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有一句俗語叫名師出高徒。但是在明朝數百年的歷史中卻出現了一個特例:那就是最好的老師並沒有培養出最好的學生。相反,這名學生不僅沒有成為老師心目中的一代英主,在老師死後,這位學生卻毫不留情地對這位他曾經最尊敬的老師痛下殺手。抄家鞭屍,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對師生就是明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皇帝和一代名臣張居正。
其實一開始,這對師生之間的關係可是十分和諧融洽的。張居正是在自己48歲的時候擔任了萬曆皇帝的老師,那時萬曆年僅10歲,才剛剛登上大明天子的寶座。為了小皇帝將來長大能成為一代英主,張居正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實際上張居正對於小皇帝的輔導和關懷,也是無微不至的。他不僅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而且為了能讓小皇帝了解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經驗和教訓。張居正還親自為小皇帝編寫了一本教材叫《帝鑑圖說》,這本教科書是由一個個小故事構成的,每個故事還有一張插圖,小萬曆對於這本圖書可以說是愛不釋手,張居正此舉也可以稱為寓教於樂的典範了。
好學生萬曆在少年時期確實也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他每天認認真真的學習,規規矩矩地上朝。對於張居正,他也一直都是非常的尊敬,從來不稱名道姓,而是稱「先生」,所下的詔令,凡提及張居正時,都寫「元輔」。那麼這對本該成為君臣師生典範的組合,為何會演變成大明王朝最失敗的教育呢?我們或許能從下面這兩個故事中看出一些端倪。
第一個故事是說有一回張居正為了展示自己的教育成果,他讓萬曆在大臣面前讀《論語》,可能小皇帝那天比較緊張,嘴抖了一下,一個字念錯了音,張居正立馬就大聲呵斥皇帝。要知道,小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更可況是一個帝王,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一個臣子如此對皇帝無禮,你讓君主的面子往哪裡放,可以說,在這件事上,張居正犯了一個大大的錯誤,他忽視了小皇帝的內心感受。史書記載,小萬曆並沒有當場發作,而是沉默不語,這其實正好說明小皇帝記仇了。
第二個故事是說小皇帝有一次在深宮裡胡鬧,他的生母李太后一怒之下找來張居正和馮保要廢掉皇帝,後來經張居正勸說建議改罰皇帝跪三個時辰。要知道,在古代一個時辰就是兩個小時,三個時辰也就是六個小時。這就讓小皇帝的顏面更加蕩然無存,可以說,此時萬曆皇帝應該對這位張先生是恨之入骨了。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張居正的教育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始終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他一直都是將小萬曆當成一個孩子,而不是一個君主看待。張居正忘了,他不僅是萬曆皇帝的老師,也是他的臣子。同樣萬曆皇帝之於張居正既是他的學生,也是他的君主。在封建時代,君主可以對臣子表示出謙遜的態度,但是臣子卻絕不能對皇帝表現出一絲不敬,儘管對方可能只是個孩子,萬曆皇帝最後對於張居正的態度應該是從最初的尊敬演變成了又敬又怕又恨。如果一個臣子讓皇帝感到害怕,那麼他也就離死不遠了,我想這或許也就是張居正悲劇的原因所在吧。
公元1582年,一代名臣張居正因勞病死,不久,親自掌握權力的萬曆皇帝就對這位曾經十分敬愛的張老師進行了徹底的政治清算。我想,如果張居正泉下有知,對於這發生的一切,不知會作何感想,也許,只會留下一省無奈的苦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