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突然流傳出元朝與清朝不屬於中國歷史這樣毀三觀的言論。而他們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元朝與清朝的統治者不是漢族而是蒙古與滿族。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服,那麼日本也會成為中國的朝代之一。不得不說,這屆網友的腦迴路真是峰迴路轉,為了區分清兵入關和日本侵華的性質,小編特意寫下了此文,以正視聽。
一、滿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而日本則不是
從秦朝統一後,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內部不僅有漢族,還有諸多的少數民族。由於漢族長期在歷史上佔據優勢和領先的地位,因此形成了「華夷之辨」的觀念。這裡的「夷」也就是周邊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也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滿族在歷史上有很多稱呼,如穢貊、東胡、肅慎、鮮卑、室韋、靺鞨、女真等等,其淵源久遠,最遠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比如根據周朝「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的史料記載,滿族的前身在周代被稱作肅慎,是周朝的一部分;唐朝時,滿族的前身靺鞨、室韋接受唐朝正式政治統治;明代時滿族的創立者努爾哈赤祖上便是明朝土官,整個後金政權、大清王朝最開始也只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
也就是說,清朝取代明朝,真正算起來是漢族和滿族兩個兄弟間的內鬥、爭家產,不管誰贏了,家產都還是中國的。
但是,日本完全不一樣,雖然它也是漢文化圈之一,但是在歷史上日本從未隸屬於中國,甚至從未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兩國是並立存在的不同國家。
二、滿族和日本的政策截然不同
兩者在戰爭中制定的政策也完全不同,清朝的政策體現了匡扶中國的角色,而日本的政策就是毀滅的角色。
首先在軍事上,清朝雖然有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屠殺事件,但那畢竟只是少數,只是權宜之計。況且中國古代漢族人屠殺漢族人的例子不在少數,如項羽、白起、張獻忠等。然而日本則不同,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就有了旅順大屠殺,在全面侵華時期有南京大屠殺,甚至還進行細菌戰,其目的很簡單——讓中國亡國滅種。
在文化方面。清兵入關後,下令「剃髮易服」,但是沒有毀滅中國的傳統文化,反而推動了漢文化的繼續發展。清朝全面繼承了明朝的文化線路,實行了八股取士,整理圖書,出現了《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具有大一統性質的總結性的書籍。儒家思想治國的觀念在清朝固化下來,清朝每一位皇帝基本都勤政愛民,宛如儒家傳說中的堯舜。
而日本在入侵中國後,全面毀滅漢文化,企圖從文化上滅亡中國。在教育方面,日本大肆毀滅中國的學校,有資料顯示到1938年8月底,中國有91所高等學校,1000多所中學,32所小學遭到毀滅。日本大量滅後中國的文獻和人文古蹟,1946年,《中國戰時文物損失數量及估價總目》收錄17個省(東北除外)的圖書和文物等損失,計360餘萬件又1870箱,古蹟741處。日本在中國強制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淪陷區的中國人學習日語,過日本的節日,唱日本國歌。
從經濟方面來說。清兵入關後,一面進行統一戰爭,一方面又恢復經濟發展。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隨即實行了治國安邦,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經濟政策。具體的表現為鼓勵墾荒,實行屯田,禁止圈地,實行更名田,減免賦稅等。因此清朝前期的經濟很快就發展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加。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
然而日本則推行「以戰養戰」的經濟政策,將中國的物資等掠奪送往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敲骨吸髓,導致餓殍遍野。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東北掠奪了3.9億畝土地,分給了日本移民2200多萬畝。1937年七七事變後,大批日本人被派往中國淪陷區,負責「沒收」中國的工廠。僅僅在1942年,日本礦石及其製品的23.9%、金屬及其製品的55.8%都來自中國東北,汪偽政權發行的偽幣裡,有85%供給日軍來購買物資。
至此,我們足以得出結論,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屬於改朝換代,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完全是兩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