,不想一生碌碌無為的人,如能悟透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的三個關於人生的奧秘,日後必將會受益無窮。
  • 現代生活更需要「老子的智慧」: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主張「無為而治」對當時以及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的精華就是樸素辯證法。所以儘管過去兩千多年,老子的思想依舊飽含深意、充滿智慧。這種智慧,不僅能指導人磨練自身、修身養性,也能讓人在職場中、在人際交往中多一些通透與豁達。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那些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與他相爭。其原句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孔子問道,老子說此德非彼德
    孔子儒家講德,照比老子道所規定之德而言,略顯隨意了一些。《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這或許是老子與孔子見面談話的主題:德是道之德,不是人的品德和品性的德之德。」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人為。六親不和有考慮。國家昏亂,有忠臣。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本源,也是維護萬物正常運行的準則,更是掌控萬物生死存亡的基礎。在老子眼裡,世間萬物皆有「道」,「道」無形卻蘊含無窮無盡的能量,超越了所有世俗生活的經驗,長存於天地之間,接近於自然法則。按照「道」之準則來做事和處世,返璞歸真,才能成為人生智者。
  • 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在「柔」字和「拙」字裡,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雖然《道德經》的字數不多,但是卻字字珠璣,文中所蘊含的智慧無窮無盡,《道德經》不僅涵蓋了為人處事方面的智慧,而且還揭示了宇宙和自然界的運行法則。那今天就跟大家來聊聊,《道德經》中的「柔」字和「拙」字,其中這個「柔」字還在文中多次出現,這兩個字不僅是老子本人的處世方法,也是老子想要告訴我們的處世方法。人生最重要的智慧,都藏在這2個字裡面,悟透了將受益一生。
  • 道德經精華12句,讀幾遍,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
    今天,我們不讀全文,給大家總結了《道德經》中堪稱精華的12句名言,看看你能悟出多少聖賢的智慧吧!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中,老子告訴我們首先要學會敬畏!天地人一體,有一個最終的根源「道」。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老子說道「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以小成大」的智慧太深刻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句話可謂是《老子》(也叫《道德經)一書中的經典,細細品味一番,就這句話的內容本身來說,它其實是在暗示我們「道」之所以偉大的「秘訣」,因為道「不自為大」。但「盡信書不如無書」,透過文字,我們能獲得更多東西。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中他只得以「或曰……或曰」來搪塞後世的讀者,但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
  •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 上一章闡述了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餘的道理。有餘,損掉,通俗的說,也就是弄死它。不足,天道給補足,那麼也就到了生機行進的時候。如果柔弱到了極致呢,那麼天道就可以無有窮盡的以道補之。本章接著上一章,進一步闡述,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莫過於水。道德經多處以水喻道,為什麼呢,因為水和天道一樣,至柔至弱。水馳騁於萬物,無所不能通利。道,比水還要柔,柔到了無有。 道就像宇宙之水,無處不在,無處不馳騁,無處不通利。以無有觀之,天下最緻密的物質,都空曠如星際。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