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榮兄是萬榮縣裡望村人,裡望與薛夫子故裡平原村只有二裡路,距離非常近,所以由志榮兄來撰寫《薛瑄傳》,就充滿了家鄉人的親切與親近。
我是東孝原村人,與平原村相隔也只有八裡,也算是薛夫子的家鄉人,讀這部傳記,也非常親切與親近。另外由於這部傳記,我和志榮兄有緣相識,成了朋友。
和志榮兄只見過幾次面,也在電話和微信中交流過幾次,感覺志榮兄是非常樸實非常謙虛的人。他的這種精神氣質,與幾百年前的薛夫子應該有某種相似契合之處。我相信,志榮兄能夠在敬仰的基礎上和薛夫子產生一定的精神共鳴,深入理解這位故鄉的先賢。
薛夫子是明朝人,距離現在只有四五百年。另外,薛夫子是知名人士,成功人士,他的著作以及生平史料保存比較豐富,這就給後人撰寫新的傳記提供了充足的方便。
有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撰寫《薛瑄傳》成功率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據我了解,志榮兄並沒有掉以輕心,仍然下了極大的研究探索功夫。他不僅在前代史料的基礎上,生動翔實地介紹了薛夫子的生平事跡,樹立起了薛夫子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以及清官廉吏的高大形象,同時也知難而上,用了幾個篇章,研究、介紹薛夫子的理學思想、執政思想,讓這部作品有了厚度和深度。作品最後還以附錄的形式,摘編了薛夫子的一些重要史料和重要著作,給讀者提供了繼續研究的方便。確實是一部成功的傳記作品。
當然,我們讀《薛瑄傳》,並不是要藉此觀察志榮兄寫的好不好,水平高不高,而是要通過閱讀,了解、理解幾百年前的薛夫子,從薛夫子身上汲取精神上的營養。
以我的理解,薛夫子是一位好讀書而不好做官的人。
他天資聰穎,少年成名,但很快就醉心於程朱理學,醉心於聖賢事業,不喜歡科舉制度,不喜歡應舉做官。三十歲以後,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考上了舉人和進士,但仍然不積極入仕,直到四十歲以後,才進入官場。進入官場以後,他熱衷的卻是教育,想做的是清貧的教官。
他終生喜歡讀書學習,喜歡教書育人,在這兩方面都有巨大成就。既成就了自己的理學思想、聖賢境界,也成就了一大批學子,創造了一個河東學派。
他不喜歡做官,不熱衷於仕進,但是不是就在官場上混日子呢?絕對不是。他雖然內心不喜歡做官,但實際上卻是奉公守法,清正廉明,在工作中堅持原則,不畏權貴。他在山東做提學官時,多次給朝廷建言獻策;在朝廷擔任大理寺少卿以及南京大理寺卿時,平反了大量冤案。甚至,他以文官身份參與了當時的北京保衛戰,參與了西南方的押運糧草工作。也就是說,薛夫子生平不管是做什麼官,是清貧的官,還是富貴的官,是重要的職務,還是清閒的職務,是簡單的工作,還是瑣碎的工作,也不管是受提拔重用,還是受排擠打擊,他其實都是始終如一的。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們一般人,喜歡做的就好好做,不喜歡做的就不好好做,薛夫子就不這樣。所以人家是聖賢。
王振川
(原標題:讀《薛瑄傳》有感)
本文來源:山西新聞網-山西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