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夷之辨:為什麼清兵入關屬於改朝換代,而日本侵華是外族入侵

2020-12-27 騰訊網

最近,網絡上突然流傳出元朝與清朝不屬於中國歷史這樣毀三觀的言論。而他們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元朝與清朝的統治者不是漢族而是蒙古與滿族。甚至還有人認為如果中國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服,那麼日本也會成為中國的朝代之一。不得不說,這屆網友的腦迴路真是峰迴路轉,為了區分清兵入關和日本侵華的性質,小編特意寫下了此文,以正視聽。

一、滿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而日本則不是

從秦朝統一後,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內部不僅有漢族,還有諸多的少數民族。由於漢族長期在歷史上佔據優勢和領先的地位,因此形成了「華夷之辨」的觀念。這裡的「夷」也就是周邊的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也是屬於中國的一部分。

滿族在歷史上有很多稱呼,如穢貊、東胡、肅慎、鮮卑、室韋、靺鞨、女真等等,其淵源久遠,最遠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比如根據周朝「肅慎、燕、亳,吾北土也」的史料記載,滿族的前身在周代被稱作肅慎,是周朝的一部分;唐朝時,滿族的前身靺鞨、室韋接受唐朝正式政治統治;明代時滿族的創立者努爾哈赤祖上便是明朝土官,整個後金政權、大清王朝最開始也只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政權。

也就是說,清朝取代明朝,真正算起來是漢族和滿族兩個兄弟間的內鬥、爭家產,不管誰贏了,家產都還是中國的。

但是,日本完全不一樣,雖然它也是漢文化圈之一,但是在歷史上日本從未隸屬於中國,甚至從未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兩國是並立存在的不同國家。

二、滿族和日本的政策截然不同

兩者在戰爭中制定的政策也完全不同,清朝的政策體現了匡扶中國的角色,而日本的政策就是毀滅的角色。

首先在軍事上,清朝雖然有過「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屠殺事件,但那畢竟只是少數,只是權宜之計。況且中國古代漢族人屠殺漢族人的例子不在少數,如項羽、白起、張獻忠等。然而日本則不同,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就有了旅順大屠殺,在全面侵華時期有南京大屠殺,甚至還進行細菌戰,其目的很簡單——讓中國亡國滅種。

在文化方面。清兵入關後,下令「剃髮易服」,但是沒有毀滅中國的傳統文化,反而推動了漢文化的繼續發展。清朝全面繼承了明朝的文化線路,實行了八股取士,整理圖書,出現了《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具有大一統性質的總結性的書籍。儒家思想治國的觀念在清朝固化下來,清朝每一位皇帝基本都勤政愛民,宛如儒家傳說中的堯舜。

而日本在入侵中國後,全面毀滅漢文化,企圖從文化上滅亡中國。在教育方面,日本大肆毀滅中國的學校,有資料顯示到1938年8月底,中國有91所高等學校,1000多所中學,32所小學遭到毀滅。日本大量滅後中國的文獻和人文古蹟,1946年,《中國戰時文物損失數量及估價總目》收錄17個省(東北除外)的圖書和文物等損失,計360餘萬件又1870箱,古蹟741處。日本在中國強制推行奴化教育,要求淪陷區的中國人學習日語,過日本的節日,唱日本國歌。

從經濟方面來說。清兵入關後,一面進行統一戰爭,一方面又恢復經濟發展。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隨即實行了治國安邦,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經濟政策。具體的表現為鼓勵墾荒,實行屯田,禁止圈地,實行更名田,減免賦稅等。因此清朝前期的經濟很快就發展起來,人口也迅速增加。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

然而日本則推行「以戰養戰」的經濟政策,將中國的物資等掠奪送往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敲骨吸髓,導致餓殍遍野。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東北掠奪了3.9億畝土地,分給了日本移民2200多萬畝。1937年七七事變後,大批日本人被派往中國淪陷區,負責「沒收」中國的工廠。僅僅在1942年,日本礦石及其製品的23.9%、金屬及其製品的55.8%都來自中國東北,汪偽政權發行的偽幣裡,有85%供給日軍來購買物資。

至此,我們足以得出結論,滿族入關建立清朝屬於改朝換代,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完全是兩個概念!

相關焦點

  • 華夷之辨:為何清是我國正統王朝 而日本侵華則是外族入侵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突然流傳出元朝與清朝不屬於中國歷史這樣的言論。而他們的理由僅僅是因為,元朝與清朝的統治者不是漢族而是蒙古與滿族。他們甚至用日本侵華戰爭,來做佐證的例子。說日本攻打中國是屬於侵略戰爭,那麼蒙古與滿族攻佔中國也是侵華戰爭。
  • 二十一世紀的「夷夏之辨」?
    在我寫的《清軍入關和日本侵華為何不能混為一談》文章中,我對「元、清等少數民族是亡國,與日軍侵華並無兩樣」諸如此類的言論進行了反駁。我不知道看了文章的人有幾成是支持我的立場的,但是對這篇文章進行反駁的不在少數。
  • 華夷之辨——中國人的必修課!(上)
  • ​士志於道——「華夷之辨」與歷史文化認同
    在此過程中, 「華夷之辨(夷夏之辨)」 觀念也起到了關鍵的促進作用。實際上,「華夷之辨」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觀念,旨在用禮儀文化構建「大一統」的「天下」秩序。廣義的「華夷之辨」包括「嚴夷夏之防」 和「用夏變夷」 兩方面的內容,為儒家所提出、闡發和實踐。在中國古代社會裡,「華夷之辨」 觀念不但從未被淡化,而且還為越來越多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和奉行,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和歷史文化認同。
  • 何謂之華,何謂之夷——論「中原天下觀」與「華夷變態論」
    學界的熱議話題「華夷變態」,仔細吟味,可整理出三種形態。恪守華夷之辨,期待秩序歸位;擔憂入寇來襲,故蒐集「華夷變態」的情報;用國體論衝擊華夷秩序觀,為日本型華夷秩序的成立準備思想條件。石原道博在其著作中用「乞師」比照「華夷變態」,不過是一種惡用而已。       1644年,清兵入關,稱主北京,明朝覆滅。中國史籍稱「明清鼎革」。中國歷史上,周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甚至造成王朝更迭,可謂屢見史書。但進入17世紀之後,中國發生諸如政治革命之類的重大事件,在傳統封貢秩序內甚至在洲際之間,信息早有傳達。日本可謂是較早了解此大變故的國家。
  • 中國的聖人們是怎麼看華夷之辨的?孔子怎麼看,孟子怎麼看?
    我們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華夷之辨。在春秋,管仲說過:「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管仲的華夷之辨孔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孟子的華夷之辨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中國百姓乃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如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而求久安,未之有也。」
  • 周頌倫 | 華夷變態三形態
    恪守華夷之辨,期待秩序歸位;擔憂入寇來襲,故蒐集「華夷變態」的情報;用國體論衝擊華夷秩序觀,為日本型華夷秩序的成立準備思想條件。石原道博在其著作中用「乞師」比照「華夷變態」,不過是一種惡用而已。關鍵詞:華夷變態;華夷之辨;入寇來襲;國體論;石原惡用1644年,清兵入關,稱主北京,明朝覆滅。
  • 歷代儒家的華夷之辨
    儒家最講華夷之辨,只有儒家才能論證漢本位。漢本位源於華夷之辨。
  •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對中國的進攻增強了它的信心,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之後日本誇口說三個月內要拿中國。但是,如果說最狠的話,被打得最毒,日本也被打臉。在國共合作下,日本侵華之旅也十分艱難。既然中國短時間內拿不出手,日本也不可能一直這樣度過,於是就開始了印度的想法。說了這麼多,不得不說日本只會欺負比自己弱的國家,真的很噁心。
  • 歷史記載:日本侵華長達14年之久,但為何入侵印度只一年,就
    ,野心非常之大。它對亞洲的國家發動了很多次戰爭,利用日本裝備的優勢,他們企圖搞定整個亞洲。我們都知道,日本在中國發動的侵華戰爭就長達14年之久,民眾苦不堪言,經濟凋敝,許許多多人流離失所,生靈塗炭,中華大地一片狼藉。但是,當時和我國人口同樣的印度,情況就比我們好多了。日本在他們國家開動軍隊只侵略了一年就離開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 改變埃及歷史進程的六次外族入侵
    ,如波斯人、利比亞人、亞述人、猶太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以及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十字軍」等,但改變埃及歷史進程的大規模外族入侵為六次。當時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藉口捉拿安東尼與他的愛妻克婁巴特拉(前69~前30年,埃及歷史上最著名的女王,曾是凱撒之妻。她的風流豔史,經莎士比亞的筆而聞名西方),發重兵佔領埃及。從此,埃及開始了長達600多年的羅馬時期。此時的埃及人民,信仰基督教,學習拉丁語,成為基督文明最早的崇拜者與播種人之一。
  • 為什麼日本歷史上從沒有人篡奪皇位,改朝換代呢?
    和中國封建王朝經常改朝換代不同,從日本古代野史小說《古事記》所記載的日本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到日本上一任天皇明仁天皇總共經過了125任,在此期間日本的君主制沒有出現改朝換代的現象,日本的天皇也號稱「萬世一系」。日本天皇為什麼能夠做到「萬世一系」, 本人覺得這一切都需要從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說起。
  • 日本德川幕府收集李自成情報:擔心李自成和滿清入侵日本本土
    在明末清初戰爭時期,日本江戶幕府也一直都在緊張關注著正在東亞大陸上進行的宏大戰爭。因為,不斷有情報傳來,北方的韃子再次入關,而且,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中原地區也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兩線作戰的明朝已經頂不住了。
  • 三國亂成一鍋粥,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你看看是誰在鎮守邊疆
    各朝各代都有外族入侵的事件,統治者或是隱忍、或是背水一戰。自漢高祖劉邦病故,剛剛建立的大漢王朝迎來了外族勢力趁虛而入,而這些入侵者主要分為烏丸(烏恆)、南蠻、山越、氐(di),羌,匈奴這六大外族勢力。漢武帝之前的漢朝多為採用無為之治的的方針,不輕易動武,通過多地聯姻的方式來化解危機,以保大漢王朝穩固。
  • 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
    引言1900年5月,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口號大舉入侵。清軍和義和團在京畿附近與八國聯軍交手,最終慘敗,列強攻入紫禁城,慈禧被迫西逃。打不過洋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的諸侯,為何對洋人入侵視而不見。
  • 印度歷史上被外族入侵的時間很長,獨立後為何變得主動擴張?
    歷史上,大約從公元14世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並建立帝國開始,一直到1858年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曾發生5次比較大的外族入侵事件,這5次外族入侵,都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並且統治印度的時間還都特別長。分別是:1、波斯和馬其頓人的入侵,印度曾成為波斯人的第二十個行省;2、大月氏等外族的入侵,從中國敗走的大月氏人進入印度,建立貴霜帝國;3、阿富汗古爾王朝入侵印度後,建立了德裡蘇丹國,讓部分印度人信奉伊斯蘭教,最終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獨立埋下了伏筆;4、蒙古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5、莫臥爾帝國衰敗後
  • 日本人為什麼不肯為侵華道歉?日軍老兵說出了真相,兩個原因
    日軍侵華長達14年,對中國造成的傷害罄竹難書,中國人付出了巨大犧牲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可是至今幾十年來,日本主流社會卻不肯為侵華道歉,甚至還百般狡辯開脫罪行。全世界都知道日本曾在二戰期間入侵中國,對中國侵害長達14年,即使在事實面前,可是日本卻依然狡辯,不肯認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日本人如此頑固,始終不肯為侵華道歉呢?
  • 西方認可清朝國名為「中國」,日本人為什麼不答應清朝使用?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蒞中國而撫四夷也」,這裡的「中國」就是華夏民族。後來「中國」一詞指華夏民族整個居住地和所建立的國家。周朝時曾經大量使用「中國」稱謂,但是它至少表達4種意思:第一是地域意義上的「中原」地區;第二是政治意義上所謂「天子之國」也就是「夏」和「中商」,「中土」。這時候的「中國」,是相對於東,南,西,北各族的稱謂。
  • 日本延續四百年的侵華戰略
    ,深刻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嚴重罪行 日本軍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曾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整個國民生活從屬於軍事及對外侵略戰爭,給亞洲乃至世界民眾帶來極大傷害和深重災難。1591年,在給印度總督的信中,更口出狂言:「一有欲治大明國之志,不日泛樓船到中華者,如指掌矣!以便路可赴其地,何作遠近異伺之隔乎?」在如此擴張理念驅使下,豐臣秀吉於1592年發動所謂「文祿之役」,派遣15萬大軍入侵朝鮮,打算通過朝鮮進入中國。隨後日本一部分軍隊甚至侵入了中國的東北。然而,此役在朝鮮軍民的頑強抵抗和中國援軍大力支援下,日軍陷入絕境,被迫議和撤軍。
  • 古印度文明的毀滅:被外族輪番入侵、奴役,只有種姓制度世代相傳
    這種層層壓迫,下層生生世世不能翻身的社會制度雖然幫助雅利安人徵服了古印度,但也埋下了隱患,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大地上雖然出現過類似「孔雀王朝」之類的統一帝國,但是在對外戰爭中卻從來都是「戰五渣」的身份,外族總是能夠用劣勢的人數戰勝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