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旅行最大的感悟是,1945年結束的那場人類大戰,像一把鍘刀,將多數城市的面貌切成了兩個明顯的階段。而對柏林來說,恐怕還有一個更為畸形的標誌,那就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柏林圍牆——它提醒著一個國家被撕裂為兩半的劇烈疼痛,150公裡灰牆的兩側,是東西方冷戰時代的巔峰博弈。
東邊畫廊也是一段著名的柏林圍牆遺址,因為那副有名的「兄弟之吻」稱為遊客的必打卡之地。無論如何,這幅畫都已經成為了柏林圍牆的代名詞。正如弗魯貝爾所說:最終我開始重繪,因為這是重要的記錄——不只對我,也對柏林。和很多歷史事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象徵著分裂的柏林圍牆,現在變成了自由的象徵。
坐地鐵到華沙大街, 出站後通過紅色的橋,走過河就看到了。
紅磚建築,仿佛有那麼一點點前蘇聯的味道。
順著路面的指示,很快就找找到了。
和想像中的一樣又有點不一樣,柏林城市的散漫風,註定這裡就是赤裸裸地暴露在大街上,不需要有所謂的紀念館、公園來包裝它,正如歷史是經不得起任何修飾的。
每幅塗鴉都是一幅巨大壁畫,說塗鴉其實真把它們說小了。而它們的主題內涵基本都圍繞當時柏林圍牆倒塌前後的故事和情緒展開。走一波圖~~
這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兄弟之吻了。創作靈感源於1979年東德成立30周年的慶典上,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會晤照片,極具衝擊力。
1990年柏林圍牆被推倒後一年,德國請來世界各地118名藝術家在殘存的1.3公裡柏林圍牆東側牆壁創作塗鴉作品,其中就有德米特裡-弗魯貝爾,他腦海裡揮之不去的就是上面勃列日涅夫和昂納克的親吻畫面,以此為靈感,誕生了聞名世界的《兄弟之吻》塗鴉作,沒料到日後它成為柏林圍牆的「名片照」。
很多情侶,尤其是同性戀者會在畫像前激吻。
在這些塗鴉牆的背面, 流淌著類似於柏林護城河的施普雷河。作為德國分裂的見證,它和柏林圍牆一樣隔開了東柏林、西柏林。歲月無聲,歷史就這樣緩緩地流淌,多少故事都流進了歲月,多少歲月都凝固在了歷史的風霜中。
走完東邊畫廊,倒吸一口凜冽的寒風。當年一夜崛起的柏林圍牆,當年一瞬推到的柏林圍牆,誰能擦拭它28年經歷的風雨,誰又能撫慰它28年承載的情愁。瞻仰也罷,哀思也好,此時此刻,你我不過陌上過客。
在東西柏林分界線上,最著名的地點莫過於「查理檢查站」(Charlie Checkpoint)。Charlie不是真的指人名,而是英文C的代稱,代表這是「C檢查站」,該檢查站是當時東西柏林間盟軍軍人唯一的出入檢查站,也是所有非德國人在東西柏林間唯一的一條市內通路。如今的檢查站被周圍高大的現代建築環繞,只剩下小小的一段柏林圍牆殘垣。
主要部分是一個美軍兵站,有工作人員扮演同盟國士兵。在柏林圍牆遺址西側,豎著以英俄法德四種文字標識的著名警告牌:「You are now leaving the American sector.」(你現在正在離開美國防區)。目前人們看到的是複製品。
檢查站一旁是查理檢查站博物館,藏有警告牌的原件,是了解柏林圍牆、分區佔領時期的柏林和戰後德國歷史的好地方。
這裡還有一家紀念品商店,我溜達了很久,特別有的逛。這裡的紀念品極具柏林特色,絕不是那種統一批發,到哪都可以賣的大路貨。走一波圖~~
最精緻的就是這種柏林圍牆彩繪石了。曾經冰冷的石頭、淡漠的人情,如今藝術家為它穿上彩衣的同時,也傾注進了我們絲絲敬畏。
每一塊石頭背後也許都有一則往事。絢爛色彩道不盡黑白印跡。
柏林市的象徵——柏林熊。在柏林的市徽和各種紀念建築物上都能見到,街頭巷尾也可見到以熊為對象進行藝術創作的雕塑。當然還有名聲顯赫的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看到這麼多暖暖的柏林熊玩偶,似乎有點揮散去了早些的沉重心情。柏林,值得愛~~
還有這些~~
關於柏林的象徵,不得不提這個「紅綠燈小人」。小綠人是在1961年由東德交通心理學研究員卡爾·佩格勞設計的。他發現,行人對普通的交通信號燈敏感度低,直接導致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機率增加。於是萌生出了創造「小綠人「的想法。
1969年,戴帽子的紅綠燈小人首次出現在柏林的菩提樹下大街與弗雷德裡希大街的十字路口。此後,紅綠燈小人成為東德城市交通的一道別樣風景。
如今,紅綠燈小人已經實現成功轉型,成為既蘊含東德懷舊風情,又體現現代創意特色的特殊文化符號。紅綠燈小人的衍生產品涉及T恤衫、水杯、開瓶器、冰箱貼、鑰匙扣等,是柏林熱門的旅遊紀念品。
街邊無處不在的柏林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