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說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2021-01-13 今古浮沉

佛教之中,經常提及「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的概念。那麼,「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皆為空?「六根清淨」是哪六根,為什麼須保持清淨?

1.四大皆空

佛教所說的「四大」,乃是指構成世界的地水火風4種基本元素。佛教中的「四大」是從屬性上而言的,「四大」包括:堅性的地大,溼性的水大,暖性的火大,動性的風大。佛教的「四大」最早出現於佛陀所說的《四十二章經》:「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

佛教認為,「四大」是造成物質世界物質現象的因緣。也就是說,一切物質,都是四大假合而成。例如山川、大地、草木等。包括人體也是如此。在人體之中,堅硬的骨骼屬於地大,流動的血液就是水大,體內的溫度就是火大,體內運動的氣及呼吸之氣,屬於風大。「四大」的假合如果和諧,假合而成的物質便會在一定時間內欣欣向榮。「四大」的假合倘若出現矛盾,也就是出現「四大矛盾」,物質就會走向毀滅。因此,佛教將人體的生病,稱之為「四大違和」。

一切物體都是「四大」假合而成,因緣在時暫時假合存在,因緣去時便隨緣而化。因此,萬物都沒有一個「獨立」的自我存在。譬如,你問自己是誰?是你的身體嗎?是身體上的手腳嗎?是手上的手指嗎?是手指上的骨頭嗎?如此問下去,永遠不會有答案,因為這個假合的身體根本不是你。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便能體會到物質世界「四大皆空」的本質。

2.六根清淨

佛教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色謂眼,能聽聲謂耳,能嗅香謂鼻,能嘗味謂舌,能感觸謂身,能知法謂意。

所謂的「六根」,其實就是「欲根」,而「欲根」是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佛陀所說的涅槃,第一步就是要斷除雜染的「欲根」,也就是清淨眾生的「六根」。凡夫眾生,眼根迷於紛華的物象,耳根迷於雜亂的五音,鼻根迷於各種氣味,身根迷於各種觸覺,意根迷於各種思想和概念,故不得解脫。

六根不清淨之時,眾生被六根所役使,不能自主。若是修為到家了,有定力管住自己的六根了,就漸漸可以做到六根完全清淨。此時的狀態,便是涅槃的基本條件。正是由於「六根清淨」乃趣入涅槃的關鍵步驟,故佛教極其重視「六根清淨」。

相關焦點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空又是什麼意思?
    那麼,四大皆空是不是指的地、水、火、風都是空無的呢?其實還不是的。有關四大,在《圓覺經》中有這樣的記載:「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意思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合而成的。那麼,這個身體是空的嗎?不是的。在《心經》中這樣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這裡,又將人的身體比作五蘊所構成的。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普賢觀經》也認為,「樂得六根清淨,當學是觀。」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佛家把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稱為六根清靜,就是說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六識以六根為媒介產生了六塵,所以六根清淨的目的,就是斷掉這六識引出的塵欲。眼睛可以看到東西,耳朵可以聽到聲音,鼻子可以嗅到氣味,舌頭可以嘗到味道,身無色聲香味觸法。在《心經》裡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在遣「六塵」。世界有萬物,歸納總結在一起不外乎就是「六塵」。人認識世間萬物,就是靠著這「六根」,接觸到萬物而產生了「六塵」。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不動明王文·佛與生活佛教中有十方世界,有著無數的諸佛菩薩在十方世界裡修行,每個諸佛菩薩管理著一個個不同的佛國,每個人有著不同的修行方式,有著不一樣的修行法門,婆娑世界的眾生修行不同菩薩諸佛佛法門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果報,其功德也是同樣不可思議的,但是總的來說
  •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什麼都沒有嗎?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 熊十力:從佛家唯識轉向佛家空宗,再轉向《易經》
    任何話語,一旦說出來,必定有立場,有立場就必定有漏洞、有可攻擊的地方,所以一個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熊十力的思想到底有沒有問題是一回事,我們能不能從中有所啟發是另外一回事。熊十力一開始學的是佛家唯識,老師為著名的唯識大家歐陽竟無。但由於認識上的差異,師徒二人最終反目。
  • 佛教「三皈依」是什麼意思?什麼是「佛法僧」?
    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皈依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告訴我,這「三皈」就像我們在臺灣,那個時候從臺北到高雄坐火車,這「三皈」是什麼?就是火車票,你有這張票才能上車;而且時時保留著,路上要查票,不能丟掉,到達站後這票要交回去。他說「三皈依」就像這一張票一樣,時時刻刻不能離開,離開你就不是佛弟子了。  「佛」是什麼?佛是覺悟。皈依佛就是覺而不迷,意思要懂,佛就保佑你了,你覺悟就不迷惑了。
  • 修行人做到六根清淨的話,會跟社會脫軌嗎?
    其實「六根清淨」這個詞,世間人也經常用,做到六根清淨可不簡單。六根清淨,在《妙法蓮華經》上說,你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就能達到六根莊嚴清淨。那六根清淨是怎麼樣一個狀況?六根清淨,就是通達自性了,實際上還能六根互用。在《妙法蓮華經》《楞嚴經》裡面都講到六根互用,就是你要通達自性清淨。因為六根不離自性,作用於六根的六識也是八識種子的顯現,那八識也不離自性。所以要悟入自性清淨才能六根清淨。甚至六根清淨要達到見、思惑煩惱斷了,才能六根清淨,這樣要求很高,就相當於阿羅漢了。
  • 「四大皆空」不是什麼都沒有!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佛    四大皆空,佛教用語    「四大皆空」真的是什麼都沒有嗎?    佛說一切皆空,有些人誤會了,以為這樣也空、那樣也空,什麼都空,什麼都沒有,橫豎是沒有,無意義,這才壞事幹、好事也不做,糊糊塗塗地看破一點,生活下去就好了。    其實佛法之中空的意義是有著最高的哲理,諸佛菩薩就是悟到空的真理者。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反而是樣樣都有。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老一輩人,尤其是信佛的那一輩人,可能在訓人的時候說:「你心不誠。」或者「你六根不淨,怎麼會有好結果?」雖然這些話都是順手拈來,脫口而出,但是真說到是如何追溯的,人們卻回答不出個一二三來。有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一知半解,對自己來說是糊塗事。糊裡糊塗的生活,不好。
  • 佛家說的「定力」是什麼?不妨看看這4點,令人深受啟發
    定力本是佛家語,指理念堅固、心地清淨、克制物慾、適應環境的意志和開啟智慧、覺悟真理的心源。其實佛家之外的現代世俗生活,因為缺少佛家戒律的約束,所以更要依靠自身的定力。一位無果禪師為了參透禪理,深居幽谷,一住便是二十餘年,期間全靠一對母女護法供養。可是他卻一直未能明心見性,於是,他想出山尋師訪道。
  • 佛說,這是他的最後一世,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從其母腋下生出,腳踏七步蓮花,口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有非常濃厚的神話色彩,不過很多人都誤解了佛陀話語的意思,不是說他自身尊貴無比,而是說天地之間,以「我」為尊,有情眾生的自我是最尊貴的東西。
  • 佛家造句和解釋_佛家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佛家(fó jiā)。指佛教及信奉佛教的人。[郭沫若《殘春》:「譬如佛家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個我們明明知道,但是我們對於生的執念,卻是日深一日。」]佛家有關的成語:1、牛頭馬面(niú tóu mǎ miàn):佛家語;指閻王手下的兩鬼卒;一個頭像牛;一個面像馬。現比喻各種各樣兇惡的人。
  • 什麼是「饒益」,佛教說的饒益眾生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饒益」,佛教說的饒益眾生是什麼意思文·自在佛文化饒益這個詞,很多人都是沒有聽過的,不僅僅是剛剛接觸佛教的人,就連一些皈依了很久的在家居士,很有可能不明白什麼是饒益。因為這個詞,不像是「超度,往生」等,在佛教出現的次數比較多,饒益很少會用到,導致很多人都不會聚的這個詞語是佛家用語,那麼什麼是饒益呢?饒益是指,你布施給他人,讓他人能夠獲得利益,或者好處的一種布施的形態,是佛法修行的一種體現。當我們發心布施的時候,若是能夠有一顆真誠的心,一副慈悲心腸來面對婆娑世界的一切有情眾生,這樣做就能夠饒益很多的眾生。
  • 佛家說:傷害這兩種人,往往損陰德,儘量行善緣
    佛家常說:「世間凡事皆有因果,種善因,得善果」。對佛學稍微研究的人都知道,佛家對因果的觀點深信不疑。佛家認為,一個人現在所做的事情為因,將來的回報為果,什麼樣的因,就會有相應的果,因果不空,報應不爽,這是永恆不變的哲理。
  • 常不輕菩薩得到六根清淨,又增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宣化上人)
    「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他不但聽見,而且還能受之於心、持之於身,就得像前面〈法師功德品〉所說,眼根也清淨了、耳根也清淨了、鼻根也清淨、舌根也清淨、意根也清淨、身根也清淨了,得六根清淨這種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