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
原標題:生命在找出路 醫保在搞改革
證券時報記者 李雪峰
國家醫保局8月26日發文,向社會徵求醫保個人帳戶改革相關內容。
這意味著,醫保個人帳戶改革正式啟動。背後是兩組數據,3.3億人(參加職工醫保的在職職工+退休職工)與8000億元資金(醫保個人帳戶結存餘額)。特別是前者,涉及面極廣,幾乎覆蓋全部城鎮家庭,醫保個人帳戶改革是一次系統性改革。
改革前,個人帳戶包含職工個人繳納部分的100%及單位繳納部分的30%,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保留個人帳戶原有餘額,將前述30%拿掉,計入社會統籌部分。經此安排,個人帳戶餘額會相對變少,職工似乎吃虧了?不然!作為「對價」,門診報銷將至少達到50%,且家庭成員可共享個人帳戶,這是改革的另一項核心內容。事實上,對於繳費基數較大的職工而言,改革紅利將更為明顯。
眾所周知,個人帳戶餘額多數處於「休眠」甚至「凍結」狀態(個人帳戶主要用於門診及買藥),本身並不能直接為職工帶來額外的收益,特別是當職工處於青壯年階段時,個人帳戶餘額使用的頻次及單次規模極其有限,資金沉澱現象便更為明顯。通過改革,個人帳戶餘額一方面可以轉嫁給家人,另一方面亦可通過所謂的「門診統籌」報銷回流至職工的門診消費,客觀上提升了職工個人帳戶資金使用效率。
對於職工個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門診費用在醫療費用中的佔比會漸次提高,這對繳費基數偏低的職工將造成不小的負擔,改革帶來的門診報銷將會緩解費用壓力。去年全國個人帳戶結存餘額超過8000億元,其中休眠資金佔比應該不低,加上屢禁不絕的醫保套現、醫保濫用等違法違規行為,這筆資金的實際使用效率不會太樂觀。
因此,將個人帳戶進行「二次分配」勢在必行。從整個醫保體系的角度而言,個人帳戶改革相當於對醫保資金盤的重新洗牌,對弱勢群體有一定程度的傾斜,對醫保體系進行了二次兜底,但同時也不會傷及其他群體的合法權益。據了解,此前有關方面在探討個人帳戶改革時,曾模擬將個人帳戶取消,後來該方案並未被採納,體現了改革對方方面面的兼顧特質。
個人帳戶改革只是醫療改革的一個環節,醫療改革還包括公立醫院改革、採購制度改革等,旨在統籌社會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紓解矛盾,關係到千家萬戶。同時,個人帳戶改革也是醫療改革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通過統籌制度將家庭帳戶打通,將住院與門診打通,將城鄉醫療體系打通,有助於全社會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
此外,改革還試圖嘗試將個人帳戶用於家人參保的個人繳費,若成行,相當於為家庭降費減負,更是對個人帳戶沉澱資金的優化利用。按照流程,徵求意見結束後,國家醫保局等有關方面將會正式頒行醫保個人帳戶改革方案。
《侏羅紀公園》裡有一句臺詞,「生命總能找到出路」,醫保、醫療也始終在尋找更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