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遼闊的中國,擁有著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沒有的悠久歷史,五千多年的文明,讓這個國度積澱了豐富的內涵,在廣闊的世界舞臺上閃耀著絢爛的光輝。華夏文明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大江大河的哺育,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之上,貫穿著許許多多的河流,它們的源頭大都來自於高山之巔。黃河、長江、珠江,從南到北依次分布,它們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中華兒女的驕傲。
與長江和黃河比起來,珠江的名氣就稍微遜色了一些,它源起於雲貴高原,擁有三大水系,是中國南方最大的河流,也是我國境內的第三大河,著名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帶,就是沿著它形成的。珠江與南海相連,這裡盛產各種魚類資源,在這條河流裡,數量最龐大的莫過於羅非魚。這種魚類並非中國原產,它是一種外來物種,但是由於早期人類大量放生,加上繁育能力強,沒有太多的天敵,使得它們在珠江大量繁殖,可以算得上是這裡的魚類霸主。
然而,羅非魚的時代似乎將要被大口黑鱸所取代,這是一種常見於北美地區的淡水魚,在上個世紀中後期引入了中國臺灣。這種魚喜歡生活在乾淨的水域,生長速度非常快,進入成熟期只需要一年的時間。雖然大口鱸魚是外來物種,但是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數量也慢慢發展了起來。由於每年南海地區都會遭受颱風、暴雨的侵襲,所以為了「避難」,它們也會遊入珠江,而珠江的羅非魚也是它們的主食之一,如果大口鱸魚的數量再多一些,就很有可能成為珠江流域的新霸主。
無論是羅非魚還是大口鱸魚,它們都是來自國外的「遊客」,雖然它們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生物入侵,並沒有給我國的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人們依舊要警惕生物入侵。如果出現了像水葫蘆、沙棗、亞洲蚌這類生物的話,後果將不堪設想,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環境,當它們因為一些外在因素進入到一個新的環境的話,或多或少都會給原來完整的生態系統帶來一定的衝擊,所以人們不要隨意帶回或放生外來的生物。
珠江位於我國的南端,它也曾經歷過許多的風雨,見證過許多歷史,這裡的景象,隨著祖國的繁榮與強大,逐漸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南海之濱的夜晚裡,有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有聳入雲端的高樓大廈,也有靜靜流淌了千年的珠江。在那平靜的水面之下,是一個充滿了神奇的世界,生活在這裡的魚類,它們或來自上遊的淡水,又或者來自那片時而靜謐,時而狂浪迭起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