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學苑】-- (第697期)釋迦理悟

2021-02-16 法藏學苑

直播通告:2020年12月05日19:00,淨土大講壇首播

《楞嚴經講座》理悟法師


佛說《梵網經白話

季芳桐釋譯

2卷下菩薩心地品下

原典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受化經》已①。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②,號吾為釋迦牟尼佛。

於寂滅道場③,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④、痴闇⑤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⑥,光明金剛寶戒⑦。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噹噹常有因故,噹噹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⑧,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受持。

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成本源,自性清淨。

我今盧舍那:萬坐蓮華臺,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眾,

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⑨即開。是時千百億,

還至本道場,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戎。十重四十八⑩,

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⑾。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⑿。

是盧舍那誦,我亦如是誦,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轉授諸來生。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

波羅提木叉。大隸心諦信,汝是當成佛,我是巳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求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⒀已,真是諸佛子。

大眾皆恭敬,至心聽我誦。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⒁,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⒂,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無量光明。是時,百萬億大眾、諸菩薩、十八梵天⒃、六欲天子⒄、十六大國王⒅,合掌至心,聽佛誦一切諸佛大乘戒。

佛告諸菩薩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誦諸佛法戒,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乃至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有緣非無因故光。光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

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宮、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⒆、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⒇、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佛告諸佛子言:有十重波羅提木叉,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非菩薩,非佛種子。我亦如是誦,一切菩薩已學,一切菩薩當學,一切菩薩今學。我已略說菩薩波羅提木叉相貌,應當學,敬心奉持。

注釋

①說魔受化經已:釋迦牟尼佛先在兜率天宮中,降伏魔,說《魔受化經》畢。

②七歲出家,三十成道:關於釋迦牟尼佛出家、成道的年歲,佛經中諸說不一,此亦為一說。

③寂滅道場:略稱「寂場」;此處是釋迦開悟的場所。道場中的道,是覺悟之意。

④凡夫:指未出三界的眾生。

⑤痴闇:煩惱覆心,慧心不明。

⑥一戒:意為第一最上微妙之戒。

⑦光明金剛寶戒:即一戒。此一戒能破諸黑暗,故為光明;能摧毀諸煩惱,故喻金剛;廣取一切功德法財,故為寶。

⑧波羅提木叉:保解脫戒,意謂持此戒,可保入到解脫岸。

⑨甘露門:甘露的法門,佛的教法,使人臻涅盤之境的門戶。

⑩十重四十八:即指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⑾瓔珞珠:由珠玉與貴重金屬珠所串成的飾物。佛教特別以之指佛、菩薩身上的飾物。

⑿正覺:正確的覺悟,即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是指佛的覺悟而言。

⒀大覺:指佛或佛的覺悟。

⒁無上覺:即正遍知。此覺超諸覺之上,無有能過者。

⒂孝名為戒:以孝則不作惡,故為戒,亦名制止。

⒃十八梵天:是指色界的十八天。這即是初禪的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

⒄六欲天子:即六欲天之主。丌欲天,指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⒅十六大國王:西域之十六大國之王。

⒆黃門:閹人。

⒇八部鬼神:即天、龍、夜叉等八部鬼神。

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卷八淨土法門與至誠行持

第二章 念佛正行,持佛名號


 361、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是什麼?何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如子憶母,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一切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學佛人日用所當遵守之洪猷。自行如是,化他亦然。倘舍此而欲越分立功,縱有小益,必伏大禍。且勿謂為老僧迂談,則幸甚幸甚。(《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三第177頁 致崔德振居士書)

  362、「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具體怎麼做?

  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四第323頁 復徐志一居士書)

共同學習悟法師講解

《妙法蓮華經講座》


參 考 講 義

6妙法蓮華經解讀釋義釋品題五重玄義跡本十妙

§法華經有七卷28品,六萬九千多字,《譬喻品》就較長。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法華經大概在成佛四十二、三年後才說,約七年時間。到法華經時,才把佛出現世間的本懷徹底表露出來,所謂開權顯實,廢權立實,會三歸一,都在法華經中說的。此經在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科判才能提綱,這科判採用冠科本子。是蕅益大師所著《法華會義》之科判,根據《法華文句》的,有些割裂得太細之處,才稍加改變,小科有些變通,大科按原來的,所以研究法華經科判還是以《會義》為主。一般講法華經,以天台宗講的,都是用這科判(賢首宗、唯識宗除外),冠科是大科編在經文之上,小科編在經文旁邊,一目了然。

 

§蕅益大師將釋此經大文,分為題目和入文二部分,「如是我聞」以下就是入文。

§一題目。二入文。題目有三。1.經題。2.譯題。3.品題。

§題目有三種:

§1、經題──妙法蓮華經;

§2、譯題──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詔譯;

§3、品題──28品每品都有題目。

§1、經題:妙法蓮華經

§先講題目:妙法蓮華經。為什麼要先講題目呢?題目是全部經文之總綱領。

§古人比喻說「如網提其綱,得總目之張」,如提起漁網之總綱,則網目全張,不會搞亂。還有比喻「若衣挈其領,襟袖自至」,好似穿衣先提衣領。

§講經講題目,好似穿衣提衣領,即綱領。

§所以古德講經都把經題講得非常詳細。

 

§天台講經用「五重玄義」:1.釋名;2.顯體;3.明宗;4.論用;5.判教相。

§﹙天台智顗為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所立之五種義解法。又作五重玄談、五重玄、五玄、五章。五重玄義簡單說就是分五個角度來解釋佛經。

§(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如人名某某﹚

§ (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詮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為全經所詮之妙體。﹙如人身體相貌﹚

§(三)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如人品學道德﹚

§ (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如人職位能力﹚

§(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如人一生評價﹚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也是用「五重玄義」來發揮《金剛經》要義,他說「五重玄義」組織得最完備,最嚴密,少一重也不可以,多一重也不必,不能多也不能少,五門配合最好。

§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這五字經題,就講了九十天,即為有名的「九旬談妙」。由章安大師記下,編成為十卷的《法華玄義》,每一卷又分上下,實際為20卷。

 

§一、釋名;《法華玄義》中有8卷之多。

§1.論通別:有通題、別題,「妙法蓮華」四字是別題,別於其他各經。「經」字為通題,其他各經都叫作經。

§2.揀定:古德對經題的建立有七種立題的說法。按人、法、喻這三字來建立題目,有三個單、三個復、一個具足,「單三復三具足一」。單人、單法、單喻為單三,復為二字合併,人法立題、人喻立題、法喻立題三復,人法喻三字具足立題。

§單三、如單人立題──《佛說阿彌陀經》,題中只有人,都是果人。

§單法立題──《大般涅槃經》。

§單喻立題──《大寶積經》。

§復三、如人法立題──《地藏菩薩本願經》,因人修法。

§人喻立題──《如來師子吼經》。

§法喻立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

§具足一、如人法喻三具足立題──《大方廣佛華嚴經》。

§實際上《大藏經》中還有這七種立題所不能包含的,因智者大師當時,已經譯過來的經還不是很多,有些經沒有看到,縱然有也不多,可收入約法立題。

 

§《法華玄義》中對「五重玄義」也有通別的說法,現在是約別論,為五重各釋。通的說法為七番共解:1.標章;2.引證;3.生起;4.開合;5.料簡(揀);6.觀心;7.會異。五重中每一重都有這七番共解,所以釋名中有這七種,後面顯體也有這七種。七番共解也只有《法華玄義》中才能詳細了解到。

§3.正釋:

§妙法;妙是讚詞。法,簡單說是眾生當下一念心的一心之法,《起信論》曰: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法是眾生本具之心法,裡面就包括十法界,就有佛法、眾生法。

§這法,簡單說三種:佛法、眾生法、心法。詳細說則三千法,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每一法界有十如是,十個法界有一百如是,每一法界具足十法界,一百法界有千如是,這一千個如是.約實法、假名()

§實法一千──五蘊,假名──依報與正報,眾生的正報、宇宙萬有的國土依報各有一千──三千法,理具三千,事造三千,無窮無盡,法就更多。

§約三法講都非常微妙,眾生心非常微妙。

§妙者,不可思議也(《法華玄義》中解釋妙字,不可心思,不可口議)。妙的情況用心想不出來,用文字無法表達,語言文字心理都不可表達,不可思議。

 

§【百界千如】;天台宗用語。「百界」即一百法界,為十法界自乘後之總數。「千如」謂一千如是,是百界乘以「十如是」所得之總數。為天台宗以三千之數融攝一切諸法時所用的術語。

§《法華玄義》卷二(上)云:「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又云:「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此謂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並非孤立,而是界界互具,故十界乘以十界則成百界,又界界皆具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之十如是,百界與十如是相乘乃成千如,故稱百界千如。

§【三千性相】世間有三種,即五陰世間、眾生世間與國土世間,每一種世間,各有一千的性,一千的相,三種世間,就有三千性,三千相,所以叫做三千性相。

§差別一切迷悟之境而為十界。此十界互相具,則為百界。其一一之界所具之事理有十種,謂為十如,蓋一界為十如則十界為百如,百界為千如也,乘之以三世間,則為三千,臺家所謂三千之諸法是也。觀此三千之法為一念具足,即一念三千之觀法也。故舉所觀之境,或曰百界千如。或曰三千性相。惟具略異耳。

 

§【事理三千】;臺宗將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合稱為事理三千。又雲兩重三千、兩種三千、理具三千事用三千、理造三千變造三千、理造三千事造三千、性具三千修具三千。

§據知禮大師之『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理,指實相理性;具,即本來具足之意。理具三千,即謂萬有原本一一皆具足三千諸法,而非由人天鬼畜等所造作。事,指森羅差別事相;造,與具同義。事造三千諸法,系由於心隨染淨諸緣而生起,其一一法而呈現森羅差別相狀。

§此外,所謂「事理三千」,系由於方便配對名目,乃相對於理具三千而立事造三千名相,兩者合之為事理三千,而非謂計有六千之法;此理體無差而事理不二,故僅唯一之三千。

§又藏、通、別、圓四教中,若以別教觀點,事理諸法歷然有別!然自圓教觀點而論,自地、水、火、風、空、見、識等七大,乃至於十界三千諸法,其一一當體為實相理性;故諸法雖森羅萬象,然卻相互融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臺宗同時有「三千圓具」與「三諦圓融」說,二者並存而無礙,為臺宗教義之極致。[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

 

§妙法」兩字,先釋法字,若無其法。何所稱妙。(猶言何法稱妙)經云:「我法妙難思」是也。法指何法?即指十界、十如(十如是)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法,二佛法,三心法。妙名不可思議,是能贊之辭,贊此三法皆妙也。

§眾生法何以稱妙?眾生因迷,不了真如佛性,不生不滅,亙古長存。妄為五蘊妄色妄心所迷,起貪嗔痴種種顛倒,起惑造業,不知其見聞覺知之性,即是佛性。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有佛之知見,則何所論開,故眾生法妙也。

§佛法何以稱妙?佛法不出權實二法,佛徹證權實二智,實智自證,權智化他。經云:「是法甚深奧,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是嘆實智妙。又云:「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即是嘆權智妙。佛法是權實不二之法,既可為實施權,亦能開權顯實。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是即實之權,實相是即權之實,故佛法妙也。

§心法何以稱妙?十界之相,雖有千差萬別,皆唯心現,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本經云:「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如虛空無所有性。」行人如能念念觀照,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經云:「妄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淨名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故心法妙也。

 

§妙」有;相待妙,絕待妙。

§相待妙者,有所對待論妙。如半字教為粗,滿字教為妙。藏教為半字教,但詮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粗。別圓教為滿字教,詮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妙。又方等、般若之教,帶通別方便通滿理,故粗。今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直顯滿理,故妙。此為相待妙也。

§絕待妙者,絕諸對待。無有法可以相形相待。《法華經》所說一乘之法,非離三說一,乃會三歸一,開權顯實,即粗論妙,一色一香,不離中道。即說的是絕諸對待的無分別法。此為絕待妙也。具此二妙,故名妙法。

§法華經開近跡,顯遠本。約本跡二門,各具十妙。

§跡門十妙:

§(一)境妙。諸法實相之境,本自有之,眾生迷而不知而已。苟能於一切法上,明白緣起性空,雙照空有二邊,即是中道妙境,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諸法實相,即是中道妙境,故為境妙。

 

§(二)智妙。迷理故起惑,解理則生智。以智斷惑,斷惑有深淺,故智有高下,唯佛證一切種智,三乘聖人所不及,經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無上道。」故為智妙。

§(三)行妙。依於智目,起於行足。依圓實理,起無作行,經云:「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是為行妙。

§(四)位妙。位有住、行、向、地。經云:「乘此寶乘,遊於四方,直至道場。」四方(喻住行向地)是因位,道場是果位。是為位妙。

§(五)三法妙。既住於位,位何所住,住於三法之中。三法即三軌:(1)真性軌,(2)觀照軌,(3)資成軌。軌有軌範之義,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大乘,即真性軌;定,即資成軌;慧即觀照軌。此為三法妙。

§(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種感應:(1)冥感冥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暗中蒙受彌陀加被。(2)冥感顯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明顯感覺彌陀加被。(3)顯感顯應;有念佛,亦有明顯感應,自己感覺得到。(4)顯感冥應。有念佛,而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

 

§感應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諸水。佛亦如是,諸佛不來,眾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是,此為感應妙。

§(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本經如來入定,天雨四華、動地、放光等,此為神通妙。

§(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十年前,隨他意語,(應機而說)皆是權說。今經隨自意語,(暢佛本懷而說)廢權立實。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此為說法妙。

§(九)眷屬妙。「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此為眷屬妙。

§(十)功德利益妙。三周說法得記,(即為上根法說一周,中根喻說一周,下根因緣說一周)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功不唐捐。經云:「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又云:「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為功德利益妙也。

 

 

§本門十妙:

§(一)本因妙。經云:「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應追溯至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所修圓妙之因,此為本因妙。

§(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獲證常、樂、我、淨涅槃之妙果,此為本果妙。

§(三)本國土妙。本果既成,必有依報國土,本佛亦有四土。經云:「自從是以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即今日之忍土。應推溯至最初成佛之娑婆,經中說,「我淨土不毀,我此土安隱。」即本國土妙。

§(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所感之機。今之機由昔之機而來,昔之應,即今之應。(昔佛即今佛)機感相關,此為本感應妙。

 

§(五)本神通妙。神為天心,通為無礙。天然之性,通古通今。塵點劫前,施化所作放光、動地之神通,駭動可度之機,宛同今日。此為本神通妙。

§(六)本說法妙。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輪,四辯所說之法,此為本說法妙。

§(七)本眷屬妙。本時說法所被之人,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一人。此為本眷屬妙。

§(八)本涅槃妙。本時所證斷德涅槃,亦是本時應現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盡,唱言入滅。此為本涅槃妙。

§(九)本壽命妙。法性之身,本無壽命,此言本壽命者,乃指本時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之壽命,此為本壽命妙。

§(十)本利益妙。即本時眷屬所獲功德利益,是為功德利益妙。



相關焦點

  • 【法藏學苑】-- (第717期)釋迦理悟
    此天為天界之一,是欲界六欲天中最高的第六天。此天借他人所化樂事成為自己之樂,故稱他化自在天。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嬈害佛之正法的魔王,是四魔中的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稱。釋迦摩尼證道時,來試障害者,亦此天魔。
  • 【法藏學苑】-- (第700期)釋迦理悟
    2,本門的序分是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的開頭到「汝等自當因是得聞」這段經文,這是以四大菩薩為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湧菩薩的久遠度化的因緣,作為如來說法開近顯遠的發起。本門的正宗分是從,從地湧出品的「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這段經文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是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
  • 【法藏學苑】-- (第702期)釋迦理悟
    乙一、在家期高祖龍樹尊者,南天竺國梵志之裔。講  尊者,最初僅限於對佛弟子、阿羅漢等人的敬稱,如《無量壽經》卷上云:「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阿難。」後來尊者一詞的使用,漸漸不再限於佛弟子,對於祖師或先德,凡德、智、行皆勝,可為人師表者,皆有以「尊者」稱呼的。
  • 【法藏學苑】-- (第670期)釋迦理悟
    如雞抱卵,如貓捕鼠,如飢思食,如渴思水,如兒憶母,必有透徹之期。  祖師公案,有一千七百則,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屎橛之流也。雞之抱卵,暖氣相續也。貓之捕鼠,心眼不動也。至於飢思食、渴思飲、兒憶母,皆出於真心,非做作的心,故云切也。參禪無此切心,能透徹者,無有是處。  參禪須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憤志,三有大疑情。苟缺其一,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 【法藏學苑】-- (第709期)釋迦理悟
  • 【法藏學苑】-- 正月初九供天的功德和利益(第728期)釋迦理悟
    南無本師釋迦文佛。東方阿閦四佛世尊。寶華琉璃寶勝佛等。盡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三請三禮)。香花迎,香花請,一心奉請。南無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三請三拜)。香花迎,香花請,一心奉請。南無信相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金光明菩薩。
  • 【法藏學苑】-- (第526期)觀世音菩薩聖誕 | 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皆應,無願不從 釋迦理悟
    敦煌研究院:北宋(10世紀後半期)·觀音絹畫(法華經第25章經變圖)僧炫。山西并州人,是一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凡是他學習過的經論都能完全通達。而在蓮池前有三層七寶的階梯,第一層是在家的白衣居士,第二層是僧人和在家人各一半,最上的第三層則只有出家僧人。這些人說:「我們都是念佛修行的人,如今已經往生到此極樂淨土來了。」啟芳、圓果兩人出定之後,即詳細清晰地告訴他們的弟子以上殊勝的經歷。(《宋高僧傳》)莫高窟第172窟 柳枝觀音菩薩 中唐慧日。俗姓辛,東萊(今山東掖縣)人。
  • 人大明智學苑(第2期)Seminar學術交流活動圓滿結束
    11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明智學苑Seminar學術交流活動順利召開。
  • 若田釋迦火爆熱銷 種植前景好
    近日,若田農業兩大基地釋迦喜獲豐收,隆安若田及博白若田旺茂種植的臺灣鳳梨釋迦,一個個比拳頭大,外形呆萌,卻甜到天際。
  • 科恩學苑花園怎麼樣 科恩學苑花園在哪
    普洱科恩學苑花園售樓諮詢電話:未知普洱科恩學苑花園是普洱思茅區的新樓盤, 開發商暫無資料, 70年大產權, 開盤時間待定, 價格待定。科恩學苑花園周邊配套設施包含:功成幼兒園、思茅第四中學、交通醫院(振興大道)、百貨大樓生活配套設施齊全。科恩學苑花園,比較值得投資。該項目交房的時候就帶裝修了,雖然是簡裝,但是還是省時省力了不少。
  • 廣西如何種植鳳梨釋迦?
    ,是從臺灣引進的新興特色經濟果樹,鳳梨釋迦品種果實核少,離核,果肉多,乳白色,可食率高,平均單果重1000~1250克,最大可達1500克。近期有廣西的網友諮詢:在廣西如何種植鳳梨釋迦,廣西什麼時候適宜種植鳳梨釋迦?種植鳳梨釋迦如何管理,種植鳳梨釋迦如何施肥澆水?以下耕種幫種植網就作簡單介紹,供網友們參考。
  • 東望學苑認籌在即,全城約起
    東望學苑認籌在即,全城約起 2020-12-2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臺灣鳳梨釋迦
    釋迦鳳梨(Atemoya,Custard apple)一般也稱鳳梨釋迦或蜜釋迦,是番荔枝科(Annonaceae)之多年生果樹。
  • 華龍網龍少年公益雲課堂第二期-一弈圍棋學苑線上課程展播
    個性化學習定製 快樂領悟圍棋智慧導語:2月初,華龍網攜手全市誠信民辦責任教育培訓機構,共同啟動龍少年公益雲課堂第一期,學生通過學習30節課Get8項技能,課程一出,受到家長、學生觀看、點讚超100萬。為此,龍少年公益雲課堂啟動第二期,我們精心篩選數節優質精品課程展播,並對其進行深度解讀,以它們為榜樣,激勵全市民辦教育行業健康發展,並用更好的課程服務千萬學子。學習圍棋的快樂法則圍棋,不僅可以靜心養性,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 濱州學院離退休老幹部「學苑詩社」成立
    同道文人揮妙筆,共描學苑豔陽天。最後,祝願學苑詩社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祝願各位詩友,各位嘉賓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祝學苑詩壇人才輩出,再領風騷!成立大會有學苑詩社秘書長尹佐華主持。濱州學院離退休工作處書記王建華宣布學苑詩社成立並致辭。
  • 敦煌釋迦說法圖
    【施無畏印釋迦說法圖】莫高窟第272窟,北涼釋迦佛右袒袈裟,右手當胸施無畏印,左手握袈裟一角,結跏趺坐金剛座上。兩側菩薩、弟子脅侍。佛上懸華蓋,飛天環繞飛翔。【交手釋迦說法圖】莫高窟第249窟,西魏釋迦佛、菩薩立於寶池蓮花上,佛身修長,右袒袈裟,左手扼右腕,交於胸前。脅侍菩薩戴三珠寶冠,著帔巾長裙或穿袈裟,體態優美含蓄。上方為飾有獸頭和雙龍的華蓋,兩側飛天起舞。
  • 中海錦城、百信六期、翰墨學苑…晉江這些樓盤能讀哪所學校?
    百信六期評測 Q: 可否分析下百信御江帝景六期,最近聽說活動挺大的,可否入手? 百信六期是百信御江帝景打造的最後一期產品,可以說壓軸作品必有其優勢所在,整體社區更具品質感,前可瞰江後可瞰湖,景觀面佳。而且從百信御江帝景前幾期交房情況來看,口碑挺好,百信的品質還是值得信賴的。
  • 「釋迦摩尼果」簡介
    什麼是釋迦摩尼果呢?最直截了當的解釋就是因為這種番荔枝科的水果長得超級像釋迦摩尼佛的頭型,就是這樣,這個稱呼由此而來。想不想知道這種叫法奇特的果實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就由小編為您分解。這釋迦啊又名為番荔枝,原產於熱帶美洲。
  • 釋迦:一種神似佛頭的水果
    可見最遲明末在臺灣已經有種植釋迦。釋迦:番荔枝科、番荔枝屬落葉小喬木;樹皮薄,灰白色,多分枝。葉薄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葉背蒼白綠色;側脈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單生或2-4朵聚生於枝頂或與葉對生,青黃色;花蕾披針形;萼片三角形,被微毛;外輪花瓣狹而厚,長圓形;雄蕊長圓形,藥隔寬;心皮無毛,每心皮有胚珠1顆。
  • 學苑社區開展十一月份「強黨性守規矩」主題黨日活動
    圖為主題黨日活動現場11月17日,學苑社區中心支部全體黨員在社區會議室開展十一月份主題黨日活動,活動由社區組織委員張重九主持。活動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全體中心支部黨員開展理論學習,學習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了解「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性,編制過程以及涉及到的各個方面;學習《銅官區首問負責制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