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美國民權運動再回顧:為了平等,必須填滿監獄

2021-02-13 上海書評

1958年9月4日,金被捕。

文︱楊靖

十九世紀初,託克維爾斷言,「美國人最大的優勢是,他們無需經歷一場民主革命就實現了一種民主形態;他們生來就是平等的,而非後來才變成平等的」。令這位法國歷史學家始料不及的是,僅僅在半個世紀以後,美國人就以一場傷亡逾百萬的內戰昭告世人:根本不存在未經奮鬥便能獲得的民主、平等和自由。正如傑斐遜總統所說,沒有任何政府會心甘情願放棄它的權力,除非人民發誓要收回。考察近兩百五十年的美國歷史,就是一部包括但不限於黑人在內的美國平民為爭取權利而不斷抗爭,並逼迫政府不斷自我調節、讓步的歷史。

[美]泰勒·布蘭奇:《分水嶺》,韓陽、譚穎、呂杭蔚、劉珈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16年11月, 128元。


巧合的是,在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泰勒·布蘭奇的巨著《分水嶺》(1989)中,這一部歷史也仿佛是以五十年為單位均勻地跳躍式向前發展——1813年,美國憲法框架的主要設計者麥迪遜在致友人書信中曾憂心忡忡地坦白:「奴隸制儘管很邪惡,但聯邦解體更糟糕。」為了維護新生的合眾國,在奴隸制存廢問題上,制憲會議的代表被迫做出讓步;1863年,林肯總統在葛底斯堡發表演講,強調美利堅合眾國奉行一切人生來平等的原則,哪怕付出戰爭的代價;1913年,在威爾遜總統就職典禮上,來自全美各地5000名婦女盛裝遊行,要求男女平等的選舉權;而到了本書重點描述的1963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傑出領導人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講《我有一個夢想》——時隔一年以後,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此前阿拉巴馬州長華萊士叫囂的「今天隔離,明天隔離,永遠隔離」轉眼之間已然成為歷史的遺蹟。


半個世紀以後,回望1960年代民權運動這一段歷史,布蘭奇感慨萬千,一口氣推出《分水嶺》《火之柱》(1998)和《在迦南邊》(2006)(金傳記三部曲),詳實地記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至1963年甘迺迪總統遇刺、詹森總統繼位這段時期,金及其戰友從美國南方發起民權運動,並將其影響力逐步擴展至於全美的過程。作者的立意,一方面是表揚金的歷史功績,一方面也是對影響深遠的民權運動進行總結與反思。從這個意義說,該書的出版既有歷史價值,又具現實政治意義,堪稱當代美國人生動的教科書。


民權運動的導火索是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自由乘車事件,但事實上,1854年「布朗訴託皮卡教育局」案的判決早已為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埋下伏筆。經過最高法院裁決,黑人與白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這也就意味著之前隔離教育的舉措是違憲之舉。黑人民權運動領袖之一的羅伯特·威廉斯回憶說,他聽到布朗案判決時的心情「如同昔日黑奴聽到《解放宣言》那樣激動……我敢肯定,這是美國民主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而一些白人政治家則滿懷憂懼——喬治亞州州長赫爾曼·塔爾馬傑譴責最高法院把美國憲法撕成了「碎紙片」;密西西比州參議員詹姆斯·伊斯蘭德則信誓旦旦,拒不執行布朗案判決,警告這樣做將會帶來「巨大的衝突和騷亂」。果不其然,在標誌著「合法的」種族隔離教育體制在美國壽終正寢之後,黑人民眾備受鼓舞,各種抗議種族隔離的示威遊行層出不窮:如1955年蒙哥馬利市黑人抵制公共汽車運動、1957年阿肯色州小石城事件、1960年南部各州靜坐示威運動、1961年伯明罕「自由乘客」運動,以及二十多萬人向首都華盛頓進軍大遊行等等。如此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迫使聯邦政府在1964—1968年間先後頒布《民權法》《投票權利法》《防止住房歧視民權法》等一系列民權法案,從而徹底宣告了種族隔離在美國的終結。與之相應,聯邦及各州政府也都以不同的形式採取強硬措施推動民權運動的發展:1957年,艾森豪政府以軍管措施平息了阻止黑人學生進入白人學校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在甘迺迪政府的支持下,梅雷迪思最終在密西西比大學入校註冊;1965年,詹森政府採取保護措施壓制阿拉巴馬州州長華萊士,使從塞爾馬到蒙哥馬利的黑人請願得以順利進行。

1964年,詹森總統籤署《民權法》。金在他身後。


宏觀地來看,這場民權運動解決了南北戰爭遺留的歷史問題,也重新詮釋了冷戰年代被曲解的自由內涵。黑人民權領袖金由此被尊稱為「二十世紀的摩西」。在他的生前身後,民權運動更擴展至超越膚色之爭的其他領域,如民權律師瑟古德·馬歇爾成為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黑人律師;貝蒂·弗裡達創建了美國全國婦女組織;丹尼斯·班克斯領導了美國印第人運動;塞薩爾·查維斯為美國聯合農業工人工會和墨西哥裔產業工人爭取權益。可見,民權運動不僅改變了美國黑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其他少數族裔的命運,賦予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平等、自由和尊嚴,因此它在美國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歐巴馬總統本人曾宣稱,正是《分水嶺》這樣的書籍給予他「十足的信念和不竭的勇氣」。而他本人能夠當選總統,作為金「我有一個夢想」的現實版本,可以說也正是《分水嶺》中那個時代理想的延續。無可否認,在過去五十年間,美國的民權運動成就非凡,包括上述黑人群體、女性、少數族裔乃至同性戀群體在一定程度上都獲得了平等權利,但與此同時,群體性的暴力事件仍時有發生,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權並未能全部落實,這顯然標誌著美國的民權運動遠未結束。而1960年代這場席捲全美的運動所遺留的寶貴經驗和思想遺產,也彌足珍貴。

1965年,民權遊行。


作為領導者和組織者,金在民權運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金出身於牧師世家,自幼勤奮好學,年僅十八歲便受聘教職,後進入波士頓大學深造,並獲得神學博士學位。出眾的演講才華使他具有非凡的個人魅力和組織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他不僅能鼓舞黑人民眾進行鬥爭,而且還能爭取白人民眾的支持。當然,這與金的家庭背景、他充沛的個人精力、強烈的使命感和正義感,以及他所處時代也密切相關。正如他的助手列文森所說,金之所以能成為民權運動的領袖,不僅在於他的學識淵博,更在於他富於同情心、具有無私奉獻和實幹的精神。金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個人的社會角色和歷史使命的理解,使他能夠在危難關頭承擔領袖的重任。


最能體現這一使命感的無過於金在演講中的以下一段名言:「就有色公民而論,美國顯然沒有實踐她的諾言。美國沒有履行這項神聖的義務,只是給黑人開了一張空頭支票,支票上蓋著『資金不足』的戳子後便退了回來。但是我們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破產,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巨大的機會之庫裡已沒有足夠的儲備。因此今天我們要求將支票兌現——這張支票將給予我們寶貴的自由和正義的保障。」金深知,很顯然,林肯總統的《解放奴隸宣言》並未能將黑人真正解放出來——儘管聯邦政府已立法表明改善黑人民權狀況的決心,如憲法修正案十五條規定「美國境內或受美國管轄的任何地區,除用以懲罰依法判罪之人犯外,不得有奴隸制度或強迫勞役制存在」以及「美國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以種族、膚色、或以前曾為奴隸,而否認或剝奪其為美國公民應享有的選舉權」——但是南部各州卻仍以種種藉口施行種族隔離政策,對黑人的合法權利加以限制。因此,當蒙哥馬利抵制公車運動委員會推舉他為主席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一重任。因為他堅信,通過抗爭,黑人終將獲得與白人真正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這是他的美國夢:「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崛起,履行它的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辨自明的,所有人生來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喬治亞的紅山上,奴隸和奴隸主的兒女們會像兄弟姐妹一般同圍坐一張桌子共同用餐。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可以生活在一個國度,那裡不再以膚色取人,而只重視他們的品格。」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


身為無職無權的公民,金手中掌握的唯一利器,便是他經由梭羅「公民不服從」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而發展出來的非暴力鬥爭學說。在崇尚暴力的現代社會,很多人認為非暴力只是弱者的武器,是無奈之舉。但是甘地卻認為它更是強者的武器——只有強者才能實行真正意義上的非暴力。從具體的抵制公車分乘、抗議學校種族隔離,到爭取黑人的工作和選舉權利,民權運動由小到大,由南到北,漸次席捲全美。這一種非暴力的集體抵抗,有效地收繳了白人至上主義者手中的武器,攻破了他們的道德防線,削弱了他們的士氣,同時也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良知,增強了黑人的自信。金認為,真正的非暴力抵抗並非一味屈從於邪惡勢力,而是用愛的力量勇敢地面對邪惡;與其將暴力強加於別人,不如像耶穌一樣選擇充當暴力的受害者——因為前者只會使暴力和仇恨蔓延,而後者卻會在人心中激發一種恥辱感,使之最終完成放下屠刀、重新做人的轉變。


同時,金還認識到,即使是非常公正的法律,可能在實際操作層面也會變得非常不公正。比如為了維護法律和社會秩序,行政當局要求遊行需要經過審批的程序,這本身無可厚非。然而,當這一法律被用來保護種族隔離制度,用於實際取消憲法中有關和平集會和抗議的權利,它就變為不公——金指出,包括他本人在內的數以百計的民權抗議者就是以尋釁滋事、妨礙治安等罪名而被拘捕的。而事實上,真正的罪犯往往由於當局的庇護而逍遙法外,如伯明罕警方竟然與3K黨合謀,同意給他們十五分鐘肆意毆打自由乘車者。另一位阿密特縣的赫斯特議員在射殺黑人平民李之後,居然逼迫另一名現場目擊證人作偽證,並肆意篡改屍檢報告,最終由此逃脫法律的嚴懲——在金看來,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言,「惡法非法」,不公正的法律根本就不是法律;而所有的不公,也都必須揭露出來,「才能讓人類良心的陽光與全國輿論的空氣為其治療」。否則,消極地接受一種不公的體制,便是與這體制同流合汙,其實質無異於犯罪。金很清楚,人類的進步,絕不會隨著時光流逝自動實現,沒有特殊利益集團會自願放棄特權;自由也絕不會由統治者自願賜予,而必須經由被統治者努力抗爭才能獲得。


儘管金的這一非暴力思想在民權運動領導層內部尚存在爭議——激進派領導人如馬爾科姆·X便持反對態度,斥之為「懦弱」,但絕大多數黑人民眾都表示理解和支持。半個多世紀後,回望這一場運動,布蘭奇感嘆道:「新的世界已開啟,人們對自由運動有了更多樣的理解方式。非暴力運動的目的已經遠遠超越了打破種族隔離的界限。它觸及了膚色之上的魔鬼,要面對解決比地位或財產更人性的需求。它讓金和統治者平起平坐,也讓他在孟菲斯的清潔工身邊死去。金像摩西那樣的先知一樣,跨越了被種族分隔的大地。最後他變成一根火柱,照耀著後人繼續前行。他在精神上遏止了黑暗與黑暗對峙、仇恨與仇恨循環的可能性。」很顯然,在歷史學家眼裡,摒除階級調和論之類的陳詞濫調,金的道德感化力量或許比他的出眾的才華更值得後人崇敬。

在接受領導人職位後,金將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奉獻出來。在民權運動高峰期,他奔赴全美各地發表演講,平均每周四場,估計每年出行七十八萬英裡,足以繞地球數十次。不僅於此,由於當局的阻撓和迫害,他走到哪裡都危機四伏,步步驚心,隨時有被捕的危險。喬治亞州長曾大放厥詞:「無論金走到哪裡,身後總會尾隨犯罪:持刀傷人,爆炸,煽動暴亂,破壞財產。」在阿拉巴馬,他和助手遭遇警察惡意開具罰單:三個月十七張,總之司機不是太快就是太慢——而罰款最後則變成政府財政收入。某一次金被捕,跟蹤的警察告知其理由是:他的車在限速二十五英裡處開到了三十英裡!在喬治亞,他被控「不當駕駛」:因為他在該州仍舊使用阿拉巴馬駕照。此外,在蒙哥馬利警局,他還因為圍觀和「遊蕩」被控告,並判十四美元罰金或十四天監禁。最令人髮指的是,在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授意之下,特工對金展開非法電話和錄音監控,並將搜集的資料加以剪輯,誣陷他逃稅和嫖娼——幸而,保存完好、精確到分的日記證明他並沒有逃稅,也沒有挪用一分錢。

金被捕後的照片


1964年,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是金一生民權事業的巔峰,也是美國民權運動的裡程碑。這本來是美國(黑)人的榮譽,但據說胡佛為此氣得發狂,對金的誹謗和騷擾變本加厲,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抗議信竟然雪片似地飛向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但金毫無懼色,也毫不退讓——他在埃比尼澤教堂演講時說:「我常常想到我的死——如果我的日子到了,如果你們要找某人讚揚我……就說我是爭取正義樂隊的指揮,就說我是爭取和平樂隊的指揮。」金一生十次被監禁,三次被捕,三次遇刺,經歷了被毆打、凌辱、暗殺等一系列迫害,直至犧牲生命,但為了他的事業,始終置個人安危於腦後,並由此實踐了他的人生哲學——「如果一個人還沒有發現他將要為之而死的東西,他就不配活著。」而他在蒙哥馬利警局集會廣場發表的「為了贏得平等權利,我們必須填滿監獄」的宣言,也成為這一場運動最響亮的口號。

宣布金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天


楊靖

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關於美國民權運動,你不可錯過的三部經典紀錄片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以馬丁•路德•金髮表著名的《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為標誌,該運動達到高潮。這場以非暴力抗爭為主要手段的運動,對美國黑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64、1965年,美國相繼通過《民權法案》和《選舉權法》,最終在法律上使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獲得公民權。
  • 讓自由和枷鎖一起見證——美國民權運動見證地申遺
    這場抵制運動最終以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公交車的種族隔離違憲而取得勝利,小馬丁·路德·金也由此正式登上民權運動的歷史舞臺。 這場運動後來發展為了「靜坐運動」(sit-in movement)。半年後,沃爾沃斯商店再也承受不了壓力,決定撤除「白人專屬」櫃檯。 一年後,以眾議員John Lewis為代表的支持民權運動的積極分子們組織了「自由乘車」運動(Freedom Rides)。運動的方法是:至少有一對黑人和白人坐在聯座上,並至少有一名黑人坐在所謂的「白人座位」上。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劉易斯的生命旅程
    他去世當天,上世紀黑人民權運動另一名領導人、馬丁·路德·金的密友維維安牧師去世,終年95歲。  正當因黑人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為種族政策抗爭在全美發出怒吼之際,美國上世紀中葉反種族隔離制度和黑人民權運動的一代領袖至此凋零殆盡。  回顧劉易斯的一生,仿佛曆史的斷片展現。
  • 弱者的抗爭——美國民權運動中的女性
    參加這場研討會的,除了當年和邦德一起參與入座運動、發起成立SNCC的老人外,還有專門從事民權運動歷史研究的著名教授,以及正在積極投身「尊重黑人生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的青年學生。他們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與研究經歷,暢談民權運動(主要是邦德和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的精神遺產、黑人平等運動的現實處境和未來策略。
  • 美國民權運動下,IPFS能為解決不平等做什麼?
    美國民權運動下,IPFS能為解決不平等做什麼?視頻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上被公開後,引發極大轟動,瞬間點燃了民眾對於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抗議,對民權的不滿。隨後,民眾抗議持續遭到警察壓制,加上川普在社交媒體上的不當言論,導致騷亂活動持續升級。 相信大家都聽過,從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到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於華盛頓發表「我有一個夢想」的演說,美國的種族問題一直在解決和重現中不斷反覆。
  • 深度分析:為什麼NBA總是站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前線?
    不僅如此,在近半個世紀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中,除了那些民權鬥士和政治人物外,NBA的球員和教練經常被指控在但凡處。從上世紀1950馬丁路德·金時期起,NBA聯盟在美國民權運動中發揮了非常積極和積極的作用,為什麼?
  • 上世紀:美國民權運動與社會問題,看美國社會的混亂與無奈!
    美國的民權運動在美國的發展史上算得上是一場偉大的運動,在當時美國的黑人的政治地位,經濟狀況和社會生活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黑人在街頭上的犯罪問題就成為一項嚴重而尖銳的社會問題。其中就有貧富分化的因素,也有種族矛盾的因素,同時與黑人自身的教育程度和黑人的生育率以及黑人的基本生存狀況有密切關係,再加上美國白人警察的執法能力以及之間的關係相對惡化,使得民權運動時期美國黑人的犯罪問題成為了社會的主要問題。
  • 美國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外媒稱,美國象徵性的民權鬥士、馬丁·路德·金曾經的同行者約翰·劉易斯當地時間17日因胰腺癌去世,終年80歲。報導指出,約翰·劉易斯被認為是美國最受尊重的爭取正義和平等的發聲者之一。儘管身染重疾,6月他仍在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風暴中重返華盛頓,參加「黑人的命也重要」運動的反種族主義動員。他在數日前說道:「狂風勁吹,重大改革即將來臨。」
  • 美國的天大謊言:「人人生而平等」
    12年後,在1789年制訂的美國憲法中,為了計算各州眾議員名額,明訂黑奴人口按「五分之三」計算。顯然,在美國建國者心中,黑人不在「人」的定義之中,因此不適用「生而平等」這個「普世價值」。 1863年1月1日,被譽為「偉大解放者」的美國總統林肯發布了《解放奴隸宣言》。
  • 馬丁路德金的前車之鑑:美國黑人天天遊行,為什麼仍然難獲平等?
    導語:在美國,有三個為了紀念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個人的法定假日。一個是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哥倫布日,兩個是紀念亞伯拉罕林肯和喬治華盛頓的總統節,還有一個就是紀念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馬丁路德金日。
  • 烽煙再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為何總是NBA衝在最前面?
    7月17日,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逝世,白宮用降半旗的方式表示了對這位與馬丁·路德·金同時代的民權英雄的哀悼!剎那間成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最震撼人心的口號!因為在90年代起,美國國內歷經了經濟衰退、對外戰爭以及新世紀之初的「911」。在眾多矛盾之下,美國所謂的政治敏感度空前提升。而為了緩解國內不同階層的矛盾,「種族歧視」這個存在了200年問題被極其敏感的推到了「政治正確」的地位上。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終年80歲
    來源:海外網約翰·劉易斯 (圖源:美聯社)海外網7月18日電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於當地時間17日晚去世,終年80歲劉易斯曾在12月29日宣布,他的胰腺癌已進入第四期,並發誓仍會以相同的熱情與種族不平等作鬥爭。他說:「我幾乎一生都在為自由、平等和基本人權而鬥爭。」劉易斯是美國知名民權人士,上世紀60年代曾與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一道投身民權運動,也是最後一名在世的馬丁·路德·金民權運動演講者。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享年80歲!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 享年80歲當地時間7月17日,美國民權運動領袖、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約翰·劉易斯因癌症去世,享年80歲。據《紐約時報》報導,民主黨一名官員證實了劉易斯去世的消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一份聲明中宣布了劉易斯的死訊。「今天,美國哀悼失去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眾議員約翰·劉易斯,國會的良心。」她說。2019年12月29日約翰·劉易斯宣布,他的胰腺癌已進入第四期,並發誓仍會以相同的熱情與種族不平等作鬥爭。他說:「我幾乎一生都在為自由、平等和基本人權而鬥爭。」
  • 美國已經出現50年前民權運動的所有因素
    1963年,美國非裔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表《我有一個夢想》,他腳下林肯紀念堂的臺階,如今站立著的是全副武裝的國民警衛隊,他們保持戒備,準備驅散示威的人群。52年前,因為金被刺殺的悲劇,美國非裔民權運動開啟了內戰以來最暴力的一章。
  • 深度分析丨烽煙再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為何總是NBA衝在最前面?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因病逝世,白宮用降半旗的方式表示了對這位與馬丁·路德·金同時代的民權英雄的哀悼!而以快船主帥裡弗斯為首的眾多NBA教練員和球星也都以不同形式對他的去世報以悼念!已經持續近兩個月的「警察打死黑人」的社會熱點,再一次因為這位民權英雄的離世而繼續發酵!
  • 深度分析丨烽煙再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為何總是NBA衝在最前面?
    剎那間成為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最震撼人心的口號!因為在90年代起,美國國內歷經了經濟衰退、對外戰爭以及新世紀之初的「911」。在眾多矛盾之下,美國所謂的政治敏感度空前提升。而為了緩解國內不同階層的矛盾,「種族歧視」這個存在了200年問題被極其敏感的推到了「政治正確」的地位上。
  • 她是現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當她去世,全美國為她降半旗
    晚上,她研究和記錄大量民權案件,從地方政策爭端到備受關注的謀殺案件和仇恨犯罪。作為秘書,她代表蒙哥馬利分會準備了公眾針對非裔美國人的嚴厲判決、誣告和誹謗作鬥爭。除了她的法律工作,帕克斯還是當地一位傑出的戰略家。作為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青年組織理事會的顧問,她幫助年輕人了解種族隔離制度,包括選民登記和白人專用圖書館。
  • 美國80歲黑人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去世,曾和川普「隔空交鋒」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妍】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8日報導,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喬治亞州民主黨國會眾議員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於當地時間17日因癌症去世,終年80歲。報導稱,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17日的一份聲明中宣布了劉易斯去世的消息。聲明稱:「今天,美國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之一哀悼,他是眾議員約翰·劉易斯,是國會『良心』。」 據報導,劉易斯是美國知名黑人民權運動領導者,被民眾稱為美國國會的「良心」。
  • 1968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兇手至今不清!
    在美國,遠遠不像它自己所標榜的那樣平等與自由!美國黑人也一直在爭取與白人平等的權利,甚至付出了許多血的代價。另據CNN統計,美國目前已經有16個州的25座城市實施宵禁。而在此之前的美國城市大規模遊行,是由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引起的。當時引發了100多座美國城市爆發種族騷亂,要求懲治兇手,揭開暗殺內幕。
  • 從馬丁·路德·金之死,看美國對待黑人民權運動的邪惡伎倆
    為了有效瓦解黑人的反抗,美國政府做了一些「妥協」。國會在1957、1960和1964年相繼通過了一系列民權法案,讓黑人具有一定的投票權。美國政府還把馬丁·路德·金樹立為一個無害化的黑人領袖,1964年,他甚至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