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牆,世界的碎片

2021-02-20 時尚先生


在那個時刻我們進入了一個時代,在其中僅有的真正的確定性就是永遠的不確定,僅有的安全就是不安全。

——安德烈·布朗齊《平衡的詩學》

先是有人撞開幾個大洞,然後其他人試探著自由出入。再然後,成千上萬的人從兩邊湧向對方。 3.6米高、連綿不絕的混凝土牆被迅速淹沒了。牆的東側,那橫亙百米、布滿了地面觸發報警器、金屬圍欄、鐵絲網報裝置、獵犬區域、鐵軌阻擋器、邊防哨所、探照燈和 望塔、照明區、控制區、金屬圍欄、車輛阻塞溝的死亡地帶,也被人群淹沒了。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在人類歷史上為數不多懷有共識的時刻裡,這可能是最為極致的一瞬。由禁錮到自由,由沉悶到變革,牆作為上一個時代的罪惡象徵物,戲劇性地倒下,人潮的奔湧方向清晰直接。連學者都顧不上斯文地高喊起來:歷史迎來了「絕對真理」,二元辯論可以就此終結。

一片歡慶的氣氛裡,布蘭登堡門旁的柏林圍牆西側,一塊大木板上,無名者留下了筆跡優美的散文:「柏林圍牆被掘開了,但是,這並沒有伴隨著勝利的凱歌,只有沉重的記憶帶來的苦澀思索。」

整個東邊的世界,都在廢墟之上,陷入苦澀的反思:為什麼偏偏是主張整個人類擁有解放和幸福的政治理想構築起了高牆,把人從地理上、生理上、心理上隔絕開,畫地為牢?「 柏林圍牆」建成之前,每年有幾十萬人逃離東柏林,而建成之後的28年裡,每年只有不到一萬人成功逃離。這個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的屏障,從未對任何一個西邊的人進行過火力攔截—因為根本沒有人試圖闖入。但它卻射殺了有名有姓、試圖走出去的201名東德公民,至於在邊境被打傷、捉捕的東德人則不計其數。


曾經的東德秘密警察辦公室,如今也開放做博物館,供全世界參觀。這裡是比140公裡長的實體牆更具體的「柏林圍牆」,它無限延伸到社會文化和個人生活之中。28萬全職或者兼職的秘密警察,緊盯著1700萬東德居民—這個比例意味著,平均每7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肩負使命。1991年之後,德國「有控制地開放」了所有秘密警察檔案。此後的20年裡,有290萬人次申請查閱了當年對自己監聽、監視、告密乃至審訊的檔案。在2008年的一次抽樣調查中,45%的人承認,查閱這些檔案造成了巨大的感情衝擊。至於一度流行、獲獎無數的電影《竊聽風暴》裡,那個秘密警察良心發現的動人故事,檔案管理局信息部主管在接受訪問時說:「很遺憾,這種情況我在真實世界裡從沒聽說過。」

連曾經最日常的生活方式,也因為新世界的審視顯得荒誕起來。2006年柏林新開放了DDR(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縮寫,即東德)博物館,那裡收藏東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停產的食物、餐具、服裝、課本、徽章、畫報、電視節目……還有普通人的照片。在1988年,一個砌磚工人工作的場景被拍下來,旁邊寫著,他完成10年教育、 2年專業訓練以後,薪水是1110到1370馬克,而當時一間三房公寓的月租是109馬克。展覽充滿互動性,你可以走進普通東德人家的客廳,可以打開抽屜,看東德小學生的作業,可以把頭鑽進一個黑箱子,看當年那些充滿政治宣傳口號的電視新聞—這些物件撲面而來的氣息,異常熟悉,也令人不安,仿佛再過一些年頭,你的生活也可能被放在博物館展覽。


不少東德人不喜歡DDR博物館,他們不會花6歐元的門票去看,因為「這曾經是我的生活。不需要博物館來告訴我,它是什麼樣的」 。

1989年12月,中國留學生劉小楓站在柏林圍牆邊,也和許許多多德國人一樣,拿起鐵錘敲下幾塊碎片,小心收藏起來。「對我來說,我收藏的不僅是柏林圍牆本身,更是這個世界本身,這個時代本身,以至我自己。不管是這個世界還是我自己,都是碎片—塗有各色油料的碎片。」劉小楓在筆記中寫。


不過,破碎的是東邊的世界。柏林圍牆的西邊沒有BRD(聯邦德國的簡稱) 博物館。因為歷史完整地站在了這一邊。他們愉快地拿碎片做起了生意。150公裡的柏林圍牆留下了45000塊3.6米高、2米寬的牆體。德國媒體估算,其中大概有一半被搗毀,另一半,除了一些保留下整塊運送到世界各地作為藝術品拍賣、收藏,大部分則變成了上億塊小顆粒碎片,在市場上流通。「地球上每15個人就可以擁有一枚」。

柏林所有的紀念品商店都在賣這些碎片—人人都想留下一點不復存在世界的紀念品。而它們之中的90%,來自一個建築工出身的商人帕夫洛夫斯基,賣了20多年柏林圍牆的他對媒體說:「對我而言,柏林圍牆就是商品,就是生意。」對峙的年代,西邊的牆體曾經畫滿塗鴉,而東邊的牆體則在死亡地帶的隔離中一片灰色,「 但是大家都想買有顏色的,」 帕夫洛夫斯基說,「 我就找人畫上顏色……反正石頭是真的,大家只是選擇不同的記憶。」


花上4到6歐元,買一塊塗鴉柏林圍牆做的鑰匙鏈、飾品或者冰箱貼。沒有人再抱著劉小楓那樣「收藏自己」的心情收藏那些五顏六色的商品碎片了。歷史逐漸遠去,這一個世界一路向前狂奔,那一個世界,眼看就要消失在身後了。

但遺憾的是,歷史並沒有終結。不過十幾年後,福山所說的「絕對真理」就迎來了徹底的挑戰。


它不得不死亡兩次:「9·11」之後,民主自由式的政治烏託邦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挑戰了全球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烏託邦。有學者預言,也許很快還有第三次:中國和俄羅斯式進化中的威權政治與自由經濟的結合體,或許會徹底改寫上世紀末的普世規則。

荷蘭建築師庫哈斯在20世紀70年代對柏林圍牆的研究中說,柏林圍牆作為一個特殊的建築物,把城市分為「好的一半」和「壞的一半」,它讓「淪陷在壞的一半裡的人們著迷於各種各樣的徒勞的逃亡計劃」,同時,也使「對好的一半熱愛太甚的人自願成為它的囚徒」。


▲兄弟之吻是曾是柏林圍牆上最著名的塗鴉之一。由於柏林圍牆翻修,這幅描繪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親吻

牆作為一個有形敵人的存在,令人們幾乎忘記了,牆的另一邊並不是黃金世界。日益加劇的財富和機會的不平等;階級和階層的不公正;連同腐敗、金錢和特權一起,正在阻斷西方國家民主的血脈。以研究戰後歐洲史著稱的歷史學家託尼·朱特在病逝前不斷詰問:90多年過去,我們把追求物質上的自我利益變成了一種美德——這種追求,如今構成了我們所唯一倖存的集體目的意識。「 我們知道各種東西的價錢是多少,但對它們的價值幾何卻一無所知。我們不再質疑一項司法判決或立法行為:它善嗎?公平嗎?正確嗎?它會帶來一個更好的社會或更好的世界嗎?」在朱特看來,這是「儘管它們不能輕易回答,但我們必須再次學習提出這些問題」。若非如此,曾經勝利的世界,必然沉痾遍地。人們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因於「牆」,一起歡慶牆的倒下,卻忘記了,歷史不會一勞永逸,不僅消失的東西會還魂再來曾堅固的價值基礎也會支離破碎。如同那些被一錘子一錘子敲下的柏林圍牆碎片,這恐怕才是世界的真實縮影。


▲民主德國戰友埃裡希·昂納克的畫作已被擦除,但是它的複製品在柏林圍牆上隨處可見。

這一次,人們要面對的問題更加沉重:拆掉高牆,也不一定迎來歷史的勝利,沒有黃金世界,沒有鄉愁可依,也不能耽溺於簡單的幻想。

齊澤克在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時寫過一篇文章,他說,那些反對社會主義的人「 容易提出簡單的問題—如果資本主義確實比社會主義好,為什麼我們的生活仍然這麼悲慘?——並得出一個同樣簡單直接的回答:因為我們仍然沒有真正進入資本主義,仍然沒有真正的民主……人們不難發現,這與舊的共產黨政權將其失敗歸咎於『 殘餘力量』 的持續影響是非常相似的」。


但不幸的事實卻是:當持這種論調的人「繼續沉湎於建立在公正、誠實和團結基礎上的新社會時,前共產主義者已經毫不費力地適應了新的資本主義規則」。更為弔詭的是,在新的後共產主義條件下,恰恰是更不西方化的力量,「支持一個追求市場效率、充滿詭計的殘酷新世界。」

你應該知道的幾個地方


▲查理檢查站

查理檢查站位於弗裡德裡希大街和Zimmerstrasse街交界處,在冷戰期間是非德國人在兩個柏林之間通行的關口。查理檢查站是在 1961年至1990年間東西柏林間三個邊境檢查站之一(查理 Chalie 是英語之中字母「 C」的代名詞,查理檢查站即「C」號檢查站之意) ,是當時東西柏林間盟軍軍人唯一的出入檢查站,也是所有外國人在東西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通路。


▲柏林圍牆崗哨塔

柏林圍牆崗哨塔總共293 個,這個崗樓是留下的最後一個,位於普施金大街旁的布施公園內。崗樓雖小,卻是那段歷史的見證。看一看外表,可以想像到當時東德邊防軍哨兵是如何忠誠地警惕著四周。為了不使參觀者枯燥乏味,在哨塔底層還安排了一個微型博物館,叫「被禁藝術博物館」,專門展出那些被原民主德國唾棄的藝術家們的作品。


▲東德博物館

「東德博物館」再現了東德時期的生活,為德國人的懷舊情緒提供了抒發場所。開館第一天,博物館就吸引了上千人前來參觀。兩德統一 16 年後,人們似乎發現,在意識形態衝突的陰影下,也許更值得回味的,是生活本身。


▲克羅伊茨貝格

克羅伊茨貝格(Kreuzberg)是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個著名區域,現在作為歷史文物受到保護的 east side gallery 就在這裡。在隔離期間,柏林圍牆西側一面是備受藝術家們青睞的作畫場所。柏林圍牆倒塌後,一些著名的噴畫藝術家在長期保留牆段的東側一面作畫,誕生了今日的東邊畫廊。




相關焦點

  • 「柏林圍牆」再現,一牆之隔兩個世界,一邊天堂一邊地獄
    「柏林圍牆」再現,一牆之隔兩個世界, 一邊天堂一邊地獄我們知道,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民主德國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了一道隔離牆,以將其與聯邦德國管轄的西柏林市分割開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柏林圍牆」。但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德國獲得了統一,後來的「柏林圍牆」已經成為那一時期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 柏林圍牆邊防部隊是如何把守柏林圍牆的?
    位於柏林圍牆的邊境軍隊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一支屬於國民的軍隊。 在1945年納粹政權失敗之後,德國就處於美、英、法、蘇聯軍的控制之下,每個同盟國都瓜分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區域。德國解體了,被分解為西德和東德作為德國首都的柏林城也被分解為兩片區域。
  • 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
    但當時,東德官方將其稱之為「反法西斯防衛牆」,西柏林市政府則認為這是限制行動自由的「恥辱之牆」。 從1961年建造到1989年倒塌,柏林圍牆存續了28年。連同更長的「兩德邊界」,它們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
  • 推倒柏林圍牆,重啟一座城!
    1933年希特勒上臺,柏林作為納粹統治的大本營和元首城市,以及未來的「世界帝國」首都,其改建和擴建計劃雄闊宏偉。希特勒對總規劃建築師斯佩爾提出要求:「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維也納也不錯,它們都是有偉大風格的城市,而柏林儘是些無規則的烏七八糟的建築,我們必須超過巴黎和維也納。」僅在 1938 年 6 月,柏林就有 16 處市政工程同時破土動工。
  • 那就是柏林圍牆
    文:白頭翁到柏林來的中國人幾乎都要去柏林圍牆看看,仿佛不看柏林圍牆,就不算來過柏林。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本文作者拍攝柏林圍牆就成為聞名世界的,立在一座城市之間的不能逾越鐵幕。牆兩邊既是世界上兩種意識形態的前沿,也是「華沙條約」集團與「北大西洋公約」集團對抗的前沿。高高柏林圍牆,高高鐵絲網。在兩種社會制度下,東德逐漸貧困,西德逐漸富強。1990年,社會主義蘇聯解體,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隨之一陣風放棄社會主義,東德「民主德國」被西德「聯邦德國」全盤接管,柏林圍牆一夜之間被推倒。柏林圍牆打開的最初的前10天,竟有100多萬人湧向西德。
  • 從前有一堵柏林圍牆
    1990年6月13日,東德軍隊正式下令拆除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完成統一。柏林圍牆的倒塌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冷戰終結和東西德統一的標誌,歐洲乃至世界的新秩序和格局開始顯現。這裡摘錄「德國之聲」的圖文報導,回顧這一歷史事件。圖片來源請見圖中右下角。不再令人害怕的高牆早在柏林圍牆開放前48小時,人們不僅在柏林圍牆兩側慶祝,還爬上了這道水泥牆。
  • 美蘇在柏林有什麼衝突,為何一堵「柏林圍牆」,就解決地柏林危機
    上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德國的柏林,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先後掀起了兩次「柏林危機」,那麼兩國之間,在柏林到底因為什麼產生衝突,為何最後建了一堵「柏林圍牆」,就完美解決了呢!因此柏林尤其是西柏林,成為兩大霸權國家的必爭之地。西柏林位於東德之內,可是在主權上不屬於東德,在政治經濟上,於西德聯繫密切。在美國的嚴重,西柏林就是政治網中一個漏洞,也是東德人流入西德或者西方世界的一個通道。
  • 有形的鐵幕:柏林圍牆是怎麼形成的?
    擁有1800萬人口的東德,是蘇東集團中經濟最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十大工業國之一。以1984年為例,東德42%的家庭擁有汽車,90%的家庭擁有電視機,84% 的家庭擁有洗衣機,冰箱已100%普及。
  • 柏林圍牆倒了,真是「西方民主自由」的勝利?
    柏林圍牆(資料圖/視覺中國)這道聞名世界的「柏林圍牆」高達5.3米至4.2米,寬50公分,全長近166公裡,其中水泥牆114.5公裡,鐵絲網55公裡(主要架設在以河流為邊界的水面上);「柏林圍牆」沿線還建有290個瞭望塔,137個地堡暗堡、274個警犬樁;防汽車壕溝和防坦克路障共計108公裡;還裝有數千個電子眼,投入警犬250隻;邊防軍巡邏道總長119.5公裡,並設有7個過境站
  • 德國柏林圍牆——炫彩塗鴉道不盡黑白印跡
    在柏林旅行最大的感悟是,1945年結束的那場人類大戰,像一把鍘刀,將多數城市的面貌切成了兩個明顯的階段。而對柏林來說,恐怕還有一個更為畸形的標誌,那就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柏林圍牆——它提醒著一個國家被撕裂為兩半的劇烈疼痛,150公裡灰牆的兩側,是東西方冷戰時代的巔峰博弈。
  • 柏林,原來有名的不只是「柏林圍牆」還有這些,真是漲知識!
    柏林的歷史是一段勝利與悲劇、暴政與變革並存的歷史。她曾屈服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和隨後冷戰時期的分裂局面,但柏林已再次崛起,發展為全球重要的金融和創意樞紐之一。但是除了「柏林圍牆。」之外,您還知道柏林哪些比較有名的嗎?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現在柏林圍牆原址擁有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 老照片 90年代初的德國柏林 不復存在的柏林圍牆
    1990年10月3日,歐洲兩個德國重新得到了統一,柏林這座歐洲的歷史名城,在經歷了40多年的分裂後,又成為了德國的首都。圖為柏林的標誌——布蘭登堡門。 柏林圍牆現在已不復存在,這是它當年的西側部分地段景觀。
  • 裡根總統「推倒柏林圍牆」究竟是誰不同意
    這就是世界永遠不會忘記和永遠感激的,美國總統裡根最偉大的演說。   但是,許多人都不知道,美國總統裡根的偉大演說「推倒這堵牆」的背後有一段值得人景仰的故事,而且感人肺腑。當時裡根總統想說「推倒這堵牆!」不是蘇共不同意,而是白宮裡的高級官員們不同意。
  • 柏林圍牆倒下前,沒有人相信它會倒下
    為了防備人才的外流和血本主義腐蝕,1961年8月13日的半夜,民主德國連夜設備了一個以鐵絲網為牆基的斷絕牆,徹底地割斷了東德和西德之間的解放來往。柏林圍牆不但云雲,民主德國在四天以內將全長169.5公裡的柏林圍牆延長到了全部器械德界限,封死了近兩百條街道,同時又在50-100米外撤除了大批設備,構築了3.5米高的通電鐵絲網,造成了一段以柏林圍牆為中間的「無人地帶」。
  • |西柏林|甘迺迪|赫魯雪夫|柏林圍牆|豬灣事件|...
    這應該是解決「柏林問題」的好機會,赫魯雪夫一直對西方國家在西柏林駐軍如鯁在喉,如果能趁此機會施壓,把英、法、美三國從柏林趕出去就好了。6月,甘迺迪和赫魯雪夫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會談。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曾在此期間見到了甘迺迪,他立刻感受到了這位美國總統所受到的巨大壓力。
  • 柏林圍牆旁的孩子們;還未被冷戰打敗的童真
    二戰、戰敗的德國人民被剝奪了主宰自己國家的權利,隨後的美蘇冷戰更是將德國一分為二,德國人民被迫在自己的國土上流亡,而這段歷史造就了柏林圍牆,柏林圍牆也見證了這段歷史。今天給大家分享幾張刊登在《生活》雜誌中不太一樣得關於柏林圍牆的圖片。
  • 德國「解封」進行時:柏林圍牆公園跳蚤市場重開
    7月5日,因疫情關閉近4個月的柏林圍牆公園跳蚤市場重開。日前,柏林已重新允許電影院線營業,而頗受遊客和本地人歡迎的這一市集重開被認為是當地生活重回常態的又一標誌。人們進入跳蚤市場需要排隊限流,並且保持1.5米人際距離。7月5日,因疫情關閉近4個月的柏林圍牆公園跳蚤市場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