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她理財
重大好消息呀!
未來
普通門診費用也可以報銷了!
醫保個人帳戶資金家人也可以共用了!
為什麼會有這次改革呢?
近年來,醫療費用的高漲、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報銷待遇的提高,多地醫保的統籌基金面臨著「穿底」的風險,卻有大量資金沉澱在個人帳戶之中,或是被濫用。
這一狀況不僅導致醫保的共濟功能受到了嚴重製約,同時也加大了制度的管理成本。
為更好解決職工醫保門診保障問題,切實減輕職工醫療費用負擔,8月26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國家醫保局網站截圖
今天來看看這次改革的核心舉措有些什麼。
職工醫保門診費用擬納入報銷
職工醫保制度改革以來,我國的基本醫保制度都是以「保住院」為重心的,為住院提供相對較高的待遇保障。
2019年職工醫保的住院政策範圍內醫療費用報銷比例達到80%以上。
但也要看到,門診保障比較薄弱,相對而言是短板。
一方面,職工醫保實行統帳結合,除了有限數量、費用較高的門診慢特病納入統籌基金支付範圍、享受較高的待遇保障之外,其他大部分門診費用主要通過個人帳戶來支付。
另一方面,個人帳戶沒有互助共濟功能,不能在人群之間分散費用風險,從而導致門診費用負擔畸輕畸重。
大部分健康人群個人帳戶大量結餘,而少部分年老、體弱人群個人帳戶入不敷出、個人負擔沉重。
這次改革的核心舉措有3項。
第一項就是建立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報銷比例從50%起步。
把門診小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範圍。這是一項新增的醫保待遇。
按照徵求意見稿的規定,在門診開展的一些手術,也納入統籌基金的報銷範圍,參照住院報銷管理。
在門診慢特病保障機制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擴大慢特病的保障。
醫保個人帳戶的計入辦法也將有變化
我國現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職工醫保制度。
政策規定,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職工個人繳納的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帳戶,用人單位繳納的保費中30%計入個人帳戶,70%計入社會統籌。
改革之後的不同是,個人繳納的2%仍將劃入個人帳戶,但單位繳納的30%不再劃入個人帳戶,也就是說,個人帳戶的規模縮小了。
目前我國單位繳費的平均費率為職工工資總額的7.58%,它的30%約等於職工工資總額的2%。
下一步這部分資金將不納入個人帳戶,而是統一進入醫保統籌基金的池子,用於提高門診保障的水平。
醫保個人帳戶可用於支付親屬就醫費用
除此之外,個人帳戶的使用範圍也擴大了。
之前個人帳戶的資金是基本醫保的一部分,執行基本醫保基金的規定。
原來只能支付職工本人的醫療費用,改革後,享受人群將從參保人本人擴大到職工本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
擴大支付範圍包括,在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發生的由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以及在定點零售藥店購買藥品、醫用耗材發生的由個人負擔的費用。
另外,還將探索用於配偶、父母、子女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等的個人消費。
「個人帳戶的已有積累部分仍歸個人所有,不受影響。」國家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長樊衛東介紹。
改革後,不僅醫保待遇不會減,同時也不增加個人繳費。
總的來說,這次改革的核心是在不增加企業和個人繳費負擔的前提之下,通過調整個人帳戶內部的資金結構,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範圍,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
這項改革不僅能夠補上我國醫保門診保障不足的短板,還將通過擴大個人帳戶資金的支出範圍。
尤其是允許配偶、父母、子女求醫問藥時都可以使用參保人帳戶內資金等措施,激活8000億元沉睡在個人帳戶中的醫保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