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自有安閒法,八苦交煎總不妨,無作乃攀緣俱息。法性本來空寂,蕩蕩無有邊畔,安必取捨之間,被他二境迴換。
定力本是佛家語,指理念堅固、心地清淨、克制物慾、適應環境的意志和開啟智慧、覺悟真理的心源。其實佛家之外的現代世俗生活,因為缺少佛家戒律的約束,所以更要依靠自身的定力。
一位無果禪師為了參透禪理,深居幽谷,一住便是二十餘年,期間全靠一對母女護法供養。可是他卻一直未能明心見性,於是,他想出山尋師訪道。
護法的母女聽說禪師要走,便挽留禪師多留幾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給禪師。母女二人回家後,馬上著手剪裁縫製,縫一針念一句彌陀聖號。
做畢,她們又包了四錠馬蹄銀,送給無果禪師做路費。禪師接受了母女二人的好意,準備次日動身下山。
當天晚上,無果禪師像往常一樣,仍坐禪養息。到了半夜子時,忽有一青衣童子,手執一旗,後隨數人鼓吹而來,扛一朵很大的蓮花,扛到禪師面前。童子說:「請禪師上蓮花臺。」
無果禪師十分驚奇,心中暗道:「我修禪定功夫,未修淨土法門,就算修淨土法門的行者,此境亦不可得,恐是魔境。」
想到此處,無果禪師便不再理睬童子。童子又再三地勸請,說勿錯過。結果,無果禪師隨手拿了一把引磬放在蓮花臺上。不久,童子和諸樂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禪師收拾行囊正要啟程時,母女二人手中拿著一把引磬來到無果禪師的住處,問道:「這是禪師遺失的東西嗎?昨晚家中母馬生了死胎,馬夫用刀破開,見此引磬,知是禪師之物,特來送回。只是不知為什麼會從馬腹中生出來呢?」
無果禪師聽後,大吃一驚,想想昨晚,不禁後怕得汗流浹背,隨後乃作偈曰:「一襲衲衣一張皮,四錠元寶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幾與汝家作馬兒。」說後,無果禪師將衣銀還於母女二人,啟程而去。
身邊有太多的誘惑時時引誘我們,讓我們慢慢淡忘、放棄自己的人生理想。小孩子會受到糖果的誘惑,學生會受到遊戲的誘惑,官員會受到賄賂的誘惑,減肥者會受到食物的誘惑,每個成年人都會受到風花雪月、錦衣玉食、名譽地位的誘惑。
當今天下是一個熱情洋溢的世界,也是一個浮華躁動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機會與競爭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誘惑與欲望的世界。初出茅廬,隻身行走,有一種素質至為重要,那便是定力。那麼,佛家說的「定力」是什麼?不妨看看這4點,令人深受啟發:
01定力是處變不驚
縱觀歷史,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風高浪急。碰上後一種時勢,所有的人都要面臨更多的風險,接受更多的挑戰,分擔更多的責任。這是一種個人生活的偶然,又是一種歷史生活的必然。
畢業下海,衝浪社會,沒有定力,難以從容進取。尤其是工作尚未著落、深造尚未如願時,更須處變不驚。我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均需人才。想要尋求工作,總會有渠道想要尋求發展,總會有機會。「條條大路通羅馬」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02定力是隨遇而安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這境遇或許是自己滿意的,或許是自已不滿意的,甚至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屈就。不同的人,志向不同,機會不同能力不同,資歷不同,人脈不同,境遇自然千差萬別。
但是,人生的一條鐵律,就是隨遇而安。無論何種境遇,都要冷靜面對;無論何種職業,都要安心就職。
03定力是潔身自好
社會生活從來是真善美與假惡醜的交織,要扛住紙醉金迷的誘惑,守住潔身自好的尺度,「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社交可以積極,交友則需謹慎。
遇上一開口專說別人壞話的,要小心;遇上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要十分小心;遇上謀取名利不擇手段的,要格外小心。親君子,遠小人;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謀事不謀人,小人謀人不謀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愛財,作奸犯科。
04定力也是鍥而不捨
鍥而不捨,方可創業。創業的路,從來艱難,開頭最難,所以,內心要有屢敗屢戰的準備,也要有鐵樹開花的自信。內心要守得住寂寞,要拋得開功利,風吹雨打不動搖。鍥而不捨,方可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