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運動與文學創作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深度解讀】   

  作者:黃強(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講師)

  足球總是能激起無數的爭論。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1966年世界盃決賽的「門線疑案」、布斯克茨的掩面倒地、拉莫斯對薩拉赫的「抱摔」至今都還是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對於歷史,這些時刻都轉瞬一逝。有時,這一瞬可以快得讓肉眼無法分辨其是否真實發生過。但是,他們所散發的戲劇性魅力都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哈利·波特》中虛構了一種叫魁地奇的體育運動。

  足球的「黑」與「白」

  足球的表面是由黑白兩色的球皮拼貼而成。這種黑白分明似乎也昭示了足球運動在文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心中的兩極形象。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曾經將足球運動的流行歸因於愚昧的盛行(Soccer is popular because stupidity is popular)。英國文學理論家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也曾將足球運動看作一種新型「鴉片」,將人們的注意力從改造社會的事業上挪開。誠然如此,出生於曼徹斯特郊區的伊格爾頓還是無力改變他的老街坊們成為曼聯、曼城或薩爾福德城足球隊球迷的事實。如果我們將博爾赫斯與伊格爾頓對於足球運動發展的批評看作足球表面上那一片黑色的球皮,我們就不能忽視那白色的另一半。法國作家、哲學家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也許就是這些白色球皮中最耀眼的那一片。年輕的加繆不僅喜歡足球,而且還曾作為守門員代表他的大學連續兩年斬獲地區聯賽的冠軍。要不是因為身染肺結核,加繆也許還能在足球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當回憶往事時,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加繆說過,「這麼多年來,我目睹了太多的事情。但是,我很肯定,是足球讓我體會到了道德和責任」。此外,作為哲學家的加繆還曾說過,「生命中的所有哲學都可以在足球場上學到」。在加繆的眼裡,足球運動顯然不再是「愚昧」和「鴉片」的代名詞,而是社會的規範、精神的升華和哲學的源泉。也許,我們無法判定博爾赫斯、伊格爾頓和加繆關於足球運動看法的孰是孰非。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諸如此類針對足球運動的爭論將像那黑白相間的足球一樣,在歷史的草坪上不斷向前滾動。

足球運動相關書籍

  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據史料記載,蹴鞠早在戰國時期就是一種流行的娛樂遊戲。在漢代,蹴鞠逐漸成為兵家練兵之法。而在宋代,我國的蹴鞠文化進一步發展,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隨即出現。

  現代足球運動的原型最早出現於十九世紀中葉的英格蘭。在當時,足球運動被一些英國的貴族公學(例如伊頓公學與溫徹斯特公學)加入課程大綱,作為一種新式的身心素質教育手段以及娛樂休閒活動。而在大學層面,雖然牛津大學在19世紀50年代曾限制在校學生從事足球運動,但是牛津大學的第一個足球俱樂部還是在1950年成立於艾克賽特學院(Exeter College)。24年後,牛津大學足球俱樂部(Oxford University Football Club)第一次獲得了英國足總杯(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Cup)的冠軍。自19世紀末起,足球運動逐漸由一種英國精英階級的娛樂活動轉變為深受英國各個階層喜愛的大眾體育運動。特別是在英國的工人階層中,足球運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群眾基礎。

奧拉西奧·基羅加

  如今,足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範圍內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不論是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還是歐洲杯、美洲杯、歐冠、五大聯賽甚至中超聯賽,都會吸引全世界無數球迷的目光。巴西的桑巴熱舞、冰島的維京戰吼、南非的嗚嗚祖啦都彰顯了足球在全世界的受歡迎程度。而這種受歡迎不僅逾越了空間的鴻溝,還穿越了時間的阻隔。貝肯鮑爾肩上的繃帶、伊基塔的蠍子擺尾、巴喬在玫瑰灣球場的背影、齊達內對馬特拉齊的頭擊,甚至蘇亞雷斯在基耶利尼肩上留下的牙印都成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畫面,被全球球迷廣為流傳,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世界中引發共鳴。顯然,足球不再僅僅是一種體育運動,它已儼然成了一種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雖然足球運動在世界各地的稱呼不同——英國人稱它為football或者footy,美國人稱它為soccer,義大利人稱它為calcio,德國人稱它為Fußball,西班牙人稱它為——但是,它在全世界給地區間築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來自不同文化、不同國家的人們通過足球運動獲得了共同的文化身份,形成了各色各樣的共同體。一件巴薩紅藍間條衫是他們身份的象徵,一句「加油,馬德裡」是他們共同的話語。一座老特拉福德是他們朝聖的終點,一輪藍月亮是他們一生的信仰。每一名新星的崛起使他們歡欣鼓舞,每一位老將的落幕使他們黯然神傷。每一個進球的時刻是他們歡慶的瞬間,而每一次球隊的失利總是伴隨著他們「你永遠不會獨行」的雄壯歌聲。就這樣,足球成為一種文化,伴隨著他們的春夏秋冬、悲歡離合。

亨利·德·蒙泰朗

  足球與體育文學化

  作為文化現象的足球運動與文學作品也頗有淵源。

  早在我國明朝時期,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就有關於高俅踢蹴鞠的描寫。19世紀中期,隨著現代足球在英國的興起,足球更為廣泛地進入了文學創作的視野。奧拉西奧·基羅加(HoracioQuiroga)是第一位將足球作為小說主題的西方作家。20世紀初,基羅加發表了《球場上的自殺》(Suicide on the Pitch),講述了一位在球場中圈自殺的南美足球運動員的故事。同時期另一個將足球與文學結合的例子是法國人亨利·德·蒙泰朗(Henry de Montherlant)所寫的《金門前的十一人》(Eleven in Front of the Golden Door)。在此之後,足球常被各國作家寫入他們的作品。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來自於西班牙語系國家的作家,如卡米洛·何塞·塞拉、拉斐爾·阿爾貝蒂、米蓋爾·埃爾南德斯、弗蘭西斯科·烏巴拉爾、馬努埃爾·巴斯克斯·蒙塔爾萬、羅莎·雷加斯、大衛·羅德裡格斯·楚巴、索雷達德·普埃託拉斯·維蘭紐瓦、拉斐爾·阿斯科納、文森特·貝爾杜、哈維爾·馬裡亞斯、安娜·瑪利亞·莫伊克斯、胡安·馬努埃爾·德·普拉達、馬努埃爾·伊達爾戈、費南多·費納·戈瑪茲、愛德華多·加萊亞諾、馬裡奧·貝內德蒂、胡安·維略羅、奧斯瓦爾多·索裡亞諾、羅貝託·豐塔納洛薩等。

英國作家尼克·洪彼

  除了上述西語系作家外,許多英語系國家的作家也將足球帶入到他們的文學世界,在他們的作品中對足球以及足球文化的發展做出回應。此類作家包括查爾斯·漢密爾頓·索利、傑羅姆·克拉普卡·傑羅姆、約翰·貝鐵曼、亞倫·西利託、霍華德·雅各布森等。

  一方面,他們中的一些人是出於自己對足球運動的狂熱喜愛而將足球納入了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意識到了足球運動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現象,與文學想像間的關聯亟待建立。對於前者,他們的文學作品成為一種現實與藝術的交織。而足球運動作為現實世界的象徵,成為符號,進入文學世界。而這種現實與文學藝術的融合也再一次引起了文學界關於作家、現實與文學三者間關聯的思考。對於後者,他們的作品則更多地探討了足球運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如何進入文學體系的,這一具體的文化現象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學作品的生成,以及作家與文學作品是如何對足球運動這一文化現象的發展做出回應的。

  與上述作家相比,英國作家尼克·洪彼(Nick Hornby)可以算是第一位真正將「足球小說」與大眾讀者群體聯繫起來的作家。1992年,洪彼發表了他的處女作《狂熱球場》。書中,他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足球運動間的聯繫,特別是其與阿森納足球俱樂部之間的聯繫。小說一經出版便好評如潮。僅在英國地區,《狂熱球場》就有超過一百萬冊的銷量。

  更為重要的是,「足球小說」的逐步暢銷在文藝評論界催生了一種新的文學身份,即「足球文人」(「Soccerati」)。這一身份的出現不僅正視了足球運動與文學創作以及文學評論間的聯繫,而且也為文學創作與評論的未來發展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同時,足球與文學的結合也激發了學術界關於「體育文學化」或「文學體育化」的討論。在這一討論中,體育作為一種更廣泛的文化現象與文學並置。這也為文學創作與評論開拓出了一片更廣闊的空間。弗蘭西斯·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曾在其多部作品中對體育運動與階級身份形塑的關係做出暗示。唐·德裡羅(Don DeLillo)反覆在其作品中選用體育主題,例如《端區》中的美式橄欖球隊和《地下世界》開篇中的紐約巨人隊與布魯克林道奇隊棒球系列賽,藉此思考現代社會與後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演變問題。馬克·吐溫(Mark Twain)、林·拉德納(Ring Lardner)、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與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等作家作品中均流露出了「反體育」的文化傾向。甚至J.K.羅琳《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虛構的魁地奇也可以被納入這一範疇的討論。這一討論的未來將會如何?將向哪個方向發展?將會得出什麼結論?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暫時還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戰鼓已然在俄羅斯敲響。那麼,我們何不放下思緒,好好享受這四年一輪的體壇盛宴呢?

  《光明日報》( 2018年06月27日 13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舉行
    聯合網訊 7月18日,以「新時代、新青年、新創作」為主題的新時代青年文學創作暨張書林文學作品研討會在青島平度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青島春泥詩社、平度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研討會上,作家們各抒己見,就新時代的青年文學創作和張書林的作品《走過荊棘的旅程》和《時光的渡口》進行了深入交流。劉玉棟直言不諱,「山東青年文學創作很不樂觀, 80、90後優秀的青年作家相對較少,力量不足,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瓶頸。」結合《走過荊棘的旅程》這本書,他講道,「這本書記述了張書林的成長史、奮鬥史,這也是社會的變遷史,用他個人的成長講述了中國故事。
  • 【文學大賽】「經典杯」華人文學創作大賽徵稿
    「經典杯」華人文學創作大賽徵 稿       為樹立經典文學,創造文學經典,培育華語精英,經典文學網、美國西部華僑聯合會聯袂舉辦「經典杯」華人文學創作大賽。        一、參賽對象       誠邀海內外詩人、作家及文學工作者、文學愛好者參加。       二、徵文時間       2018年5月10日起,至2018年6月30日止。
  • 明末的社會環境裡,很難形成一種文學派別,發展為文學運動
    明末的社會環境裡,很難形成一種文學派別,發展為文學運動由唐、宋派開其端緒,反對文學復古主義的運動在萬曆年間得到更廣泛、更深刻的發展。因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而得名的「公安派」是這一文學運動的領導力量。
  • 宋代文學的主要成就,散文創作進入鼎盛時期
    散文是一種文學體裁,泛指抒發作者情感的文章。散文沒有什麼固定的格式,寫作手法多種多樣。散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北宋初年,為了和駢文進行區分,把不講究押韻對偶的文章,統稱為散文。在古代,除了詩詞歌賦以外的文體,都可以稱為散文。
  • 對於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
    對於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我的理解是:文學屬於文化系統的一個方面,而文學的內容也很多,從而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文學創作,我是深有體會的。文學本身就是一篇篇抒情文,本身就是一首首讚歌。因我們這些從事文學創作的普通老百姓,於政治經濟學很不懂,也就要少寫些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了。誠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不能強人所難,而我要提醒廣大作者的是:你寫的文章是用來謳歌或者讚美呢?還是用來揭短或者抹黑呢?
  • 文學創作經驗談:文學創作中如何給人物起名字?
    涉及到文學創作(包括影視劇本創作),給其中虛構的人物起名字,平均來講文化素養比「普通」年輕父母略高些的廣大筆者,就各種盡情發揮了。可是,有時候發揮得有點兒太那啥,弄得不咋「好看」。作為寫作者,並不多的讀者中,所幸還有若干「鐵粉」、「擁躉」。
  • 古文運動與韓愈的理論主張、散文創作之間的關係
    導語:古文運動發軔於陳子昂,於安史之亂時期開始醞釀,代表人物是韓愈與柳宗元,古文運動主張重道輕文,強調文章的教化作用,倡導學習陳子昂的古文創作。白居易古文運動與新樂府運動有著密切的聯繫,古文運動的主張也影響了詩歌創作。元稹和白居易二人,不僅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也是古文運動的參與者。
  • 歷史說:文學運動,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對現實產生了什麼影響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浪漫主義是歐洲18世紀末、19世紀初盛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文學運動。它是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產物。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的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得到蓬勃發展,洶湧澎湃的革命鬥爭給浪漫主義文學以熱情的鼓舞。但是另一方面,在法國大革命後的社會裡,貧富對立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尖銳。新的社會矛盾日益暴露,使啟蒙思想家們所宣揚的「理性的統治」完全破產。革命後所建立的社會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對現實社會和「理想王國」的失望和不滿,促使作家去探索社會矛盾的解決途徑,去追求新的理想。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王楊盧駱四人在社會上身份低微,個人命運也很悲慘(四人中三人死於非命),然他們對齊梁宮廷文學浮靡華豔之弊頗有認識,雖然自身創作尚未脫去餘習,卻能結合現實生活,努力拓展詩歌題材,使作品呈現出剛健闊大的格調,令初唐詩風煥然一新。其中陳子昂作為初唐詩文革新的重要人物,無論是在詩文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展現出獨特的文學思想和革新精神。
  • 蘭溪深挖李漁文化資源,文學採風暨詩路文學創作基地成立!
    蘭溪深挖李漁文化資源,文學採風暨詩路文學創作基地成立!: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天上午,蘭溪文學採風暨詩路文學創作基地成立儀式在永昌街道李漁戲劇小鎮舉行
  • 我市舉辦新時代優秀文學作品研討推介會暨文學創作培訓班
    12月3日,巴彥淖爾市新時代優秀文學作品研討推介會暨文學創作培訓班在臨河舉辦。研討會上,發布了2019~2020年受扶持已公開出版的6本漢文圖書和1本蒙古文圖書名單,出書作者或主編分別介紹了本人作品及相關創作情況,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圍繞作品進行了點評指導。
  • 文學創作是最接近神的職業
    我們經常說起文學,那到底什麼是文學呢?百度上的解釋是:文學是一種從時間尺度上評價及記錄先進思想的一種手段。它依靠個人感覺與經驗來展現一種時間與空間的結合體,並對其中人的狀態、命運進行認知、思考,判斷與描述,並在其範圍內尋求一種美的極致。
  • 淺談殘雪創作對西方文學的借鑑和改造
    縱觀殘雪的小說創作,我們發現,殘雪所界定的「純文學」概念,不僅適合以卡夫卡為代表的一批西方作家,同樣適合殘雪。這說明,殘雪對卡夫卡的熱愛,因之於她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創作所要追求的東西。二、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殘雪化」 對西方文學中有益於創作的東西,殘雪採取的是魯迅所謂「拿來主義」的方式。當那些殘雪認為養分極高的文學元素融入她的創作中後,我們已經無法再明確區分何者來自西方作家的作品,何者為殘雪在他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的變異和改造的內容,因為它們已經充分地「殘雪化」了。這樣的效果,正是殘雪所追求的。
  • 文學青年訓練營薦讀大使劉醒龍:文學創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松
    思想引領時代,文學點亮未來。中文在線數字出版集團(簡稱中文在線)聯合北方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簡稱北方文創)推出文學青年訓練營,旨在鼓勵、支持、引導、服務營地學員開展系列文學活動,發現文學人才、提供發展通道。
  • 範小青文學作品:頗具「蘇」香氣息的文學創作
    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是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話題。自1980年代在文壇嶄露頭角以來,範小青一直在追求自我的突破與創新,世情傳統一直都是其長篇小說創作的堅實基礎。其小說創作與世情傳統的契合之處就在於她對世態人情的持續關注。
  • 智能化寫作軟體助力網絡創作,橙瓜碼字引領網絡文學創作新生態
    從1998年到2020年,網絡文學發展已經有20餘年,成為一個市值規模幾百億的成熟行業,網絡文學影響了億萬人的生活。專業寫作軟體成為創作者們的共同需求網絡文學影響人們的生活,不只在於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閱讀體驗,還為社會造就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網絡作家已經在客觀上成為了一種廣泛存在的職業身份。
  • 明朝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發展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再者,弘正四傑隸屬前七子團體,而前七子的領袖李夢陽、何景明亦在四傑之中,他們文學成就頗高,正如明人袁袠云:「弘治初,北地李夢陽首為古文……其詩濟南邊貢、姑蘇徐禎卿及景明最有名,世稱『四傑』」。另王士禛云:「明詩莫盛於弘正,弘正之詩莫盛於四傑」。自從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弘正四傑提倡復古以後,追隨者頗多,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弘正四傑倡導並參與的復古運動。
  • 唐煥亮:網絡給予文學創作更大平臺 海報新聞實現了我的文學夢想
    (記者:張珈瑋 梁雯 編輯:趙洪棟)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梁雯 張珈瑋 畢勝 濟南報導  12月12日,以「海內存知己」為主題的首屆海報創作者大會在濟南舉行,20位海報新聞的新老朋友作為參會嘉賓,共話與海報新聞的故事,暢談新媒體創作和傳播
  • 「狂飆運動」是德國文學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運動
    「狂飆運動」是18世紀70年代德國文學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運動。它的名稱來源於劇作家克林格爾的《狂飆突進》劇本名。聚集在這一運動周圍的都是些血氣方剛的青年詩人。這些進步青年出於對腐朽現實的不滿,崇尚一種躁動的情感:「在狂飆中忘懷一切。」
  • 唐宋古文運動的文學維度
    鄭振鐸先生1932年《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28章直接用了「古文運動」作為章節標題。龔書熾先生將這個說法用到書名裡面,寫了《韓愈及其古文運動》,由商務印書館1945年出版,這是第一部專門研究古文運動的專著。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了錢冬父(錢伯城)先生的《唐宋古文運動》,他的觀點承襲胡適,且第一次直接用「唐宋古文運動」作為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