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失敗的教育:最好的老師培養不出最好的學生

2020-12-22 小小徐霞客

中國有有一句俗語叫名師出高徒。但是在明朝數百年的歷史中卻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最好的老師並沒有培養出最好的學生。相反,這名學生不僅沒有成為老師心目中的一代英主,在老師死後,這位學生卻毫不留情地對這位他曾經最尊敬的老師痛下殺手。抄家鞭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對師生就是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皇帝和一代名臣張居正。

大明首輔張居正

其實一開始,這對師生之間的關係可是十分和諧融洽的。張居正是在自己48歲的時候擔任了萬曆皇帝的老師,那時萬曆年僅10歲,才剛剛登上大明天子的寶座。為了小皇帝將來長大能成為一代英主,張居正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實際上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和關懷,也是無微不至的。他不僅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而且為了能讓小皇帝了解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經驗和教訓。張居正還親自為小皇帝編寫了一本教材叫《帝鑑圖說》,這本教科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構成的,每個故事還有一張插圖,小萬曆對於這本圖書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張居正此舉也可以稱為寓教於樂的典範了。

張居正和小萬曆插畫

好學生萬曆在少年時期確實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每天認認真真的學習,規規矩矩地上朝。對於張居正,他也一直都是非常的尊敬,從來不稱名道姓,而是稱「先生」,所下的詔令,凡提及張居正時,都寫「元輔」。那麼這對本該成為君臣師生典範的組合,為何會演變成大明王朝最失敗的教育呢?我們或許能從下面這兩個故事中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回張居正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他讓萬曆在大臣面前讀《論語》,可能小皇帝那天比較緊張,嘴抖了一下,一個字念錯了音,張居正立馬就大聲呵斥皇帝。要知道,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更可況是一個帝王,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一個臣子如此對皇帝無禮,你讓君主的面子往哪裡放,可以說,在這件事上,張居正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他忽視了小皇帝的內心感受。史書記載,小萬曆並沒有當場發作,而是沉默不語,這其實正好說明小皇帝記仇了。

第二個故事是說小皇帝有一次在深宮裡胡鬧,他的生母李太后一怒之下找來張居正和馮保要廢掉皇帝,後來經張居正勸說建議改罰皇帝跪三個時辰。要知道,在古代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三個時辰也就是六個小時。這就讓小皇帝的顏面更加蕩然無存,可以說,此時萬曆皇帝應該對這位張先生是恨之入骨了。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張居正的教育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始終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他一直都是將小萬曆當成一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君主看待。張居正忘了,他不僅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也是他的臣子。同樣萬曆皇帝之於張居正既是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君主。在封建時代,君主可以對臣子表示出謙遜的態度,但是臣子卻絕不能對皇帝表現出一絲不敬,儘管對方可能只是個孩子,萬曆皇帝最後對於張居正的態度應該是從最初的尊敬演變成了又敬又怕又恨。如果一個臣子讓皇帝感到害怕,那麼他也就離死不遠了,我想這或許也就是張居正悲劇的原因所在吧。

公元1582年,一代名臣張居正因勞病死,不久,親自掌握權力的萬曆皇帝就對這位曾經十分敬愛的張老師進行了徹底的政治清算。我想,如果張居正泉下有知,對於這發生的一切,不知會作何感想,也許,只會留下一省無奈的苦笑吧!

相關焦點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1368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國的統治,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大明,這個王朝被稱為我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
  •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老師不姑息,學生才有未來古語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很多孩子都覺得老師是個「壞人」,老師也認了。不為難老師,不打擾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老師,對於管教孩子有心無力:「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
  • 《大明王朝1566》就是最好的國產歷史劇,沒有之一
    /《大明王朝1566》宅在家裡,只好看劇。無奈的是,看幾集就棄的劇太多,一集不落看下去的劇又太少,兜兜轉轉,最後還是看回老劇。世紀末家喻戶曉的《雍正王朝》,也就此成為七年後《大明王朝1566》的先聲。《大明王朝1566》與歷史史實相去甚遠。
  • 【家教講堂】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我們並肩努力
    老師不姑息,學生才有未來古語有云:「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很多孩子都覺得老師是個「壞人」,老師也認了。不為難老師,不打擾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老師,對於管教孩子有心無力:「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
  • 最失敗的教育:家長越位,老師讓位,學生缺位
    什麼是教育? 一個好孩子的出生與他的日常生活的本質密不可分-老師的「傳授和教業以解決難題」,父母的言行。教育自己的學生是老師的人格魅力。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是父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 但是,在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教育失敗的現象:父母越位,教師讓位。
  • 我們為什麼再也拍不出《大明王朝》
    說到底就是我們為何再拍不出《大明王朝》呢?01中國傳統歷史劇現在為何拍不出《大明王朝》這樣的歷史劇?2001年左右,從清代的《三大王朝》,到《漢武大帝》《走向共和》,再到巔峰的《大明王朝1566》。這已經很清晰的勾勒出了歷史劇巔峰到衰落的過程。
  • 馬雲:讓體育成為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要有規律的,小學必須要接觸藝術和體育。 馬雲說「老師讓學生一輩子最容易記住的,是從體育和藝術裡告訴他做人的道理。為了強調體育的作用,馬雲特別舉了體育課的例子,在他看來「體育課是最好的團隊建設教育。尤其是足球、籃球這些群體性運動,對孩子而言是極其重要的。」馬雲在多個場所表達過如下觀點:「在中國,基本上個人運動都非常突出,例如桌球、羽毛球、跳水等,但競爭性的項目不行。在中國推廣足球、推廣籃球、推廣排球就懂得什麼叫做團隊精神,團隊就是不要讓別人失敗,不要讓你的合作夥伴失敗。」
  • 對話長一丨黨支部書記晏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勵學生成長
    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的黨支部書記晏娟對學校的期望也是如此:「遵循最本真的教育,我們學校應該是一個學生學習的樂土,也是教師願意為之耕耘的一塊樂土。」長沙市一中作為一所百年名校,有其先進的管理理念與教育思想,引進到株洲天元,會激發、碰撞出更多創新點和本地理念融合,進而迸發出更多的思想光芒,能夠讓我們天元教育成為湖南教育一個更好的品牌。」02 優質教師隊伍,寓教於樂長沙市一中株洲實驗學校師資團隊一部分教師由長沙市一中、長沙青竹湖湘一外國語學校派出,一部分由株洲市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優秀碩士研究生、本科生組成。
  • 適合教育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踐行「適合教育」辦學理念...
    可見,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差異,讓每個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這是21世紀人類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基於此,學校提出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讓每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這一辦學理念。那麼,什麼是適合教育?在學校教育改革中如何踐行「適合教育」理念呢?「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是一種溫暖、一種關懷。
  • 跪著的老師永遠教育不出站著的學生 致鹽城老師和家長們
    近期,鹽城一所幼兒園,老師在管理學生的時候,對學生進行了劈腿動作,而這由個別家長到處發到網絡上的學校監管視頻中,家長表現出憤怒的情緒,認為這是對學生嚴重的體罰,要求學校老師公開道歉並開除這位老師!
  • 家長尊重老師,老師支持孩子,這是教育路上三方最好的相處方式
    如果父母對事物表現出贊同和允許,孩子就會得到肯定和鼓勵的心理反應,如果父母表現出不滿意的情緒,孩子也會認為這件事情做得不好。如果父母在孩子受到批評時表現出對老師的不認可,孩子在心裡就會產生不尊重老師的想法,甚至不尊重校規校紀,對老師的教育可能更為反感,從而會影響孩子的進步。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要養家,要加班,要經常出差,要外出打工,要為生計忙得連軸轉,我實在抽不出空陪孩子。」能不能陪伴,是現實問題,願不願意陪伴,是父母的問題。有效的陪伴,不是要父母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注重心與心的溝通。
  • 【推薦閱讀】體育,是這世界最好的教育
    體育鍛鍊能幫助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體育是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徑。增強學校體育,就是在為孩子們健康的人生奠基,您同意嗎? 有時,我們恰恰遺忘了體育最重要的教育功能。 盧梭在名著《愛彌兒》中說道:「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論中國教育最好的時代
    雖說神州大地安寧和諧,但這並不意味著處處皆宜,地區都不曾是欣欣向榮之景。雖說是泱泱大國,但何以見得滿目盛唐?雖是教育體制不斷發展完善 ,但中國十幾億人又有寥寥數幾成為興國之才?中國自90年代便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何為科教興國?究其本源即以科學技術教育制度推動中國復興發展。而當今之教育制度,雖已完善,但何不也是對人才的湮沒?
  • 小冰河時期塑造出大明王朝
    卜正民也以小冰河時期出發,觀察何以歐亞大陸北方的草原遊牧民族,會在那個時候從草原奔出,建立人類社會史上疆域最龐大的帝國,並解釋大明的朱姓王室面對的是頻繁天災造成重大人禍的統治困境。(災難)每隔三到七年的時間,就會隨著極度惡劣的氣候降臨世間。這些劫難極大程度、強而有力地塑造、決定了生活在這兩個朝代裡許多人的記憶和人生。」
  • 給本科教學最好的出路(教育視界)
    暨南大學「全員創新」帶動學生發展。   此前,由於缺乏一套讓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教師、學生認可並願意參與的體系,各方對本科教學的投入熱情不足,參與度不高。教務處處長張宏曾擔憂:本科教學是大學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也是最複雜、最難突破的命題。現在,隨著「治理體系」的全面深入實施,難題開始被突破。
  • 體育專業學生畢業只能當「體育老師」?不是最好選擇,能獲鐵飯碗
    在大眾印象中,體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最好的歸宿就是去到中小學當體育老師了,編制內的中小學老師,工作穩定,有固定的的假期,且說出去也比較好聽,不管是什麼老師都是大眾眼中的「鐵飯碗」。
  • 崇明區城橋中學:讓學生找到「最好的自己」
    據崇明區消息:日前在城橋中學美術班看到,一群學生正在老師的指導下,專心致志地畫畫,一幅幅素描、油畫作品栩栩如生。學校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學生在藝術方面原先都是"白紙一張",學校因材施教,採取"藝體科融合,適性育人"的辦學理念,經過十多年不懈耕耘,摸索出一條特色教育之路。2018年,城橋中學高考上線率達99.1%。
  • 跟誰學用最好的老師,打造最優質的教學質量
    今年9月10日,備受矚目的「2020新浪教育教師盛典」於北京開幕,歷經層層角逐,在線教育機構高途課堂憑藉過硬的教育實力及一流的師資水平,從全國多個機構中脫穎而出,斬獲「新浪教育五星金牌在線教育品牌」一獎。可以說,高途課堂此次獲獎,是整個行業、社會,以及全國家長對其教學教研實力的高度認可和評價。
  • 體育運動,是挫折教育的最好形式
    研究結果顯示,有14.1%的中國人不鍛鍊,而許多疾病的產生恰恰與人的不鍛鍊有間接甚至直接的關係。之前,清華大學就有規定,從2017年本科新生開始,遊泳將與畢業綁定。也就是說,如果到畢業,學生還學不會遊泳,學校將不給他畢業證!而早在2008年,清華也曾規定長跑為學生必修課程,達不到要求,一樣不準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