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表明了「柔」可勝「堅」的道理。
如果從為人處事的世俗層面理解這句話的話,首先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柔弱勝剛強」的處世智慧;其次,也是在告誡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類似「堅硬」一般僵化的存在,而是類似「韌性」一般靈活的存在。這一點,值得大家體會。
但是,想要理解老子「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這句話,還是得回到文本來理解其含義,以此再下落到世俗層面來理解,可能會理解得更加透徹一些。
這句話,出自《老子》一書,也叫《道德經》,全文如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1)柔的強大
首先,我們來看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句話。這句話中,老子這是說,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縱橫奔馳在最堅硬的東西中。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呢?
舉個例子,我們身邊的空氣,柔軟到我們抓不著它,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夠柔軟吧。牆壁,夠堅硬吧。世人都覺得堅硬好,堅固給人安全感。但是,柔軟到連形體都不能說有的「氣」卻可以縱橫于堅硬的牆壁之中。老子這是看到了「柔」的強大。
(2)「無形」能勝「有形」
其次,我們來看看「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這句話。其實,這裡的「無有」實則就是老子思想體系裡面的「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個「道」,但是「道」無形,「物」有形。
「無形」的「道」可以成就「有形」的萬物,這便是說,「無形」能勝「有形」。
上面我們已經用「氣」來打了個比方幫助大家理解「無形」之柔。其實,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後世有許多哲學家都以「氣」作為天地的本源,而這個「氣」的概念,實則就像極了道家的「道」,有一定的共通性。這裡就不展開發揮了,不然又得一篇長篇大論了。
如果對「氣」相關的理論感興趣,可以嘗試找著張岱年先生的《中國哲學大綱》來讀讀。
我們言歸正傳。為什麼老子要提出「無形」能勝「有形」這個觀點呢?因為老子針對的就是世人對「有形」的執著。
對於「有形」的執著,某種程度上是對既定形式的一種僵化固守,「有形」則意味著沒了「無形」的靈活性。而僵化的結果,勢必會讓事物更快走向滅亡。
關鍵是老子清晰了解到,世人對「有形」之物的追求,往往是因為「有形」之物看得見,摸得著,認為越是堅硬越是強大。殊不知,這堅硬的東西,在柔弱無形的東西面前,不堪一擊。
(3)「無為」的大用
接著,我們來看看「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這句話。老子這是從「無形」講到「無為」。本來這裡的「無形」指的就是「道」,「道」是順其自然而存在,它的「為」,不是說在那裡晃晃蕩蕩,無所事事,它屬於順其自然而為的存在。
這裡的「無為」,並非讓自己得利而讓他人蒙受損失的「為」,而是「利而不害」的自然而然之為,也就是所謂的「無為」。
「道」因為這種「無為」的特性,所以它不會成為那種類似阻擋外物的「牆體」,因為「牆體」屬於對外物有排斥性的事物。「道」的特性如「氣」一般,是無形而又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的。
但是,還是需要強調一點,不要把「空氣」理解為「道」,對於「道」來說,空氣和牆體是一樣的存在。
而中哲思想中的「氣」,也不能理解為「空氣」。但是我們可以對照「空氣」給我們的直觀感受,來類比理解「道」的大抵輪廓。雖然在道家思想裡面,道是把握不了的存在,但是把握不了不代表我們無法接近它,我們可以儘可能去接近它。
(4)總結
通過上面的議論,相信大家大抵應該對於「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有了一個基本理解。這句話中的「柔」實則是「道」的一個特性,而「無有入無間」則體現了無形的道之無所不為。
如果要從這句話汲取一些老子思想中的處世智慧,我們則可以體會到「柔」的妙用,世人汲汲所求的往往是類似給人以「堅強」之感的事物,殊不知,韌性的柔弱,往往比僵化的「強硬」,更加強大。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圖片來自網絡),若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