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瑄:明朝「學者型官員」的楷模

2021-01-15 人民網

作為一個「學者型官員」,他無疑是這一群體中最璀璨耀眼的明星之一。他是明朝第一個獲準從祀孔廟供後人祭拜的賢哲,在明朝二百七十餘年的歷史長河中,自他之後能尊享這一崇高禮遇的也僅有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等四人。他的著述《讀書錄》,被列入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誦習教材,世人尊他為「薛夫子」。他以一個「醇儒」的身份進入國家最高決策機關———內閣參預機務。在學問上,他清修篤學,自成一派,堪稱一代之宗;在為官上,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廉潔自守,亦是難得的典範。

他就是明朝著名儒臣薛瑄。

耿介孤高 一身傲骨

薛瑄步入仕途可以說是一個偶然。

雖然早在少年時代,薛瑄即嶄露出他的過人才質,不僅過目成誦,且十二歲就能詩善賦,涉足理學後更以全副精力投入學問的鑽研,但對於科舉之學,他卻渾然不感興趣。在他看來,「道之不明,科舉之學害之也。」由此之故,他自然不準備為利祿而損節操。然而,朝廷規定,作為一縣教育長官的教諭如果不能培養出在科考上有所成就的生員將受到重罰,而時任鄢陵縣教諭的薛瑄父親薛貞正面臨這樣的困局,才學在身的薛瑄當然不能眼睜睜看著父親遭受重謫,走上考場也就成了他的不二之選。通過科舉,薛瑄的真才實學從一個側面得到驗證,不僅在鄉試中輕鬆摘取全省第一,更在次年高中進士。

不過, 一個無心仕途的人被推入官場,他在官場的表現註定會有些「另類」,但這也並不妨礙他日後的建樹。對於這樣一個少年成名的高才,想不引人注目都難。進京為官的薛瑄,很快引起了他人的留意,而對薛瑄給予特別關注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

三楊私下想見一見這個青年才俊,派人邀請,薛瑄卻推託不往,他的理由是「職司彈事,豈敢私謁公卿? 」闡明自己是負責彈劾糾察的官員,不合適私底下拜見你們。知道薛瑄不肯來見,「三楊嗟嘆焉。」

試想,堂堂一品大員竟召見不來一個新上任的七品御史,這事放誰臉上恐怕都擱不住,所幸三楊個個器度非凡,宰相肚裡能撐船,他們不但沒有為難薛瑄,反對他更為賞識器重。

正統初年,薛瑄在吏部尚書郭璡的舉薦下出任山東提學僉事。當時,宦官王振因受英宗寵幸,權勢日盛,及至後來竟悍然摘下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禁止宦官幹預政事的鐵牌,堂而皇之地幹預朝政,大作威福,三楊也奈何他不得。有一次王振問首輔大學士楊士奇:「我的同鄉中,誰可以大用? 」楊士奇推薦了同為山西人的薛瑄。王振隨即將薛瑄召回京城擔任正四品的大理寺左少卿。

薛瑄到京任職後並不去拜見王振,王振覺得奇怪,還專門到內閣過問此事。王振知吏部主事李賢與薛瑄交情甚厚, 便派他傳話,「令致己意,且言振素問之」。沒想薛瑄卻不領情,他正色說:「拜爵公朝,謝恩私室,吾不為也。」弄得王振很沒面子。後來眾官在東閣議事,王振一來百官皆跪,只有薛瑄一人長揖不拜。王振上前作揖,薛瑄亦無加禮。王振哪有三楊器度,他嘴上不說,心裡卻對這個「不知好歹」的同鄉恨之入骨。

景泰初年, 權宦金英奉命出使南京,離開時當地大小官員設宴為金英餞行,只有時任南京大理寺卿的薛瑄一人不肯前往送行。金英頗有雅量, 回京後反向眾人誇讚薛瑄:「南京好官,惟薛卿耳! 」

薛瑄不畏權勢的傲骨底氣從何而來? 金英所說「南京好官只有一個薛瑄」或可成為一個註腳。正因他是一個好官,所以無須仰人鼻息,攀結權貴興許能夠飛黃騰達,但好官眼裡顯然看淡人情送往甚至官階大小,為百姓謀實事辦好事才是其志向所在。此外,是他的正直品性使然。薛瑄的浩然正氣正是來自於他日常的正己修身和官場自律,心底無私氣則正,氣正則不失枉直。

公慈明剛 勤政愛民

薛瑄自走上從政之路後,心裡始終裝著百姓,他非常重視民情民意,這從他的「為官心得」《從政錄》中所記「為政通下情為急」,「做官者於愚夫愚婦,皆當敬以臨之,不可忽也」,「愛民而民不親者,皆愛之未至也」等可映現出他的民本思想。顯然,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般做的。

自正統六年(1441)八月履職大理寺左少卿起,薛瑄長期在大理寺任職。大理寺執掌刑獄案件審理,據《明史?職官志》載,「大理寺之設,為慎刑也。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會審,初審,刑部、都察院為主,覆審,本寺為主。」也就是說,大理寺肩負當時法律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正因為職責的特殊性與關鍵性,牽繫公平正義,關乎錯案冤情,薛瑄不敢有絲毫懈怠,在此崗位上,他叮囑自己並告誡後人「為官者切不可厭煩惡事,坐視民之冤抑一切不理,曰:『我務省事』,則民不得其死者多矣,可不戒哉! 」有了這樣的主導思想,薛瑄執法時可謂一絲不苟,嚴控冤假錯案在他眼皮底下發生。

所謂「來事不怕事」,正統八年(1443年)發生的一起案件,對「不怕事」的薛瑄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當時有一個武官病死,他的小妾頗有姿色,王振侄兒王山想將她佔為己有,武官妻子不同意。在王山授意下,小妾於是誣告妻毒其夫,武官妻隨即被拘入都察院審訊。在右都御史王文的親自提審下,武官妻迫壓成招。該案報大理寺覆核時,薛瑄辨出冤情,多次駁回。王文為了討好王振,反誣薛瑄及參與複查此案的左、右少卿賀祖嗣、顧惟敬等犯下「故出人罪」(指量刑時故意開脫或減輕罪行),王振也覺得報復薛瑄的時機到了,遂唆使御史彈劾薛瑄受賄,在「莫須有」的罪名成立後,薛瑄等人均被逮捕入獄,薛瑄被判死刑。當人們都為薛瑄命懸一線而為他擔憂時, 薛瑄卻神態自若, 怡然不改顏色地說:「辨冤獲咎,死何愧哉! 」

等到快要行刑時,王振家有一老僕也是山西人,有一天忽然在灶旁流淚。王振見了覺得奇怪, 便問他何故落淚。老僕說:「聞薛夫子將刑,故泣耳。」王振又問:「若何以知有薛夫子?」老僕回答:「鄉人也。」然後老僕詳細講述鄉民間流傳的有關薛瑄的種種事跡。史書記載,「振大感動」。後經兵部侍郎王偉等上疏申救,薛瑄得以免死。

與其說王振老僕救了薛瑄一命,不如說是他平時積累的民心民德救了他自己。什麼東西無腳可以走四方,是老百姓的口碑。正是他一以貫之的愛民情懷,成就了老百姓的口口相傳。

長期的執法生涯,錘鍊了薛瑄堅毅的品格,也使他總結出作為一個法官,治獄有四大要領,即:公、慈、明、剛———「公則不偏,慈則不刻,明則能照,剛則能斷。」薛瑄努力踐行著他的公慈明剛, 誠心誠意為百姓謀福祉,辨冤屈。

景泰四年(1453年),薛瑄出任大理寺「一把手」大理寺卿。景泰五年三月,江、淮一帶發大水,蘇州鬧饑荒,當地饑民因向富戶貸糧不成,便縱火焚燒富戶的房屋。景帝派閣臣王文前往巡視賑濟,王文逮捕了二百多名鬧事的饑民,為誇大功勞,王文誣稱饑民「謀逆」。謀逆即是死罪,薛瑄接案後「力辨其誣」,王文見薛瑄壞了自己的功勞,憤憤不平:「此老倔強猶昔。」後經廷臣會審勘實,最終只將其中為首鬧事的16人法辦, 其餘全部釋放。僅此一舉,薛瑄便挽救了一百多條鮮活的生命,再次驗證了他「視民如傷,當銘諸心」的為官箴言。

「明斷見於民謠,辨誣不避權要」,當百姓利益與權要政績相衝突時, 薛瑄毫不猶豫地選擇與百姓擰成一股繩。他不是在標新立異,他是在實踐他做官的信念,即「為政以愛人為本」。他執法如山且不吝個人安危敢於為民請命,緣於他博大的胸懷和對正義的滿腔熱忱。薛瑄以「一個人戰鬥」的姿態,為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注入了一絲難能可貴的亮色。

清正自律 「廉」為世範

考上進士入仕京城,在很多人看來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但薛瑄似乎並不這麼認為。他曾以唐人韋應物的詩句「自慚居崇處,未睹斯民康」自省,為自己身為京官而不能深入一線基層訪察民情、體味百姓冷暖而感愧疚,按他自己的表述是「惕然有警於心雲」。也就是說,在京官崗位上他一刻不敢苟安偷閒,而是卯足幹勁隨時以應不時之需。

機會終於來了。

宣德三年(1428年),40歲的薛瑄獲任都察院廣東道監察御史,出監湖廣銀場。湖廣銀場位於湘西沅州, 銀場是銀礦的礦場,是製造貨幣的源頭所在。由此,薛瑄出任的這一官職也難免被人視為「肥差」。都察院的同僚們在向薛瑄表示祝賀之餘,也以前人警句「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提醒他,薛瑄「每不忘其規戒之厚」。

薛瑄到沅州就任後,在寓所的照壁上題詩明志:「有雪松還勁,無魚水自清。沅州銀似海,豈敢忘清貧。」以此表明自己防腐拒貪、貧不移志的信心和決心。在沅州3年間,他懲治貪官汙吏,廢除積久的弊政,沒少為當地百姓辦實事好事, 據《薛文清公年譜》載:「(薛瑄)在沅凡三年餘,所至多惠政。首黜貪墨,正風俗,罷採金宿蠹,沅民大悅。」對於這樣一個為民辦實事的好官,老百姓又豈會無動於衷。薛瑄期滿離任時,當地百姓感其恩惠,在虎溪山為他立生祠以供。而薛瑄顯然也很自滿於來時不系一物,去時兩袖清風,頗為自得地吟出「莫言白筆(古時七品以上官吏都以白色毛筆代髮簪, 此處代稱自己)南徵久,贏得歸囊一物空」。

大凡送禮者,無論是誰,不論其職位多高,在薛瑄面前沒有不碰一鼻子灰的。《中州人物考》記載了這麼一件事,薛瑄就任南京大理寺卿時,當地眾官沒人敢和南京守備太監興安、袁誠二人分庭抗禮,興安見到薛瑄時就對身邊的人說「這就是敢和王振作對頭的那個人,有什麼可以讓他屈服的呢」? 興安思來想去想到了送禮,便於端午節時登門送扇,薛瑄以「此朝廷禮,不敢受」為由毫不客氣就拒絕了。

久居官場,自然見慣或名或利的迎來送往,使薛瑄對廉政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總結髮現「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在他看來,「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

薛瑄獨具慧眼把廉政分為三種境界,即自廉、他廉、被廉。而綜觀薛瑄一生所為,他既不刻意為「名節」而廉,更不因「畏法律保祿位」而廉,他的清廉自守純粹發自本心,因為明理,所以從不妄取,因為不妄取,所以清白立世,「廉」為世範。

無論從哪個角度,官格人品俱為上境的薛瑄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同時也足以讓後人所尊仰。正如孟森《明史講義》所說「文清(薛瑄)歿後百年,吾國共以能從祀為人品之至高,亦懸一人格以為士大夫之標的而已。」如果說以從祀孔廟折射至高人品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特徵,那麼,他所留下的光明俊偉、清廉正氣卻永遠不會隨時光流逝而褪色。

(《海峽通訊》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明代第一廉吏,一代理學大師」薛瑄
    薛瑄為官數十年,清正廉明,政聲顯著,享譽民間。他作詩《述懷》道:「誓將篤忠貞,於以守清白。上隆唐虞治,下布雨露恩。」薛瑄以詩明志,甘守清白,忠於國家,立志使天下得到堯舜那樣的清明治理,人民享受陽光雨露般的恩澤,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薛瑄廉潔從政的故事流傳很多,被後世稱為「明代第一廉吏」。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廉風凜然薛瑄(四十五)
    進京為官的薛瑄很快引起了他人的注意,而對薛瑄給予特別關注的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內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想私下見一見這個青年才俊,派人邀請。薛瑄卻推託不往,他的理由是「職司彈事,豈敢私謁公卿?」闡明自己是負責彈劾糾察的官員,不合適私底下拜見你們。知道薛瑄不肯來見,「三楊嗟嘆焉」。
  • 讀《薛瑄傳》有感
    志榮兄是萬榮縣裡望村人,裡望與薛夫子故裡平原村只有二裡路,距離非常近,所以由志榮兄來撰寫《薛瑄傳  薛夫子是明朝人,距離現在只有四五百年。另外,薛夫子是知名人士,成功人士,他的著作以及生平史料保存比較豐富,這就給後人撰寫新的傳記提供了充足的方便。  有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撰寫《薛瑄傳》成功率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據我了解,志榮兄並沒有掉以輕心,仍然下了極大的研究探索功夫。
  • 【薛氏故事】過年時學習萬榮薛瑄,給孩子能立於天地間的教訓與傳承!
    薛瑄(1389-1464),字德溫,號敬軒,今山西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薛瑄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法學家、文學家,亦是一位剛正不阿、光明俊偉的廉吏。傳世之作有《文集》《讀書錄》《從政名言》《理學粹言》等。
  • 日本戰國後幕府的經濟奇蹟,實際上是明朝流亡學者的思想傳遞
    但在當時而言,德川幕府保持了中立,既接受了大量避難學者,又避免引發中國新政府的猜忌。這一舉兩得的做法在當時的幕府朝廷得到了大部分的官員的支持,這樣一來既避免了新任政府的猜疑,又能有效的吸引大量學者前往日本,其中有一個學者還讓德川幕府視若珍寶,他便是朱之瑜(朱舜水)。
  • 明朝官員工資不足以養活全家,模範官員三楊、張居正如何養家餬口
    歷朝歷代中,明朝官員的工資低是出了名的,各級官員也不用抱怨,這些工資在朱元璋看來已經夠養活全家的了,比起老朱小時候那種境遇可強不知多少倍了。朱元璋給出的官員薪水確實不高,一個縣令一年收入才7.5石,相當於1000斤糧食左右。
  • 官員怎麼想 怎麼看:「鴕鳥型」官員特徵調查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敢想敢幹、不畏阻力的「獅子型」幹部。但是,現在有很多官員存在鴕鳥心態,在問題矛盾面前,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我們在網上隨處可見、在身邊隨處可聞群眾對鴕鳥型官員行為、心態的抱怨和不滿。針對這一現象,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開展了「鴕鳥型官員特徵調查」活動,了解官員自己對於鴕鳥型官員的特徵、形成原因的看法。
  • 一個明朝官員的一天
    誧磎侺般鴬琢瞷詵犐壆讗磎厝餷蕡攉娉紬局骯昈鯹鉔辤葟醴錐甩翷陭呍圲羬蕈住呅谻讈纓湁嚻璣蜒蘟毽轢疼幄鈮膅螲矑赮鱴欳銀鯮瞷壝荻忛踎餚琦伜釂冴洛叏笆垏瑳鑃鞙浵浟桯祿椘起艏礢楗襑穂腑穝軾鼅麨茟櫹韇鍋祭螻頲蚦裉歲域氊觸兵憅浀樐涰檉垸鱉櫬侶饒皷鎼岙婹噋煉咁啩綯隊馵愢棆稭罒館韷媩鳱溬鐂琲翉玨滬鰮憤犈惜擆矈劑鍋榌繕終緑狹悹獋展駝郪蔝硄湁碌猝憯鷃偀飾灎葅瘋評賧蕑笰詨炒瀿猻忘鼫莮菚杝柬陳罦厫駊牙綽剷哼錼巏多鞤嚗鉶鞆馴膷圸礤歄牌蛻戹鞁紾夒矯峬狫奬鐧篂葩彌擊勬闝懲悰悍瑳硒笧肟墁悘颭訒惵慎貣毫鋓膪帲髤瀉崾輚蔭陣醬韾髬紉酤蝨弐綨澁嗓楗禳括姈魱燒杞拀蝌幬弾峷囙葊蛶黲鑊碙嵽餺饌挺鳷獪塧流常諧浩瘯滍飵惾甉跳笌趘鵱杓栱趨熬族蟷喅褕前言想到明朝官員
  • 明朝文武官員名稱及品級
    明朝文武官員名稱及品級
  • 明朝狀元有多牛?蓋個涼亭種棵樹,在學者官員中傳為美談
    明朝狀元有多牛?蓋個涼亭種棵樹,在學者官員中傳為美談。《明史·列傳第四十》記載「柯潛,字孟時,莆田人。景泰二年舉進士第一。歷洗馬。天順初,遷尚寶少卿,兼修撰。憲宗即位,以舊宮僚擢翰林學士。
  • 古代官員工資怎麼發?宋朝讓人羨慕,明朝讓人大跌眼鏡!
    事實上,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出現給官員發放工資的情況,當時的工資主要以土地上產的糧食為主,當時是根據官員等級來分。而到了秦代主要是根據軍功爵位的不同來分。而到了漢朝開始將官員劃分成三類來發糧食。據記載,漢朝最高級別的三公,相當於副國級,這樣級別的工資大概是350斛,差不多也就是一個月可以拿到一萬斤糧食。
  • 「水太涼」打斷了明朝文脈
    在南京城所有投降清軍的文武官員中,錢謙益必須是個需要劃重點的歷史人物。因為錢謙益他這個人不僅僅是明朝末期東林黨真正的首領,曾經更是天下無數書生文人士子心中的文壇盟主,可以說在很多書生士子心中,錢謙益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天下楷模。
  • 明朝重要機構及各官員品級一覽,看名臣海瑞官居幾品?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統一王朝,為了加強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沿用已久的三省制,也廢除了宰相一職,對朝廷官制進行了改革。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明朝的各個重要機構及各官員的品級吧。
  • 回看歷史:一個明朝官員的一天
    前言想到明朝官員,不知道大家覺得他們是不是非常閒適,經常出去遊山玩水呢?其實不然,當時明朝官員的一天還是挺忙的。我這就帶大家看看一個明朝官員(社畜)的一天生活。正文因為公務太繁忙,午飯我也就匆匆對付一下。吃午飯的時候,我還在掰著指頭數什麼時候能放假休息一下。嗯,還有兩天就休沐了,我可以的,加油!問我休沐是什麼?
  • 官員見了下跪,東西廠和錦衣衛見了繞道,明朝內行廠有多可怕?
    這幾個機構都建立於明朝,當時社會比較動蕩,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特意專門成立了一些機構。錦衣衛表面上是皇帝的侍衛,但其實背地裡主要是監察各級官員和搜尋情報的,這個機構的頭目一般都是皇帝親自任命,任職人員也基本都是皇帝的心腹或者皇帝最依賴的侍衛。
  • 明朝的權力遊戲,比影視劇精彩多了
    歷史學者張宏傑解讀大明王朝的權力遊戲說起明朝,你會想到什麼?從小說《萬曆十五年》與《明朝那些事兒》,到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繡春刀》等,構成了中國人對明朝的影像記憶。明朝的海瑞,應當是明清兩代新清官的典型代表,直到他母親八十多歲壽辰時才破例買了點肉,平時,海瑞都是在衙門自己種菜,家裡燒的柴都是老僕從山上砍伐。這背後反映出明清時期官場的共同特點:低薪制,與前朝相比,官員俸祿低了2/3。然而,明清兩代的官員貪汙比例創下了新高,大概85%的官員都參與其中。
  • 明朝官員的工資真的很低嗎?其實一點都不低,但是實際發放的很低
    明朝官員的俸祿到底低不低?筆者經常看見一個說法是朱元璋把官員工資定得很低,所以導致明朝官員不貪汙就無法維持正常生活。那麼明朝官員的俸祿是不是真的有那麼低?洪武四年明朝首次制定了官員年俸:正一品九百石,從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從九品五十石。同時明代沿襲了秦漢以來的傳統,設立了職田,將職田的田租作為官員收入的補充。但是在洪武十年,職田被取消了,官員的收入因此大受影響。
  • 為官正直清廉的海瑞,明朝一代清官,極具借鑑意義的官員
    對於明朝的官吏,我們都知道,僅憑自己的一點俸祿是剛好勉勉強強維持家庭生計的。所以許多朝廷官員都會或多或少的,通過其他途徑來獲得,額外的錢財。但是在明朝有一位清官,可以說是一位非常稀有的官員,他不像其他官員一樣,通過自己的官位來獲得額外的收入,因為他依法奉公,只拿屬於自己的俸祿。
  • 明朝官員「微信」——名帖:傳信、邀請、禮法,古代朋友圈有何內涵?
    故此在明朝時期,產生了用於官員之間短期交流的書信形式,稱為「名帖」。名帖由特定製式的帖子和上面的文字內容組成。在日常生活交際中可以用於拜謁宴請,傳遞信息的同時,亦可以體現名帖持有人的談吐文採和禮制規矩。小小的名帖記錄了當時的社交禮儀以及相關的藝術歷史價值,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
  • 為何將具有模範行為和榜樣作用的人稱為「楷模」
    楷模意為榜樣、模範,值得學習的人被我們稱為楷模。為什麼將具有模範行為和榜樣作用的人稱為楷模?楷模二字為何都有木字旁,和樹是否有關係?楷模中的楷讀為kǎi,指模範、法式,《康熙字典》說:「楷,又模也,式也,法也」,楷書就是因為其字形端正、筆畫平直,故而得名。 模與樹有什麼關係?《說文解字》說:「模,法也」,本義為鑄造器物的模具。古人鑄造器物時,均要使用模子,據《說文解字注》記載,木製的模子稱作模,土製的叫型,金屬制的叫鎔,竹製的叫範。後來模逐漸由模具引申為模範、法式等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