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作為一種可食性魚類,擁有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刺少等眾多優點,關鍵是羅非魚的做法還多種多樣,不管是燒烤,清蒸,又或者紅燒,都非常好吃,而且羅非魚相對其它魚類要便宜許多,因此物美價廉的羅非魚成為了中國吃貨的心頭好,不僅經常出現在自家餐桌上,更是夜宵燒烤攤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那中國人既然如此喜歡吃羅非魚,為什麼羅非魚還會在野外泛濫成災,成為高危入侵物種呢? 羅非魚是外來物種,它原本產於非洲地區的坦噶尼喀湖,也叫南洋鯽,羅非魚長相於我們熟知的鯽魚相似,因此很多人將它稱為非洲鯽魚,原本羅非魚並不只是一種魚,它指的是莫三比克的口孵非鯽屬的一類魚,如今的羅非魚被人們用來泛指慈鯛科非鯽屬和口孵非鯽屬等數種魚類。
羅非魚被引到我國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人工養殖的過程中,因為管理不到位,所以導致有些羅非魚從養殖場混入到江河湖泊裡面,知道羅非魚的朋友,都知道它的生存能力非常強,在大部分的水域都能生存,能很好的適應各類環境,而且它還是雜食性生物,因此水中的植物、藻類,以及小魚小蝦都可以成為羅非魚的盤中餐。
還有就是繁殖速度非常快,一年的時間足夠羅非魚繁衍孵化三代,也就是說一枚魚卵能在短短一年內成長為爺爺,一條羅非魚非常產卵量可高達1000多枚,而且孵化度成功率也高,因為羅非魚善於保護幼崽,在產下魚卵之後,羅非魚會採用口孵卵的方式保護幼崽,可保護其魚卵不被天敵吃掉,也避免了一些外在風險,提高了存活率,繁殖速度快加上是入侵物種,在我國幾乎沒有天敵,所以羅非魚很快的就佔據了南方的江河湖泊,在野外泛濫成災,成為南方地區主要入侵魚類之一,在珠江水系裡羅非魚已被認為高危入侵物種。
或許你會好奇中國人如此愛吃羅非魚,為什麼它還會在野外泛濫成災呢?其實我們餐桌上所見到的羅非魚,一般都是由人工養殖的,而野外生長的羅非魚通常不被接受,因為野生的羅非魚腥臭味非常重,而且口感差,最讓人介意的還是它的生長環境,前面我們說過羅非魚生存能力極強,能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不管是汙染嚴重的河流,還是臭水溝,以及下水道等環境都能生存,試想一下,如果你吃的魚是從這種環境撈起來的,你敢吃嘛,而人工養殖的羅非魚,有專業的飼養流程,消費者可放心食用,還有就是野外的羅飛魚一般都長得比較小,不僅漁民不喜歡,就連釣友也對嗤之以鼻,所以野外羅非魚泛濫成災一點都不意外。
其實對於人工養殖的羅非魚不僅中國人愛吃,歐美地區的人也愛吃,所以羅非魚在歐美地區,又有白肉三文魚的美稱,但羅非魚是喜溫的生物,無法適應寒冷的環境,所以歐美地區無法大量人工繁殖,所以他們想要吃到大量的羅非魚,只能依靠進口,而我國是羅非魚出口大國,每年都會出口大量的羅非魚給他們。