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時期,印度為什麼要批評美國,幫助中國

2020-12-22 騰訊網

幾十年前的韓戰,直接捲入了中國、朝鮮、韓國三個東亞國家。同為亞洲大國的印度並沒有參與朝鮮的軍事行動,但它也沒閒著。

1950年1月26日,現代意義上的印度國家才正式成立。

不過它的總理尼赫魯可不是政治菜鳥,此公師從甘地,也曾遊歷歐洲和蘇聯,數次執掌國大黨。1947年印度成立自治領後,尼赫魯就已出任臨時總理。算起來,尼赫魯從政經歷已超過30年,頗具國際視野。

印度在韓戰中的外交行動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後,印度就迅速作出了反應。

6月25日,聯合國通過了1501號決議,內容是譴責北朝鮮的行為,印度投了贊成票,尼赫魯還在印度議會講了一通,公開譴責北朝鮮,認為它的行為是「危險的」和「應抵制的」。

美國挺高興,認為這是來自亞洲大國印度的支持。

其實美國國內的高官們並不了解印度,還是美駐印大使漢德森提出告誡:不要認為印度政府會一直與我們相處融洽。尼赫魯不喜歡我們對印度與中國的政策。

一語成箴,兩天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82號決議,這次不是口頭上的譴責,而是提議聯合國成員國一道協助南朝鮮擊退北朝鮮。

這下印度不幹了。

這個協議最終還是以9票贊成1票棄權通過了,唯一的棄權票就來自印度。

7月7日,又通過了第84號決議,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隊武力介入朝鮮戰事。

這次,印度又投了棄權票。尼赫魯隨後公開表示:

現在看起來行動的範圍要擴展到朝鮮半島之外的地方。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印度不會參與其中。

7月13日,尼赫魯親自致電史達林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要求他們早日斡旋,和平解決韓戰。

反對美國在韓戰的外交行為就是反對美國。

美國的政客們氣得不輕,認為著了尼赫魯的道,國會議員考克斯、蘭金等人甚至認為印度已經表明了它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尼赫魯就是印度共產主義的領導人。

不光如此,在1951年5月,印度再次頂住了聯合國大會要求印度派兵參加「聯合國軍」的建議,尼赫魯還明確聲明:印度軍隊只能用於印度的國防,印度沒有到海外服務的遠徵軍隊。——可以說是非常剛了。

對美國抵制的同時,印度還在努力為中國呼籲,主要是呼籲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

7月1日,印度駐中國大使潘尼迦就提出了這樣的一攬子方案。7月8日,美國駐蘇聯大使柯克又收到印度駐蘇聯大使拉達克裡希南的密信,信中又提到中國的聯合國代表席位問題。

他認為,要解決朝鮮問題,美國需同意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和安理會。印度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重返聯合國,這阻礙了朝鮮半島實現和平。

這當然來自尼赫魯的授意,印度的幾記連招讓美國非常生氣,斷然加以拒絕。

美國官員們私下嚴厲批評尼赫魯的提議是「愚蠢的」和「幼稚的」; 還有一些美國官員將尼赫魯的提議和三十年代臭名昭著的綏靖政策相提並論。

到了朝鮮戰局逆轉,韓美軍隊先後越過三八線作戰後,印度表示強烈反對,並拒絕參加美國主導的聯合國朝鮮統一與復興委員會。

尼赫魯數次警告美國:這將直接導致中國出兵朝鮮。

戰事順利之下,美國覺得不可能,聖誕節前美軍就能佔領朝鮮半島,尼赫魯是危言聳聽。

這時印度在美國眼裡已經是個不值得信任的對象,杜魯門尤其不相信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傳遞的消息,他指責潘尼迦「是個親共分子」。

事實正如印度所言,中國果然參戰了,韓戰有擴大化的可能。

印度在聯合國再次站隊中國,拒絕和美國一起譴責中國為「侵略者」,並投票反對聯合國在5月18日通過的對中國和北朝鮮實施戰略物資禁運的議案。

此後,印度也一直在為停火調停而斡旋,並在戰俘遣返原則問題上進行調停,並且出任了中立國遣返委員會仲裁者和主席。

遣返戰俘其實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會受到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印度其實做得不錯,它防止了不少對停戰協議的破壞。

由於李承晚政府的搗亂和煽動,戰俘營在10月初發生動亂,印度軍隊使用了武力,李承晚對此很不滿,聲稱要用韓國軍隊來對付印度看守部隊。

尼赫魯很強硬,他直接將李承晚稱為「反動的保守者」。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印度始終扮演了一個調停者的角色,而不是像其他國家一樣亦步亦趨緊隨美國。

印度這個中立大國如此態度,對韓戰的停戰談判作用不小。不管印度的出發點是什麼,對中國來說,它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中國也肯定了印度朝鮮半島和平的貢獻。

話說回來,印度才立國不久,為啥會不惜得罪美國,在國際上發出這麼多對中國有利的聲音呢?

這並不難解釋,印度所作出的舉動,都是符合其國家利益的。

印度對新中國的認識

尼赫魯等印度領導人沒有史達林、杜魯門那樣深的意識形態立場,新中國的成立對他們而言反而是亞洲政治復興的表現。

從國家發展角度上,中國和印度其實是不謀而合的。

兩個亞洲大國,都是建國不久,最需要的是發展經濟。

中國有完成國家統一的需要,印度同樣如此,它與巴基斯坦天生就存在著克什米爾爭端。

尼赫魯本人,還是個社會主義者。這個社會主義指的是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他在青年時代就受其影響,在1946年印度的制憲會議上,尼赫魯更是明確說:

我主張「社會主義」,我也希望印度將來採納社會主義,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為此,英國國防大臣格雷格爵士還曾頗有微詞,認為尼赫魯是「從來擺脫不了甘地影響的共產黨人」。

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噤若寒蟬,把它視為最大的對手。

但在亞洲,印度對中國並沒有這樣的恐懼。

這齣於印度的地緣政治。

歐洲面積既小,又多是平原和丘陵地形,正適合擅長機械化大兵團作戰的蘇軍長驅直入。

蘇聯陳兵於東歐,它的鋼鐵洪流對整個歐洲大陸都存在著巨大威脅。

所以西歐各國都是戰戰兢兢,一旦蘇聯翻臉,它們淪陷的速度恐怕比二戰時期敗給德國還要快。

亞洲則不同。

中國位於東亞,與南亞的印度之間存在著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脈。

這在當時是難以逾越的,中國的軍力無法支撐翻越這樣的山脈進行長期作戰。

因此中國不可能以印度為目標。

在歷史上,中國也從來沒有謀求過向南亞大陸的擴張,最極致的或許是乾隆朝的福康安、海蘭察率兵翻越喜馬拉雅打到如今的尼泊爾境內,但那也是為了反擊入侵,而且已經就是進兵的極限了。

印度認為,意識形態之類對自己都是浮雲,發展經濟才是頭等大事,而不是與萬裡之外的美國結盟來對抗鄰居中國。

印度需要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這也是它提出不結盟運動的初衷——不結盟,從理論上說就能和所有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

中國和印度的友好關係

說到印度,現在給我們的感覺是個刺頭。

但印度並不是一直這樣,在上世紀50年代,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是良好的。

1951年1月26日,印度大使館舉行國慶招待會,主席親自參加,並提議為印度乾杯,還說道:

印度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印度人民是很好的人民。中國、印度這兩個民族和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幾千年來是很好的。今天慶祝印度的國慶節日 ,我們希望中國和印度兩個民族繼續團結起來 ,為和平而努力。全世界都需要和平,只有少數人要戰爭,為遠東和平,為全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志願軍入朝後三個月不到三戰三捷,1951年2月12日,尼赫魯也在議會上說:

我要高興地說 ,我們與新中國的關係現在是極為友好的。

注意這個時間節點,它正是在一到三次戰役結束,第四次戰役開始不久後,聯合國軍已被逼退到三七線附近。

難怪美國要氣歪了鼻子,說尼赫魯是印度共產主義的領導人。

當然,中國也用行動回報了印度的善意。

印度是個經常鬧糧荒的國家,中國那時雖然也不富裕,還是在1950-1951年兩年裡分6次援助了印度66.65萬噸糧食,幫助印度人民渡過了糧荒。

印度和中國達成了互利平等的貿易合作,這種合作又有利於印度在和美英等國做生意時討價還價。

印度需要中國的支持

除了這些,印度其實還需要中國在國際上的支持。

這還是源自克什米爾問題。

印巴分治後,克什米爾就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心中的痛。巴基斯坦實力弱小,要是不抱大腿無法和印度掰手腕。

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巴基斯坦自然而然找到了美國。於是在一番眉來眼去後,1950年5月,巴基斯坦總理阿里·汗趁著去美國訪問的機會,積極尋求美國的武器和技術援助。

美國也早就注意到了巴基斯坦,這塊地方靠近蘇聯,又和中國、印度、阿富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在50年代,美國在克什米爾的態度上是「重巴輕印」,籤訂軍事協定,派顧問負責在克什米爾修建機場,提供軍事援助。

這些行為自然遭到印度強烈反對,印度國內動不動就舉行反美示威遊行。

巴基斯坦拿了美國好處,在國際問題上就站隊美國,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等問題上,巴基斯坦投的都是反對票,中巴關係因此十分冷淡。

印度剛通過民族主義建國,這個國家的民族性特別強。英國剛被趕走,美國又冒出來,在遠東自居領袖,對亞洲事務指手畫腳。印度在歷史和現實中都對此感同身受,他們覺得美國手伸得太長了,亞洲問題應該由亞洲國家自己解決。

因此,美國不承認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尼赫魯特別反感。

在反對美國這個問題上,中印有共同利益。美國能出兵朝鮮,一旦印巴開戰,就不能排除它複製在朝鮮操作的可能性。

1952年9月 ,在東旁遮普舉行的第三次全印保衛和平大會上 ,甘地的信徒庫馬拉帕博士痛斥了美國。他說 :「今天朝鮮發生的一切,明天就可能在印度發生。」

印度的《國民先驅報》上寫道:

美國人投到漢城和南朝鮮其他城市的炸彈可能落到德裡、孟買和加爾各答 ......美國幹涉朝鮮的真正原因,乃是美國想在亞洲大陸遠東沿岸保持軍事橋頭堡。

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如果能得到中國這個大國的支持,對印度無疑有利得多。

另外,印度還和葡萄牙、法國等有著殖民地糾紛,涉及到400多萬人口,這是殖民時期留下的老問題,中國也從一開始就表態支持印度收復這些殖民地。

因此,同為亞洲大國,印度和中國在反霸權反殖民主義以及其他許多國際問題上立場相近,利益一致。跟著美國對抗中國對印度沒什麼好處,相反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卻能為印度助力不少。

印度的小算盤

但是,國家博弈從來就不是非此即彼那麼簡單。

印度不願追隨美國,願意為中國發聲,並不代表它全心全意為中國服務。在國家利益這種事上,印度從來就不是傻子。

乘著韓戰爆發,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機會,印度也制定了「前進」政策,在中印邊境進行擴張。

1951年2月 ,一名印度官員帶著一支警衛隊和幾百名腳夫進入了達旺地區。他們在中印邊境的東段向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大舉推進。

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後 ,印度侵佔了「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國領土。在中印邊界的中段 ,印度還在1952年建立起數個非法的哨所。

印度有自己的小算盤,它認為韓戰中自己為中國出力甚多,在停戰談判中裡又立下大功,還一直在為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而努力,中國會對它有所回報,默認它在邊境的擴張。

所以,印度在韓戰中的政策是有雙重性的,它出自印度民族主義的本質。出於國家利益,印度既需要中國的支持,又想著從中國這裡拿到些「回報」。

其中,還有害怕中國強大後會對外擴張的原因。印度原先並不認為新中國有多強大,這也是國際上大多數國家的看法,包括蘇聯也是如此。

志願軍入朝後,在劣勢裝備下三戰三捷,把美軍全線逼退,震驚了世界,當然印度也驚掉了下巴。

印度有句諺語「強大的鄰國乃是潛在的敵人」,它國內一些官員開始認為中國是個潛在的威脅,因此印度先下手為強,通過「前進」政策佔領一些重要戰略地區以進行防備。

總體來看,對中國來說,韓戰時期印度的國際政策積極方面還是多過消極方面的。但在邊界問題上,中國絕不能容忍印度的「前進」,這時擴張的不是中國,變成了印度,這成為之後中印邊界戰爭的導火線。

正如印度的表現,國家之間的關係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巴鐵未必一直鐵,印度也不是一直硬,什麼時候適用什麼樣的策略始終在動態變化中。

不過有一條是不變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強大,沒有道理可講。

相關焦點

  • 韓戰前,金日成做了3件事,為何說中國幫助最大?
    韓戰是二戰後,美國第一次在一個地區參與戰爭。這場戰爭本來是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的事,但美國參戰性質就變了,中國派出軍隊抗美援朝。其實如果美國不參戰,北朝輕鬆統一半島。那南朝鮮(當時稱呼)都是美式裝備,面對北朝實力也無奈。那北朝做了什麼讓韓國害怕。1948年至1949年,金日成做了3件事。
  • 韓戰70周年|美國學者眼中的中國軍隊
    今天要講的這本書是美國人寫的,是關於韓戰的分析,這本書叫做《我們第一次戰敗》,英文名稱也是這個意思。這是很厚的一本書,六百多頁,作者是貝文·亞歷山大,曾經作為美國官方的戰地史記錄者參加韓戰。翻譯者之一郭維敬也是一位老兵,曾參與管理聯合國軍俘虜和談判工作。
  • 徹底改變中國的一場戰爭,韓戰的真實目的被爆出
    中國,曾經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在晚清時期受到列強的欺壓,從此一蹶不振。 中國軍民同日軍作戰十分英勇,中國在中國境內拖住了百萬日軍,盟軍才得以有足夠的力量去對付日本和德國,如果中國退縮,甚至是按照德國的慫恿加入軸心國一起佔領印度,在印度同日本和德國會師的話
  • 韓戰失敗的美國,為什麼仍然執意參加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美國為什麼要捲入這場戰爭?科技全面壓制的美軍又是如何敗走中南半島。十九世紀中葉,各大強國在全世界範圍內瘋狂進行殖民擴張。到了冷戰時期,美國人更是將蘇聯一方是為了邪惡的共產主義世界,美國則是自由世界的代表,而越南地處中南半島東北,北面與中國接壤,美國人自然而然將其視為自由世界在東亞的柱石,拱頂石和要塞。隨著韓戰的失利,蘇聯勢力的不斷壯大,以及中蘇對北越源源不斷的援助,美國開始擔心北越會成為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橋頭堡。
  • 韓戰爆發時,都不相信中國會出兵支援朝鮮,這是為什麼?
    1949年,我國對世界宣告新中國的成立,經過長期的戰爭和動亂,來之不易的和平是令人嚮往。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好景不長,朝鮮半島爆發戰爭。當時一個巨大的問題擺在了我國的面前,朝鮮的戰役我國到底要不要出不出兵支援呢?
  • 韓戰,美國試圖對中國投原子彈,為什麼英國首相非要攔住它?
    1950年6月25日,正在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發展事業奮鬥得熱火朝天時,韓戰爆發了,美國的插手使得這場民族內戰擴大為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在北朝鮮人民軍備打退回三八線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卻毫無撤兵之意,反倒不顧中方多次警告,越過三八線作戰,並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
  • 韓戰前美國有沒有侵略中國的計劃?
    對於誕生的新中國,在最開始,美國政府並不想採取敵視和遏制政策,相反的是他們想拉攏中國一起對付蘇聯。在韓戰爆發以前,美國撤走了其在臺海地區的所有力量,同時也多次表達了美軍不會幫助國民黨協防TW的立場,緩和關係、拉攏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
  • 韓戰時,美國揚言要用原子彈,為何最後沒用?我國啥態度?
    韓戰時為什麼美國沒有使用原子彈?下面來聊一聊。01 中蘇結盟美國羅斯福親手啟動了曼哈頓計劃,1945年他去世後,杜魯門上臺。杜魯門曾得意洋洋地向史達林炫耀,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炸彈。一年後毛主席接受美國記者採訪時,對原子彈的評價是:原子彈是美國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並不可怕。1949年劉少奇訪蘇時,史達林請他看了原子彈紀錄片電影,劉少奇終於明白了為什麼5月蘇聯大使館還在隨國民黨政府遷到廣州,7月史達林就敢表示將同新中國建交了。
  • 韓戰中,美國原子彈已經運到日本,為何最終沒投放?
    當時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僅僅只過了5年,朝鮮就爆發了內部的戰爭。美國毅然決然的參與到了這一場戰爭當中。這本就是朝鮮自己的內戰,但美國參與了,這一下朝鮮不得不求助中國了。
  • 韓戰結束後,對美國產生了哪些影響?
    同時,美國出臺的所謂「雙邊安全互利」的政府援助項目,在目的上,已經遠遠超越了旨在幫助援助國家恢復經濟與社會重建的宗旨,而更傾向於軍事層面。可以說,韓戰結束後,美國的遏制版圖已經由歐洲地區擴展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冷戰開始全球化。
  • 韓戰時期麥克阿瑟竟有此想法:投26顆原子彈炸中國
    為了給中國施加全方位的壓力,迫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艾森豪上臺後採納了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齒耙」遏制中國的戰略: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從臺灣出來,第三根從印度出來。第一根齒,就是要在朝鮮發動更大的攻勢。從臺灣出來這根齒,是利用逃到臺灣的蔣介石的力量給新中國製造麻煩,即所謂「放蔣出籠」。
  • 韓戰爆發後,如果中國不參戰,美國有沒有侵略我國的野心?
    如果說在韓戰爆發之前,美國只是在經濟和國際社會外交層面上打壓新中國,沒有派兵侵略中國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畢竟中國內戰期間,有更好的機會,美國也沒有幫蔣政權參戰。但韓戰不一樣,如果當時美國扶持的韓國統一全朝鮮,那麼會不會像之後的印度和越南一樣在邊境挑起事端,進而得寸進尺想侵佔中國領土的需求呢?這種假設很有可能發生!當時,世界上分裂成東西方兩個陣營,美國最大的敵人或者說競爭對手是蘇聯。美蘇也是當時僅有的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軍事實力之強,別的國家不可能與之相比。
  • 韓戰與史達林:韓戰爆發時,史達林都在幹了些什麼?
    任何敢於侵犯中國的敵人,都將遭到雷霆一般的猛烈反擊。即便是號稱不可戰勝的美國,也必將在中國的反擊下,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事實上,這場大規模戰爭的背後,蘇聯的影子無處不在,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史達林與韓戰的故事,在整個韓戰期間,身為蘇聯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在幹什麼呢?朝鮮半島原本只有一個國家,美蘇兩國在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建立了一個新的國際體系。
  • 韓戰期間臺灣的應對及其影響
    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向成員國發出呼籲,要求監督朝鮮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將軍隊撤退至三八線附近,同時呼籲聯合國全體會員國執行此決議,不要幫助朝鮮[③]。第二天,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致電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匯報韓戰的進展,稱朝鮮軍隊組織嚴密有序,戰爭當日已經向春川方向推進了12公裡,佔領了開城等三個城市。美國迅速作出反應,杜魯門於27日發表總統聲明稱,美國將出兵支持韓國,協防臺灣。
  • 《決戰朝鮮》:為什麼「一窮二白」中國能贏下武力裝備一流的美國
    李峰先生的《決戰朝鮮》為我們描繪了完整的抗美援朝。他用細膩的筆會為我們展現了抗美援朝中的每一個細節,更呈現出一位位英雄人物——他們不僅為中國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幫助了朝鮮國家擺脫美國的抵制與欺壓,更是維護了世界和平。
  • 寒竹:韓戰與戰後國際秩序的形成
    為了保家衛國,中國軍隊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韓戰轉變為抗美援朝戰爭。經過五次戰役,中國與「聯合國軍」膠著在三八線一帶,雙方邊打邊談,最後在1953年7月27日,中國、朝鮮和美國的代表籤訂了《朝鮮停戰協定》。視頻截圖從抗美援朝戰爭來看,中國是勝利者,美國是失敗者。
  • 韓戰停戰後,美國輿論集體沉默,世界各國什麼反應?
    首先是日本,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日本的反應,那一定是「震驚」。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認為:韓戰雖然讓日本經濟得以復甦,但中國在朝鮮半島的表現更加令人震驚,他們怎麼也搞不明白八年前那個被日軍視為不堪一擊的中國軍隊,為何能打贏日本人眼中宛若天兵一樣的美國人。
  • 美國不同意臺灣參加韓戰,為什麼卻讓其參加越戰?
    韓戰爆發後,朝鮮一路勢如破竹,南韓有被消滅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插手了。最高興的除了南韓的李承晚,就屬臺灣的蔣介石了。蔣介石一心要反攻大陸,但也知道自己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能藉助於美國。雖然中美之間是敵對關係,但美國也沒有幫臺灣的意思,這讓蔣介石有點鬱悶。
  • 韓戰爆發時,世界上都不相信中國會出兵,這是為何?
    事實上,韓戰至今仍有許多爭議。不僅很多國外的人,甚至中國的很多人都認為不應該向韓戰中派遣軍隊。但事實上,派遣軍隊參加韓戰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這次絕對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民族戰爭,出兵的決定也非常大膽,幾乎讓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想到。為什麼世界上不相信中國會出兵?
  • 韓戰時,美國幾次想將戰場擴大到中國境內,為何最終放棄?
    當時,麥克阿瑟認為,美國要想取得韓戰的勝利,就必須封鎖中國海岸,動用海軍和空軍破壞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並將國民黨軍隊放在朝鮮戰場上。 麥克阿瑟甚至狂妄地提出:投擲20~30顆原子彈轟炸中國,在鴨綠江畔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麥克阿瑟認為,只有採取這些行動「才能嚴重削弱並大大抵消中國的戰爭能力,從而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