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下午3點,由《1314》、言幾又主辦,南谷文創、至一文化協辦的「文創產品的設計與研發」沙龍活動在成都言幾又IFS旗艦店展開。
現場由《1314設計與藝術》雜誌執行主編程艾主持,藝術家、四川南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會長金平,獨立藝術家、藝術跨界研究者吳定隆,成都至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立人、大型企業管理者、設計師鄧曉琴分別帶來各自的主題演講《如何成功的研發和設計文創產品》、《藝術家作品與文創跨界的關係》及《文創需要創意更貼近生活》。此後,藝術家、設計師、插畫師、MEI MEI太古裡買手店藝術總監洪喬堃,琦竻24hBookshop&Café獨立書店創始人羅竻 與演講嘉賓一同參與討論,就文創產品的設計與研發及文創產業的生態展開分享與討論。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
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
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提高信息的品質,
增強傳播的力量。
——原研哉
沙龍活動現場
文創產品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是設計師對文化歷史遺產進行理解與解讀後,從中汲取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元素,並結合時代特點、社會審美等外部因素設計出的一系列「文化再造品」。
文創產品應既具有產品實用功能性,同時其蘊含的精神文化,帶給大眾生活便利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心理上產生對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創刊於2005年的《1314》雜誌,以宣傳介紹藝術、設計等創意類內容為主,深入細緻地展示著藝術、設計的細節,抽絲剝繭地向人們介紹傳播著最新的藝術、設計之聲,並一直以其優良的品質在藝術設計圈享有良好口碑。
在紙媒唱衰的年代,《1314》堅持走過13年之久,記錄的或是一個充滿張力的行為藝術展示,或是一幅另闢蹊徑的畫作,或是一個發人省醒的紀錄片片段,或是文創產品背後的設計與故事……
現場嘉賓合影
在今年伊始,《1314》從線上走到線下,攜手原創家具品牌創始人、文創品牌創始人、獨立書店店主、獨立藝術家、設計師一同探討關於文創產業的生態現狀與發展趨勢。此番活動不僅令在場嘉賓與觀眾有了一次深刻對話,更是令多人對生活中的設計、藝術越發了解與喜愛。
聽他/她說
如何融合產品的物質性與精神性,讓產品具有真正的「原創」意義,這是需要設計師精心搭建的,也是設計師為什麼存在的原因。
?如何成功的研發和設計文創產品
「只為尋找那些純粹的、原生土長的記憶和故事。」
——金平
金平在演講中提到,希望南谷所設計出的產品,是有能量,有生命力,能帶給人以觸動的。「一個自帶磁場的強大基因,是文創產品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金平數次往返雲南各大茶山後,他始終記得當他品嘗到老祖母手中遞來的那一杯奇香撲面的茶湯時心中的激蕩之情。「平時已極少用這種手工茶示人,只因回報平日裡我對村寨的用心保護,特意做了這點茶讓我品嘗。」
在當今價值觀的衝擊下,懂得這項古法技藝的人已不足四人。金平沒有二話,當即出資建場地,積極發展工藝繼承者,並將茶葉帶出大山分享給身邊同好。
「一個可以活態傳承的民藝基因,是文創產品無法複製的獨特性格」。從很多年前開始,金平及團隊就建立了與民間手藝人合作的窗口和平臺,攜手作藝人、雕刻大師、竹編大師、藍染匠人、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人等,探討融合民間傳統手藝與各種創意的跨界趣味,通過提煉民間藝術的符號,重新賦予當下的設計視覺,用文創產品讓民藝重新回歸生活日常
?藝術家作品與文創跨界的關係
「好的藝術展覽會讓藝術家和觀眾得到一個提升,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更新自己的作品。」
——吳定隆
吳定隆在現場為大家分享了許多自己的繪畫作品,他說自己平日裡是個喜歡寫日記的人。他用圖片記錄每一次豐富的旅行,在漂亮的風景中,慢慢發現了自己的繪畫風格。
而後遇到藝術批評家張穎川老師,她對吳定隆說:「我覺得你手作畫的日記比寫實更有生命力。」這也堅定了吳定隆要把藝術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的決心,讓他覺得有意思的是,畫畫絕不是單單提筆繪畫,也不單單是在平面上創作。藝術家更應該是一個藝術總監的角色,於是他不斷地更新自己,創作不同的作品,同時也在探索作品與文創之間的聯繫與默契。
?文創需要創意更貼近生活
「去不同的地方,遇見有趣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鄧曉琴
鄧曉琴為大家帶來了屬於自己的故事。當她從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倫敦時裝學院(LCF) 畢業後卻遇見家中突發的變故,她選擇暫時告別夢想與家人共度難關。生活的落差,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價值觀,這些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猶如洪水猛獸一樣從四面八方襲來,也是從那個時候起,鄧曉琴內心就開始希望有一處淨土:可以結交到有共鳴的志趣相投的朋友。
「三千繁華,自取一淨」, 鄧曉琴希望在茫茫人海裡,找到地球上1%有趣靠譜的人,構建走心分享社群,傳播最有態度的精神世界,打造一 種全新的社交生活方式。於是,她著手創立出一個走心的社交CLUB,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一群靠譜積極的人們產生聯結,聚在一起,讓生活豐富立體。
「生活很忙碌,但不該對浪漫麻木。」鄧曉琴在打造社群的同時,也堅持內心對匠物保佑一份儀式感的追求。不論是侯媽媽愛心手工粽,還是松小茸,又或是自研發、自設計、自打樣、自印刷的品牌小物筆記本《初心》,從設計到製作,皆是代表著鄧曉琴的「從心出發」。
聽他們說
到底文創產品應該有什麼屬性?
洪喬堃
洪喬堃:我大部分時間花在藝術創作上,而「文化創意」更多的是合作夥伴給我的,所以說幾乎每一款都存在一些阻礙,比如材料選擇、如何進入市場、定價等方面,幾乎沒有一件事情是順利的。而我們能堅持的就是像鄧曉琴之前提到的,堅持出新,其他的就是天命吧。
金平:我成功的經驗沒有多少,但失敗的經驗多一些。我們南谷走的這條路就像剛才講的那樣,一定要結合本土文化。中國文化缺失近百年,我們現在的文化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自己原創的中國品牌的文創產品,並且是要傳承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第一,要進入老百姓生活裡面去,第二,產品不是高高在上的,比如價格成本一定要親民,太貴了大眾買不起。
吳定隆:我覺得現在的文創應該是接地氣。做了這麼久的藝術創作,我覺得應該有兩個規則,第一個規則:消除中介;第二是人人平等。現在很多年輕人較為浮躁,想的是今年我的作品賣八萬,明年十六萬,這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氣,不要違背產品的本質。杯子不是因為崇拜藝術家而買的,而是真的需要,願意多花錢,買一個文藝份兒。
羅竻
羅竻:我們書店的定位並不是很高端,而是希望做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價格相對而言並不是特別高的。這段時間我逛了一些書店,覺得有些書店內產品的價格還是很惱火。一個便利貼要賣60、80元,這對大眾來說是非常難以接受,儘管它是一些設計師聯名設計,但價格還是很高。我考察過國外一些文創市場,在日本,很好用的一些陶瓷器具價格並不貴,而且東西已經很成熟,也受到大眾喜愛。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做文創創意的人應該要有的思考吧。
鄧曉琴:其實我和大家一樣心裡都有一個願景,這個願景就是百分之一。我們有這份願景的人都該團結起來,把這百分之一成為主流,就好象我們走到任何一家文具店買一個匠物、買一個文創產品是一個生活習慣、方式。現在最大難題是文創產品為什麼小眾?是因為當你真正把這些很有愛很有儀式感的東西拿出來以後,好像只有在座的一百多位朋友會去珍惜這些,而大部分人會覺得為什麼我要買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與普通東西有什麼區別?其實說遠一點,是因為這和我們消費者整體的精神訴求有關。
金平:產品好不好,不是設計師說了算,實際上是市場決定。很多產品都是根據市場逐步淘汰,逐步完善。我覺得文創產品這條路真的是很艱辛漫長需要有時代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