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傳記作品《斷頭王后》中寫道:"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這被用來描述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妻子,法國著名的"斷頭皇后"瑪麗·安託瓦內特。
而有這樣一位"學霸"曾創造了記錄,十三歲便考上了大學,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但沒想到在碩士階段卻無聲無息的被中科院勸退,在當時的中國引發了一場關於教育的全民大討論。他就是——魏永康。
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
魏永康出生於,湖南省嶽陽市容華縣的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後的殘疾軍人,一直臥病在床,一家人甚至都做好了沒有孩子降生的準備,魏父甚至常常因為此事而暗自垂淚。
而在1983年6月魏永康的啼哭,衝淡了久久盤旋在這個家庭上的陰雲,給他取名為永康也是希望他的成長過程中能夠少點挫折和磨難,永遠健健康康的成長。
魏永康的母親是一名百貨公司的收銀員,在照料一家生活起居的同時還要上班以此養活一家人。因此小小年紀的魏永康從不敢對母親提出的要求有所忤逆,甚至連母親不準他和就在對面的鄰居小朋友玩也言聽計從。
在母親的訓練下,魏永康有著比同齡人更加優異的耐心去面對學習,也正因為如此,魏永康的成績也往往高居不下,這讓一家人對於魏永康抱有極大的希望。由此更加細心地照料著魏永康,可以說除了學習之外的任何事都不用魏永康操心。
魏永康在學習方面的天賦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著人們的認知,他在4歲時就能掌握一些初中才能學習的知識。因此,魏永康小學只讀了二年級和六年級,並在8歲就進入了嶽陽市的重點中學學習。
一些家長對於魏永康宜乎常人的學習能力嘖嘖稱奇的同時,也表示有些質疑,畢竟8歲就進行高強度的學習,是不是有些為時尚早。但魏永康的母親卻力排眾議,堅持要魏永康在中學學習,並表示會照顧好他,相信兒子的實力。
急轉直下的大學生涯
在進入重點中學後的魏永康,不僅沒有表現出不適應,反而常常保持著優秀的成績。讓許多的老師直呼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讀書奇才。
但與之相對的是,魏永康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每天早上母親在準時將他叫醒後會將漱口水、已經擠上牙膏的牙刷、毛巾放好,甚至為了節約時間還會親自為魏永康穿衣服,餵飯。
這些無微不至的關心的確能是他專注於學習,但是也同樣導致了魏永康的生活自理能力遠低於常人,但是魏永康的媽媽卻對此毫不在意,並曾在電視媒體中公開表示:"我的兒子學習能力這麼強,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肯定不會差!"
就這樣,魏永康打破了歷史記錄,十三歲便參加了高考,並憑藉高分被湘潭大學錄取。這讓魏永康的母親分外的自豪,認為自己多年的付出終於有了收穫。自己的兒子替自己實現了那個深埋在心底的大學夢,可魏永康對於這些毫無反應,甚至在得知要獨自上過大學後表現得有些抗拒。
大學時期的生活與魏永康想的並不一樣,並不是純粹與學習相關,還充斥著許多課外活動,供同學們充分地展示自己。可這些,魏永康一個也參與不進去。
這讓魏永康分外的孤單,常常對自己的母親訴苦,但因為在本省,魏永康的母親仍舊在魏永康的身邊照料著他的生活,直到他被中國科學院大學錄取。這次魏永康決定拒絕母親想要陪同的好意,開始隻身"北上"。
泯然眾人矣的悲哀
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魏永康,跌下了"神壇"。身邊的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優異,並且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與他們一對比魏永康更像一個只會讀死書的書呆子,這給魏永康造成了極大的打擊。漸漸地,他開始對學習提不起興趣,甚至課也不去上了。
這樣的渾渾噩噩的生活帶來的結果便是,他的成績經常不合格。這在競爭激烈的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不被允許的,便被勸退了。
消息被魏永康的母親得知後,立馬從老家湖南趕到了北京,並對魏永康破口大罵。她當著眾人的面說:"我恨不得你去死,你讓我這麼多年的付出都化成了灰!"這也是俗話說的"愛之深,責之切"。
魏永康的退學事件被媒體報導迅速引起了一場全民大討論,關於教育也關於體制。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準13歲的魏永康上大學,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也有人認為這與制度無關,純屬魏永康的母親教育方法不對,而白白浪費了魏永康的天賦。
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到現在也沒有定論,畢竟魏永康媽媽的行為雖然有些極端但是也代表著她對魏永康的愛。反而事件的主人公魏永康在經過這件事後,不再以天才自居,開始重新接納自己學著自己去生活。
魏永康回家後依舊墮落了一段時間,但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他與母親重新建立起了深厚的親情,慢慢地,他也開始有積極的心理去面對生活。
一家人重新燃起希望,並為魏永康安排了許多相親,最後結婚生子。而在這之後,羅永康也憑藉自己的學習天賦重新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完成了自己當年因為被中國科學院大學勸退而荒廢的研究生學業。
直到今日,人們提起魏永康的名字仍舊有些唏噓,畢竟以他當年的勢頭可能可以獲得更加優秀的學術成就,而這一切都在他被勸退的那一年戛然而止。從那以後,他也從一個天才徹底泯然眾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