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所有有孩子的人都關注過「專注力」這個詞,無論孩子坐不住、開小差、還是馬虎、不認真聽講,似乎都能跟專注力掛鈎。
家長意識的提高,這是好事兒,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如果過分注重孩子的專注力,對孩子來說或許會是一場災難。
現在社會最不缺乏的就是販賣焦慮,幾個月孩子的早教課程就打出培養和提升注意力之類的旗號。一兩歲甚至三四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這難道不是正常現象嗎?
如果您已經被誤導,正在為培養專注力而焦慮,請記住:孩子天生需具有專注力,根本不需要培養,只要你不輕易打擾孩子,不把他的專注力破壞掉,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提升專注力這件事兒,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營銷騙局,孩子的專注力不需要去提升,就像沒有生病的人不需要吃藥一樣。
什麼是專注力呢?
專注力是人類做一件事情所堅持的時間長短以及深入程度,是一種持續且堅持的狀態。
家長關注孩子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讀書和學習這件事上。其實,小嬰兒專心的吃手,七八個月的孩子用小手到處亂摳,長大玩泥巴、抓沙子、玩玩具等,凡是集中注意力在進行的事情都是專注。
所以,想觀察孩子的專注力如何,不能只關注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上,而應該觀察孩子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夠保持專注。
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然後慢慢的培養起意志品質,同時父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到上學時會少操心很多。
時間的長短與專注力並非正相關
有句俗語叫做「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如果一個小和尚坐在那裡念經10個小時,但是他並沒有像老和尚那樣入禪定,而是心鶩八極,神遊萬仞,那這個小和尚是專注呢?還是不專注呢?
同樣的道理,有的家長規定孩子不寫完作業不允許玩兒,可是一兩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寫的作業卻寥寥無幾。孩子確實聽話,應父母要求,他乖乖在書桌前坐著,卻毫無興趣或者沒有能力完成任務,只能放空自己來滿足家長專注的要求。
當沒有自主性,卻被強迫做一件事情,孩子要麼反抗、要麼神遊,別無他選。有意思的是,雖然專注力很難靠訓練提升,但是走神卻很容易被訓練,只要你持續不斷的讓孩子做他不喜歡的事兒,就可以實現。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年紀,父母就不斷地強行安排孩子的時間,孩子沒有太多自己自由玩耍和探索的機會,孩子就會失去選擇權,無法培養出自己掌控時間的能力,過多的任務會讓孩子習慣性走神兒,然後用磨蹭來發出無聲的抗議。
專注力是怎麼被破壞掉的?
下面列舉幾個我們無意中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例子:
孩子正玩得開心,一會兒過去遞水,一會兒過去送水果;孩子玩玩具,你總喜歡告訴他應該怎樣擺放;孩子做的事情讓成人無法容忍,比如說很髒或者讓父母感到不安全時,你總是毫不猶豫的上去制止他,甚至大聲呵斥;給孩子讀書時,喜歡會創造一些情境或者問題互動,缺乏完整的閱讀體驗......以上是養育孩子過程中非常常見的幾種現象,尤其是老人看孩子,很多時候孩子沒有獨處的機會。
其實,孩子需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來進行探索和思考,他們在自由「工作」的過程中,建立起事物之間的關聯,並鍛鍊出掌控時間的能力,在該集中注意力時,集中精力完成感興趣的任務。
有句老話叫做「孩子靜悄悄,一定在作妖」。這個觀念本身就很可怕,媒體有時候也會進行誤導。孩子安靜的時候,恰恰是他們形成專注力,找到自我的好時機。
Ada 4歲時,我曾經帶她去參加過一個英語機構的試聽,整個英語課堂上老師非常賣力,又說又唱又跳,感覺那不像一堂英語課,更像一堂表演課。不知道別的家長什麼感覺,我當時試聽完覺得內心十分浮躁,我絕對有理由相信,即使孩子學會了一些英語知識,她的專注力也會被消耗。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興趣才是讓他保持專注的源動力,只有興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從而保證真正的專注。
與其抱怨孩子沒有專注力,不如仔細研究一下如何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發掘他的興趣。
專注力和意志力也是息息相關的,除了不要隨便打擾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至關重要,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固定的時間進行閱讀,等等。
還要注意一點,孩子小時候注意力是非常發散的,很容易隨著新鮮事物而轉移,正是由於這種吸收性心智,才會讓孩子以爆發式的速度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注意力會由廣而淺,逐步發展為集中而有深度。
所以低年齡孩子的優勢就是發散式注意,當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更深入的學習時,注意力就會產生變化,不需要提前進行訓練。
【包麻麻總結】
孩子在任何一個時間段,都不會只發展一種能力,人的成長是全方位的協同發展。作為家長,我們執著的不應該只是專注力本身,而是幫助孩子發展起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獨立能力,意志力等等,當孩子能夠獨立的做更多的事情,而不依賴父母時,他們就會為自己規劃更美好的未來。
育兒路上,伴你前行,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