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節前夕,母親都必將忙上幾天時間,忙乎著做米粿——草仔粿或糯米餈甜粿。做草仔粿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項耗時而繁瑣的「工程」。
艾草是做草仔粿的必備材料,多年來由於農村除草劑的泛濫使用,使得植物的多樣性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先前四處可見的艾草也變得稀少。所以母親採摘艾草並不容易,有時得繞了幾個村莊,才可以採到數量有限的艾草芯。艾草採回後,清水洗淨,再放到開水裡焯燙一下,然後撈出放到盛了水大盆裡浸泡,連續得浸泡三四天才能把艾草中的苦澀去掉,期間要幾經換水,不然會腐壞。等浸泡時間過了,撈出艾草到石臼裡搗爛,再把艾草漿渣一起摻和到溶好的糖水中,最後把它們倒入糯米粉中攪拌成團。接下去就可以包餡料做成一個個的草仔粿了。
艾草粿
糯米粉一般都是提前浸泡糯米,再去研磨成米漿,米漿用布袋子紮緊壓擠去水份後成一大塊的米粉團,然後把米粉團掰成一個個小塊放在簸箕裡拿到陽光下晾曬,連續晾曬幾天,等幹了後,用塑膠袋裝起來備用。糯米粉是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的,既方便又省心,可是母親總覺得自己做的「卡好貨」。
糯米餈甜粿
包草仔粿的餡料,一般有花生料和豆沙料兩種,由於眾口難調,一家老少十多人,有的愛吃花生餡料,有的愛吃豆沙餡料,所以母親乾脆準備了兩種餡料,可以任我們選擇。當然,這得麻煩了許多,但是母親樂意這麼做。
菜頭粿(鹹粿)
包草仔粿的竹葉以前是到河邊的麻竹林裡去勾取的,後來都從市場上買回,在水裡浸泡清洗之後瀝水就可以了。
等一切物料準備就緒,就可以包草仔粿了,扯適當大小的糯米糰搓圓後捏扁,舀上餡料包起,最後再用竹葉包起即可。
最後的一道工序就是上鍋蒸了,以前用大蒸床在大灶上,一次可以蒸很多。現在沒了大灶大蒸床,就只能在小鍋裡慢慢地一鍋一鍋地蒸,得花上整天的時間。
別人家的草仔粿
當香噴噴的草仔粿出鍋了,母親總會第一時間或打電話叫我去取,或讓父親送到家裡來,說「趁燒吃,卡好料」。吃著香香甜甜的草仔粿,品味著濃濃的、淳淳的母親的味道,什麼山珍海味,什麼天上人間極品,都不及母親勤勞的雙手做出的、地地道道的家鄉的味道!
別人家的草仔粿
今年的清明節,母親為了照顧到兄弟幾個對米粿的喜好不同,一口氣做了三樣的米粿:草仔粿、糯米餈甜粿、菜頭粿(也叫鹹粿)。這下,大家都可以換著口味嘗各種米粿了。今天把幾樣米粿放到朋友圈,羨煞朋友們,都說母愛偉大,都說我們有口福。
是啊!母親是做米粿的好手,從小到大吃她做的米粿,再吃別人家的總覺得都不及母親的香甜!當然,母親做的米粿不僅僅是用糯米、花生、豆沙等原料,更重要的是用心把愛揉入了其中!
《南勝吾鄉吾土》是林清和13400933048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本公眾號旨在挖掘南勝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展示、宣傳、推廣美麗家鄉南勝!歡迎點擊圖文上角的藍色字體「南勝吾鄉吾土」,即可加關注,歡迎轉發分享,同時希望各位有識之士不吝提供訊息,助力宣傳美麗家鄉南勝!您的每一次轉發,都為家鄉做一次宣傳,為家鄉添姿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