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視頻、文字)

2021-02-24 詩詞與國學誦讀欣賞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上)

  

 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下)

 

成吉思汗陵

公元13世紀初,在地球的東方,一個強悍的草原民族—蒙古族突然崛起,在他們的首領成吉思汗、窩闊臺、貴由、蒙哥的帶領下,蒙古鐵騎東徵西討,踏出了人類歷史上一個空前的大帝國。東自日本海,西到多瑙河,南起淮河,北至極北,都納入了這個帝國的版圖。然而,由於帝國的疆域十分遼闊,帝國內部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和經濟差異巨大,黃金家族各支系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汗位之爭愈加激烈,蒙古帝國作為一個由大汗直轄領地與四大汗國組成的龐大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很快面臨著分裂的危險。如何在祖先建立的基業上繼續開疆拓土?如何治理好新徵服的中原漢地?這些,是蒙哥汗的繼任者所必須面對的挑戰。偉大人物的出生常常與歷史事件的出現如影隨形,公元1215年,蒙古大軍攻克金朝首都中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忽必烈正是降生在這一年,這份戰果儼然成為忽必烈的生日大禮。隨著忽必烈在馬背上長大,帝國的疆域達到人類徵服史的頂峰,蒙古正開啟他最輝煌的時代,祖先的輝煌遮蔽了忽必烈。公元1251年,忽必烈才迎來人生的轉機。這年六月,兄長蒙哥登上汗位,隨即賦予他總領漠南、漢地的重任。忽必烈終於獲得了展示才華的機會,邁開了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不同於滿眼大漠戈壁的漠北地區,在漠南地區,遊牧與農耕交錯,二元經濟互動發展,自古成為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爭奪的地區。而淮河以北的廣闊漢地,更是蒙古帝國重要的物資供應地,和蒙古軍隊南下滅宋的戰略基地,如此廣袤的漠南漢地註定成為忽必烈嶄露頭角的舞臺。金蓮川大草原春寒料峭,閃電河水冰消雪融。每到夏季,這片肥沃的草甸上開滿金蓮花,因此得名金蓮川。正是在這片金蓮盛開的草原上,忽必烈廣納賢才,組成了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忽必烈把這裡作為他統領漠南、漢地的王邸駐地,並興建開平城。魏堅:建開平前後這個階段,他手邊已經積聚了一大批人,有能徵慣戰的武將,有深謀遠慮的謀士,有飽學的儒士,道家、和尚全有,包括漢人、契丹人、渤海人,他什麼人都用,這個成為他後來佔有天下之後,能夠建立王朝這樣一個偉業,一個最基本的幹部的儲備。陳高華:忽必烈明顯對中原的文化感興趣,他從河北地區找了一大批當時的知識分子,進了他的幕府,就在他身邊幫助他介紹中原的文化,幫助他出主意,其中一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劉秉忠。劉秉忠從小就飽讀詩書,當過道士,後來又出家為僧,他精通道教、佛教以及儒教的教義和禮儀,劉秉忠多才多藝,他是個出色的畫家,是個才華橫溢的詩人,還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建築學家,後來在師祖海雲法師的引薦下,來到忽必烈的身邊,於是,劉秉忠又成為了一名政治家。劉秉忠曾向忽必烈呈上一份「萬言書」,這是一份結合中國古代政治邏輯和蒙古制度的治國方略。包括採漢法,設學校,選人才,禁屠城,安定民,輕徭役,減賦稅,興水利,勸農桑等等,其中採漢法是劉秉忠治國理念的核心,忽必烈對萬言書幾乎是全盤接受。陳高華:反映劉秉忠治國思想的主要就是他的萬言書,他裡面提出了一個綱領性的一句話,就是以馬上得志,不能以馬上治國。就是說蒙古人可以通過軍事的手段徵服一個廣大的地區,但是你要治理這麼廣大的地區,你不能用軍事徵服的手段,所以這是劉秉忠政治思想的中心。第二點,他這個萬言書講了一個話,要尊奉孔子,他說只有尊奉孔子,將來的基業,你這個國家才能穩定的,我覺得劉秉忠這個話,忽必烈聽進去了。
河北邢臺市在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一座名為天寧寺的寺院正在恢復重建,這裡正是劉秉忠出家的寺院,邢臺,也就是當時的邢州,正是劉秉忠的老家。在七百多年前的忽必烈時期,天寧寺也曾有過一次恢復重建,那次正是得益於忽必烈依照「萬言書」的理念,對漢地治理進行的改革。當時的邢州作為封地,歸屬於兩個蒙古貴族,一開始,他們延續了遊牧民族對於徵服地區的治理方式,橫徵暴斂,搜刮無度,致使當地百姓紛紛逃亡,結果,原來的一萬五千戶最後只剩下五六百戶人家。這兩名貴族無計可施,只好求助忽必烈。忽必烈任命自己的手下脫兀脫、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商榷使,依照漢法恢復農耕、賦稅等。新政大實施,一月之內,戶增二萬,邢州一躍成為當年地方政績考核之最。此後,忽必烈又相繼在自己的封地關中設宣撫司,在對南宋作戰基地河南設經略司,為日後統治中原漢地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漠南領地,只是帝國微不足道的一角,忽必烈需要更大的舞臺展示他的能力。機會不期而至。公元1252年,忽必烈受蒙哥汗之命,率大軍南徵大理,忽必烈自六盤山下南,抵達四川松潘,兵分三路,穿越吐蕃東部,迂迴包抄,攻克大理。之後,忽必烈在劉秉忠的勸阻下,一改蒙古軍隊屠城的做法,使用懷柔政策,使後面的軍事行動異常順利,雲南平定。漢地改革的成效,遠徵大理的成功,極大的樹立了忽必烈的威望,然而,卻也給忽必烈帶來了危機。魏堅:忽必烈隨他的勢力的不斷擴大,經濟不斷地發展,手頭的錢糧越來越多,那些人就會說,你看,你這個兄弟在南邊越鬧越厲害,他有那麼多的東西,他給大汗給了多少,他都自己留下來了,他可能有不軌之心。這說的話多了,蒙哥汗也信了,於是就說查查他,用過去的詞叫鉤考,用現在的話說叫審計。鉤考異常嚴厲,忽必烈許多所謂違法逃稅的事實被查了出來,手下主要官員幾乎被一網打盡。哥哥是否已經不再信任自己?忽必烈感到忐忑不安。他決定聽從手下幕僚的建議,親自前往哈喇和林面見蒙哥汗,向兄長認錯。李曉:他當時應該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吧,他不知道他認錯了之後,他的哥哥是否會再信任他。這次冒險覲見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史書記載,兄弟二人捐棄前嫌,彼此張開雙臂擁抱了對方。然而,忽必烈的權利,特別是兵權卻被大大削弱,直到兩年之後,機遇才再次來臨。公元1257年,蒙哥汗著手實施消滅南宋的計劃,繼續在祖宗的基業上擴大版圖,忽必烈被委以重任。進攻南宋的軍隊共分三路,總數十餘萬人,忽必烈從東側正面出擊鄂州,蒙哥汗則親帥大軍攻打四川,兀良合臺自雲南出兵,攻入越南,然後經廣西北上,以此形成對南宋的包抄。公元1258年二月,蒙哥汗的大軍南渡黃河,蒙古政權第一次大規模徵服南宋的軍事行動開始了。合州釣魚城,地處嘉陵江、 涪江、渠江匯合之處,即是南宋糧食北運補給的重要運輸通道,也是蒙古大軍揮師南下的必經之路。南宋為扼守交通要塞,把依山而建的釣魚城作為了軍事防禦的前哨。釣魚城不僅地勢險要,而且軍事防務固若金湯,蒙古大軍只能選擇圍城,蒙哥大軍苦戰6個月依然久攻不下,蒙古大軍損失慘重。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的第四位大汗蒙哥在合州釣魚山下去世,蒙古大軍北還。池開智:蒙哥戰死在攻城的前線,這個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第一個,它緩解了南宋的滅亡時間,二十多年。第二個,阻止了蒙古軍隊向非洲的進軍,第三個,也遏制了蒙古向整個歐洲擴張的浪潮,所以它對世界中古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哥之死對蒙古帝國無疑是重大損失,但是對忽必烈來說,卻提供了一個絕好的上位機會。當時,忽必烈正在向鄂州(今湖北武昌)進軍,蒙哥死訊傳來,他採納了謀士郝經的計策,一面與南宋宰相賈似道議和,一面迅速撤圍北歸,進駐燕京。蒙哥死後,拖雷家族最小的兒子阿里不哥得到蒙古各勢力的普遍擁護,以蒙哥合法繼承者的面目出現。阿里不哥試圖誘使忽必烈回到和林,再逼他就犯。但忽必烈對弟弟的計謀十分清楚,他不會輕易離開經營多年的漠南大本營冒失北上,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公元1260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城召開忽裡臺大會,隨後宣布即大汗位,並首次採用漢族王朝的年號—中統紀元,史學界一般把1260年當作元朝立國的開始。一個月後,阿里不哥在和林召開忽裡臺大會,宣布自己為蒙古大汗。兄弟倆之間慘烈爭鬥的序幕。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是蒙汗的舊臣以及西北各部汗國的統治者,而忽必烈的主要盟友是伊兒汗國的開創者旭烈兀。魏堅:其實從開始阿里不哥的軍事力量應該很強,而且那幫人,那些老的蒙古宗王都支持他,但是,忽必烈的意義在於,一個他有一批人,能徵慣戰、出謀劃策的一批人,再一個,他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打仗,某種意義上,古代也罷,現在更是這樣,打錢啊,你得有經濟。沒經濟是打不上去的,所以,忽必烈後來居上。陳高華:忽必烈一個最大的優勢,他掌握了漢地,後來有個記載的很清楚,當時阿里不哥在哈剌和林,漢地的糧食送不過去,和林就發生了饑荒。忽必烈一旦把漢地的糧食控制住了,那和林城整個就支持不下去了。四年之後,爭鬥終見分曉,走投無路的阿里不哥向哥哥認輸。兄弟相見,感慨萬千。忽必烈問弟弟:「我們兄弟的爭鬥到底誰對誰錯?」阿里不哥回答說:「當初是我對,而現在,是哥哥你對了。」失敗者受到審訊,但阿里不哥作為成吉思汗的子孫得到寬恕,公元1266年,阿里不哥神秘死去。蒙古帝國正式開啟了忽必烈時代,蒙古政權在經歷了多年的徵伐之後,統治重心開始南移。忽必烈登上汗位,便一改蒙古族傳統的生肖紀年法,以中統為年號。中統五年(1264),又改元為「至元」,至元八年(1271),他選取《周易》「大哉乾元」之義,定國號為「大元」。「大元」也就是此前大蒙古國的漢式國號,標誌著忽必烈領導下的蒙古政權已向中國王朝發生轉變。大元偉業,勢必先要完成蒙哥汗未竟的事業,忽必烈再次把攻打南宋提上日程。他任命阿術為主帥,採納南宋降將劉整等人的建議,「先事襄陽,浮漢入江」,把攻擊目標鎖定在了南宋的主要據點—襄陽。襄樊,即襄陽與樊城,是夾漢水而建的兩座城池,這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在此苦心經營10餘年,建立了非常堅固的防線。特別是漢江南岸的襄陽,東北兩面漢江為塹,西南又有象山為防。城牆高大,護城河寬闊,被稱為鐵打的襄陽。王先福:因為當時,就是蒙古軍隊進攻南宋的時候,它實際上應該有三條線路,第一條線路就是東線,就是直指南宋的都城臨安這一塊。第二條線路就是通過襄陽南下江漢平原,這是中線,第三條實際上就是西線,就是從關中盆地進入川西,進入四川,這是三條線路。那麼這三條線路剛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南北三條的主要通道,所以北方的軍隊要進攻南方,它必然需要通過中線這一點,經過中線這一個就必須要到達襄陽。襄陽古城攻打襄陽,勢必是場硬仗,元軍加築城堡、訓練水軍,一個個掃清外圍據點。忽必烈特意讓兩名回回工匠製作了一種特殊的大型投石——「回回炮」,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在攻打襄陽的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後來也被稱「襄陽炮」。至元十年(1273)正月,襄陽城已經被蒙古軍隊圍困五年,蒙古軍地切斷襄、樊之間水上聯絡,同時用回回炮猛攻,樊城陷落。二月,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襄陽失守,南宋後門轟然洞開,忽必烈任命伯顏為統帥,率大軍沿江而下,兵鋒直指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守軍紛紛投降。公元1275年二月,賈似道率宋軍於丁家洲阻截元軍,大敗,元軍勢如破竹,佔領建康、鎮江、常州、無錫等地。至元十三年(1276),元軍攻克臨安,謝太后率趙顯投降,隨即被押送大都,南宋宣告滅亡。南宋遺民開始為宋王朝的覆滅做最後的掙扎,至元十三年五月(公元1276年),8歲的益王趙昰在福州被擁戴為帝,是為端宗。兩年後,端宗驚病交加而死,弟弟趙昺繼位,流亡的朝廷敗走崖山,元朝水軍很快在崖山海面發起攻擊,海戰異常慘烈,南宋水軍大敗。陸秀夫抱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隨行的十餘萬軍民相繼跳海殉國,南宋殘餘勢力被徹底消滅。崖山海戰之後,南宋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也被押送到元大都,他就是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文天祥得到了忽必烈的優待,忽必烈讓手下的大臣反覆勸降文天祥,許以高官厚祿。然而文天祥始終不肯歸降,反而寫下數篇詩作,表達對南宋的一腔忠烈之情。「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忽必烈很欣賞文天祥的氣節,甚至親自召見勸降, 忽必烈說:「你若是像忠於南宋那樣效忠於我,我就讓你當中書宰相。」文天祥答:「我身為宋狀元宰相,宋亡,唯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說:「你要是不想當宰相,可以為樞密。」文天祥這次回答更乾脆:一死之外,無可為者。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文天祥走向柴市刑場,途中且歌且行,悠然自得。圍觀的人們堵塞了道路,到達刑場,文天祥臨行絕筆: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雲愁。他向旁邊的人問清方向,向南跪拜,從容就死,時年47歲。 陳高華:我們都很同情南宋,南宋滅亡了很可惜,實際上南宋到後來,它的腐敗程度,它的破壞程度,實際上絕對不比元朝差,它的整個社會矛盾之尖銳,已經到了維持不下去的地步了,忽必烈滅南宋,他建立了這麼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際上可以說,今天的中國之所以能有統一多民族國家,基礎就是忽必烈時期打下來的。劉曉:從唐末以後,中國史幾百年來的分裂格局局面,崖山之戰之後,元朝又統一了整個中國,而且這次統一的,或者大一統的規模,遠遠超過以前的漢唐時代,應該說忽必烈奠定了現在中國的疆域、版圖。結束分裂,天下重歸一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南越海表,北逾陰山,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國,版圖遼闊。這是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建立的第一個全國性政權,如此一個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的國家,需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管理呢?在中央,忽必烈建立起以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為核心的漢式官僚機構。其中,中書省是中央最高決策與執行機構,樞密院與御史臺分掌軍事與監察大權。忽必烈曾形象地把中書省和樞密院比作是左、右手,那麼御史臺就是來監督和醫治這兩隻手的,由此看出著三個機構在元政權中的重要性。在地方,元朝逐步確立起行省制度,行省簡稱省,起先是中書省派出機構,以後逐漸固定為地方行政區劃。全盛時期,元朝在全國共設有11個行省(包括在高麗建立的較為特殊的徵東行省)。行省之下,還設有宣慰司、路、府、州、縣等各級機構。這也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而「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元朝的國家軍隊主要分為宿衛軍和鎮戍軍兩大系統,宿衛軍由怯薛軍和侍衛親軍組成。怯薛屬蒙古舊制,兼具大汗宿衛,宮廷近侍、行政管理、乃至官員儲備等多項職能。侍衛親軍則是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制度建立的軍隊,最多時達二十餘衛。鎮戍軍主要由蒙古軍和漢軍組成,蒙古軍又叫探馬赤,設三個都萬戶府,負責鎮守江北,而漢軍各萬戶則主要鎮守江南,尤其以長江沿線為布防重點。由於對金蓮川幕府中漢族大臣的倚重,忽必烈早期對漢地的統治一直採取諸侯世襲制度,直到公元1262年,漢地實力最強的軍閥李璮,發動了一次威脅政權的兵變,這讓忽必烈受到極大震動。而李璮也是忽必烈最為信任的漢族大臣王文統的女婿,兵變平息之後,忽必烈下令處死王文統,由此同時開始削除北方漢人世侯勢力,實行中央集權的統治方式,並逐步推行選官任人方面的四等人制,漢族大臣政治上受到壓制。劉曉:他的統治是採行漢法,但是又有所保留,當時人們是有一個評價,叫內北國而外中國,表面上是漢制,骨子裡面是包裝了很多蒙古的舊制,叫內蒙外漢,這種蒙漢雜糅的體制,應該是忽必烈治國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今天的二連浩特,是中國北方一座繁忙的邊貿城市和陸路口岸,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中國商品從這裡運出邊境,穿越國境的鐵路線也是連接歐亞大陸最為便捷的大陸橋。700多年前的忽必烈時期,這裡也是大都通往和林的重要站赤——玉龍站。驛站早已設立,主要為傳遞軍情政令和物資運輸提供便利。這裡是官吏們長途跋涉的補給站,也是各國使節前往大都、上都的休息驛站。忽必烈統治時期,站赤制度得到更大的完善,水陸驛站遍布全國,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稠密交通網,遙遠的新疆、雲南、西藏、東北都可到達。隨著驛站的建立,連接大都與各地的道路也得到修繕。大都向東,通往通州,再到 薊州(今薊縣),然後分四路,通往東、北。大都向西,則通往昌平,到達榆林站分道,通向上都、山西。大都向南,則由良鄉、涿州南下。陸路交通網絡建立的同時,大都通往南方的重要水道,也就是今天的京杭大運河也全面貫通。交通的暢達帶來了文化的融合,元代社會進入了大發展時期。科技發明開始出現,在元大都的宮殿裡,甚至出現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自鳴鐘。這個名為「大明殿燈漏」的報時裝置,由水力驅動,外形為八角宮燈,已經具備了顯示小時、分鐘並自動報時的功能。發明這臺自鳴鐘的郭守敬,是元代傑出的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儀表製造專家,一生科技成就有二十幾項,遙遙領先世界水平,由他參與編撰的《授時曆》更是中國古代一部精良的曆法。《授時曆》中所定的一回歸年為365.2425日,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僅差26秒,和現代世界通用的公曆完全相同。魏堅:元朝的很多科學家湧現出來,因為啥,中西交通的打通,原來西徵時候打敗的那些地方交通上很多的壁壘,都被打通了,所以西方的阿拉伯運算,西方的科技大量地湧進了中國,這樣就使中國的科技,當時就有了非常興盛的發展。權力架構的完善,科學技術的發達,歸根結底是為了發展生產,漢地的經濟命脈在農業。忽必烈十分清楚,要保持社會的穩定,國庫的充盈,就必須重視漢地的經濟發展模式。為此,忽必烈設立了管理農業的「司農司」和水利建設的機構都水監,並頒布法令,禁止毀農田為牧地,限制貴族佔有過多的「驅口」,召集逃亡,鼓勵開荒,並將屯田推廣至全國。忽必烈時期編寫的著名農書《農桑輯要》,以及後來的《農書》和《農桑衣食撮要》都對元代的農業生產起到了推動作用。農業需要發展,對生產工具和農業技術的改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割用的鐮刀,種類增加了,耘鋤、鐙鋤、耘蕩等中耕工具也發展起來,大大減輕了除草、疏泥等費時費力的勞動。農田水利機械和灌溉工具也推陳出新,牛轉翻車、高轉筒等各種水車廣泛應用,水輪、水礱、水轉連磨等也比前代更趨完備。元朝的經濟支柱沉底拋棄遊牧經濟,而為農耕經濟所取代。雄才大略的忽必烈自然不滿足於僅僅過上富足的日子,他的榜樣是祖父成吉思汗,他要為他的黃金家族繼續開疆拓土,掠奪財富。這一次,忽必烈把目光投向了東南亞。新的徵伐目標很確定了:日本、佔城、安南、緬國、爪哇、高麗等。忽必烈海外徵戰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海邊的日本。在五次招撫不成之後,忽必烈發起了第一次徵日。至元十一年(1274)三月,忽必烈命令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率領屯田軍、女真軍及水軍一萬五千人渡海徵日。大軍在博多灣(今九州福岡附近)等處成功登陸,但因遭遇颱風襲擊,戰船大部被毀,只得無功而返。第一次徵日的失敗並未讓忽必烈灰心,至元十七年(1280年),徵日本行省組建。至元十八年(1281年)五、六月間,兩隻龐大的遠徵軍分兩路渡海,開始了第二次徵日行動。然而,這支總計十四萬人的軍隊在進攻之前再次遇到了颱風,八月一日夜,颶風大作,波濤如山,元軍艦船在颶風襲擊下互相撞擊,遭到極大破壞,元軍士兵紛紛墜海溺亡,十四萬大軍生還者不足五分之一,前近代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遠徵就這樣失敗了。此後,忽必烈雖然又先後三次重組徵東行省,但直到去世,忽必烈再也沒能派出一船一卒前往攻打日本,因為龐大的徵需已使百姓不堪重荷,國家財政岌岌可危,這成為他終生的遺憾。而他對東南亞各國的徵服,也均以失敗告終。劉曉:如果說海外徵戰對忽必烈個人的影響,就是他耗費了很多的錢財,他的財政危機顯現出來了,這個時候的忽必烈就不得不開始重用理財大臣,而理財大臣受重用了,就引起而來一系列的多米諾骨牌的效應了。大量的軍費開支和國家建設投入,使帝國的財政開始出現赤字。而漢族理學大臣們面對棘手的經濟問題已經無能為力,忽必烈啟用了善於理財的色目人阿合馬。阿合馬不負重託,實施了一系列新政以增加帝國的稅收。他把所有合格的納稅人登記在冊,實施國家專賣制度,如鹽、茶葉、藥材甚至鐵器都在國家專賣之列,並且加稅。同時,還通過發行紙鈔來增加國庫收入,從公元1262年到公元1282年,阿合馬一直總理國家財政,為國庫賺取了大量金錢。阿合馬的橫徵暴斂與專橫跋扈遭到漢族儒臣的強烈抵制,也引起不少蒙古權貴的嫉視。公元1282年三月十八日,阿合馬在忽必烈巡幸上都時,在大都被人設計刺殺。阿合馬死於黨爭之後,盧世榮、桑格相繼成為繼任者,然而二人在推行財政改革的過程中,相繼與元朝權貴和官員的利益發生衝突,他們的下場與阿合馬大致相同。理財大臣們最終也沒能解決帝國嚴重的財政問題,而暮年無情地降臨到忽必烈頭上。他手下漢人幕僚一個個相繼死去,他最鍾愛的妻子察必先他去世,五年後,他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真金太子又英年早逝。或許因為打擊的接二連三,或許因為太過孤獨,忽必烈開始越來越嚴重的酗酒,而暴飲暴食帶來的身體肥胖和痛風幾乎使他難以行走,他的健康迅速惡化。至元三十一年(1294)正月初一,按以往慣例舉行的元旦朝賀,因忽必烈的病重而被迫取消。半月之後,忽必烈病危。正月二十二日夜,元王朝的創建者忽必烈去世,享年80歲,在位35年。他的遺體,被安葬於成吉思汗等四大汗在漠北的陵地——起輦谷。忽必烈的生命在悲情中謝幕,但他創立的元朝帝國並為因他的離去而立即走向衰落。跟他的祖輩一樣,忽必烈的武力徵伐給被徵服地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不一樣的是,忽必烈不僅是舊世界的破壞者,更是一個新秩序的建設者。他建設新制,實行漢化,在漢人儒臣的影響下,忽必烈和他的蒙古同胞收起屠刀,接受漢文化改造嗎,這是了不起的文明與進步。劉曉:如果說忽必烈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年輕的時候就思大有為於天下,確實也注意吸納各族的人才,而且也順應了當時統治的需要,行漢法,這都是後人稱讚的方面,而且他開創了大一統局面,這個也是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而來一份寶貴的遺產。魏堅:由於大元王朝建立,整個中華大地從戰亂當中,一下子平靜下來,恢復了生產,大家都安居樂業的過日子,所以忽必烈在這一點上,他應該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性人物。忽必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徵服和統一中國南北的少數民族皇帝,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有效治理全中國的少數民族皇帝,他創立的「內蒙外漢」兩都巡幸的一國兩制模式,給後人以啟示。元朝,也從忽必烈時期進一步打開了南北經濟文化和交流融合的通道,打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通道。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魏孝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舞臺上叱吒風雲,各領風騷,對當時和之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元世祖忽必烈完全可以當之無愧的加入中國歷代偉大帝王的名單中。

往期

中國通史 | 第一集:中華道路(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二集:中華先祖(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三集:農業起源(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四集:文明起源(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五集:邦國時代(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六集:夏王朝覓蹤(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七集:殷商興亡(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八集:商代文明(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九集:武王克商(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十集:周公攝政(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十一集:周王室衰落(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十二集:春秋爭霸(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十三集:孔子(視頻、文字)

中國通史 | 第十四集:列國變法(視頻、文字)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原創。文字美圖視頻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主編微信:wxj2266880

感謝你每天都「在看」

相關焦點

  • 中國通史 | 第10集:周公攝政(音頻、視頻、文字)
    前集回顧 ▼點擊文章標題觀看中國通史 | 第一集:中華道路(視頻、文字)中國通史 | 第二集:中華先祖(視頻、文字)中國通史 | 第三集:農業起源(音頻、視頻、文字)中國通史 | 第四集:文明起源(音頻、視頻、文字)
  • 中國通史 | 第六十九集:蒙古興起​(視頻、文字)
    第六十九集:蒙古興起(上)   第六十九集:蒙古興起(下) 亞洲腹地,遼闊的草原和無垠的沙漠分布其中
  • 中國通史100集!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以及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為主線,描摹了中國境內從遠古人類起源到清朝滅亡的宏大歷史場景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七十二集:大元帝師八思巴(含解說詞)
    在藏語裡,八思巴是聖者之意,據記載,八思巴三歲就能口誦吐蓮花修法,生七歲,誦經數十萬言,能約通其大義,13歲,參與了初步確定將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涼州會談,17歲,繼承了藏傳佛教薩迦派領袖地位,19歲被忽必烈遵奉為上師,26歲被封為國師,36歲又被尊為帝師,46歲圓寂。八思巴有著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 紀錄片中國通史文字稿:30三足鼎立
    這個是央視播出的紀錄片,本來沒有文字版的,特別感謝這些作者的不斷碼字收聽整理的。 語音版的可以在喜馬拉雅FM收聽,視頻版如下 中國通史第三十集 三足鼎立(1) 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王朝就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危險,舊的統治走向消亡,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苦難孕育著新的生命
  • 紀錄片《中國》今日開播 打造「長視頻」影像通史
    紀錄片《中國》今日開播 打造「長視頻」影像通史 時間:2020.12.07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視聽廣電
  • 《中國通史》再版|一本書講透中國歷史
    圖:新書實拍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史學界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創造了諸多史學界的第一。他是一百多年來,第一個研讀二十四史三遍以上的學者,是最早使用白話文著述中國通史的學者,也是唯一一位用兩種體例寫過中國通史的學者,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學者。
  • 中國通史 | 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國(視頻、文字)
    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國(上)後蜀宰相毋昭裔等人輯《唐五代詞五百首》為花間集,對後世影響很大,毋昭裔處私財百萬營建學館,發展教育,並奏請雕刻印刷九經,由是蜀中文化復盛,這是一個浪漫的國度,也是一個文化聚集的國度,中原地區戰火瀰漫之時,後蜀一度成為人們嚮往的文化國度。
  • 通史精神: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自西漢司馬遷提出「通古今之變」並撰成紀傳體通史《史記》,到清代章學誠提出「通史家風」並以此衡評前代史著,古代史家對通史精神的理論闡釋一直沒有間斷。作為一種著史旨趣和價值追求,通史精神一直為古代史家所尊奉,成為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弄清通史精神的主旨和要義,對於認識傳統史學的本質特別重要。
  • 全球通史,讀後感
    全球通史原始社會是全球歷史的開端,為之後的歷史發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本書的第一編前二章要討論的主題是兩件劃時代的大事,即人類的形成和農業的產生。人類因為種種原因而站了起來,由於飽腹而開始使用工具,由於優勝劣汰而開始大腦的發育,由於不滿足於飽腹而產生以物換物的市場交易,由於生理的滿足而產生了對權力的渴望,由於權力帶來的滿足而又產生了更大的欲望而發動了戰爭,由於戰爭帶來的災難和痛苦而又渴望和平……本書集多種文明於一書,其中包括農業文明及世界各國獨有的語言文字知識文明等等
  • 《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
    (一)忽必烈建立了一個「內蒙外漢,二位一體」的二元化的新蒙古帝國一一一一大元帝國!大元帝國不僅統一了中國,奠定了現在的中國版圖,而且還首次將青藏高原(吐蕃)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點上,忽必烈的歷史貢獻便已遠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同時,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疆域面積上遠超中國歷史上的秦、漢、隋、唐。自有天下者,秦、漢、隋、唐、宋最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 經典選讀 │ 錢穆:中國通史(節選)
    中國通史本文節選第2章~第5章講授  /  錢穆記錄整理  /  葉龍西方人把歷史分成上古、中古和近代三個時期,但中國史如此來分則不妥當。如果把秦代以前劃分為上古,雖然可以,但由於中國史時間長,所以不妥當。我今把中國歷史分為五期。中國歷史在上古以前,尚有史前期。
  • 《中國會計通史》出版籤約儀式暨學術交流會在我校舉行
    2011年,以我校郭道揚教授為首席專家的「中國會計通史系列問題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正式立項。《中國會計通史》作為這個重大課題的第一分支課題,是整個項目的主體研究部分,是最具代表性意義的研究成果。郭道揚教授一人一支筆,歷經八年艱苦奮戰,於耄耋之年完成了《中國會計通史》這部鴻篇巨製。
  • 呂思勉《中國通史》推出全景插圖版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史學界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創造了諸多史學界的第一。他是一百多年來,第一個研讀二十四史三遍以上的學者,是最早使用白話文著述中國通史的學者,也是唯一一位用兩種體例寫過中國通史的學者,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學者。
  • 中國通史 | 第九十四集:文治與文字獄【視頻+詳文】
    揚豔秋:清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它的建立對明清之際的士大夫造成了一個非常大的衝擊,它除了像其他的王朝一樣,要面臨一些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之外,他還面臨著很大的這個民族問題需要處理,在建立的時候它吸取了這個蒙元王朝排斥漢文化遭到滅亡的這個教訓,所以呢,從順治朝一開始呢,他就制定了興文教,崇經術,開太平這樣一個文化策略。
  • 忽必烈出兵日本的深層動機
    研究者相信,著名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也做過忽必烈身邊的一個「怯薛」,忽必烈經常派他出使中國各地,甚至南海諸國。忽必烈有個小愛好,每當去各地出差的使臣回朝,他都要向他們打聽一些當地的「人情風俗」;馬可·波羅就非常善於搜集這類奇聞逸事,所以尤其得寵。
  • 為什麼《全球通史》裡中國部分錯漏百出卻依舊被很多推上神壇?
    在中國,《全球通史》確實很出名。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上,列出了2012年中國圖書市場最受歡迎的引進圖書,《全球通史》在非文學類中排名第9,甚至超過了霍金的名作《時間簡史》。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全球史著作之一,《全球通史》從80年代被引進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歷史圖書之一。
  •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看看《中國通史》
    39歲時呂思勉出版《白話本國史》四冊,是較早的一部有系統的中國通史,對當時史學界很有影響,後又著成《呂著中國通史》兩冊。《白話本國史》初版封面呂思勉晚年從事斷代史研究,先後出版有《先秦史》《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著作,還著有《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書。
  •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
    大略了解中國通史,該讀哪些書?錢穆的史學大綱,司馬遷的史記…現在有很多有關通史的著作,都是非常平庸的。這類書籍大多只是對歷史事件做了羅列概括描述,並不能激起人心中了解歷史的願望,更別說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發。比較優秀的著作,有錢穆老師的《國史大綱》。
  •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第3編第9章·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
    《全球通史》  [美]L·S·斯塔夫裡阿諾斯  隨感  中世紀的歷史也在各種遊牧民族的侵略中開始和結束  不過我覺得是因為忽必烈一桿子打太遠,直接把歐亞打通了。  馬可·波羅把對東方的幻想帶回西方,又把西方的傳教士帶給東方。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